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读报节目论文-黎婷婷

电视读报节目论文-黎婷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视读报节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视读报,后现代主义,《有报天天读》

电视读报节目论文文献综述

黎婷婷[1](2016)在《探析电视读报节目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以《有报天天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3年1月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电视读报节目《有报天天读》以来,中国的电视读报节目已发展了13年。该类节目明显的碎片叙述、复制拼贴、多元性追求,使其后现代主义风格得以张扬,《有报天天读》正是这一风格的杰出代表。本文分析了该节目呈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并对其成因作了简要探讨。(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12期)

张京京[2](2016)在《基于再媒介化理论的电视读报节目话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媒体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以复杂的方式发生着联系。一种媒介及其信息经常会被另一种媒介加以再现,这被称为“再媒介化”。从媒介的发展看,这种手段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如果一种媒介只局限于自我生产,那么它可能会慢慢走向僵化,但通过再媒介化,这种媒介就可以从其他媒介那里借用资源和灵感,焕发出新的活力。早期的再媒介化研究侧重考察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再媒介化,其实传统媒体之间的再媒介化也很常见,电视读报节目即是电视对报纸再媒介化的一种典型表现。该类节目虽已引起学界的注意,但尚未有人从再媒介化角度加以考察。本文以《有报天天读》为例,基于“再媒介化”理论,从话语选择、再语境化和阐释叁个方面分析电视是如何利用报纸及其新闻话语以适应电视化的传播条件并达成一定的传播效果的,文章最后还从媒介融合及语用学角度对该现象做出反思。(本文来源于《浙江传媒学院》期刊2016-05-23)

徐莉莉,张梦晗[3](2016)在《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升级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媒介融合不断加深的全媒体时代,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面临节目制作缺乏新意、受众热情不高等问题。本文讨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读报类节目完成升级转型的途径:注重差异化的呈现方式,在场景设置、主持人风格、节目编排手段上有所突破;打破单一化的内容来源,尝试将微博头条、视频截图、图片新闻、网友观点等纳入信息来源的考量范畴;做统筹性的观点集纳,坚持将信息及时全面、观点新鲜独特、点评敢说敢言作为生存之本;利用弹幕技术等方式增加即时性互动交流。(本文来源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期刊2016年04期)

周丽[4](2015)在《电视读报节目的优缺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读报节目曾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不过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电视读报节目的短板日益显现。本文将通过对《有报天天读》与《新闻日日睇》的分析,来总结电视读报节目的优劣势,试图探讨迈人瓶颈期的电视读报节目,如何拓展发展前景。电视读报节目,即将当天各大报章的报摘、报评通过电视这一媒介用声画语言对其解读的一种新闻资讯类节目。国内第一个读报节目可以追溯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1950年4月10日开办《首(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5年12期)

陈志楠[5](2013)在《论电视读报节目的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读报节目一开始,就是带着一股清新的气息而来的。2003年1月23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开播。谁会想到,新闻可以这样播报呢?一个虚拟演播室,一个读报软件、一台电脑,一位主持人,就是全部的家当。主持人纵横国内外各大小报刊杂志,时而诙谐幽默,时而慷慨激昂,配之恰到好处的音乐、动画和静态图片,以全新的新闻播报形式吸引观众的眼球。通过读报节目,"主持人不仅可(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3年11期)

李静[6](2013)在《探析电视读报节目主持人的评论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读报节目,改变了以往播读新闻的传统形式,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和评论语言,把报纸上经过筛选之后的重要信息搬上电视屏幕,由主持人进行现场解说并且加入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声音和画面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焕然一新。在电视读报节目中,观众首先接触的是主持人,其次是报纸。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忙碌的人们,很难有空闲的时间坐下来好好看报纸,再去选择新闻。读报节目解决了这个困扰,它从一堆报纸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去"读"给你听,只要花上半个小(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3年07期)

唐莹[7](2013)在《电视读报节目语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史上,作为媒介融合的典型例证,“电视读报”的诞生给电视新闻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其产生到发展不过短短10年时间,所以对它的研究远不如其他新闻节目。本文选择电视读报节目的新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以传播学和语言学以及语用学为主要学科理论基础,总结梳理了电视读报新闻语言的融合特征并进而对其作语用讨论。本文旨在立足于语言学及语用学,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来丰富对电视读报新闻的研究,使电视新闻工作者更好地应对媒介融合时代到来给予的挑战。论文涵盖了以下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对本文的学科基础进行阐释,说明选题的意义和目的,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并且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电视读报新闻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新闻语言发展趋势的大环境的概述。本章首先介绍了电视读报节目产生的时代背景——媒介融合时代,接着从语言学的角度,综合了实例与数据,论述了新闻语言发展的融合趋势。第叁章是对电视读报的语体融合特征的概述。从电视读报新闻与传统电视新闻的异同出发,总结梳理了已有的关于电视读报新闻语言与传统电视新闻语言的比较研究,从语体的差异性展开讨论,概括介绍了新闻交际领域中出现的语体交叉渗透现象和“说新闻”所形成的融合语体,并分析了媒介融合时代电视读报节目所体现的融合特征。第四章是对电视读报的语境研究。鉴于语境对语用的制约作用,本章通过对其语境的分析,结合语用学知识,首先分析了电视读报的语境,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出发,分析语境。第五章是对电视读报的语用研究,从会话合作原则与得体原则出发,分析电视读报节目语境下言语主体的语用策略。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总结了电视读报新闻的特征。电视读报,在让人们通过电视便利迅捷地获取报纸新闻的同时,其自身也存在诸多局限。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合理利用电视读报节目的传播优势,将有助于电视新闻事业进入更加蓬勃发展的未来。(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沈梦尔[8](2012)在《全媒体时代电视读报节目的创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电视读报节目的一般样式我国电视读报节目以2003年1月6日凤凰卫视开播的《有报天天读》为开端,将报纸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以电视的形态进行二次解读,对新闻价值作二次判断和二次整合,既保留了报纸媒体的深刻性和全瞻性,也将电视媒体形象化和立体化的优势带入其中,给观众以别开生面的视听感受。在当下全媒体进程加速的时代,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融(本文来源于《视听界》期刊2012年06期)

贾平[9](2012)在《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几个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读报类节目的目的是为观众提供"快餐式"的新闻资讯,在这个生活节奏极快的社会,更符合观众的需要。电视读报类节目将平面媒体的深度、广度等报道优势与电视媒体的大众化、形象化结合起来,浓缩报刊精华,聚焦焦点话题,通过主持人对报刊内容的再度开发和二次解读,从而形成栏目的个性和风格。电视读报类节目具有以(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2年26期)

鞠波涛[10](2012)在《“电视读报节目”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我国新闻传播史,电视新闻读报节目并非一个真正新鲜的电视节目形态。读报节目流行的背后一方面反映了大众传播环境下新闻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导致节目同质化,不利于电视节目的良性发展。如何在地域性、分众化道路上寻求独家新闻表达是个性化读报节目的出路。(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2年24期)

电视读报节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当今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媒体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之间以复杂的方式发生着联系。一种媒介及其信息经常会被另一种媒介加以再现,这被称为“再媒介化”。从媒介的发展看,这种手段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如果一种媒介只局限于自我生产,那么它可能会慢慢走向僵化,但通过再媒介化,这种媒介就可以从其他媒介那里借用资源和灵感,焕发出新的活力。早期的再媒介化研究侧重考察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再媒介化,其实传统媒体之间的再媒介化也很常见,电视读报节目即是电视对报纸再媒介化的一种典型表现。该类节目虽已引起学界的注意,但尚未有人从再媒介化角度加以考察。本文以《有报天天读》为例,基于“再媒介化”理论,从话语选择、再语境化和阐释叁个方面分析电视是如何利用报纸及其新闻话语以适应电视化的传播条件并达成一定的传播效果的,文章最后还从媒介融合及语用学角度对该现象做出反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视读报节目论文参考文献

[1].黎婷婷.探析电视读报节目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以《有报天天读》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

[2].张京京.基于再媒介化理论的电视读报节目话语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16

[3].徐莉莉,张梦晗.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升级转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

[4].周丽.电视读报节目的优缺点[J].西部广播电视.2015

[5].陈志楠.论电视读报节目的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13

[6].李静.探析电视读报节目主持人的评论艺术[J].西部广播电视.2013

[7].唐莹.电视读报节目语言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8].沈梦尔.全媒体时代电视读报节目的创新路径[J].视听界.2012

[9].贾平.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几个优势[J].青年.2012

[10].鞠波涛.“电视读报节目”刍议[J].文教资料.2012

标签:;  ;  ;  

电视读报节目论文-黎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