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境遇论文-刘泉

生命境遇论文-刘泉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命境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载,人生境遇,生命志趣,孔孟

生命境遇论文文献综述

刘泉[1](2018)在《学归孔孟 志开太平——张载的人生境遇与生命志趣》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载一生经历了叁次重要的人生境遇的转变,即21岁时受读《中庸》于范仲淹,37岁时与二程论易及道学之要于京师,51岁时归居横渠镇。以这叁个转折划分张载的人生历程,呈现为有志于兵、学术探索、学术演进、学术成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虽然在具体的人生实践与治学形态上有所差异,但都指向张载"开太平"这一终极的生命志趣。张载的学术宗旨是通过"造道"来继承儒家绝学,在现实中表现为对叁代之治的倡导与实践。张载人生的叁次转折及其所从事的兵、政、学之事业,是对包括宋明理学家在内的儒家学者群体性生命志趣的一个缩影;其生命实践中所彰显的气象与魅力,是对自孔孟以来传统儒家学者圣贤君子人格的极好诠释。儒家学者在理论创造与现实改革上的这种担当,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所必须继承与发扬的优良传统。(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孙琳琳[2](2018)在《微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境遇及其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平民化、碎片化、多元化、高效率等特征,同时它以强大的凝聚力凝结、汇聚、整合“微”言行,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这就使大学生置身于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使高校生命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正确分析微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境遇并建构新型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成为了微时代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微时代信息海量化、即时性、交互性强等特性对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解决大学生生命困顿、拓宽大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部分大学生对微时代应对不足,出现“网络依赖症”的病象,突出表现为价值观念泛世俗化、思维方式浅表层化、行为方式唯自我化、情绪自我控制力差。微时代对高校生命教育工作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延展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拓宽了生命教育的形式、丰富了生命教育平台载体,又带来诸多挑战:话语权的阅众分享销蚀了生命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微信息的无屏障性弱化了生命教育载体的集中性功能;微媒体的灵活性冲击了传统生命教育方式;微时代文化领域的快消现象削弱了传统生命思想作用。高校生命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教育理念上,平等交流、共同参与、分层教育,适应时代特点;在教育内容上,引入死亡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健康教育;在教育形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生命体验,整合重要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并通过民主讨论逐步开展差异性教学,实现生命认知的理性建构。借助微信、微博、直播等应用搭建新型教育平台,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师媒介素养,发挥朋辈教育作用、打造教育合力,推动生命教育创新,力图使高校生命教育效果更显着。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与微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创新中去完成高校生命教育的目标——使在电子产品中接触过多负面信息的新新人类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他人、融入社会,这是论文的立意,也是所有生命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系。(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张诗琪[3](2018)在《死亡政治境遇中的赤裸生命:重读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及《一九八四》》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福柯的观点,生命政治指通过政治手段控制人口。他认为政治权力对人口的操控标志着生命政治时代的到来。随着现代民族国家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出现,一种新型的权力技术(被福柯称为“生命权力”)以改善人口质量为目的干预生命。福柯认为,生命权力的出现标示着至高权力的没落,以赤裸裸展示死亡而体现权威并以此维系自身统治的政治模式已经终结。现代政府,比起以死亡威胁生命,更注重保护与扶植生命,旨在提高人口质量。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则认为福柯对生命政治的阐释忽略了其中至高暴力的问题。阿氏重新将生命政治与至高权力直接挂钩。他认为,在生命被保护被扶植的常态化下,极端情况仍然存在,部分人仍被至高暴力剥夺生命。由此,在阿甘本这里,生命政治脱离了福柯笔下扶植生命的向度,重返至高权力的“死亡政治”上。从福柯到阿甘本,生命政治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向:批判的焦点重新回到主权者之至高权力。阿甘本认为主权的生命政治逻辑是一种例外逻辑。从古至今的任何一种社会都实行这种例外逻辑,将被共同体接纳的人和被排除的人区隔开来。主权者的至高决断将生命排除在它本应受到保护的空间之外,使其不再受到法律保护,不再具有公民身份,将其缩减为挣扎在死亡边缘、暴露于暴力和杀戮之下的赤裸生命。同时,阿甘本认为主权者正是在生产赤裸生命的同时强化了自身权力。消灭威胁集体利益的个体生命正是至高权力正义性的体现。阿甘本的生命政治观为探究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作品《动物农场》及《一九八四》中体现的主权例外逻辑、为考察暴力炼狱中赤裸生命的境遇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视角。本文借鉴了阿甘本的死亡政治观,探讨了两部作品中所反映的政治权力入侵、操控个体生命的问题。通过分析动物农场和大洋国中法律缺席、权力至高无上的情况,同时考察专制权力统治下农场动物及大洋国人民生命存在的样态,本文认为动物农场和大洋国构成了一个例外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例外已演变为常规。在革命结束不久的紧急状况下,拿破仑和英社党被赋予最高统治权,以便领导群众重建秩序、恢复稳定。他们可据具体情况做任何决定,其最高权威不受任何社会规范和司法规则的限制。然而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这样一种暂时性的例外状态被追逐权力的统治者无限延长。为了加强手中的权力,拿破仑和英社党恣意剥夺农场动物和大洋国人民的基本权利,使他们饱受暴力的摧残、死亡的威胁。本文由叁部分组成。首先,论文分析了动物农场和大洋国中的终极例外——拿破仑和英社党。作为最高权威,他们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他们的权力至高无上、不受约束。其次,本文以雪球、果尔德施坦因、温斯顿·史密斯和拳师为例,考察了暴力炼狱中赤裸生命存在的样态。拿破仑和老大哥以背叛革命的名义消灭政治对手,以思想禁锢的名义清除异己分子,甚至肆意剥夺无辜者的生命。再次,本文分析了文本中所体现的被压迫群众仍有希望创造更好未来的观点,认为希望既不存在于过去,也不存在于工人阶级身上,希望的力量存在于人性的本质之中,存在于人最朴实的情感之中。保持人性是在这个令人窒息的世界中体面生活的唯一可能性。之前曾有学者认为作者对工人阶级的正面刻画反映了他看待政治和人性的虚无乐观主义立场,本文认为作品中所描写的深受压迫却仍被寄予希望的工人阶级是奥威尔描绘的极权主义黑暗图景中的最后一丝光亮。最后,本文得出结论认为,奥威尔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提供的对抗极权主义的答案仍启发着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毕竟人对人的压迫和统治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随着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保持人性可能成为在人工智能时代生存的唯一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29)

周彩珍[4](2018)在《异化与复归:生命哲学视域下教师生存境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同样,未经反思的教师生存境遇同样难言是真正关注教师。在当前教育场域中,由于对生命哲学指导理论的忽视,教师的生存境遇遭到了异化,整体上呈现出倦怠、消极和疏离的状态。本文除绪论外,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教师生存境遇的理论支撑——生命哲学,即生命哲学是何以成为本文构建教师生存境遇的支点。生命哲学理论认为生命具有独特性、绵延性、整全性、创造性以及超越性等品性,这些品性又时刻关注着教师的生存体验、生存状态以及生存价值,而教师的这些生存体验、生存状态、生存价值又是构成教师生存境遇的主要内容。因此,生命哲学理论能够成为复归教师生存境遇的基点。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由于当前生命哲学遭到了消解,导致了教师生存境遇的异化与非人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叁方面:一是教师职业的“工业化”;二是教师独特性的泯灭;叁是教师激情的消退。第叁部分主要探析当前教师生存境遇异化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一、功利主义教育观肢解了教师生命的完整性;二、教育场域的封闭性压抑了教师的生命自由;叁、职业性的教师压力使教师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第四部分主要阐述复归生命哲学,是研究并重构教师生存境遇的必然选择。主要措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对教师角色进行祛魅,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教师角色的树立既要彰显教师的生命本真,又要凸显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将教师的本质生命和职业生命连接起来,塑造真正完整的教师形象。其次,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改善教师生存状态。不管是作为自然生命的存在还是精神生命的存在亦或是社会生命的存在,教师各方面的需求都应得到满足,如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理的、精神的,只有真正满足了教师的各类需求,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生存质量,使教师诗意的栖居在这片教育土地上。再次,规范现代教育制度,焕发教师的生命活力。教育是舒展人、完善人的教育,因此,教育制度一方面应该建立在尊重生命需要的基础上,能够彰显生命的自由本性,另一方面应该建立在张扬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只有如此,才能焕发出教师的生命活力。最后,作为教师自身,要解放自我,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封闭性的教育场域使教师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也是封闭的,因此教师要解放自我,从封闭中走出来。通过开放课堂、与外部开展交流与合作、对话沟通等方式增加理解,敞开自己,才能不断超越自己。(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田业华[5](2017)在《生命轻重,两难境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表面看似对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情爱故事解读,其实具有很深的哲理。书中揭示了苏俄入侵捷克时期,表现了人们在专横压榨之下的实际生活,并对爱的真谛有多层次的探讨:第一是男女之爱;第二是民族之爱;第叁是友谊之爱。一、生命方面的"轻"与"重"世上最为复杂的东西莫过于生命,不管是生与死的轮回,还是灵与肉的羁绊,总是相对立的交叉重合,这种两难的境遇也许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7年03期)

邬艳君[6](2016)在《“伤痕教育”境遇下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探索——从孙敏瑛的中篇小说《暗伤》说开去》一文中研究指出受现代化教育思潮的影响,当下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许多学者都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要求逐渐向自由、全面的方向发展,并在此领域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然而,在社会功利化的背景下,少有人关注到许多教师和父母都已经沦为了应试教育的附庸品,他们更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对孩子生命本真的教育,"人"(本文来源于《读写月报》期刊2016年27期)

李学书,范国睿[7](2016)在《生命哲学视域中教师生存境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哲学关注生命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对生命的体验和价值。这些为我们研究教师生存境遇提供新的视角,以此为借镜可以发现当前教师生存境遇存在圣化形象与社会地位的背离、社会转型挑战和职业倦怠的纠结、崇高使命和低下生活质量的反衬等问题。因此,必须秉持合理的教师角色,尊重他们正当需求;不断提高教师生活质量,消除其职业倦怠;搭建专业发展平台,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马艳秋[8](2015)在《用生命换取生存的底层女人——浅析库普林小说《底层女人》中妓女悲惨的生活境遇》一文中研究指出"就是在俄国,女人也毕竟是女人。这句话虽然道出了世界上女人真的是有别于男人的另一存在,却并未触及到女人所受的不公待遇。在社会中她们处于劣势地位,她们的生活相较于男人总是更加的困难和艰辛。那么,作为女性中的特殊群体——妓女们又承受着怎样的社会重压,饱含了怎样的辛酸血泪?亚历山大·库普林以其锐利的体察,细腻的笔触揭示了生活在俄(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3期)

谢小芹[9](2014)在《组织发展的历史境遇及生存逻辑——基于黔中J村“老协会”的生命历程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庄治理是不同权力主体在村庄场域中的交互过程。改革开放后,各种民间组织重新兴起,成为村庄治理中的关键力量。J村个案显示,其"老协会"在21世纪前期彰显出独特的自主性和行动力,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后其自主性和行动力不断消解,最终被排斥在边缘位置,在村治中处于失语状态。民间组织的衰退并不意味着其可有可无,相反,扶持民间组织,重塑其公共性,是新时期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前提。(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刁生虎,王晓萌[10](2013)在《生命困局与宗教皈依——论马致远的生存境遇及其神仙道化剧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元王朝在政治制度、思想观念以及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与汉族王朝不同的一面,从而造成处于生命困局中的马致远试图从宗教世界中获得精神的解脱。无奈深植于中国封建文人内心深处的儒教情怀和自我实现的强烈冲动使马致远无法从全真教中获得真正的解脱,从而导致其始终在希望与失望、入世与出世、自我实现与自我放逐之间彷徨徘徊而不得安宁。此种矛盾复杂的心态在其神仙道化剧中获得全面而又深刻的投射。(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生命境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平民化、碎片化、多元化、高效率等特征,同时它以强大的凝聚力凝结、汇聚、整合“微”言行,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这就使大学生置身于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使高校生命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正确分析微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境遇并建构新型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成为了微时代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微时代信息海量化、即时性、交互性强等特性对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解决大学生生命困顿、拓宽大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部分大学生对微时代应对不足,出现“网络依赖症”的病象,突出表现为价值观念泛世俗化、思维方式浅表层化、行为方式唯自我化、情绪自我控制力差。微时代对高校生命教育工作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延展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拓宽了生命教育的形式、丰富了生命教育平台载体,又带来诸多挑战:话语权的阅众分享销蚀了生命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微信息的无屏障性弱化了生命教育载体的集中性功能;微媒体的灵活性冲击了传统生命教育方式;微时代文化领域的快消现象削弱了传统生命思想作用。高校生命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教育理念上,平等交流、共同参与、分层教育,适应时代特点;在教育内容上,引入死亡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健康教育;在教育形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生命体验,整合重要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并通过民主讨论逐步开展差异性教学,实现生命认知的理性建构。借助微信、微博、直播等应用搭建新型教育平台,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师媒介素养,发挥朋辈教育作用、打造教育合力,推动生命教育创新,力图使高校生命教育效果更显着。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与微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创新中去完成高校生命教育的目标——使在电子产品中接触过多负面信息的新新人类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他人、融入社会,这是论文的立意,也是所有生命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命境遇论文参考文献

[1].刘泉.学归孔孟志开太平——张载的人生境遇与生命志趣[J].唐都学刊.2018

[2].孙琳琳.微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境遇及其优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8

[3].张诗琪.死亡政治境遇中的赤裸生命:重读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及《一九八四》[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4].周彩珍.异化与复归:生命哲学视域下教师生存境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5].田业华.生命轻重,两难境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J].课外语文.2017

[6].邬艳君.“伤痕教育”境遇下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探索——从孙敏瑛的中篇小说《暗伤》说开去[J].读写月报.2016

[7].李学书,范国睿.生命哲学视域中教师生存境遇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

[8].马艳秋.用生命换取生存的底层女人——浅析库普林小说《底层女人》中妓女悲惨的生活境遇[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

[9].谢小芹.组织发展的历史境遇及生存逻辑——基于黔中J村“老协会”的生命历程考察[J].民俗研究.2014

[10].刁生虎,王晓萌.生命困局与宗教皈依——论马致远的生存境遇及其神仙道化剧创作[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标签:;  ;  ;  ;  

生命境遇论文-刘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