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格局论文-金倩,张天芯,张智慧,王飞飞,王夏雯

多样性格局论文-金倩,张天芯,张智慧,王飞飞,王夏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样性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枯叶蛾科,β多样性,环境因素,地理因素

多样性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金倩,张天芯,张智慧,王飞飞,王夏雯[1](2019)在《环境及地理因素对中国枯叶蛾科昆虫β多样性格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地理因素及微环境变量对中国枯叶蛾科昆虫β多样性格局的影响,浅析枯叶蛾科昆虫β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与维持机制。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扩增了枯叶蛾科昆虫42个采样点415个样本,根据各采样点物种存在情况进行排序与聚类分析,呈现中国枯叶蛾科昆虫β多样性格局,并进行偏典范型对应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1)纯环境因素对枯叶蛾科β多样性格局的影响占比36.2%,纯地理因素的影响占比12.78%,二者共解释量占比较小(3.36%);(2)"光源污染程度"(反映人为干扰及生境破坏程度)及"距最近海水距离"(反应采样点的海陆位置)等微环境变量也对本研究枯叶蛾科昆虫β多样性格局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郭良栋[2](2019)在《大小兴安岭地区菌物多样性与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菌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在工农林业生产以及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估测,世界上有150万余种菌物,中国可能有18万余种;然而,目前全世界只报道了约10万余种,中国只发现了14,000余种。由此可见,自然界中还有大量的菌物种类有待发现。菌物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生物资源,对其开展广泛系统地资源调查、收集并保藏,能够为我国生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8期)

焦萌,李晶,赵慧峰,武春生,张爱兵[3](2019)在《基于在线数据库的鳞翅目刺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全球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鳞翅目刺蛾科昆虫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是重要经济林、行道林的主要害虫。本研究通过对在线数据库中刺蛾科昆虫分布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阐明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并初步探讨造成其物种分布不均的原因,从而为物种多样性保护及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检索生物条形码数据库(BarcodeofLife Data System V4, BOLD V4)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中记录的标本信息,并结合部分地区鳞翅目昆虫名录及野外采集样本数据,对刺蛾科昆虫的分布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绘制分布图。统计得到具有明确地理坐标的刺蛾科昆虫分布信息61,947条,共187属637种。结果表明,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尺度上,东洋区刺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最高,共72属,古北区31属,澳新区及新热带区均为27属,非洲热带区22属,新北区19属。在国家尺度上,中国存在刺蛾科昆虫123种,越南116种,其次为哥斯达黎加(75种)和澳大利亚(69种)。中低纬度地区具有较高的刺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这有可能与该地区的气候历史条件及丰富的寄主植物资源有关。(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7期)

朱强,艾训儒,吴漫玲,黄小,王进[4](2019)在《七姊妹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6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研究平台,基于样地和物种基本信息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树和冗余分析研究方法,探讨地形因子对生境的塑造作用及物种分布特征,分析不同群丛类型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依据"1-SE"规则,4次分割依次以海拔(1 453 m)、坡度(23.13°)、海拔(1 398 m)、凹凸度(4.094)为分界点可将150个样地分为5个群丛。(2)冗余分析表明地形因子对物种分布解释量为0.077 6,解释率为16.36%,各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的解释力度依次为:海拔>坡度>凹凸度;坡向与物种的分布无显着相关性。(3)5个群丛中立木密度与胸高截面积最高的均为群丛5(527.4株/400 m~2;3.495 cm~2/株),立木密度与平均胸高截面积最低为群丛4(225.4株/400 m~2;3.057 cm~2/株)。(4)5个群丛中Shannon-Winener丰富度指数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的均为群丛2,最低的为群丛5,物种多样性尺度效应明显;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为群丛4,最低为群丛5。(5)两两群丛间Jaccard相似性系数最低为群丛1-群丛2(0.331),最高的为群丛4-群丛5(0.645),海拔对β多样性格局影响较大。研究认为,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6 hm~2样地地形因子对该区域生境的塑造具有一定作用,海拔、坡度、凹凸度组成的"环境筛"影响了该区域的物种分布及多样性格局。(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笑莹,张学雷,任圆圆[5](2019)在《河南省土壤及地形与耕地多样性格局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分布受众多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地形与之密切相关。选取河南省作为研究区,利用改进的仙农熵测度法和互熵关联分析法对河南省地形、土壤与耕地多样性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地市的地形、土壤的构成组分多样性与各要素的类别丰富度有关,与面积大小呈弱相关;其中地形、土壤与其丰富度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35,而与面积大小的相关系数小于0.1。基于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大小的分级划分河南省的优势土类是潮土和褐土,劣势土类是盐土和碱土,且不同地市的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格局有显着差异,显示河南省土壤类型的丰富性。土壤及地形要素与耕地多样性格局的相关性表现为:地形与耕地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相关关系除豫南的盆地和豫西丘陵、山地外,整体为平原>丘陵>山地;土壤与耕地的空间分布多样性之间的关联度与河南省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的格局特征具有基本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4期)

杨涛,尹志坚,李新辉[6](2019)在《生态因子对大理苍山种子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表征alpha(α)多样性,用Bray-curtis指数表征beta(β)多样性,同时运用距离矩阵多重回归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探讨大理苍山种子植物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与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坡度、坡向、岩石类型和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苍山地区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属丰富度分布格局相同,且丰富度与海拔高度呈单峰曲线关系,属最大丰富度在海拔2 000 m左右,物种最大丰富度在海拔2 500 m左右;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与各环境因子之间显著相关;对α多样性来讲,年平均降水量和岩石类型联合的相对解释能力最大,两者共同解释比例为85%;β多样性的解释能力最强的为年平均降水量,其解释率为83%,岩性的解释率为78%,两者共同作用的解释率为88%。因此,本研究表明研究区域的种子植物多样性主要是由气候、土壤以及地形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无论是α还是β多样性,环境变量的解释量都占了绝大部分,故推测生态位作用对本区群落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王卓,宋策,闫文龙,朱来福[7](2019)在《汉江上游平川段鱼类群落多样性及空间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5~6月对汉江上游平川段11个采样点开展鱼类多样性及水环境因子调查,共采集鱼类29种,隶属于3目5科25属,其中鲤科鱼类最多(21种,物种占比72.41%),其次为鳅科(5种,物种占比17.24%)。汉江上游平川段鱼类鱼种多样性水平分布呈现中间段低两端段高的特点,鱼类多样性垂直分布符合随海拔升高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的规律。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CA)分析了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及水环境因子对鱼类群落格局的影响。NMDS结果显示该河段各个站点鱼类群落分布并未出现明显的聚类特征。CCA分析结果表明水环境因子中电导率,五日生化需氧量,pH和硫酸盐浓度对平川段鱼类群落结构有极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7期)

陈祝青[8](2019)在《湖南舜皇山野生红豆杉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湖南舜皇山野生红豆杉所分布的红豆杉+红椿群落(甲)、红豆杉+白楠群落(乙)、红豆杉-朱砂根+苦糖果群落(丙)与红豆杉-大叶冷水花+大叶贯众群落(丁)4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Patrick丰富度指数(R)的大小顺序为:丁>丙>甲(=乙)(P<0.05),Simpson多样性指数(D)为:甲(≈乙)>丁>丙(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丙(≈丁)>甲(≈乙)(P<0.05),Pielou均匀度指数(E)为:甲(≈乙)>丙(≈丁)(P<0.05);(2)甲、乙2个群落呈均匀分布格局,而丙、丁2个群落呈聚集分布格局。聚集强度(K)、聚集指数(I)、平均拥挤度(m*)与格林指数(GI)的大小顺序均为:丙(≈丁)>甲(≈乙)(P<0.05)。该结论将丰富植物生态学内容,以期为野生红豆杉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0期)

巩杰,谢余初,曹二佳,黄秋燕,李红瑛[9](2019)在《基于InVEST生境质量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山地植物多样性变化研究——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Mountains in western China, hosted rich biodiversity and millions of people and inhabitant with vital ecosystem services, had experienced the most serious biodiversity loss with fragile ecological problems. Even though increasing attentions had been paid to this issue, we still lacked efficient methods to assess the change of plant biodiversity at medium/large scale due to the poor data and co-existing multiple habitat types. This study proposed an integrated method combining InVEST-habitat quality model, NPP and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to analyze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plant biodiversity and its spatiotemporal change on raster cell scal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lant biodiversity service was high in Bailongjiang watershed with obvious spatial pattern variations. The land area containing higher plant biodiversity were 3161 km2, which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forestry area. While the areas with lower plant biodiversity accounted for 37.67% and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valleys between Zhouqu-Wudu-Wenxian County, the valley of Minjiang in Tanchang County and alpine mountain snow-covered regions. During 1990–2010, plant biodiversity level tended to increase and the higher plant biodiversity area increased from 14.13% to 17.15% due to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afforestation, while plant biodiversity decreased in the area with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cultivated land, urban and rural 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bining InVEST-habitat quality model, NPP and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can effective reveal mountain plant biodiversity change. The study was useful for pla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olicy-making and human activity management for the disaster-impacted mountainous areas in China.(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07期)

刘晋仙[10](2019)在《铜尾矿废水中微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适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产生的尾矿废水中含有多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以及多种重金属,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生态系统功能受损和退化。微生物是生态系统地球物质化学循环的驱动者,其分布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而功能适应是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或胁迫的应对机制。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响应和适应,致使特定功能类群的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驱动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构建过程。因此,污染生境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可反映出环境的污染程度,是环境健康的重要指标。本论文采用分子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中条山铜基地的十八河铜尾矿碱性废水(AlkMD)中的细菌、真菌和反硝化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时空动态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开展系统研究。旨在回答以下科学问题:(1)细菌和真菌群落沿污染梯度如何分布?哪些因素驱动了这种分布格局?(2)反硝化微生物群落沿污染梯度是如何分布的?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3)微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和功能适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否具有一致性?(4)在污染生境中驱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构建的机制是什么?本研究通过分析污染梯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生态效应,筛选出了影响不同群落时空动态的关键胁迫因子,并分析了环境因子、空间距离和种间关系对群落格局多样性的影响程度,为揭示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维持和适应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细菌群落的季节动态及其驱动因子通过DGGE条形码数据分析表明,细菌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虽然细菌群落的丰度和α-多样性在4个季节中均表现为沿水流方向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因子在不同月份间有差异。5月份是温度(T)和锌(Zn),7月份是pH和硝态氮(NO_3~-),9月份是总碳(TC),11月份是电导率(EC)、NO_3~-、亚硝态氮(NO_2~-)和硫酸盐(SO_4~(2-))。不同采样点间以及不同季节间细菌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β-多样性)都存在显着的差异,NO_2~-、EC、TOC和EC分别是影响5月、7月、9月和11月细菌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为了进一步揭示细菌群落对污染梯度的适应机制,分别对优势类群和稀有类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优势细菌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影响整个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相同,而影响稀有细菌类群的主要因子却与前者不同,说明优势细菌类群主要影响整个群落的空间结构,而稀有细菌类群负责物种的积累,主要影响群落的α-多样性。同时空间距离对群落结构也有明显影响,且对稀有类群的影响更显着。总的来看虽然扩散限制和种间相互作用对细菌群落的空间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环境筛选是影响细菌群落发生季节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2)细菌群落的空间动态及其驱动因子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尾矿库的上游(STW1)、中游(STW2)、下游(STW3)以及上游渗流水(SUSW)和下游渗流水(SDSW)中,细菌群落的丰度、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沿着环境梯度(pH、EC、NO_3~-、NO_2~-和SO_4~(2-)沿着水流方向形成明显的梯度STW1>STW2>STW3>SDSW)有明显的变化。在SUSW、STW2、STW3和SDSW中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高于STW1;细菌群落的丰度也是沿着水流方向逐渐增加,在STW1中最低,而在SDSW中最高。所有样品的OTU序列隶属于26个不同的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平均相对丰度为58.95%)是最主要的细菌类群,其相对丰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这种变化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隶属于变形菌门的反硝化优势类群红杆菌属(Rhodobacter)、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玫瑰球菌属(Roseococcus)和Rhodobaca的丰度沿氮浓度梯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沿着环境梯度细菌群落具有明显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NO_3~-和NO_2~-的浓度梯度是影响细菌群落空间格局多样性的主要原因。表明在氮污染的AlkMD中整个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主要由反硝化细菌类群主导,从而表明生态位过程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维持中的重要性是由局域环境因素决定的。该研究结果强调了在高度污染的尾矿废水生态系统中,环境梯度的逐级筛选驱动了群落结构和功能相似分类群的聚集。(3)真菌群落的季节动态及其驱动因子真菌群落的丰度、结构以及分布格局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5月和7月真菌群落的丰度沿水流方向逐渐增加,而在9月和11月则是在中间采样点(L2、R2)较高;群落的α-多样性在4个月中均表现为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该格局的形成主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5月份氮含量(NO_3~-、NO_2~-和NH_4~+)的变化是主要原因,7月份是SO_4~(2-)和Zn,9月份是碳含量(TC、TOC和IC),11月份是碳和氮含量。环境逐级过滤驱动了真菌群落分布格局的多样性,但是在不同月份主要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异,5月是pH,7月是铵态氮(NH_4~+),9月是TOC,11月是TC。组成整个群落的优势和稀有类群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不同,由于优势类群有较宽的生态位,分布范围更广,因此受空间距离的影响较小,而扩散限制对群落多样性格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稀有类群的影响上。与细菌群落有所不同,驱动整个真菌群落、优势以及稀有类群结构多样性的关键因子在5月、7月和9月各不相同。表明优势和稀有类群的分布模式共同决定了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格局。真菌群落的季节动态主要因镉(Cd)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表明即使在重金属浓度较低的碱性尾矿废水中,重金属依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着影响。(4)真菌群落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在不同采样点真菌群落具有明显不同的分布格局,但是与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格局变化趋势不同。在中游(STW2)采样点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最小,结构比较简单,但是丰度却沿水流方向逐渐增多。TOC、As、NO_2~-和EC形成的环境梯度影响了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布勒掷孢酵母属(Bullera)、Schizangiella、支顶孢属(Acremonium)和亚罗酵母属(Yarrowia)是主要的优势真菌类群,它们的丰度沿着水流方向都有明显的变化。IC和Zn的浓度梯度影响真菌群落空间格局的分布,总的来说,真菌群落的空间格局也是环境选择的结果,空间距离和种间竞争的作用不明显。(5)反硝化菌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含有nirS、nirK和nosZ_?功能基因的反硝化菌群落的丰度、组成和结构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种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主要与环境变化显着相关。EC、pH、TOC和TC分别是维持5、7、9和11月nirS-反硝化菌群落多样性格局的主导因子;pH、Cd、T和NH_4~+分别是影响4个月nirK-反硝化菌群落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子;而SO_4~(2-)、Cd、NO_2~-和NO_3~-是对4个月nosZ_?-反硝化菌群落空间分布影响最主要的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底物充足的环境中,氮(NO_3~-、NO_2~-和NH_4~+)浓度并不是影响反硝化菌群落分布格局的限制因子,而pH、碳以及重金属的影响作用更明显。影响nirS、nirK以及nosZ_?-反硝化菌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不同,反映出不同反硝化菌群落的适应机制不同。(6)反硝化菌群落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反硝化菌群落空间格局的形成,也主要取决于这些沿水流方向有显着变化的局域环境条件(pH、TOC、TC、NO_3~-和NO_2~-),说明在AlkMD中环境选择是驱动反硝化菌群落空间格局维持的主要原因。碳、氮的可利用性以及pH强度对反硝化菌群落的α和β多样性影响显著。pH和NO_2~-对nirS和nirK-反硝化菌群落的空间格局影响显着,而TOC对nosZ_I-反硝化菌群落的空间格局影响显着。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变化是反映反硝化菌群落组成变化的重要指标。同时,对这种格局形成的了解有助于分析不同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与功能适应的关系。综上所述,在氮污染严重的AlkMD中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以及反硝化菌)具有明显的时空格局,这种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主要通过环境梯度逐级筛选形成。虽然环境选择是驱动整个群落多样性维持的最主要原因,但是优势和稀有类群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不同,环境过滤对优势类群多样性格局的影响更显着,而扩散限制对稀有类群多样性格局的影响更显着。反硝化功能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与细菌和真菌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一致性,从而揭示出环境变化通过影响功能微生物类群的组成和结构,进而对整个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产生影响,因此我们的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多样性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菌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在工农林业生产以及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估测,世界上有150万余种菌物,中国可能有18万余种;然而,目前全世界只报道了约10万余种,中国只发现了14,000余种。由此可见,自然界中还有大量的菌物种类有待发现。菌物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生物资源,对其开展广泛系统地资源调查、收集并保藏,能够为我国生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样性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金倩,张天芯,张智慧,王飞飞,王夏雯.环境及地理因素对中国枯叶蛾科昆虫β多样性格局的影响[J].环境昆虫学报.2019

[2].郭良栋.大小兴安岭地区菌物多样性与分布格局[J].生物多样性.2019

[3].焦萌,李晶,赵慧峰,武春生,张爱兵.基于在线数据库的鳞翅目刺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及其全球分布格局[J].生物多样性.2019

[4].朱强,艾训儒,吴漫玲,黄小,王进.七姊妹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解释[J].西北植物学报.2019

[5].李笑莹,张学雷,任圆圆.河南省土壤及地形与耕地多样性格局的特征[J].土壤.2019

[6].杨涛,尹志坚,李新辉.生态因子对大理苍山种子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7].王卓,宋策,闫文龙,朱来福.汉江上游平川段鱼类群落多样性及空间格局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8].陈祝青.湖南舜皇山野生红豆杉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J].中国农学通报.2019

[9].巩杰,谢余初,曹二佳,黄秋燕,李红瑛.基于InVEST生境质量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山地植物多样性变化研究——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10].刘晋仙.铜尾矿废水中微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适应机制[D].山西大学.2019

标签:;  ;  ;  ;  

多样性格局论文-金倩,张天芯,张智慧,王飞飞,王夏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