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学特征论文-李达明

沉积学特征论文-李达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沉积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云凹陷,恩平组,扇叁角洲,成藏条件

沉积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达明[1](2019)在《珠江口盆地白云18-5区块恩平组地震沉积学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水区油气勘探为现今世界油气勘探领域的热点。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有着极大的资源潜力及勘探前景,白云凹陷是分布于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的次级构造单元,主要位于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扇叁角洲作为油气赋存的重要场所,在白云凹陷南部陡坡带及云开低凸起周缘钻井中多处发现油气富集,但由于白云凹陷南缘断裂活动强烈,对在此处发育的扇叁角洲油气成藏特征尚未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论文以二维、叁维地震数据为基础,围绕白云凹陷南部陡坡带恩平组沉积特征展开研究,以构造特征为线索,识别并研究区沉积相,分析其成藏条件,以此服务于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针对白云凹陷白云18-5研究工区目标层位少井无井的实际情况,综合利用钻井资料、二维与叁维地震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等,通过地震标志层界面识别及精细地震解释,总结研究区恩平组构造组合样式;识别恩平组目标岩性体地震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结合提取到的地震属性特征,将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确定了恩平组沉积相类型和分布。该时期凹陷南部以滨浅海、浅海相为主,扇叁角洲沉积于凹陷南侧陡坡带。白云凹陷南缘陡坡带恩平组中段目标体为扇叁角洲沉积,呈朵叶状分布,扇体面积356km~2。基于扇叁角洲地震属性差异性特征和席状地震相垂向迭置关系,将扇叁角洲沉积体分为叁期,不同期次沉积体表现出由南部隆起带沿NE方向逐渐进积的特点。基于叁角洲几何学分析、古地貌分析及断陷沟谷识别等,明确了扇叁角洲由南部隆起带提供物源,经断陷谷形成的负地貌向凹陷内搬运,由多级断裂控制沉积的源-渠-汇体系。综合扇叁角洲平面展布特征、沉积期次划分及物源体系分析,结合白云凹陷恩平组中段构造特征,明确了扇叁角洲的形成和展布主要受凹陷内同沉积断裂控制。全面分析了白云凹陷恩平组扇叁角洲的成藏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成藏模式。研究区烃源岩主要有2套,分别为始新统文昌组发育的湖相烃源岩和恩平组下段发育的浅海相烃源岩,烃源岩具有含有机质较多,厚度大的特点;通过分析白云凹陷南部陡坡带测井数据,恩平组时期扇叁角洲发育,储层物性良好且有油气成藏;上覆恩平组顶部浅海相泥岩,封盖能力较强;研究区发育了多条断裂,其中包括多条断裂可直接沟通油源层,油气的运移主要以近距离垂向为主要方式;根据断裂构造与沉积体的配置关系,在研究区目标扇叁角洲沉积体上识别出了10个圈闭,正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断块圈闭数量较多而断鼻圈闭、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数量相对较少,总面积85.6km~2。综合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白云凹陷恩平组扇叁角洲成藏具有“平面上沿断层分布,垂向上块状上倾”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唐佐其,刘凌云,谯文浪,陈武,华兴[2](2019)在《黔东北寒武系牛蹄塘组沉积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黔东北松桃-江口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调查研究及系统的样品控制,以岩石学、层序地层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为技术手段,研究发现该组地层岩石主要为富含炭质细碎屑岩组合,沉积构造丰富,识别出该地层组为完整的叁级层序,自下而上可进一步划分为盆地-大陆斜坡-深水陆棚相沉积。微量元素总体上富亲铜、亲铁元素,贫亲石元素;以V、Ni、Mo、Re、As、Cd、U元素丰度及U/Th、δU、V/(V+Ni)、V/Cr、Ni/Co比值指标证实研究区牛蹄塘组中下部沉积条件均位于氧化界以下,属于贫氧-厌氧还原环境,为区域上V、Mo等元素的超常富集提供必要条件,至本组上部为贫氧-弱氧化环境,划分出Ⅶ个氧化还原幕次,细化了研究区牛蹄塘组沉积环境条件及其演化特征。(本文来源于《贵州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田雪松,王玥[3](2018)在《川东北地区二迭纪长兴期不同类型海绵礁的沉积学特征和礁群落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晚二迭世长兴期是华南古代生物礁最繁盛的阶段之一,生物礁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通过推断礁体出现、发展和消亡后的生物特征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能够全面地分析生物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开展二迭纪长兴期生物礁的生态系统演变与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识别生物群落自身的演替过程,为探索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提供化石依据。通过对四川宣汉盘龙洞和羊鼓洞海绵礁剖面的系统研究,分析了长兴期不同类型海绵礁及礁组合的沉积学特征,阐明了整个长兴阶地层中礁相和非礁相生物群落演化特点,探讨了华南长兴期生物群落演替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盘龙洞海绵礁为长兴期台地边缘礁体,从下到上的依次发育为粪球粒-骨针粒泥-泥粒灰岩、礁前角砾岩与生屑粒泥灰岩混层、棘屑颗粒-泥粒灰岩、串管海绵障积岩、藻包覆海绵骨架岩和海绵骨架岩、由礁角砾岩、粗砾岩和漂浮岩组成的混层、藻-有孔虫泥粒-粒泥白云岩和微生物岩,反映出沉积微相的相应变化,即潮下较深水缓坡、礁前斜坡、礁基、礁核、礁坪和礁顶-礁后的潮坪-泻湖相。因此,盘龙洞海绵礁是在潮下较深水低能环境下开始发育的,随着海平面升降的变化和生物礁的生长,出现3个造礁旋回,每个旋回都包括礁核和礁坪,直到水体过浅,出现了潮坪-泻湖相沉积,生物礁停止发育。从长兴阶底部到顶部依次识别出7个生物群落,包括Cyclocyclicus群落、Amplysiphonella群落、PeronidellaAmplysiphonella群落和Peronidella-Sollasia群落、Colaniella群落、Pseudovermiporella-Gymnocodium群落和介形虫-微小腹足-微生物群落。羊鼓洞海绵礁为长兴期局限台地内点礁体,从下到上依次发育粪球粒-骨针粒泥-泥粒灰岩、棘屑颗粒-泥粒灰岩、串管海绵障积岩、藻-有孔虫泥粒-粒泥灰岩和微生物岩。相对应的沉积微相包括潮下较深水缓坡、礁基、礁核、礁间浅滩-滩间泻湖和潮坪-泻湖相。长兴期生物群落从下到上共识别出7个,Cyclocyclicus群落、Peronidella-Intrasporeocoelia群落、Peronidella-Sollasia群落、Uvanella群落、Gymnocodium-Pseudovermiporella群落、腹足-Gymnocodium群落和介形虫-微小腹足-微生物群落。因此,在礁生态系统演变与环境变迁方面,盘龙洞台缘礁发育前期为较深水的地貌高地,发育Cyclocyclicus群落,弱固着能力的海绵开始生长并繁盛。其后,群体的Amplysiphonella大量生长,在较深水环境下形成了第一个礁相群落。随着生物礁向浅水区发育,出现了以小个体优势生物Peronidella、Colospongia和Sollasia为主的第二和第叁礁相群落。这些海绵在粘结生物的包覆下能够形成坚硬的骨架结构,以便更好地适应波浪和潮汐等作用,形成生物礁系统的主体。随着海水的进一步变浅,生物礁无法继续生长,在其上部形成以Gymnocodium-Pseudovermiporella群落组成的潮坪-泻湖相沉积。而在贵州紫云芹菜园、石头寨和谈陆寨及广西隆林祥播等地,长兴期台缘礁之上则以蒸发潮坪相沉积为主。长兴期台地内点礁与台缘礁相比,两者的非礁相群落演化基本一致,但礁相群落中小个体的单体海绵Peronidella、Colospongia和Sollasia容易被多个小房室堆聚的Uvanella取代,说明Uvanella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更强,礁岩以障积岩和粘结岩为主,灰泥含量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王兆夺,黄春长,李晓刚,周亚利,庞奖励[4](2018)在《淮河上游全新世古洪水沉积学特征及古洪水事件气候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在淮河上游的毛集河口发现了夹有一套淮河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层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对剖面进行详细观察、分层和取样,并对样品做粒度和化学元素分析,通过OSL测年进行控制点断代,进一步对该流域洪水事件与全球厄尔尼诺现象进行对比。结果认为:自8500a以来,在淮干上游至少发生了6次特大洪水,与厄尔尼诺现象有明显的响应关系。通过对沉积物不同粒级的组分含量对比,认为SWD在粗粒级范围为优势组分,而黄土古土壤在细粒级范围为优势组分,据此可以有效地对古洪水沉积物层加以识别。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剖面不同沉积单元上化学元素呈现出鲜明差异,表现为在SWD中SiO_2和Th明显贫化,Fe_2O_3、CaO、MgO、P、V、Sr、Nb富集,Al_2O_3、Na_2O、K_2O、Cr、Zn、Rb在剖面各地层单元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区别,通过地球化学元素的富集或贫化特征亦可以很好地识别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层。通过对古洪水沉积物的识别得到了全新世以来淮河上游特大洪水信息,也一定程度上能够从沉积学角度佐证在该流域特大洪水的发生与全球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9期)

李峰峰,余义常[5](2018)在《伊拉克AH油田Khasib组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Khasib组是中东伊拉克AH油田重要的油气产层,储层厚度大,层间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单层突进严重,含水率上升快。为明确Khasib组沉积演化特征及层间强非均质性控制因素,开展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研究。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确定了Khasib组为碳酸盐岩缓坡沉积环境,Khasib组可划分为Kh1、Kh2、Kh3和Kh4四个段。其中Kh1段为泻湖相,主要发育含泥质泥晶灰岩,Kh2段主要发育滩和滩间微相,Kh3和Kh4段为外缓坡低能沉积,发育大段的泥晶灰岩。Kh2段为优质储层发育层段,根据岩心和测井曲线特征将Kh2段分为5个小层,其中Kh2-1发育砂屑滩,Kh2-2、Kh2-3和Kh2-4上部发育生屑滩、Kh2-4下部和Kh2-5为滩间微相。砂屑滩和生屑滩为Kh2段储层发育最有利微相,其次为滩间微相。砂屑滩储层岩性包括砂屑颗粒灰岩和砂屑泥粒灰岩,砂屑颗粒灰岩储层厚度较薄,平均为1.1m,以粒间孔和孔隙缩小型喉道为主,溶孔发育,孔隙度介于20%~26%,平均为22%,渗透率介于17.9~1042mD,平均值241mD,排驱压力介于0.01~0.1Mpa,砂屑颗粒灰岩储层为Kh2段高渗透层;砂屑泥粒灰岩储层以粒间孔、粒内孔、灰泥微孔为主,吼道类型以孔隙缩小型和管束状吼道为主,孔隙度介于11%~25.9%,平均为19.7%,渗透率介于0.8~473.2m D,平均值22m D,排驱压力介于0.2~0.6Mpa。生屑滩主要为生屑泥粒灰岩、绿藻泥粒灰岩,绿藻粒泥灰岩及泥灰岩,孔隙类型包括铸模孔,粒间孔,晶间孔,体腔孔和藻内孔,孔隙连通性相对较差,储层物性与砂屑泥粒灰岩类似。滩间微相主要为抱球虫泥灰岩,孔隙类型主要以晶间孔和粒内孔为主,储层渗透率较低,平均为2.7 m D。铸体薄片分析表明:Kh2-4和Kh2-5发育在低能沉积环境,Kh2-3沉积在适合藻类生长的浅水安静环境中,Kh2-2水深增加,不适合藻类生长,Kh2-1形成于中高能沉积环境。从Kh2-5至Kh2-1,颗粒含量增加,水体能量不断增强。总体来看:Khasib组垂向上呈非储层—储层—非储层叁段式,储层段又呈现差储层—优质储层—高渗层—优质储层四段式。沉积作用是影响储层纵向分布的主要因素,沉积微相快速演变是造成Khasib组层间非均质性强的主要原因,构造裂缝和后期成岩作用增加了储层特征复杂程度。储层沉积特征研究可为分层系注水开发及高渗透层空间展布研究提供可靠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石梦岩,侯泉林,吴春明,王浩,程南南[6](2018)在《敦煌造山带南部红柳峡混杂带基质的沉积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造山带南部红柳峡混杂带基质的研究,为认识敦煌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本文从沉积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系统讨论了该混杂带基质的特征和形成环境。结果显示,基质的岩石类型主要包括变泥质岩(云母石英片岩)和变质砂岩,普遍发生强烈变形。局部弱变形变质的基质仍保留有原生沉积构造(如T_(ab)、T_(de)、T_(bde)组合的鲍马序列),反映原岩是一套浊积岩复理石。显微岩相学特征显示,基质碎屑组分以长石、石英和岩屑为主,长石和岩屑含量较高,分别为47%和27%,反映大量火成岩物质的加入,且碎屑颗粒的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差,说明搬运距离较近。地球化学方面,低的化学蚀变指数(CIA=49~67),反映复理石基质物源区母岩经历的风化程度较低。高的成分变化指数(ICV>0.8)以及Zr/Sc-Th/Sc投图结果显示,沉积物再循环程度低,为近物源区的初次沉积。基质Sc、Cr、Co、Ni含量低,Eu/Eu*、La/Sc、Th/Sc、La/Co、Th/Co和Cr/Th等元素比值类似于来自长英质源区的沉积物,暗示其物源区母岩以中-酸性岩石为主。La/Sc-Ti/Zr和Th-ScZr/10投图结果显示,复理石基质形成于陆缘弧或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弱变形浅变质砂岩的碎屑模式表明,基质的物源来自"切割型弧-过渡型弧"源区。综上,红柳峡混杂带基质在碎屑组成方面,以再循环程度低、近物源堆积的"切割型弧-过渡型弧"源区长英质碎屑组分为主,在沉积构造方面,发育鲍马序列和深水块体搬运沉积(MTD)构造,表明基质形成于陆缘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俯冲带海沟环境。碎屑锆石年代学显示叁组年龄:2300Ma、1850Ma和423Ma,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初步认为物源碎屑可能来自混杂带北侧的叁危山弧和东巴兔-蘑菇台弧的古生代花岗岩类以及俯冲折返的变质基性岩岩块。复理石基质的变质砂岩中获得的最年轻的岩浆碎屑锆石年龄为389Ma,说明该砂岩形成于中泥盆世之后,暗示敦煌造山带南部红柳峡地区洋盆尚未俯冲完毕,碰撞作用尚未开始。(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夏文静,闫全人,向忠金,夏磊,江文[7](2018)在《南盘江盆地中部西林断隆南翼中-下叁迭统沉积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印支造山带对华南地质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南盘江盆地作为华南与印支造山带相关的最大的盆地,其构造演化过程备受关注,然而对于盆地由伸展到挤压的构造转换时限还存在争议。西林县位于南盘江盆地的中部,古生界和中-下叁迭统出露良好,是进行沉积大地构造学研究的理想地区。为进一步明确南盘江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南盘江盆地中部西林县一带中-下叁迭统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布和演化、古水流以及碎屑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下叁迭统自下而上自北向南依次出露:(1)泥岩、泥灰岩、砂屑灰岩和凝灰岩构成的潮坪-泻湖相沉积;(2)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构成的块体搬运沉积(MTD,Mass-transport deposit)与浊积扇相沉积互层;(3)中粗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的浊积扇相沉积,构成向上水体急剧加深的沉积序列。中叁迭统为一套浊积扇相沉积,由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古水流和碎屑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西林县一带下叁迭统碎屑物主要来自北侧西林-隆林一带的碳酸盐岩台地,而中叁迭统碎屑除来自北侧相邻碳酸盐岩台地外,还可能来自江南造山带、康滇古陆、云开地块和峨眉山玄武岩。沉积相的垂向变化记录了西林一带由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向叁迭纪半深海浊积岩盆地的演化过程,而早叁迭世MTD是盆地张开过程中的直接沉积记录,以上地质事实暗示了南盘江盆地在早叁迭世受控于区域伸展体制,西林一带的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则是伸展过程中形成的断隆。盆地内的基性岩墙侵位(258~248Ma)以及西林一带早叁迭世晶屑沉凝灰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249.4±1.2Ma)表明南盘江盆地在晚二迭世至早叁迭世处于伸展构造背景之下,中叁迭统为半深海浊积岩沉积则表明这一伸展过程至少持续至中叁迭世。由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南盘江盆地的张开都与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俯冲消减有关,因而我们认为南盘江盆地也是晚二迭世到中叁迭世古特提斯洋岩石圈俯冲体系的一部分。由于南盘江盆地及其邻近区缺失上叁迭统沉积,这可能说明古特提斯洋俯冲结束于中叁迭世。(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吴昊[8](2018)在《辽宁本溪新元古界上部沉积学特征及构造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胶辽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北缘,发育了较全的新元古界地层,下部为碎屑岩,上部主要为碳酸盐岩加少量碎屑岩,沿古邻庐断裂带还发育有大量震积岩,盖层为寒武系。生物地层学的研究表明胶辽块体新元古界地层中发育有震旦系的生物组合,但是胶辽地块中至今未发现有冰碛岩,因此其地层时代定位一直是地学界讨论的焦点;除此之外,胶辽地块与其他相邻地块之间的新元古界地层的对比是通过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来确定的,而胶辽地块上精确的年代学研究一直没有突破,至今仍是-一个难题。辽宁本溪地区是胶辽地块内发育新元古界地层的典型地区之一,在前期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辽宁本溪地区新元古界上部地层的岩性特征和地层时代开展调查与综合研究,首先根据野外地质特征对本溪地区的细河剖面、岭下村剖面和杨木沟村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观察记录,发现桥头组与康家组之间是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为连续沉积,据此本论文重新将.细河群进行厘定,把康家组归入细河群中。此外,还对组内发育的沉积构造和沉积环境等进行了研究分析,首次发现了康家组中发育的臼齿构造并进行报导、分类和记录,借助臼齿构造的时空特征,以及其他伴生的沉积现象,推测研究区位于浅潮间带至潮间带下部的沉积环境。然后对桥头组和康家组地层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 U-Pb测试和Hf同位素分析,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结果显示,康家组的碎屑锆石年龄存在2.0~1.8Ga和2.6Ga两个峰值年龄,而桥头组碎屑锆石年龄存在1.6Ga和1.2Ga两个峰值年龄,表明记录着对应时期的构造岩浆事件,也说明康家组的物源来自于华北克拉通2.6Ga~1.8Ga时期的物质,桥头组的物源则来自于华北克拉通1.6Ga~1.2Ga时期的物质;碎屑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康家组底部的成岩以新生岩浆组分为主,中上部的成岩以古老地壳物质为主;桥头组的成岩以新生岩浆组分为主。通过对沉积岩的地球化学测试,结合前人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研究区构造环境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海相盆地。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认为本溪地区的康家组可以与大连地区的南关岭组和通化地区的万隆组下部进行对比,这推动了胶辽地块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并为胶辽地块新元古代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8-05-28)

张国藩[9](2018)在《4.7ka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南部沉积学特征及物源环境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物沉积速率非常高,沉积记录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是研究全球气候演化区域性响应的重要载体。本文以AMS~(14)C高精度测年为基础,对S05-3柱状样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粘土矿物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分析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南部的物质源区,探讨4.7ka以来的研究区东亚冬季风演化。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南部S05-3沉积物与不同潜在源区沉积物的粘土矿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长江、黄河、台湾物质都对沉积物的物源有所贡献,但不同时期不同源区对沉积物物源的影响不一样。4.7-4.2ka期间,长江入海物质和台湾河流物质为泥质区南部沉积物的主要来源。4.2-3.2ka,长江和黄河物质向内陆架南部输送占据主导地位。3.2ka至今,台湾、长江以及黄河碎屑物质对岩芯沉积物的物源起混合作用。以S05-3沉积物的粒度敏感组分分析、Rb/Sr、蒙脱石/高岭石为替代性指标推断4.7ka以来的泥质区南部东亚冬季风演化,结合格陵兰冰芯和董哥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以及其他区域不同材料的降温证据,在沉积记录中识别出9处可能由东亚冬季风引起降温事件,分别为4600a BP(C1),4200a BP(C2),3650a BP(C3),2800a BP(C4),2300a BP(C5),1900a BP(C6),1000a BP(C7),500a BP(C8),300a BP(C9),部分事件与全球冷事件对应较好,并将东亚冬季风的演化分为4个阶段:4.7-4.2ka BP东亚冬季风处于较弱稳定期;4.2-3.2ka BP东亚冬季风为增强开始波动期;3.2-2.0ka BP东亚冬季风较弱高波动期。2.0-0ka BP东亚冬季风较弱,强度略增,波动减弱。(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王亚东,王之晟,马国祥,孙明坤,王晓奇[10](2018)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丰胜村东上二迭统林西组烃源岩沉积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研究区丰胜村地林西组沉积环境探讨,得出该区林西组在晚二迭世早期为浅海沉积,随着海退现象的进一步加剧,扎鲁特盆地及周边均上升隆起中晚期形成滞留性水体,即为湖相沉积中的滨浅湖沉积。从沉积学方面对内蒙古扎鲁特旗丰胜村地区上二迭统林西组烃源岩进行初步探究,得出从沉积环境角度而言测区内林西组后期的沉积环境对油气的生成较为有利。(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8年07期)

沉积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黔东北松桃-江口地区寒武系牛蹄塘组调查研究及系统的样品控制,以岩石学、层序地层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为技术手段,研究发现该组地层岩石主要为富含炭质细碎屑岩组合,沉积构造丰富,识别出该地层组为完整的叁级层序,自下而上可进一步划分为盆地-大陆斜坡-深水陆棚相沉积。微量元素总体上富亲铜、亲铁元素,贫亲石元素;以V、Ni、Mo、Re、As、Cd、U元素丰度及U/Th、δU、V/(V+Ni)、V/Cr、Ni/Co比值指标证实研究区牛蹄塘组中下部沉积条件均位于氧化界以下,属于贫氧-厌氧还原环境,为区域上V、Mo等元素的超常富集提供必要条件,至本组上部为贫氧-弱氧化环境,划分出Ⅶ个氧化还原幕次,细化了研究区牛蹄塘组沉积环境条件及其演化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积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李达明.珠江口盆地白云18-5区块恩平组地震沉积学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唐佐其,刘凌云,谯文浪,陈武,华兴.黔东北寒武系牛蹄塘组沉积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J].贵州地质.2019

[3].田雪松,王玥.川东北地区二迭纪长兴期不同类型海绵礁的沉积学特征和礁群落演化[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王兆夺,黄春长,李晓刚,周亚利,庞奖励.淮河上游全新世古洪水沉积学特征及古洪水事件气候背景[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5].李峰峰,余义常.伊拉克AH油田Khasib组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特征[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6].石梦岩,侯泉林,吴春明,王浩,程南南.敦煌造山带南部红柳峡混杂带基质的沉积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18

[7].夏文静,闫全人,向忠金,夏磊,江文.南盘江盆地中部西林断隆南翼中-下叁迭统沉积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18

[8].吴昊.辽宁本溪新元古界上部沉积学特征及构造属性[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

[9].张国藩.4.7ka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南部沉积学特征及物源环境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10].王亚东,王之晟,马国祥,孙明坤,王晓奇.内蒙古扎鲁特旗丰胜村东上二迭统林西组烃源岩沉积学特征[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

标签:;  ;  ;  ;  

沉积学特征论文-李达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