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乳制品论文-张栋,冯丽莉,薛玉玲,苟一萍,朱宏

传统乳制品论文-张栋,冯丽莉,薛玉玲,苟一萍,朱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乳制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嗜热链球菌,菌株筛选,黏度

传统乳制品论文文献综述

张栋,冯丽莉,薛玉玲,苟一萍,朱宏[1](2019)在《传统发酵乳制品中高黏度嗜热链球菌的筛选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拟开发一株高黏度的嗜热链球菌以减少酸奶中稳定剂和增稠剂的添加和使用;方法:从甘肃甘南牧区收集传统发酵乳制品20余份,采用纯培养的方法分离得到乳酸菌60余株,经过16S rDNA序列分析得到嗜热链球菌13株,通过发酵速度、发酵曲线分析、发酵风味、黏度测试等方法进行菌株筛选,并对筛选菌株进行产品中应用;结果:通过筛选得到一株单独发酵6 h既能凝乳、口感品尝无不良发酵风味、黏度达到1600cP的嗜热链球菌JMCC0024,在酸奶中试生产中将该菌株制成的直投式发酵剂等量替换原有发酵剂的20%后,产品黏度提高15%,同时口感测试中口中黏度和细腻度都得到了明显提高;讨论:目前,国内消费者对于食品健康日渐关注,嗜热链球菌JMCC0024通过自身高黏的特性可以减少酸奶中稳定剂和黏度剂的添加,同时具有发酵速度块、无不良发酵风味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莫蓝馨[2](2019)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蒙古国巴彦洪格尔省传统发酵乳制品中细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采集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12份酸马奶和蒙古国巴彦洪格尔省的16份传统发酵乳制品(包括4份酸马奶、3份酸牛奶和9份奶酪样品)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纯培养方法法结合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离鉴定其中的乳酸菌;同时,采用PacBio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PacBio SMRT)分析传统发酵乳中的细菌多样性,并对比分析内蒙古和蒙古国不同地区酸马奶样品中的细菌菌群结构。具体结果如下:1.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共分离得到105株乳酸菌,鉴定为2个属,8个种,优势菌种为 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和 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占分离菌株的79.05%,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乳制品中乳酸菌种类不同。2.基于PacBio SMRT测序技术检测发现,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12份酸马奶样品中的细菌归为5个门、34个属和60菌种,其中优势菌种为Streptococcus parauberis(62.82%)和Lactobacillus helveticu和(27.12%),结果表明酸马奶样品之间的细菌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存在差异。3.基于PacBio SMRT测序技术检测发现,蒙古国巴彦洪格尔地区酸马奶和酸牛奶等样品中的细菌归为11个门、155个属和234个种,其中Lactobacillus helveticus、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和 Enterobacter xiangfangensis 为酸马奶、酸牛奶和奶酪中的优势菌种。基于UniFrac距离的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同一类型和不同类型的传统发酵乳制品分别有明显的聚集趋势和分离状态。结果表明巴彦洪格尔地区传统发酵乳制品的种类不同,蕴含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也不同。4.结合本试验获得和数据库下载的酸马奶样品测序数据,对不同地区酸马奶中的细菌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叁组酸马奶样品中的细菌结果存在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Firmicutes为酸马奶样品中的优势菌门,Lactobacillus是蒙古国酸马奶样品组MBK和MG的优势菌属,而Streptococcus为内蒙古样品组IM的优势菌属,叁组酸马奶样品中的共有OTUs137个,其中103个OTUs鉴定为Lactocillus helveticus。PCoA和聚类分析表明样品内和样品间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和分离趋势。本研究结合纯培养法和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揭示出内蒙古和蒙古国地区传统发酵乳制品中细菌种类丰富,结构复杂多样,为传统发酵乳制品多样性和乳酸菌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资源和思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栋,冯丽莉,薛玉玲,荀一萍,王志新[3](2019)在《甘肃甘南地区传统乳制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菌相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菌是一类发酵产物为乳酸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总称。乳酸菌具有调节人体免疫、抑制制有害菌增殖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等功能。在工业、农业和医药等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甘南牧区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上高原西部过渡地段,境内草原广阔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海拔2960米,牧区内藏、土、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孕育了少数民族特色的发酵乳制品。这就为我们提供宝贵的乳酸菌资源库。采用传统纯培养方法对采集甘肃甘南地区的18份传统酸奶样品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纯化,运用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属种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63株乳酸菌属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乳球菌属(Lactococcus)中的8个种或亚种。其中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2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3株,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12株,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bulgaricus)2株,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4株,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5株,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13株,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22株。其中乳酸乳球菌为甘肃甘南地区传统酸奶中的优势菌种,占总分离株的34.9%。本文为更深层次的乳酸菌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宝贵的科学资料和丰富的物种信息资源。(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05-22)

朱建军[4](2019)在《蒙古族传统乳制品生产中乳清粉的开发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乳清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应用范围也非常广,论述了在蒙古族传统乳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如何利用副产物并开发乳清粉,对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防止环境污染均具有现实的意义,也为蒙古族传统乳制品生产过程中副产物的利用及乳清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9年07期)

Apple[5](2019)在《过新年,让传统乳制品占C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春节临近,牛奶等乳制品也进入了销售旺季,很多家庭可能会出现短期喝不完的情况,那么不妨利用春节假期制作一些传统乳制品,给新年增添一份美味。在我国,乳制品并不局限于牛奶、酸奶和奶酪。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着不少风味独特的传统乳制品的制作秘诀。我国传统乳制品种类繁多,加工方法不尽相同,而且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其制作工艺在不断优化,很多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并且非常美味。(本文来源于《消费指南》期刊2019年01期)

哈斯其木格,雅梅,朱建军,肖芳,张红梅[6](2019)在《蒙古族传统乳制品发酵奶皮子制作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发酵奶皮子是一种独特的蒙古族传统乳制品,具有特殊的风味及独特的营养特点。本文主要叙述了发酵奶皮子制作工艺并与酸性奶油加工工艺进行比较显示主要有两处不同,首先是发酵原料不同,发酵奶皮子是先制成奶皮子再进行发酵,而酸性奶油是先分离出稀奶油再进行发酵,因此发酵奶皮子和酸性奶油的性状和营养特点都有较大差异。此外,发酵方法不同,酸性奶油通过专门的乳酸菌发酵剂进行发酵保证了其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而发酵奶皮子通过自然发酵,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需借鉴酸性奶油制作工艺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优化发酵奶皮子的生产工艺,改善产品风味及品质。发酵奶皮子水分含量为30%-40%,蛋白质含量为8%-15%,脂肪含量为35%-50%,乳糖含量平均达4. 22%,营养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李明雨[7](2018)在《传统发酵乳制品中植物乳杆菌基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发酵乳制品中蕴含丰富的乳酸菌,这些菌株具有优良的生产和功能特性。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是乳酸菌的一种,已被报道出具有多重的有益功效,可作为潜在的商业菌种展开研究。本研究以分离自内蒙古和西藏自治区传统发酵乳制品中的61株植物乳杆菌为研究对象,辅以30株参考菌株,基于7个持家基因(pheS、groEL、ileS、recA、recG、murC和murE)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探究菌株的基因多样性、系统发育关系、遗传进化及种群结构。后又对L.plantarum LJ 26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开展基因组组分、功能基因及比较基因组的分析。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如下:(1)7个持家基因的等位基因数在7(recG)~15(pheS)之间,π值处在0.00234(groEL)至0.00887(ileS)之间,多态位点数在8(recG)到18(pheS)之间,G+C含量介于42.73%(groEL)和50.95%(murE)之间,此外,7个持家基因的Tajima’s D值在-1.82269(murC)至-0.39648(murE)范围内,d _N/d_S位于0.020(recG)至0.105(pheS)之间。关联指数I_A和标准关联指数I_A~S的值分别为1.4364和0.2394。这些结果表明所选的持家基因相对保守,存在克隆结构,处于稳定化选择,可用于MLST分析。(2)91株植物乳杆菌共分成47个序列型(ST),其中ST-1是优势序列型。经eBURST分析,47个ST型归为10个克隆复合体(CC1、CC2、CC6、CC7、CC19、CC24、CC32、CC34、CC36和CC42)和13个独特型。其中以ST-1为原始序列型的CC1包含最多的ST型(8个ST型)和最多菌株数(占总数的42.86%),被认为是优势克隆复合体。(3)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和STRUCTURE祖先群体分析发现所研究的植物乳杆菌菌群的遗传物质来源于7个祖先群体,形成的7个簇中,仅有两个簇是单一祖先来源,超过半数菌株的遗传物质是由混合的祖先群体构成,体现出较高的遗传物质异质性。(4)采用SplitsTree进行重组分析,在单个等位基因(pheS和murE)以及串联基因序列的分解分裂图上均呈现出平行四边形或网状结构,且通过phi test计算,得到P值为2.06E-4。采用ClonalFrame软件得出ρ/θ和r/m的值分别为1.25和3.95。以上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分离株在遗传进化过程中受重组影响,且重组对菌群遗传进化过程的影响程度要高于点突变。(5)L.plantarum LJ 26基因组全长约为3.26 Mb,共预测到3289个编码基因,包含4个质粒、71个tRNA、16个rRNA、6个sRNA、16个基因岛(GIs)以及多个不同类型的重复序列。在L.plantarum LJ 26基因组中挖掘到与磷壁酸、荚膜多糖及细菌素合成有关的基因,该结果从基因组水平进一步验证了菌株的功能特性。(6)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11个植物乳杆菌基因组中,泛基因4560个,其中核心基因1886个,非共有基因2674个。非共有基因中有1173个特有基因,在L.plantarum LJ 26基因组中就含有448个,且较大部分分布于GIs中,可能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得的。(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ARIUNTUYA,BATBOLD[8](2018)在《蒙古国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益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蒙古国14个地区7种传统乳制品(骆驼奶、酸马奶、生牛乳、马奶酒、奶豆腐、黄油和干酪)为研究对象,进行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和益生性能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观察、革兰氏染色、过氧化氢接触试验、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及碳水化物发酵试验,从蒙古国14个地区传统乳制品中共分离出109株乳酸菌,其中乳酸杆菌54株,分别属于6个种:Lactobacillus plantarum MGL24-4,Lactobacillus brevis MGL22-8,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MGL1-1,Lactobacillus rhamnosus MGL3-4,Lactobacillus paracasei MGL23-3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MGL3-2。2、对分离得到的54株乳酸杆菌进行耐受人工胃液、耐受胆盐、Caco-2粘附、抗生素敏感性、溶血性以及抑菌能力等益生特性检测,结果发现MGL17-1,MGL18-5,MGL25-5,MGL25-2和MGL22-5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3、将MGL17-1,MGL25-2,MGL22-5分别灌胃BALB/c小鼠14 d后,感染沙门氏菌,通过小鼠体重变化、结肠和肝脏病理变化以及小鼠存活情况,观察3株乳酸菌对沙门氏菌的体内拮抗作用。结果显示乳酸菌MGL17-1可以提高小鼠感染沙门氏菌后的生存率50%(3/6),并显着减轻小鼠肝脏和结肠病变,对沙门氏菌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将MGL17-1,MGL18-5,MGL25-5,MGL22-5分别灌胃BALB/c小鼠14d后,鼻腔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小鼠体温变化、肺部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量统计、肺部病理检测,观察乳酸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内拮抗作用。结果显示,这4株乳酸菌都可以减轻肺脏的病变,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肺脏中定植,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均有一定拮抗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6-01)

娜和雅[9](2018)在《巴林右旗传统乳制品加工企业营销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变得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富含营养的食品。传统乳制品是草原畜牧业主要产品之一,品种繁多,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在内蒙地区很受欢迎,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巴林右旗隶属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个旗县,在传统乳制品加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几年传统乳制品加工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但营销滞后,具有生产规模小,缺乏品牌意识,宣传力度薄弱,渠道单一,市场信息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巴林右旗传统乳制品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优化营销策略视角研究传统乳制品加工企业。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本研究将对巴林右旗传统乳制品加工企业提出有效的营销策略并提供参考,同时巴林右旗乃至整个内蒙古的传统乳制品加工企业营销策略的改进尽一份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明雨,李虹甫,张雅硕,冯晓涵,满朝新[10](2018)在《传统发酵乳制品中植物乳杆菌的种群结构及遗传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采用7个持家基因对分离自内蒙古和西藏自治区传统发酵乳制品中的植物乳杆菌进行分型研究,利用DnaSP、START、eBURST、MEGA、STURCTURE、SplitsTree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分析其遗传进化和种群结构。结果表明:传统发酵乳制品中的植物乳杆菌分离株间具有较高的基因多样性。61株菌共产生27个序列型(ST),其中20个ST型属于单一菌株序列型。这些ST型构成6个克隆复合体,6个独特型。经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其包含4个遗传谱系。重组分解分析得出重组影响其遗传进化。本研究从基因水平,为菌株的分型、种群结构和遗传进化关系的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21期)

传统乳制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采集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12份酸马奶和蒙古国巴彦洪格尔省的16份传统发酵乳制品(包括4份酸马奶、3份酸牛奶和9份奶酪样品)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纯培养方法法结合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离鉴定其中的乳酸菌;同时,采用PacBio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PacBio SMRT)分析传统发酵乳中的细菌多样性,并对比分析内蒙古和蒙古国不同地区酸马奶样品中的细菌菌群结构。具体结果如下:1.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共分离得到105株乳酸菌,鉴定为2个属,8个种,优势菌种为 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和 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占分离菌株的79.05%,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乳制品中乳酸菌种类不同。2.基于PacBio SMRT测序技术检测发现,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12份酸马奶样品中的细菌归为5个门、34个属和60菌种,其中优势菌种为Streptococcus parauberis(62.82%)和Lactobacillus helveticu和(27.12%),结果表明酸马奶样品之间的细菌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存在差异。3.基于PacBio SMRT测序技术检测发现,蒙古国巴彦洪格尔地区酸马奶和酸牛奶等样品中的细菌归为11个门、155个属和234个种,其中Lactobacillus helveticus、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和 Enterobacter xiangfangensis 为酸马奶、酸牛奶和奶酪中的优势菌种。基于UniFrac距离的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同一类型和不同类型的传统发酵乳制品分别有明显的聚集趋势和分离状态。结果表明巴彦洪格尔地区传统发酵乳制品的种类不同,蕴含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也不同。4.结合本试验获得和数据库下载的酸马奶样品测序数据,对不同地区酸马奶中的细菌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叁组酸马奶样品中的细菌结果存在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Firmicutes为酸马奶样品中的优势菌门,Lactobacillus是蒙古国酸马奶样品组MBK和MG的优势菌属,而Streptococcus为内蒙古样品组IM的优势菌属,叁组酸马奶样品中的共有OTUs137个,其中103个OTUs鉴定为Lactocillus helveticus。PCoA和聚类分析表明样品内和样品间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和分离趋势。本研究结合纯培养法和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揭示出内蒙古和蒙古国地区传统发酵乳制品中细菌种类丰富,结构复杂多样,为传统发酵乳制品多样性和乳酸菌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资源和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乳制品论文参考文献

[1].张栋,冯丽莉,薛玉玲,苟一萍,朱宏.传统发酵乳制品中高黏度嗜热链球菌的筛选及应用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莫蓝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蒙古国巴彦洪格尔省传统发酵乳制品中细菌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3].张栋,冯丽莉,薛玉玲,荀一萍,王志新.甘肃甘南地区传统乳制品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菌相分析[C].第十四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集.2019

[4].朱建军.蒙古族传统乳制品生产中乳清粉的开发利用[J].农产品加工.2019

[5].Apple.过新年,让传统乳制品占C位[J].消费指南.2019

[6].哈斯其木格,雅梅,朱建军,肖芳,张红梅.蒙古族传统乳制品发酵奶皮子制作工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李明雨.传统发酵乳制品中植物乳杆菌基因多样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8].ARIUNTUYA,BATBOLD.蒙古国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益生特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9].娜和雅.巴林右旗传统乳制品加工企业营销策略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10].李明雨,李虹甫,张雅硕,冯晓涵,满朝新.传统发酵乳制品中植物乳杆菌的种群结构及遗传进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8

标签:;  ;  ;  

传统乳制品论文-张栋,冯丽莉,薛玉玲,苟一萍,朱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