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的认同论文-刘清平

否定的认同论文-刘清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否定的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霍布斯,自由意志,自然,自然法

否定的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刘清平[1](2017)在《从否定意志自由走向认同君主专制——霍布斯自由观的悖论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霍布斯虽然精辟地指出了"自由"与"意欲"的内在关联及其与"障碍"的直接对立,并且因此围绕行为自由和自然权益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当深刻的见解,却又由于把应然性的"自由"与实然性的"自然"混为一谈而断然否定了"意志自由",结果就在理论上陷入了种种难以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尤其在肯定人人生而自由的前提下最终走向了认同君主专制的自败泥潭,并且也导致后来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同样面临着某些严峻的深度悖论。(本文来源于《关东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刘伟,李家坤[2](2016)在《“赵汤论争”下的文化身份的反认同与否定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身份的探寻、中美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伴随并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赵健秀与汤婷婷之间的"赵汤论争",从侧面反映出华裔在思索自我身份、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美国主流文化与少数族裔文化间的碰撞、冲突和交流。(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6年23期)

于保东[3](2016)在《“背影”是对“自我认同”的否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背影》的多重意蕴导致了对《背影》的多元解读。从个人社会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无疑是对朱自清自我成长、自我认同的"否定"。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看,《背影》是朱自清"自我认同"符号化表达。(本文来源于《名师在线》期刊2016年07期)

刘彩霞[4](2014)在《《最蓝的眼睛》之认同及否定主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深入关注着黑人女性们的生存情况。《最蓝的眼睛》是她第一部作品,作者正是因为小说中独特的结构布局及对黑人女性日常生活的真实描述而受到了广泛好评。本文针对莫里森的文学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最蓝的眼睛》的主题及内容概要,并探讨了《最蓝的眼睛》之认同与否定,目的在于进一步理解《最蓝的眼睛》这一文学作品,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我国文学更好地发展。(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14期)

王大可[5](2013)在《绿营否定“日据” 扰乱岛内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文字公案可能只是学术问题,但扯上了政治涵义,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作为对岛内“日据”、“日治”两个概念争讼不息的回应,台“行政院”发文下令,机关公文将1895年到1945年日本殖民台湾期间统称为“日据时期”。绿营大将、台南市长赖清德日前炮轰此举没有“必要(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期刊2013-08-12)

李可[6](2013)在《认同与否定:浅析老舍对欧洲文化的理性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大家,老舍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老舍在英国生活的时期正逢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意识蓬勃兴起的时期。年轻好学的老舍接纳了欧洲先进的思想文化,并在中西方思想文化意识的尖锐对比中深刻地认识到本国国民的性格缺陷,进而全身心地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改造。可以说,欧洲文化对其思想认识与艺(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3年08期)

柴民权,管健[7](2012)在《双重认同与刻板印象威胁应对:基于外来务工人员否定与角色榜样的策略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外来务工群体的社会认同问题一直是相关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外来务工群体的制度划分和心理归属存在极大的矛盾和冲突。虽然相关研究提出多种理论模型,试图刻画外来务工群体的社会认同现状,但是这些模型普遍存在理论依据缺乏、样本选择偏差、研究方法不当和主体性研究不足等问题,导致外来务工群体的社会认同研究缺乏科学和系统的论述。本研究依托社会认同理论和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基于天津市外来务工群体样本,对社会认同、外来务工群体和刻板印象威胁等相关概念进行充分论述和操作化,对外来务工群体的社会认同管理和有关其群体的刻板印象威胁的应对策略进行系列研究,试图提出有理论借鉴意义的研究范式,发现有较高信效度和现实意义的研究结果。为了探讨外来务工群体的社会认同状况和刻板印象威胁应对策略,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方法,基于外来务工群体的分层结构,从天津市NK区抽取第一代外来务工群体被试168名、第二代外来务工群体被试168名和第二代外来务工城市就读子女被试100名,采用改编的绘图测验问卷,自编的刻板印象威胁问卷、否定策略问卷和角色榜样问卷,测查了不同外来务工亚群体的社会认同状况和刻板印象威胁应对策略,尤其对其刻板印象威胁的否定策略和角色榜样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考察。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研究一发现:第一代外来务工群体和第二代城市务工群体普遍认同农村人群体身份,第二代外来务工城市就读子女则出现对农村人和城市人身份的"双重认同"现象;(2)研究二发现:面对针对其群体社会认同的刻板印象威胁线索时,外来务工群体会使用不同形式的否定策略应对其消极影响;(3)研究叁发现:树立积极的内群体角色榜样可以帮助外来务工群体有效的应对刻板印象威胁,但角色榜样成功的应得性对角色榜样的作用没有显着影响,非应得性途径对外来务工群体的社会认同有同样的积极提升作用。结论:系列研究的结果表明了外来务工群体社会认同的矛盾性和多重性,以及其刻板印象威胁应对策略的本土化特点。(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常中华,赵彩然[8](2010)在《电影《录取通知》中的否定和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电影《录取通知》的英文片名Accepted具有双重含义。表层的含义是"录取",更深层的含义是"认同"。在被大学拒收和录取之外,影片折射了自我的否定和认同、父母对子女的否定和认同以及大学教育中的否定和认同。拒绝和否定无疑是阻碍个人发展的消极因素,而接纳和认同是尊严、自信、激情和创造的源泉。轻松幽默的喜剧背后是对个人价值和教育本质的思考。(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0年11期)

严佳怡[9](2010)在《在否定和反抗中的女性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卡拉·享德森的《女性休闲——女性主义视角》中提到一位女性主义者这样自我描述:“确切地说女性主义是什么,我自己从来没有弄清楚。我只知道,当我不愿意逆来顺受,而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时,别人就把我叫作女性主义者。”我们很明确地在女性主义中看到了否定和反抗的精神。而这个精神本身是人类之所以繁衍不息,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当然,女性主义者的矛头曾经是指向男性,然而性别之间的敌对不是也不能解决根本矛盾,同时女性也不可能满足于向男性掌权者乞求给予以她们更多的平等对待。如今更智慧,更深刻的女性主义者,则将目标对准了是男性拥有权力的根基。虽然仍然站在社会和权力的边缘,但是保持这反抗的精神,用平等的姿态来挑战中心的地位。这篇论文是将法国女性主义发展过程中最能撼动维护男性统治地位的社会根基的理论基础做一梳理。文章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是历史性的纵观20世纪的法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并且将我们探讨的新女性主义理论思想阶段在此中定位以及指出其与传统女性主义的区别。第二章节和第叁章节是本论文的重点,因此也占有最重要的篇幅。这两个章节分别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和解构的理论对男性中心制度,父权制度,以及逻各斯中心的二元对立进行批判。第四章节则是探讨女性主义内部的矛盾和多元性,以及中国女性在这样的世代背景下的反思。(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0-05-01)

张雯[10](2008)在《从认同、反认同再到否定的认同——华裔美国文学中文化身份定位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身份一直以来都是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主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屡经变迁,即从文化认同、反认同再到否定的认同;或是像黄玉雪那样完全屈服于美国文化,或是如赵健秀对美国文化完全对抗,但是任碧莲却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文化身份定位的特殊性,超越了长期以来华裔作家在两种文化处境中苦苦挣扎的困境,展现给我们一个多元文化杂交的文化世界。(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否定的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化身份的探寻、中美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伴随并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赵健秀与汤婷婷之间的"赵汤论争",从侧面反映出华裔在思索自我身份、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美国主流文化与少数族裔文化间的碰撞、冲突和交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否定的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刘清平.从否定意志自由走向认同君主专制——霍布斯自由观的悖论解析[J].关东学刊.2017

[2].刘伟,李家坤.“赵汤论争”下的文化身份的反认同与否定认同[J].校园英语.2016

[3].于保东.“背影”是对“自我认同”的否定[J].名师在线.2016

[4].刘彩霞.《最蓝的眼睛》之认同及否定主题探析[J].芒种.2014

[5].王大可.绿营否定“日据”扰乱岛内认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

[6].李可.认同与否定:浅析老舍对欧洲文化的理性态度[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

[7].柴民权,管健.双重认同与刻板印象威胁应对:基于外来务工人员否定与角色榜样的策略选择[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8].常中华,赵彩然.电影《录取通知》中的否定和认同[J].电影文学.2010

[9].严佳怡.在否定和反抗中的女性身份认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0].张雯.从认同、反认同再到否定的认同——华裔美国文学中文化身份定位的变迁[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

标签:;  ;  ;  ;  

否定的认同论文-刘清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