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裂缝论文-仝少凯,高德利

不稳定裂缝论文-仝少凯,高德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稳定裂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力压裂,不稳定流体,裂缝,尖端应力

不稳定裂缝论文文献综述

仝少凯,高德利[1](2018)在《不稳定流体注入时裂缝内压力和尖端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不稳定流体注入时水力裂缝内压力和尖端应力变化规律,采用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不稳定流体注入条件下井筒内波动压力的计算模型,根据波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水力压力振动波在裂缝内的传播方程,运用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水力压力振动波在裂缝内传播时裂缝尖端的应力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不稳定流体注入条件下,裂缝内的波动压力随时间呈明显的衰减现象;相同裂缝长度下,随波长的增加,裂缝内的波动压力衰减幅度加剧,压力能量损失加快;随着裂缝长度的增加,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峰值应力和总势能均相应地增加;采用不稳定流体的注入方式可以提高水力压裂的改造效果;水力压力振动波沿缝长方向传播时呈现出压力振幅衰减的规律;考虑水力压力振动波效应,裂缝一旦开启和扩展后,裂缝只需在较小的净压力作用下延伸更长的距离。研究结果可为变排量压裂工艺的提出和科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油机械》期刊2018年11期)

许阳军[2](2018)在《低渗裂缝性气藏水平井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渗透裂缝性气藏在世界范围内储量丰富,目前多采用水平井和压裂水平井进行开发,以达到沟通天然裂缝提高开发效果的目的。这类气藏在开发过程,由于存在储层应力敏感、启动压力效应的影响,会对气井产量和储层物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开展裂缝性气藏不稳定渗流规律研究,对掌握气井产量变化和储层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低渗裂缝性气藏为研究对象,基于气体渗流规律建立得到考虑应力敏感效应、启动压力梯度下的水平井与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综合运用拉斯变换、正交变换、格林函数法等求解得到各类模型的解析解和相应的压力动态曲线。并在建立的模型上,进一步探究了井筒储集系数、窜流系数、表皮效应等参数对裂缝性气藏水平井、压裂水平井压力响应动态曲线的影响,为裂缝性气藏的试井解释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通过国内外裂缝性气藏开发实践的文献调研和总结,深刻理解和认识到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对裂缝性气藏渗流的影响,确定了裂缝性气藏中天然裂缝特征参数表征式、渗透率变异指数式、低速非达西渗流运动方程。(2)基于渗透率变异指数式、低速非达西渗流运动方程,建立得到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效应影响下的双重介质水平井、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运用Pedrosa变量代换、数学物理方法等求解得到数学模型的解析解,并绘制出各个解析解对应的压力响应动态曲线。(3)根据压力响应动态曲线形态特征,将裂缝性气藏水平井压力动态曲线划分为7个阶段:井筒储集效应阶段、过渡流阶段、井筒径向流阶段、裂缝线性流阶段、裂缝径向流阶段、基质-裂缝窜流阶段、气藏径向流阶段。(4)根据压力响应动态曲线形态特征,将裂缝性气藏水平井压力响应动态曲线划分为8个阶段:井筒储集效应阶段、过渡流阶段、压裂缝线性流阶段、压裂缝径向流阶段、裂缝线性流阶段、裂缝径向流阶段、基质-裂缝窜流阶段、气藏径向流阶段。(5)基于建立得到的不稳定渗流模型和相应的解析解,开展了井筒储集系数、表皮系数、应力敏感系数、启动压力梯度等参数对裂缝性气藏水平井、压裂水平井压力动态响应动态曲线的影响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1)

汪洋,程时清,于海洋,秦佳正,罗乐[3](2017)在《考虑注水诱发微裂缝属性参数变化的注水井不稳定压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井筒存储和由于裂缝闭合导致的"裂缝存储"效应,利用表皮系数来描述井筒与裂缝、裂缝与基质间的附加压力降,同时考虑裂缝闭合过程中属性参数(包括裂缝半长、裂缝导流系数)的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结果显示,相比于现有模型,本文模型的典型曲线上可以明显看到"双井储"现象,表现为压力导数斜率为1。裂缝半长和导流系数的减小均可以导致压力导数曲线后期的上翘。由于注水诱发缝内没有支撑剂,当关井测压时,裂缝开始闭合,这会将原先存在裂缝内的水挤入地层,形成类似于井筒存储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裂缝存储",因此多数注水井解释出的存储系数出现数量级的增大。另外,多数注水井由于短时测试无法测到后期裂缝特征,使得裂缝参数无法确定。本文给出了裂缝存储系数与裂缝半长的关系,这将提供另一种确定裂缝长度的方法。最后利用长庆油田实际注水井测压数据验证本文提出方法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B)》期刊2017-08-13)

马宝军,梁成钢,吴承美,刘艳红,夏平[4](2017)在《数模技术在裂缝性油藏不稳定注水中的应用——以火烧山油田H_3油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火烧山油田H3油藏为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裂缝发育、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是制约油藏开发的主要因素,而不稳定注水是减小储层非均质性不利影响的开发措施。针对油藏地质特征和开采现状,有效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优化不稳定注水参数及方案,并经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火烧山油田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方便、有效、经济的途径。同时,也实现了油描到动态分析再到实际生产的转换。(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天然气》期刊2017年02期)

曹丽娜,李晓平,罗诚,张芨强,谭晓华[5](2017)在《裂缝性低渗气藏水平井不稳定产量递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气体在低渗储层中低速流动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问题,开展了渗流模型建立、求解及定性分析研究。采用低速非达西渗流机理,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裂缝性低渗气藏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模型,求解了数学模型并绘制了水平井产量递减典型曲线。该渗流模型最终求取的是定压生产条件下低渗气井的不稳定产量解,为采用图版拟合法评价储层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启动压力梯度等相关参数对递减曲线的影响分析表明,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储层物性越差,流动越困难,水平井产量越低,产量递减曲线位置越低;弹性储容比越小,基质窜流发生越早,产量导数曲线上的下凹部分持续时间越长,下凹程度越深;窜流系数越小,产量导数曲线上的下凹部分出现时间越晚,窜流越难发生。(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高阳,赵超,董平川,高启超,张允[6](2015)在《致密气藏变导流能力裂缝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考虑天然裂缝应力敏感和人工裂缝变导流能力的影响,建立了致密气藏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模型。通过将人工裂缝划分为不同微元段,并利用拉普拉斯变换、点源函数法、扰动方法、迭加原理获得了该模型的半解析解。根据新模型绘制了典型无因次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气体流动可以划分为双线性流、线性流、过渡阶段拟径向流、过渡阶段线性流、早期拟径向流、拟稳态窜流和晚期拟径向流7个阶段。分析了变导流能力裂缝和应力敏感效应对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的影响,变导流能力裂缝主要影响早期流动阶段,应力敏感效应主要影响晚期流动阶段,应力敏感系数越大,在晚期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上翘得越高。该模型对致密气藏更精确地进行试井解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5年06期)

李志强,刘文龙,王治富[7](2014)在《不稳定注水在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是我国的一类主要油藏,随着石油需求的增大,对这类油藏的开采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对这类油藏的定义、特性以及开采难度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对不稳定性注水技术在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开采中的应用原理、相关参数选择以及能够提升油藏采收率的原因进行了讨论与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4年05期)

朱琴,张烈辉,张博宁,赵玉龙[8](2013)在《考虑微裂缝的页岩气藏叁重介质不稳定产量递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据观测,用传统模型得到的页岩气生产数据要远低于现场数据;而为了达到拟合的目的,要人为修改缺乏物理依据支撑的储层参数。为了达到提高裂缝性页岩气藏产能模拟能力的目的,需要对页岩气的流动规律及产能进行研究。通过结合页岩气藏特征扩展双重介质模型的非稳态方程,在双重介质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微裂缝作为沟通基质与人工裂缝网络的通道;并利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描述页岩气的吸附现象,建立了一个新的叁重介质模型。分析了窜流系数、Langmuir体积和Langmuir压力对页岩气井不稳定产量的影响,对比了新模型与传统双重介质模型所预测的产量。(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29期)

李勇明,李亚洲,赵金洲,张烈辉[9](2013)在《垂直裂缝气井不稳定产能预测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下油气渗流理论研究了垂直裂缝气井中气体的流动过程和渗流方程,并对各个流动过程建立了相应的数学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垂直裂缝井的不稳定渗流产能预测公式。应用该公式对吉林油田某垂直裂缝气井进行了例证分析,得出的计算值和实际值的误差为3.4%,并且通过预测公式分析了地层渗透率、地层压力、气藏厚度、裂缝长度、裂缝导流能力等参数对垂直裂缝气井产能的影响情况。该不稳定渗流产能预测公式的提出解决了常规汇源函数计算过程复杂和计算速度慢的问题,实现了垂直裂缝气井渗流方程的快速求解。(本文来源于《石油钻采工艺》期刊2013年02期)

姜永,王新海,袁恒龙,刘欢欢[10](2011)在《低孔多裂缝气藏不稳定渗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砂岩油藏或气藏测井研究发现,地层裂缝十分发育,塔里木油田大北地区部分井每米裂缝发育多达十几条,为此建立了低孔多裂缝气藏渗流模型。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绘制并分析了油藏参数、裂缝条数和裂缝分布影响下的压力动态典型曲线。结果表明:流体在多裂缝系统的流动特征与裂缝条数和裂缝分布有关,压力动态曲线主要分为叁个流动阶段:线性流段、椭圆流段和拟径向流段。裂缝导流能力和裂缝半长越大,裂缝线性流段越明显,椭圆形流段出现得越晚。(本文来源于《天然气与石油》期刊2011年06期)

不稳定裂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低渗透裂缝性气藏在世界范围内储量丰富,目前多采用水平井和压裂水平井进行开发,以达到沟通天然裂缝提高开发效果的目的。这类气藏在开发过程,由于存在储层应力敏感、启动压力效应的影响,会对气井产量和储层物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开展裂缝性气藏不稳定渗流规律研究,对掌握气井产量变化和储层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低渗裂缝性气藏为研究对象,基于气体渗流规律建立得到考虑应力敏感效应、启动压力梯度下的水平井与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综合运用拉斯变换、正交变换、格林函数法等求解得到各类模型的解析解和相应的压力动态曲线。并在建立的模型上,进一步探究了井筒储集系数、窜流系数、表皮效应等参数对裂缝性气藏水平井、压裂水平井压力响应动态曲线的影响,为裂缝性气藏的试井解释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通过国内外裂缝性气藏开发实践的文献调研和总结,深刻理解和认识到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对裂缝性气藏渗流的影响,确定了裂缝性气藏中天然裂缝特征参数表征式、渗透率变异指数式、低速非达西渗流运动方程。(2)基于渗透率变异指数式、低速非达西渗流运动方程,建立得到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效应影响下的双重介质水平井、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运用Pedrosa变量代换、数学物理方法等求解得到数学模型的解析解,并绘制出各个解析解对应的压力响应动态曲线。(3)根据压力响应动态曲线形态特征,将裂缝性气藏水平井压力动态曲线划分为7个阶段:井筒储集效应阶段、过渡流阶段、井筒径向流阶段、裂缝线性流阶段、裂缝径向流阶段、基质-裂缝窜流阶段、气藏径向流阶段。(4)根据压力响应动态曲线形态特征,将裂缝性气藏水平井压力响应动态曲线划分为8个阶段:井筒储集效应阶段、过渡流阶段、压裂缝线性流阶段、压裂缝径向流阶段、裂缝线性流阶段、裂缝径向流阶段、基质-裂缝窜流阶段、气藏径向流阶段。(5)基于建立得到的不稳定渗流模型和相应的解析解,开展了井筒储集系数、表皮系数、应力敏感系数、启动压力梯度等参数对裂缝性气藏水平井、压裂水平井压力动态响应动态曲线的影响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稳定裂缝论文参考文献

[1].仝少凯,高德利.不稳定流体注入时裂缝内压力和尖端应力分析[J].石油机械.2018

[2].许阳军.低渗裂缝性气藏水平井不稳定渗流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

[3].汪洋,程时清,于海洋,秦佳正,罗乐.考虑注水诱发微裂缝属性参数变化的注水井不稳定压力分析[C].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B).2017

[4].马宝军,梁成钢,吴承美,刘艳红,夏平.数模技术在裂缝性油藏不稳定注水中的应用——以火烧山油田H_3油藏为例[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7

[5].曹丽娜,李晓平,罗诚,张芨强,谭晓华.裂缝性低渗气藏水平井不稳定产量递减探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高阳,赵超,董平川,高启超,张允.致密气藏变导流能力裂缝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模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5

[7].李志强,刘文龙,王治富.不稳定注水在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

[8].朱琴,张烈辉,张博宁,赵玉龙.考虑微裂缝的页岩气藏叁重介质不稳定产量递减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

[9].李勇明,李亚洲,赵金洲,张烈辉.垂直裂缝气井不稳定产能预测新模型[J].石油钻采工艺.2013

[10].姜永,王新海,袁恒龙,刘欢欢.低孔多裂缝气藏不稳定渗流分析[J].天然气与石油.2011

标签:;  ;  ;  ;  

不稳定裂缝论文-仝少凯,高德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