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素积累规律论文-田吉鹏

毒素积累规律论文-田吉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毒素积累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株玉米青贮饲料,黄曲霉毒素,品种,氮肥

毒素积累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田吉鹏[1](2017)在《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积累规律及调控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是我国奶牛养殖中的重要饲料,黄曲霉毒素严重影响其质量和安全性。本文通过研究全株玉米青贮原料、青贮饲料及其在有氧暴露过程中生成的黄曲霉毒素的组成、含量以及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氮肥施用、真菌种类和玉米品种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积累的影响,探讨了自主研发的添加剂对黄曲霉毒素含量的调控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在自然状态下青贮原料、刚开封和有氧暴露7天后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均能检测出黄曲霉毒素并且其含量要受到玉米品种和氮肥施用量的影响。所有供试样品中其含量均低于20μg kg-1 DM,且在青贮发酵过程中有所增加的趋势。在衡水地区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检出的AFB1、AFB2和AFG1相对较多,而涿州地区只检出AFB1和AFB2。不同玉米品种和氮肥施用量的耦合能够影响黄曲霉毒素的总量。要降低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总量,北农208需要150kg/hm~2纯氮的田间氮肥施用量,先玉335需要450kg/hm~2纯氮的田间氮肥施用量,京科516需要600kg/hm~2纯氮的田间氮肥施用量。(2)在自然状态下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受到不同氮肥施用量和玉米品种的影响。氮肥施用量较高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假丝酵母属真菌相对丰度较高,肉座菌属真菌和魏斯特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较低。在北农208制作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较低的乳酸杆菌属和克雷白氏杆菌属细菌相对丰度和较高的柠檬酸杆菌属细菌和汉纳酵母属真菌相对丰度出现在600kg/hm~2纯氮处理组中。而在京科516制作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其出现在300kg/hm~2纯氮处理组中。(3)不同产毒真菌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的组成和含量具有显着影响。接种产毒真菌后,从青贮原料到刚开封的青贮饲料再到有氧暴露7天后的青贮饲料,黄曲霉毒素含量有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接种AF能够检测到AFB1和AFB2,而接种AP能够检测到AFB1、AFB2、AFG1和AFG2,且其含量受到品种和青贮类型的显着影响。(4)收获过程中添加AF,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当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略有降低但总量极少,并且受到添加剂的影响。PNa处理组具有最低的AFB1含量,AF+LP处理组提高了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且在有氧暴露7天后黄曲霉毒素超过2(μgkg-1 DM。LB处理组提高了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有氧稳定性,但是AF+LB处理组有氧稳定性变差,但有氧暴露7天后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的增长幅度比LP小。(5)田间接种AF后,乳酸菌添加剂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具有显着影响。AF+LB在青贮前7天能够更快速降低黄曲霉毒素含量。AF+LB或者AF+LB+LP在青贮90天后提高AA含量,抑制霉菌数量尤其是黄曲霉菌数量,提高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有氧稳定性,降低黄曲霉毒素含量。相比AF处理组,AF+LB处理组假丝酵母属真菌相对丰度较高,而红曲霉属、拟青霉属、曲霉菌属和黄曲霉菌的相对丰度较低,提高了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有氧稳定性并降低了刚开封和有氧暴露7天后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随着pH值的提高,假丝酵母属和青霉属真菌相对丰度快速增加,但AF+LB显着降低了青霉属真菌相对丰度的增加幅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何珊[2](2016)在《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致病种毒素化学型分析及小麦中DON积累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广泛地分布在世界温暖潮湿的地区,该病的病原菌镰刀菌能引起小麦等多种禾谷类作物的病害,对粮食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关于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毒素化学型的系统性研究较少见报道,另外,在小麦上接种不同致病类型镰刀菌菌株后,对收获小麦籽粒中DON含量的积累规律研究也较少。本研究通过采集四川省不同地区的小麦赤霉病病样,分离、鉴定小麦赤霉病病原菌菌种及其毒素化学型,分析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致病种及化学型的分布情况及与地理位置来源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抗性品种小麦接种不同类型菌株,测定小麦籽粒中DON含量,以揭示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与毒素积累的关系、小麦品种与毒素积累的关系、病原菌种类与毒素积累的关系,结果如下:从四川省15个市71个乡镇采集的小麦赤霉病病样,分离得到134株病原菌,利用形态、分子鉴定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致病种包括亚细亚镰刀菌(F. asiaticum)和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两个种,优势菌株为F.asiaticum,分离频率为76.87%;各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致病种的分离频率存在差异,成都、遂宁、眉山F. graminearum(44.44%~52%)和口F. asiaticum(48%~55.56%)分离频率大致相当,绵阳、雅安、南充等地F. asiaticum(71.43%~82.82%)分离频率明显高于F. graminearum(12.5%~26.32%),而内江、巴中、广元等地均只检测到F. asiaticum,菌株的种属与其地理位置来源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利用镰刀菌特异性引物TOXP1/P2及Tri303F/R、Tri315F/R对所分离鉴定的小麦赤霉病致病种毒素化学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毒素化学型主要为雪腐镰刀烯醇(NIV)类型为主(76.12%),其次为脱氧雪腐镰刀茵烯醇(DON),分离频率为23.88%;F.graminearum中检测到15-AcDON(77.4%)和NIV(22.6%)两种化学型,F.asiaticum中检测到15-AcDON(3.88%)、3-AcDON(3.88%)和 NIV(92.24%)叁种化学型;乙酰化DON与菌株种属具有相关性,3-AcDON只在F.asiaticum中检测到,四川省主要乙酰化DON类型为15-AcDON(87.5%),主要产毒菌株为F. graminearum(85.71%);另外,在南充地区的F. asiaticum菌株中检测到15-AcDON和3-AcDON两种毒素类型,而在其他地区的F. asiaticum菌株中只能检测到15-AcDON和3-AcDON其中一种毒素类型,证明在南充地区菌株所产毒素类型较其他地区更为多样。在该次试验中,并未发现小麦赤霉病致病种的毒素化学型与地理位置来源具有直接的相关性。采用鉴定为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优势种、致病力强、致病力弱的各3个不同类型镰刀菌菌株,接种5个不同抗性品种小麦,利用ELISA测定收获后小麦籽粒中DON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病原菌接种小麦的病情指数及DON各含量不同,不同抗性小麦接种病原菌后其病情指数及DON含量也各不相同。致病力强的菌株往往产毒能力更强,菌株99致病力最强(49),接种后小麦籽粒中DON含量(548.93μg/kg)也较其他的菌株高,但即使同为优势菌株的11、22、33菌株,其接种小麦后即使在病情指数上差异不大,但在小麦中DON含量也存在有差异(257.76μg/kg、 364.13μg/kg、199.92μg/kg),致病力弱的菌株接种小麦后,小麦田间病情指数及籽粒中DON含量均最低;感病品种绵阳31在相同条件下,往往在田间病情指数(47.53)及籽粒中DON含量(492.41 μg/kg)均比抗病品种高,苏麦3号和望水白的病情指数(23.52、18.21)及籽粒中DON含量(130.69μg/kg、43.85μg/kg)均较低,差异不显着。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及DON含量指数与小麦品种及接种菌之间均有关系,抗病品种中DON含量积累比感病品种低,致病力强的菌株比致病力弱的菌株产DON多,优势菌株接种小麦,籽粒中DON含量也较高;通过SPSS17.0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田间病情指数与DON含量两者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上述研究结果为了解四川省小麦赤霉病的菌株及毒素化学型分布和小麦赤霉病抗病材料的选育及赤霉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雪,周伟杰,钮为民,刘萍,张银志[3](2012)在《微囊藻毒素(MC-LR)在太湖螺蛳体内积累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环太湖水域微囊藻毒素(MC-LR)在螺蛳体内的积累情况,实验模拟螺蛳生长环境,对养殖水人为添加毒素,按毒素质量浓度分为低毒组(8μg/L)和高毒组(80μg/L),实验为期50d,每隔10d进行取样,采用液-质联用方法对螺蛳可食组织、不可食组织的MC-LR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织均有藻毒素积累,可食组织中MC-LR积累量缓慢持续上升,不可食组织中MC-LR积累呈波浪形上升;不可食组织(MC-LR含量最大值为14.94μg/kg)对MC-LR的积累能力明显大于可食组织(MC-LR含量最大值为2.49μg/kg);高毒组螺蛳体内MC-LR的最大积累量是低毒组的6倍。根据WHO藻毒素的限量标准(1μg/L)推算出螺蛳可食组织MC-LR积累量属安全范围,但仍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风险。(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2年07期)

刘萍,李雪,周伟杰[4](2012)在《微囊藻毒素在水产品中的积累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囊藻毒素是淡水湖泊蓝藻产生的一种肽类毒素,在水体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微囊藻毒素对动物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综述了微囊藻毒素在水产品中的积累和分布规律,以探讨微囊藻毒素对水产品的污染规律,为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评价以及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防治研究提供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毒素积累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广泛地分布在世界温暖潮湿的地区,该病的病原菌镰刀菌能引起小麦等多种禾谷类作物的病害,对粮食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关于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毒素化学型的系统性研究较少见报道,另外,在小麦上接种不同致病类型镰刀菌菌株后,对收获小麦籽粒中DON含量的积累规律研究也较少。本研究通过采集四川省不同地区的小麦赤霉病病样,分离、鉴定小麦赤霉病病原菌菌种及其毒素化学型,分析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致病种及化学型的分布情况及与地理位置来源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抗性品种小麦接种不同类型菌株,测定小麦籽粒中DON含量,以揭示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与毒素积累的关系、小麦品种与毒素积累的关系、病原菌种类与毒素积累的关系,结果如下:从四川省15个市71个乡镇采集的小麦赤霉病病样,分离得到134株病原菌,利用形态、分子鉴定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致病种包括亚细亚镰刀菌(F. asiaticum)和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两个种,优势菌株为F.asiaticum,分离频率为76.87%;各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致病种的分离频率存在差异,成都、遂宁、眉山F. graminearum(44.44%~52%)和口F. asiaticum(48%~55.56%)分离频率大致相当,绵阳、雅安、南充等地F. asiaticum(71.43%~82.82%)分离频率明显高于F. graminearum(12.5%~26.32%),而内江、巴中、广元等地均只检测到F. asiaticum,菌株的种属与其地理位置来源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利用镰刀菌特异性引物TOXP1/P2及Tri303F/R、Tri315F/R对所分离鉴定的小麦赤霉病致病种毒素化学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毒素化学型主要为雪腐镰刀烯醇(NIV)类型为主(76.12%),其次为脱氧雪腐镰刀茵烯醇(DON),分离频率为23.88%;F.graminearum中检测到15-AcDON(77.4%)和NIV(22.6%)两种化学型,F.asiaticum中检测到15-AcDON(3.88%)、3-AcDON(3.88%)和 NIV(92.24%)叁种化学型;乙酰化DON与菌株种属具有相关性,3-AcDON只在F.asiaticum中检测到,四川省主要乙酰化DON类型为15-AcDON(87.5%),主要产毒菌株为F. graminearum(85.71%);另外,在南充地区的F. asiaticum菌株中检测到15-AcDON和3-AcDON两种毒素类型,而在其他地区的F. asiaticum菌株中只能检测到15-AcDON和3-AcDON其中一种毒素类型,证明在南充地区菌株所产毒素类型较其他地区更为多样。在该次试验中,并未发现小麦赤霉病致病种的毒素化学型与地理位置来源具有直接的相关性。采用鉴定为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优势种、致病力强、致病力弱的各3个不同类型镰刀菌菌株,接种5个不同抗性品种小麦,利用ELISA测定收获后小麦籽粒中DON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病原菌接种小麦的病情指数及DON各含量不同,不同抗性小麦接种病原菌后其病情指数及DON含量也各不相同。致病力强的菌株往往产毒能力更强,菌株99致病力最强(49),接种后小麦籽粒中DON含量(548.93μg/kg)也较其他的菌株高,但即使同为优势菌株的11、22、33菌株,其接种小麦后即使在病情指数上差异不大,但在小麦中DON含量也存在有差异(257.76μg/kg、 364.13μg/kg、199.92μg/kg),致病力弱的菌株接种小麦后,小麦田间病情指数及籽粒中DON含量均最低;感病品种绵阳31在相同条件下,往往在田间病情指数(47.53)及籽粒中DON含量(492.41 μg/kg)均比抗病品种高,苏麦3号和望水白的病情指数(23.52、18.21)及籽粒中DON含量(130.69μg/kg、43.85μg/kg)均较低,差异不显着。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及DON含量指数与小麦品种及接种菌之间均有关系,抗病品种中DON含量积累比感病品种低,致病力强的菌株比致病力弱的菌株产DON多,优势菌株接种小麦,籽粒中DON含量也较高;通过SPSS17.0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田间病情指数与DON含量两者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上述研究结果为了解四川省小麦赤霉病的菌株及毒素化学型分布和小麦赤霉病抗病材料的选育及赤霉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素积累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田吉鹏.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积累规律及调控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

[2].何珊.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致病种毒素化学型分析及小麦中DON积累规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

[3].李雪,周伟杰,钮为民,刘萍,张银志.微囊藻毒素(MC-LR)在太湖螺蛳体内积累规律的研究[J].食品科学.2012

[4].刘萍,李雪,周伟杰.微囊藻毒素在水产品中的积累规律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

标签:;  ;  ;  ;  

毒素积累规律论文-田吉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