“生态水乡,慢画卫城”——中卫城市特色风貌研究

“生态水乡,慢画卫城”——中卫城市特色风貌研究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天津市300072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天津市300072

摘要:本文从城市特色风貌缺失的根源入手,以全国“城市双修”工作的计划实施为切入点,结合对城市特色风貌、历史街区环境和空间肌理的理论研究,分析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与城市特色风貌营造的内在关联机制,继而以宁夏中卫为例,提炼解读该特定城市的特色资源与优势,着重从其自然风貌格局的修复、人文景观格局的维继以及城市空间肌理的渗透等层面的城市特色风貌塑造进行深入分析,探索了中卫城市特色风貌营造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城市双修;城市特色风貌;空间肌理;宁夏中卫

1、背景研究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在更新建设中遇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城市特色趋同、历史特色街区破坏甚至消失、“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等。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城市双修”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极为有效的途径,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在2014年,“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全面拉开。继而,住建部于2015年设置首个“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三亚,自此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拉开了“城市双修”活动的帷幕,为求解决当下的“城市病”问题。要求各城市在2017年制定实施“城市双修”规划,并推出一批示范城市项目。在未来十余年内,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城市双修”工作。

2、基础理论研究

城市作为人类居住和发展的主要空间场所,既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又是人类文化过程中的产物。当人们在谈论一座城市是否具有特色的时候,城市特色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是一种能为人们感官所感受,并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对该城市所具有的个性风貌特点认识的一种感性特征。城市特色风貌作为城市特色的物化的外在形态,能够突出表现城市风貌的独特性。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即是以挖掘并提炼城市的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协调城市空间的整体格局作为规划导向,营建生态良好且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和空间格局。

城市特色定位既要反映其本真面貌,更应突出其独一无二的特征,是带有城市品牌策划或城市营销口号性质的表述,也是对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补充。从宏观层面来看,城市形态可概括提炼出自然生态格局、人文景观格局和城市空间格局等三种关联因素,这三者因素既集中反映了城市组成要素的总和关系与总体具像,深刻影响着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与感知。

3、中卫市实践与探索

3.1、城市形象特征

中卫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中心城市,依黄河而建,集沙漠、黄河冲积平原、台地、山地和盆地五大地貌景观单元于一身,远远望去形成了以“沙漠——城市——黄河——香山”为基础的中卫独一无二的自然山水格局。中卫地方文化特色鲜明,民族风情底蕴浓厚,人文历史资源丰富,融合了史前、黄河、丝路、宗教、边塞、军垦、西夏、移民文化。通过相关背景分析和总结,确立中卫城市形象特征为:“依沙襟河的大漠生态水城,多元融合的丝路文明要塞,静美闲适的宜游宜居名邑”。

3.2、城市风貌结构

针对城市原有的空间形态逐渐消失、空间肌理较为混乱、自然生态环境重视不够、历史环境背景亟待系统的挖据、整合和再生等问题,研究构建“一心引领、一谷贯穿、双轴延展、两翼齐飞”的城市整体风貌结构,以期恢复城市空间的特色和活力。

“一心引领”:在城市建成区中,由传统历史风貌核、行政办公风貌核和科教文化风貌核共同构成的城市风貌中心。

“一谷贯穿”:沿沙坡头大道和中央景观水系,营造贯穿城区各组团中心的中央大道生态谷,集中展示城市生态绿色形象。

“双轴延展”:沿鼓楼南北街打造黄河文化风貌发展轴,集中展示历史发展脉络与黄河文化;沿黄河东西向打造滨河路丝路文化风貌发展轴,集中展示丝路文化和黄河景观。

“两翼齐飞”:西翼迎水旅游科技研发片区重点发展旅游度假中心、信息产业研发孵化中心、郊野生态公园;东翼柔远科技新城片区重点发展城市商务中心、物流商贸中心。

3.3、城市风貌营造策略

1)重构自然环境

基于中卫市独一无二的山水格局,其城市特色风貌营造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持自然风貌的生态平衡,保护山、水、城的既有格局,加强城市环境的生态建设。研究提出延续大生态背景、严格保护生态腹地、加强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宏观策略,并结合实际情况,划分生态保护即利用分区。在城市南侧划定黄河湿地景观渗透区和山体生态维护区,城市北侧划定山体生态维护区和林地生态维护区。北面阻隔荒漠侵袭,南面加强黄河沿岸的生态修复。城区内部梳理整体水系网络,维持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搭建城市整体生态网络框架,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在重构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生态技术与人文资源的完美结合。

2)延续历史文化

设计中以体现中卫特色的“大漠、黄河、丝路、杞果”等文化为基础打造城市传统文化特色,实现中卫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在对现状建筑功能业态整合的基础上,适度调整建筑的形式与功能,采用传统的建筑语言和现代的技术,在高庙周边布置民俗文化演绎广场、文化艺术中心、特色商业小吃街,为中卫的丝路文化、黄河文化以及饮食文化提供再生的物质承载基础;太平寺周边保护、再生中卫传统民居形式,保护和延续中卫传统街巷文化、传统商业、工艺、民俗活动等人文传统,使中卫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中再生,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塑造中卫的城市特色风貌。

3)再生街区肌理

城市中的街巷空间、建筑肌理与建筑风格能够给予人最直观的体验,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研究发现,以高庙、鼓楼、太平寺为基点的城市空间格局还依稀存在,设计中,保护历史街区内重点历史建筑及周边街巷空间,提取其建筑肌理,在新建筑规划建设时以传统的物质空间形态为依据,延续城市特有肌理。起到“衔接”的织补整合作用,将城市原有破碎的城市肌理整合起来,使城市现代与历史空间之间的肌理得以织补和修复。同时,对历史街区及周边城市空间进行有益的修正,使历史建筑格局逐渐过渡到整体城市格局之中。以高庙、鼓楼、太平寺等文保建筑、历史建筑基点,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并限制周围建筑高度,展现高庙历史街区的传统空间氛围。核心区再现中卫传统的街巷空间,控制区再生移植传统建筑元素的,环境协调区既蕴含城市记忆,又不失时代精神。从核心区到环境协调区建筑风格、建筑元素由历史到现代渗透演变,达成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的融合。

4、总结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自身的特色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而城市特色危机这一问题的凸显使得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从单纯追求空间规模、数量转向追求空间品质、内涵。本文通过对中卫城市特色风貌的研究,以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推进为切入点,从其自然风貌格局的修复、人文景观格局的维继和城市空间肌理的渗透等方面深入探索了中卫城市特色风貌营造的具体策略。不仅使中卫传统城市特色得以延续,还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式融入城市整体特色之中,塑造独有的城市特色风貌。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基本理论、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2,(2):6-8+65-66.

[2]马定武.“城市特色”问题再议[J].城市规划.1991(4):57-59.

[3]杨俊宴,胡昕宇.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途径与方法[J].城市设计.2013(6):68-75.

[4]沈明明,薛丹,孙世界.与历史文化结合的城市风貌规划特色塑造研究——以广饶县城市风貌规划为例[J].城市特色——历史风貌与滨水景观[M].2009.151-158.

标签:;  ;  ;  

“生态水乡,慢画卫城”——中卫城市特色风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