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姬宝军

濮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内一科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目的对应用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方式对患有结核性脑膜炎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结核性脑膜炎疾病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采用单纯鞘内注射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结核性脑膜炎临床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核性脑膜炎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方式对患有结核性脑膜炎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腰大池持续引流;鞘内注射;结核性脑膜炎;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疾病在临床上被简称为结脑,属于临床公认的一种最为严重的肺外结核病。随着结核病患者人数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增多,结脑的发病率也呈明显增加趋势。该病患者如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出现残疾,甚至还会威胁生命,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1]。本次对患有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应用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方式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3年10月-2015年10月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结核性脑膜炎疾病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脑膜炎发病时间1-10天,平均发病时间(4.3±0.6)天;患者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45.8±4.6)岁;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8例;治疗组患者脑膜炎发病时间1-13天,平均发病时间(4.7±0.4)天;患者年龄19-77岁,平均年龄(45.3±4.2)岁;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上述相关指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异烟肼注射液、利福平注射液、吡嗪酰胺片、乙胺丁醇片,每次给药剂量分别为0.4-0.6g静脉滴注、0.45-0.6g静脉滴注、1.5g口服、0.75g口服,每天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每次10m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甘露醇,每次125mL,每天三次,在腰大池穿刺后实施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每次剂量分别为5mg,每周用药2-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实施腰大池置管术,首先帮助患者取侧卧位,并使其身体尽量保持屈曲状态,在L4/5椎的间隙位置选择穿刺点,利用利多卡因实施逐层麻醉处理之后,以18号穿刺针经穿刺点实施穿刺处理,感觉到有明显的突破感之后,可以将针芯退出,在观察到有脑脊液流出之后,可以将硬膜下导管置入到相应的位置。观察到导管有脑脊液滴出之后,在脊柱旁进行固定,并与无菌引流瓶相连接。引流瓶可以固定在高于脊柱平面10cm左右的位置,脑脊液引流量每天应该控制在300mL以内,无菌引流瓶每3天更换一次[2]。然后再按照对照组鞘内注射方式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结核性脑膜炎临床治疗总时间、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两项内容作为观察指标。

1.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治愈:脑膜炎症状和阳性体征完全消失,没有出现任何后遗症,脑脊液生化指标正常。有效:脑膜炎症状和阳性体征基本消失,或已经有显著改善,或智力及神经精神存在明显障碍,脑脊液生化指标接近正常或有明显好转。无效:脑膜炎症状和阳性体征,以及脑脊液生化指标的改善程度不显著,或病情发生反复,或进一步恶化[3]。

1.5数据处理方法

统计学分析均经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当P<0.05的时候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X2检验。

2结果

2.1结核性脑膜炎临床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结核性脑膜炎共接受治疗(22.85±4.17)d,治疗组患者结核性脑膜炎共接受治疗(17.08±2.87)d,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

对照组采用单纯鞘内注射方式治疗后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总有效率为70.5%;治疗组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方式治疗后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总有效率为90.9%。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n)治愈有效无效有效率

对照组4411(25.0)20(45.5)13(29.5)31(70.5)

治疗组4416(36.4)24(54.5)4(9.1)40(90.9)

P值<0.05<0.05<0.05<0.05

3讨论

临床研究认为导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高颅内压所导致出现的脑疝症状[4]。临床在对结核性脑膜炎疾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对脑脊液实施适当的引流,不仅仅对颅内压的监测和控制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也能够将脑脊液中所含有的一些炎性渗出物顺利引出,对中枢性感染症状的控制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结脑患者脑膜刺激征的程度明显减轻。同时,相对于以往临床上应用的反复腰大池穿刺治疗,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技术,可以对患者的颅内压水平实施动态监测颅内压,对颅内压水平的及时平稳控制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持续性的腰大池引流还可以对炎症渗出物的持续清除产生帮助,且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多次腰椎穿刺操作给广大患者带来的痛苦[5]。

参考文献:

[1]熊昌辉,王华庆,梁晓峰,等.卡介苗预防儿童结核性脑膜炎效果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266-3267.

[2]梁启龙,魏进旺,廖江泰,等.腰大池置管引流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3):899-900.

[3]冯玉梅,申志才.全身及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1):1731-1732.

[4]陈劲松,郑建明,岳增昌,等.结核性脑膜炎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4):3927.

[5]向明清,熊勋波,夏烈新,等.腰穿置管持续脑脊液引流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134.

标签:;  ;  ;  

腰大池持续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