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装配论文-韩文民,夏华杰,吴俊,黄劲松,龚佳伟

手工装配论文-韩文民,夏华杰,吴俊,黄劲松,龚佳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手工装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业工程,安全工程,任务切换,脑力负荷

手工装配论文文献综述

韩文民,夏华杰,吴俊,黄劲松,龚佳伟[1](2019)在《考虑脑力负荷的模拟手工装配作业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减少员工装配作业时由于任务切换导致绩效下降的影响,探究员工在4种任务切换情境下手工装配作业的绩效表现与脑力负荷变化。方法采用复杂性与相似性(2×2)因素的交替任务切换范式,通过乐高模型装配,开展任务重复与任务切换的模拟手工装配作业实验。分析被试的行为绩效指标(错误率、反应时间(RT)、平均装配时间)和任务切换前后脑电(EEG)指标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不同类型任务切换不会导致被切换任务错误率上升;复杂不相似任务切换时,切换任务错误率显着高于简单任务切换,反应时间显着高于另外3种任务切换;复杂相似任务切换时,脑力负荷处于平稳状态,其他3种均导致员工脑力负荷增大。结论 4类指标赋予相同权重情况下,任务切换类型的优选方案依次为复杂相似型、简单不相似型、简单相似型、复杂不相似型。(本文来源于《人类工效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炳辉[2](2019)在《一种基于概念的手工装配工作站优化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站的设计分为概念设计,基础设计和关键设计叁大部分。在概念设计阶段,主要的工作是是分析顾客的需求,将需求转化为设计要求和功能,并基于功能最终生成设计方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需要完成以下几个主体工作:收集顾客需求,建立可以将顾客需求转化为设计方案的方案生成模型,对方案进行和选择等。工作站的概念设计可以表现出工作站的人机料法环模块(有哪些东西),工作站各个模块需要设计那些参数,以及相应的概念,但是这样的方案只是存在于图纸之中,需要一种设计方法确定具体的空间形状尺寸等可落地的参数,这样的设计方法即为基础设计。基础设计中进行工作站中各个模块的具体尺寸结构参数要基于人因进行设计。在概念设计过程中,需求被划分成了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模块,基础设计将针对这六个模块分别建立一种基于人因的参数设计方法。其中“人”模块设计与工作站工人相关的身体测量数据以及由此引发的操作范围视野范围等,“机”模块和“料”模块则是依据相应的原则与约束,设计它们在“人”模块操作范围视野范围里的位置与距离,“法”模块为工人在操作时的脑力信息负荷,“环”模块则设计工人操作的外部环境如温度通风照明等。在设计好工作站上各个模块的具体尺寸参数之后,需要将各个模块进行位置布局优化,这时需要一套系统的评价方法评价优化前和优化后的方案孰优孰劣,以验证本文给出的工作站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这就是关键设计。要进行评价,就要确立评价的指标,工作站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有很多,比如工作站的效率,过程质量能力,工人的负荷等等,一些指标在设计过程中已经得到优化,比如通过基于人因的基础设计,减轻了工人的工作负荷,保证了工人的工作舒适度,间接提高了工作站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站上出现质量缺陷的可能性等。但是,工人在工作站上工作时的信息负荷,与设计者按照本文方法进行工作站设计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并未完全得到优化,因此本文将以复杂性与身体负荷为指标,进行设计方案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董元发,肖清海,查靓,吴正佳,杜轩[3](2019)在《手工装配中微小金属件漏装模糊自适应视觉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手工装配作业中微小金属件装配区图像特征易受光照环境影响产生不规则动态变化的问题,定性分析了总体视场及微小金属件装配区灰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建立了不同装配特征灰度分布混杂区动态识别数学模型;通过BP神经网络学习总体视场及装配区灰度分布特征与不同装配特征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将网络预测精度转化为灰度分布特征对装配特征的模糊隶属度函数,提出了一套基于灰度混杂区阈值模糊自适应调整的微小金属件漏装视觉检测方法。在某企业所生产的钢琴顶盖螺钉漏装机器视觉检测系统中的成功应用,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手工装配作业复杂光环境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孙林辉,吕莹[4](2019)在《汽车零配件手工装配工位人因分析及改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研究汽车零配件手工装配工位中"人-机-环"不协调的工效学问题。方法以LD公司ST25工位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特排时法(MOD)和快速上肢评估法(RULA)对作业姿势和工作台进行人因风险识别和评估。结果工人在操作中上肢存在高频率重复性远距离抓取的强迫体位,且下肢伸展受阻,为患肌肉骨骼损伤(WMSDs)的潜在风险部位;工作台无照明是导致工人颈部前倾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分析,重新设计该工位物料供给方式,增加了照明装置和脚踏板。改善后物料抓取距离每班减少144 m,下肢不适感明显降低。结论操作台的工效学合理性是汽车零部件生产工人职业健康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策略对同行业在生产工位的工效学改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人类工效学》期刊2019年01期)

李瑞婷,姚森[5](2018)在《车门手工装配控制点选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车门手工装配控制点进行研究,介绍车门控制点选取的原则,针对奔驰E级轿车两种车门控制点选取的方法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对每种方法的实际数据进行相关性与回归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阐述了两种控制点选取方法的利弊,介绍了每种选取方法中成车常见的质量问题以及人工装配的局限性,最后对智能化装配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汽车零部件》期刊2018年08期)

刘睿,范秀敏,尹旭悦,王磊[6](2018)在《面向手工装配的线缆目标图像分割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缆手工敷设的弯曲程度是影响线缆敷设质量一项关键指标.为获取手工敷设过程中所操作的线缆区域,即线缆目标图像区域,提出一种面向手工装配的线缆目标图像的分割方法.首先对于第一视角下线缆手工装配现场图像在HSV颜色空间下分割线缆连通区域,根据区域轮廓得到线缆目标区域的最小矩形包围盒;然后利用YCrCb颜色空间分割出线缆手工装配时双手区域,对该区域应用曲率分析法获取双手拇指信息;再基于二维方向包围盒相交原理分析双手拇指点与所有最小矩形包围盒的位置关系,求得线缆目标包围盒;最后对线缆目标图像轮廓,采用漫水填充算法制作掩模图像,得到线缆目标图像.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分割手工装配操作过程中线缆目标图像,并用于分析装配线缆弯曲的程度.(本文来源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佳伟[7](2016)在《输液器手工混流装配线的优化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变化,消费者已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功能性,而越来越多地关注产品的多样化这一特性,以往的单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今的市场环境。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推出更具个性化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导入精益生产的管理思想,向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转变,建立柔性的混流生产线。对于装配型产品来说,由于装配过程会占据大量的人力与时间成本,因此产品的装配线设计与改善可以为企业有针对性的节省大量成本并且有效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本文结合W公司专用输液器厂的手工混流装配线的实际生产情况,对产品的装配线进行改善。一方面需要对每一道装配工位进行分析,规范作业标准;另一方面,从装配线的整体出发,以提升装配效率、提高线平衡率、减少在制品堆积、缩短装配周期等为目标进行总体范围内的优化。在对工业工程方法、生产系统建模仿真、Petri网及单件流生产等相关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以输液器制造车间的手工混流装配线为研究对象,对装配线进行了优化与改进,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W公司专用输液器厂进行实习,对生产实际进行调研,了解其手工混流装配线的现状并进行改善需求分析,对该条装配线的主要瓶颈工位进行优化改善并进行线平衡分析。(2)针对混流装配线存在的线平衡率及装配效率较低、在制品数较多等问题,采用系统仿真的相关方法对混流装配线上的叁种主要产品进行基于Witness的仿真优化。建立叁种产品的Petri网模型来描述产品的装配过程并采用Witness仿真软件运行初始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工业工程的相关方法,对工位设置进行分析重组,建立仿真模型进行效果验证。采用Witness系统仿真软件,对基于投产顺序的各方案进行仿真并选择最优方案。(3)在确定最佳的工位组合和投产顺序的基础上,设计基于单件流生产方式下的混流装配线,改变装配线布局和零部件的传递批量,确定单件流下的标准作业时间,并应用Witness仿真软件对U型单件流生产方式进行效果验证。通过采用工业工程及精益生产的相关改善方法,对输液器装配线进行不断优化改善,使装配线在装配效率、线平衡率、在制品数及产品周期时间等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改善,证明了本文对于输液器混流装配线改善的有效性,为同行业进行装配线的改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践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蔡敏,商滔,付辉建,李晓,汪挺[8](2016)在《基于EEG和动作分析的手工装配线易疲劳工序》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些容易产生疲劳的工序广泛存在于手工装配线中,传统方法难以发觉,脑电分析根据大脑活动特征,将各类信号以数据的形式反映出来,帮助人们找到易产生疲劳的工序,成为人因领域研究的新热点。以BOSCH公司的电动螺丝刀手工装配线为例设计实验,选取16名年龄基本相同的被试者,经过相同的作业时间分别记录每个人的脑电数据,通过分析对比,发现装配工序中的易疲劳工序,根据动作分析提出优化和改进建议,证明了EEG和动作分析相结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工程与管理》期刊2016年02期)

彭琪琪,何中其,赵雨田,陈网桦[9](2015)在《典型手工装配过程的作业人员疲劳成因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工装配是国内诸多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作业人员通过使用专业设备、操作工具或双手直接操作,将零散的电子元器件、部件组装成某种产品,使得该产品能够实现特定的功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要。本文针对某企业电子产品的手工装配环节,分别在完成装配任务前、后对作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现场考查了操作工具、作业环境、连续装配时间、装配任务量等因素对人员疲劳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该手工装配工序的作业人员疲劳表现较为显着,在企业安全管理上应予以重视。最后,从影响人员作业疲劳的相关因素上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建议,为同类作业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叁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学术会议会议集》期刊2015-08-24)

丁祥海,查稳,武历达[10](2015)在《更换零件能力对手工装配系统合格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漏装和错装是手工装配系统的主要质量问题,更换零件是应对这类问题的主要方式。为了合理地规划手工装配系统的零件更换能力,研究了零件更换能力对手工装配系统合格率的影响。拓展了手工装配系统,建立了包含更换零件能力的手工装配系统概念模型,构建了手工装配系统合格率的计算表达式。分析了零件更换能力充分和不充分两种情况下,手工装配系统合格率和零件更换能力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在零件更换能力不充分时,合格率随零件更换能力的增大而增大,当零件更换能力达到某个值时,合格率不再变化。求解了合格率不变时的零件更换能力临界值的表达式。最后用企业实例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手工装配系统合格率和首检合格率、返工合格率与首检合格率的比值ρ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手工装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作站的设计分为概念设计,基础设计和关键设计叁大部分。在概念设计阶段,主要的工作是是分析顾客的需求,将需求转化为设计要求和功能,并基于功能最终生成设计方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需要完成以下几个主体工作:收集顾客需求,建立可以将顾客需求转化为设计方案的方案生成模型,对方案进行和选择等。工作站的概念设计可以表现出工作站的人机料法环模块(有哪些东西),工作站各个模块需要设计那些参数,以及相应的概念,但是这样的方案只是存在于图纸之中,需要一种设计方法确定具体的空间形状尺寸等可落地的参数,这样的设计方法即为基础设计。基础设计中进行工作站中各个模块的具体尺寸结构参数要基于人因进行设计。在概念设计过程中,需求被划分成了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模块,基础设计将针对这六个模块分别建立一种基于人因的参数设计方法。其中“人”模块设计与工作站工人相关的身体测量数据以及由此引发的操作范围视野范围等,“机”模块和“料”模块则是依据相应的原则与约束,设计它们在“人”模块操作范围视野范围里的位置与距离,“法”模块为工人在操作时的脑力信息负荷,“环”模块则设计工人操作的外部环境如温度通风照明等。在设计好工作站上各个模块的具体尺寸参数之后,需要将各个模块进行位置布局优化,这时需要一套系统的评价方法评价优化前和优化后的方案孰优孰劣,以验证本文给出的工作站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这就是关键设计。要进行评价,就要确立评价的指标,工作站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有很多,比如工作站的效率,过程质量能力,工人的负荷等等,一些指标在设计过程中已经得到优化,比如通过基于人因的基础设计,减轻了工人的工作负荷,保证了工人的工作舒适度,间接提高了工作站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站上出现质量缺陷的可能性等。但是,工人在工作站上工作时的信息负荷,与设计者按照本文方法进行工作站设计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并未完全得到优化,因此本文将以复杂性与身体负荷为指标,进行设计方案的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手工装配论文参考文献

[1].韩文民,夏华杰,吴俊,黄劲松,龚佳伟.考虑脑力负荷的模拟手工装配作业实验研究[J].人类工效学.2019

[2].王炳辉.一种基于概念的手工装配工作站优化设计方法[D].吉林大学.2019

[3].董元发,肖清海,查靓,吴正佳,杜轩.手工装配中微小金属件漏装模糊自适应视觉检测方法[J].现代制造工程.2019

[4].孙林辉,吕莹.汽车零配件手工装配工位人因分析及改善研究[J].人类工效学.2019

[5].李瑞婷,姚森.车门手工装配控制点选取的研究[J].汽车零部件.2018

[6].刘睿,范秀敏,尹旭悦,王磊.面向手工装配的线缆目标图像分割方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8

[7].李佳伟.输液器手工混流装配线的优化与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

[8].蔡敏,商滔,付辉建,李晓,汪挺.基于EEG和动作分析的手工装配线易疲劳工序[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6

[9].彭琪琪,何中其,赵雨田,陈网桦.典型手工装配过程的作业人员疲劳成因与控制研究[C].第叁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学术会议会议集.2015

[10].丁祥海,查稳,武历达.更换零件能力对手工装配系统合格率的影响[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标签:;  ;  ;  ;  

手工装配论文-韩文民,夏华杰,吴俊,黄劲松,龚佳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