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移植性肝癌模型论文-陈思,黄小青,陈秀娟,杨春,唐艳萍

兔移植性肝癌模型论文-陈思,黄小青,陈秀娟,杨春,唐艳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兔移植性肝癌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癌动物模型,肝癌细胞株,肝癌模型,鸡球虫

兔移植性肝癌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黄小青,陈秀娟,杨春,唐艳萍[1](2019)在《不同种属移植性肝癌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建模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Liver cancer)通常是指发生于肝脏的癌症,如果由于肝脏内细胞所引发的癌症,称之为原发性肝癌,而由身体其他器官癌细胞转移至肝脏而形成的恶性肿瘤,称为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中85%属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作为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特点是进展迅速,治疗后易复发转移,据相关资料显示,近20年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全球每年发病人数在60万以上,中国肝癌的发病率占全球50%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魏然,王宇喆,孟凡华,尹化斌[2](2017)在《裸鼠移植性皮下肝癌模型的建立及MRI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裸鼠移植性皮下肝癌模型,并进行MRI检查。方法取1x107个HepG2肝癌细胞注射到裸鼠右侧腋窝皮下,成瘤后观察肿瘤的成瘤率及肿瘤的生长特点,并进行MRI检查及肿瘤组织的HE染色。结果裸鼠的成瘤率为62.5%(5/8只)。MRI表现为T1WI上呈等、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肿瘤内可见长T1、短T2的线状影,T2WI上肿瘤内部可见斑片状高(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期刊2017-07-14)

赵国志[3](2015)在《叁种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HC)是指发生在人体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等细胞的恶性肿瘤性疾病,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肝癌患病率及病死率均为世界第一位,术后极容易复发或转移,而且化疗耐药,5年存活率较低,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肝癌的发病机理,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许多人体实验由于伦理学的限制,导致许多药物试验方法不可应用于人。所以建立符合临床肝癌发生与发展特点和疾病变化规律的动物模型是所必需的。肝癌动物模型主要分为诱导性肝癌模型和移植肝癌两大类。由于肝癌诱癌建模的时间长,单纯靶向成肝癌的成模率有待提高,均影响肝癌诱癌动物模型的应用,因此移植性肝癌模型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人肝癌-鼠模型是肝癌研究应用最广泛的动物模型,其中常见的模型是人类肝癌细胞系或组织块接种于裸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鼠(SCID)等免疫功能缺陷小鼠,解决许多肝癌复发、转移和治疗机制等基础研究的问题,但此类模型特点是免疫缺陷,只是将小鼠作为肝癌研究的“反应器”,缺乏免疫系统对肝癌的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着重关注和构建不同免疫状况大、小鼠移植性肝癌模型,以肝癌复发和转移的常见途径,以鼠源的Walker-256细胞系与人源HepG2肝癌细胞系为细胞来源,通过肝叶注射和门静脉注射,建立模拟肝癌转移、复发的大、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以此模型尽量模拟临床肝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特点,并将其中大鼠模型应用于临床射频消融的实验性治疗和疗效判定研究。此外,鼠源的Walker-256细胞系还可模拟继发的转移性肝癌的临床发生过程。以此研究为肝癌的转移、复发以及继发的转移性肝癌的发生机制和干预治疗提供实验动物模型。目的:正常免疫和免疫抑制剂干预状态下,构建叁种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为转移性和复发性肝癌提供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并尝试将大鼠模型应用于临床射频消融实验性治疗和疗效判定研究。方法:选取鼠源Walker-256细胞系与人源HepG2肝癌细胞系,分别针对正常免疫状态大鼠和肝移植后“叁联免疫抑制方案”免疫抑制小鼠,采用肝叶直接注射法和肝内门静脉注射法,建立叁种原位移植性鼠肝癌模型,并形成以下分组:①门静脉-Walker-256组:门静脉注射Walker-256-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SD大鼠30只;②肝叶-Walker-256组:肝叶注射Walker-256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SD大鼠30只;③门静脉-HepG2组:门静脉注射人HepG2肝癌细胞-免疫抑制Balb/c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小鼠15只,叁联免疫抑制方案为甲基强的松龙、他克莫司和吗替麦考酚酯。肝癌鼠模型观察指标为:①动物一般情况与成瘤率、肿瘤大小、肝脏及其邻近脏器浸润转移情况;②病灶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③大鼠模型高频超声超影像学观察:;④动态观察小鼠模型体重、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此外,大鼠原位移植性鼠肝癌模型还用于射频消融治疗的实验性研究,取射频消融病灶与周围组织,进行以下检测:①:HE染色光镜观;②细胞凋亡TUNEL染色。结果:叁种方法均能成功构建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成模时间在9-15天之间,成瘤率在14.3%~33.3%之间,其中高频超声检测门静脉-Walker-256组与肝叶-Walker-256组模型大鼠,可发现肝叶肿瘤,主要体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不规则低回声团,内部回声不均匀。HE染色显微镜下观为肿瘤细胞呈条索及团块状排列,胞核大浓染,异型性明显,胞质量少,为转移性肝癌的特点。大鼠肝癌模型射频消融干预后,以进针点为中心,递次向外延伸区域镜下可见明显的坏死区、凋亡坏死混合区和凋亡为主区域,其中前两区域有大量的炎性细胞侵润,后两区域可见有少量残余的肿瘤细胞。在门静脉-HepG2组小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模型小鼠白细胞数为8.87±4.25%;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数值为66.78±14.49%,淋巴细胞所占比例数为18.36±11.07%,单核细胞9.45±7.00%,小鼠体重变化呈逐步下降趋势,与正常比较有明显差距。病理取材瘤体大小(直径)为3.0mm。光镜下病理学观察为,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较大分裂象增多,成深染,核仁明显,异型性高,胞质少且染色较浅。结论:叁种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均成功构建,可基本模拟血行转移和种植转移的转移性肝癌和肝癌复发,其中大鼠原位移植肝癌模型可用于射频治疗实验性研究。(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赵国志,邝晓聪[4](2014)在《经门静脉注射建立walker-256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方法。方法:取体重160一180g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25)门静脉接种Walker-256细胞质;对照组(n=5)同样方法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1周后超声观察肿瘤并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8只成瘤,成瘤率8/25,成瘤率为32%,病理学证实为肝细胞癌。而对照组0只成瘤,成瘤率0%。结论: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癌模型简便、易行,是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世界》期刊2014年12期)

李晓娟,汤紫荣,李蓓,李瑞生[5](2014)在《近交系小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建立及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建立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的最佳小鼠品系。方法选取C57、C3H和BALB/c各10只小鼠分别作为模型组Ⅰ、模型组Ⅱ和模型组Ⅲ,沿腹中线开腹后将H22细胞接种到各模型组小鼠肝脏实质内。于注射后第15天剖腹探查,观察各组成瘤率,测量腹水量和肿瘤体积,并进行肿瘤病理学分析。结果叁组小鼠存活率均为100%,15天后叁组小鼠均产生腹水,但叁组腹水量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模型组Ⅰ小鼠肝癌移植成功率为100%,高于模型组Ⅱ的60%和模型组Ⅲ的30%。模型组Ⅰ小鼠肝脏肿瘤全部为大块紧实灰白色病灶,其肿瘤平均体积显着大于模型组Ⅱ和模型组Ⅲ(P<0.05)。病理结果证实叁组小鼠肝脏的灰白色病灶均为原位肝细胞癌。结论 C57小鼠是复制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为今后研究原位肝癌的发病机制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李晓娟,靳雪源,白冰珂,李蓓,侯俊[6](2014)在《PLCε基因敲除小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PLCε基因敲除小鼠建立移植性肝癌动物模型,以探讨PLCε基因在肝肿瘤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PLCε+/+小鼠15只为对照组,选取PLCε+/+(野生型)和PLCε-/-(敲基因型)小鼠各15只为模型组I和II,沿腹中线开腹后将H22细胞接种到模型组小鼠肝脏实质内,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于注射后第15天行剖腹探查,观察各组成瘤率及肿瘤体积,并进行肿瘤病理学分析。结果各组小鼠的存活率均为100%。模型组I肿瘤移植成功率为100%,肿瘤体积平均为(65.21±5.25)mm3。模型组II的肿瘤移植成功率为53.3%,肿瘤体积平均为(23.46±3.47)mm3。模型组I的肿瘤平均体积明显大于模型组II(P<0.05)。模型I组和II组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原位肝细胞瘤。结论成功建立了PLCε敲基因小鼠移植性肝癌动物模型,验证了PLCε敲基因小鼠具有抑制肝肿瘤生长的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高连印,韦艾凌,潘哲,张永琴[7](2014)在《癌痛消颗粒对移植性肝癌模型大鼠缺氧微环境中细胞因子HIF-α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癌痛消颗粒对移植性肝癌模型大鼠缺氧微环境低氧诱导因子1α(HIF-α)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癌痛消颗粒抗肝癌作用的机制。方法将35只大鼠随机抽取5只作为正常组,其余30只为造模组,造模过程中死亡5只大鼠,造模成功后的移植性肝癌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氟尿嘧啶组(5-Fu组),癌痛消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150、75、27.5 mg/mL),模型组。癌痛消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及模型组每日按照10 mL/kg体重灌胃给药治疗,连续用药14天后停药;5-Fu组按75 mg/kg体重腹腔注射治疗,每隔2天腹腔注射1次,连续注射5次,停药24 h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出瘤块,采用实时定量PCR(PT-PCR)、Western印迹技术观察HIF-α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癌痛消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及5-Fu组、模型组HIF-α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痛消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及5-Fu组HIF-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痛消颗粒中、低剂量组与5-Fu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痛消颗粒高剂量组与5-Fu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痛消颗粒对移植性肝癌模型大鼠的肝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抗癌机制可能与降低HIF-α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关,且癌痛消颗粒高剂量组的疗效最好。(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期刊2014年03期)

黄峰,韦艾凌[8](2013)在《癌痛消颗粒对移植性肝癌模型大鼠肝癌组织miRNAs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大鼠Walker-256移植性肝癌模型研究癌痛消颗粒对大鼠肝癌miRNAs的调节作用,以探讨癌痛消颗粒抗肝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随机分为5组,即癌痛消颗粒高剂量组(A组)、中剂量组(B组)、低剂量组(C组)、5-Fu组(D组)、生理盐水组(E组),于造模后第8天对癌痛消治疗组及生理盐水组灌胃给药,5-Fu组腹腔注射给药,连续用药14 d后停药24 h,处死大鼠,取出瘤块,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观察肝癌特定miRNAs(miR-199a-3p、miR-199a-5p、miR-18)表达水平。另设正常饲养组(F组)大鼠10只,不进行造模及给药,供实验结束时作空白对照用。结果造模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iR-18有更高水平的表达,miR-199a-3p,miR-199a-5p表达水平降低;造模各组(A、B、C、D组)药物干预后与生理盐水组(E组)比较肝癌组织miR-18表达水平降低,miR-199a-3p,miR-199a-5p表达水平升高(P<0.01);和E组比较,A、B、C、D组均可明显调节miRNAs水平,癌痛消中剂量组比5-FU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口服癌痛消颗粒对大鼠移植性肝癌组织的miRNAs表达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提示癌痛消的抗癌机制可能与调控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相关的miRNAs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3年20期)

方建林,夏伟,张秀刚[9](2013)在《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和影像学及病理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探讨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将5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移植法建立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于移植术后13天行DSA、MRI及病理检查。结果:有48只兔接种成功,其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均类似于人类原发性肝癌。结论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可用于介入栓塞材料的实验研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3年24期)

牛凯,莱智勇,徐钧,解军,张小曼[10](2013)在《HepG-2、Bel-740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性肝癌模型成瘤条件探索及其病理、免疫组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肝细胞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为深入研究肝癌的发病机理,需要建立肝癌动物模型。本课题拟通过比较HepG-2、Bel-7402两种人肝癌细胞株在不同条件下行裸鼠皮下移植时成瘤率的不同,以及两种细胞成瘤后肿瘤形态、肿瘤体积变化规律及AFP表达方面的差异,从中选择一种合适的实验细胞,并探索其最佳的成瘤条件,为进一步实验提供数据。(本文来源于《第四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3-08-06)

兔移植性肝癌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裸鼠移植性皮下肝癌模型,并进行MRI检查。方法取1x107个HepG2肝癌细胞注射到裸鼠右侧腋窝皮下,成瘤后观察肿瘤的成瘤率及肿瘤的生长特点,并进行MRI检查及肿瘤组织的HE染色。结果裸鼠的成瘤率为62.5%(5/8只)。MRI表现为T1WI上呈等、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肿瘤内可见长T1、短T2的线状影,T2WI上肿瘤内部可见斑片状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兔移植性肝癌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陈思,黄小青,陈秀娟,杨春,唐艳萍.不同种属移植性肝癌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建模策略[J].中国兽医杂志.2019

[2].刘魏然,王宇喆,孟凡华,尹化斌.裸鼠移植性皮下肝癌模型的建立及MRI表现[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2017

[3].赵国志.叁种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

[4].赵国志,邝晓聪.经门静脉注射建立walker-256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J].生物技术世界.2014

[5].李晓娟,汤紫荣,李蓓,李瑞生.近交系小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建立及对比分析[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4

[6].李晓娟,靳雪源,白冰珂,李蓓,侯俊.PLCε基因敲除小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与分析[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4

[7].高连印,韦艾凌,潘哲,张永琴.癌痛消颗粒对移植性肝癌模型大鼠缺氧微环境中细胞因子HIF-α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4

[8].黄峰,韦艾凌.癌痛消颗粒对移植性肝癌模型大鼠肝癌组织miRNAs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13

[9].方建林,夏伟,张秀刚.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和影像学及病理学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3

[10].牛凯,莱智勇,徐钧,解军,张小曼.HepG-2、Bel-740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性肝癌模型成瘤条件探索及其病理、免疫组化分析[C].第四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3

标签:;  ;  ;  ;  

兔移植性肝癌模型论文-陈思,黄小青,陈秀娟,杨春,唐艳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