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论文-胡艳,胡子文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论文-胡艳,胡子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长叁角,耦合协调度,改进的熵值法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胡艳,胡子文[1](2019)在《长叁角新型城镇化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基于经济、人口、空间、环境和社会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结合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新型城镇化子系统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对各指标赋权与评价,并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叁角地区2007-2016年的新型城镇化子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动态评价。结果显示:长叁角地区整体新型城镇化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在逐年提升,2016年已达到中级耦合协调水平,上海市已达到良好阶段,浙江、江苏与安徽处于中级耦合协调水平,但安徽相对落后;另外,长叁角各市之间新型城镇化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本文来源于《商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贺嘉,许芯萍,张雅文,文传浩[2](2019)在《流域“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时空分异研究——以金沙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流域为视角,构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1—2016年金沙江流域"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演变趋势,并结合GIS和泰尔指数分析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从时序角度看,金沙江流域"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协调类型实现濒临失调衰退至良好协调的逐步升级;(2)从空间差异看,金沙江流域耦合协调状态区域差异明显且组内非均衡性显着,耦合协调类型呈现叁角格局、半包格局、中心—外围格局、西北—东南格局的依次演化进程。建议金沙江流域走全域绿色发展之路,高效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06期)

王崧[3](2019)在《东北振兴以来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格局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区域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生态屏障区,其发展质量及其特征事关国家工业化进程和国家生态安全。近代以来,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由关外蛮荒之地迅速成为工业重镇,跻身亚洲前列,但随着市场化、现代化的全球蔓延,东北地区受体制机制和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下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困难重重。2003年开始,国家实施了“振兴东北”战略,十多年的努力,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进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效益持续提升,但在社会经济逐步改善的同时,生态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水环境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土地流失等问题日益加重。因此,探讨振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演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振兴战略取得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基于此,本文借助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模型方法,分析振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演变的时空格局特征;借助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力差异。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即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空间差异较大,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哈大沿线和东北东部地区。(2)从影响因素来看,南部地区对城市化水平、工业水平、服务业水平、资源消耗量等因子的响应强度相对大于其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时间特征,2008年时对东部地区的作用力较强,2013年则转向南部沿海地区。(3)东北地区今后应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论述文章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及其研究内容。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支撑。依据论文研究内容,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论述了目前关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相关进展,重点界定了区域增长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第叁章,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介绍了本文所用数据的来源及其处理方式,从经济基础、经济效益、社会基础、社会服务、环境基础、环境响应等方面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最后介绍了文中所用到的研究模型方法。第四章,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格局分析。基于2003年、2008年、2013年和2016年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水平,分析东北振兴以来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利用协调发展模型测度分析了叁者协调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及空间格局特征。第五章:协调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及建议。从城市化水平、工业水平、服务业水平、科技投入水平、城市土地产出水平、资源消耗量、城市集约水平7个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然后从经济结构调整、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叁个维度提出了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总结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对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乐勤[4](2019)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视角下的安徽省高质量发展判别及障碍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进行区域高质量发展判别及障碍诊断,为确定区域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提供数据参考。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经济社会、生态支撑与环境保障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运用状态协调度模型,测算经济社会、生态支撑与环境保障系统静动态协调度;基于静动态协调度变化值,构建高质量发展判断体系,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进行判别;采用障碍诊断模型,对掣肘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支撑及环境保障系统得分,分别由2005年的42. 33、36、31. 05攀升至2016年的82. 33、75. 74、69. 15; 2)考察样本期,静、动态协调度均值分别为0. 508 0、0. 498 8,多年平均呈准高质量发展状态; 3)高质量发展最大障碍因子为经济社会发展系统,障碍度均值为23. 64%。(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云忠[5](2019)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模型,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进行计算,根据判别标准,划分协调类型。从协调发展水平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指数大体上都是呈上升趋势的(尽管每年的上升幅度各不相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正在朝着更加协调的方向前行。(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09期)

聂晓,张弢,李柱,冯芳[6](2018)在《湖北生态文明评价及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1—2014年间的湖北省纵向统计数据及2014年的横向统计数据为评价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开展生态文明评价,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日益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高为武汉,最低为荆州.而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湖北省大部分地级市还处在向协调发展的目标过渡的阶段.依据发展类型的地域差异,针对性地提出了措施及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黄玉教,黄震平,黄瑜,陆香兰,颜星明[7](2018)在《创新政法工作机制 建设平安和谐铝都》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提示改革开放40周年,平果县成为闻名中外的铝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平果县政法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新政法工作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确保社会平安和谐稳定,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守护着52万(本文来源于《广西法治日报》期刊2018-10-11)

徐迪[8](2018)在《基于环境-经济-社会平衡的能源化工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与优化决策模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传统能源消耗国和新型能源投资国,能源化工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基石。但能源化工系统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等问题也对经济发展、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等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能源化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决策层面来看,能源化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需解决以下两项议题,即通过可持续性评价从多个备选系统中优选可持续性表现最好的方案,以及通过可持续性优化为服役运行中的能源化工系统设计最佳的可持续性能提升路径。现有可持续评价/优化模型在确定准则(评价属性/优化目标)权重、设计决策模型(评价模型/优化模型)、处理不确定性决策因素(系统客观数据、专家主观判断)等方面仍有不足,不能保证输出最佳的评价或优化方案。因此,本文旨在开发新型的具有普适性的可持续性评价与优化决策模型框架,通过集成与发展现有相关理论与算法,在决策信息不确定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决策系统客观数据以及评价专家主观判断,协调“环境-经济-社会”多维可持续性评价属性/优化目标的绝对表现与相对均衡,从而输出更为严谨的决策结果。本文所构建模型有助于从信息集成与决策角度提升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针对能源化工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优选问题,所开发的评价模型包括评价属性体系建立、属性数据收集、属性权重确定、备选方案排序四个步骤。该模型首先从环境、经济、社会与政策、技术维度构建了定量与定性的多维多层次评价属性体系;并通过区间数理论、以及模糊数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的结合分别处理定量与定性属性数据中的不确定性;在属性赋权过程中,通过因果关系识别技术与网络层次分析法在不确定条件下的结合进行主观赋权,通过熵权法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拓展进行客观赋权,并进一步集成主客观权重结果以实现更为全面的属性赋权;在备选方案排序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向量算法的多属性决策技术以实现评价过程中备选系统可持续性绝对表现程度与相对发展均衡的集成式输出。上述新开发的可持续性评价决策模型被用于不同原料合成氨系统的研究,验证了该模型能在不确定条件下为决策者优选可持续性能最佳的能源化工系统提供具有普适性的智能支持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案例结果所开展的灵敏度分析、关键属性识别、赋权方法比较、以及排序模型比较等四项分析,体现了决策模型的有效性与决策结果的稳定性,同时,也验证了该模型在属性赋权、方案优选、不确定决策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针对服役运行中能源化工系统的可持续性优化问题,所开发的优化决策框架可分为系统定义与特征化、以及模型构建与求解两阶段任务。该框架首阶段任务是面向具体对象建立“环境-经济-社会”多维多目标发展体系并推荐相应的多个备选改进技术;而第二阶段任务则是利用特定的帕累托最优点来应对多目标优化问题,其特点在于通过集成系统客观特性与专家主观判断来充分权衡各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并通过整合多目标优化体系的绝对提升程度与相对发展均衡来更严格的输出可持续性优化决策。其中,区间层次分析法与区间熵权法的结合用以实现不确定条件下对多个目标的综合赋权,而基于向量算法的多属性排序模型与多目标优化技术的集成用以提供特定的帕累托最优点以简化原有多目标优化模型所产生的帕累托解集。上述新开发的可持续性优化决策模型被用于生物柴油生产系统的性能提升,验证了该模型能在不确定条件下为任意主题、任意尺度的能源化工系统设计基于技术改进的可持续性强化路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案例结果所开展的向量运算分析、灵敏度分析、以及优化模型比较等叁项分析,体现了该决策模型的可行性与决策结果的稳定性,并验证了该模型在目标赋权、优化路径识别、不确定决策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10-01)

童国平,陈岩[9](2018)在《淮河流域水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改进的突变级数法,从水污染角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构建流域水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淮河流域整体及各省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采用耦合模型分析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从淮河流域整体地域协调性看,"十二五"期间的协调水平比"十一五"时期上升,而流域南部(安徽省)的协调发展水平提升并不理想,地区协调性水平差异较小,重点提高流域南部经济实力,努力提高流域整体的协调发展水平。(2)从淮河流域内各省系统协调性看,水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状况越来越好,整体协调发展水平随时间呈"低水平—较低水平—较高水平—高水平"的发展趋势,表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状况在逐步改善。同时,淮河流域整体协调发展水平受经济系统影响,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正处于升级阶段。(3)从淮河流域系统相互关系看,水环境和社会系统耦合保持在拮抗阶段,表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影响较大,而水环境和经济系统的耦合随时间由高水平逐渐衰退到磨合阶段,表明经济发展对水环境影响更大但作用力逐渐减小,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逐渐摆脱了对环境资源的依赖,两者实现强脱钩,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8年08期)

王羽[10](2018)在《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拟及实现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吉林省作为中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水平逐年提升,基本形成以石油、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布局,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但由于长期以资源为主,大力发展重工业的经济部门,使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受到约束限制,同时由于技术装备老化、能耗量巨大导致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等问题,吉林省亟需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解析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模式与演化过程,构建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模型,评价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集成自相关分析和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RBF)方法,研究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演化趋势,建立预警体系进行预警分析;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识别主要驱动因素;运用情景分析法,设置基准情景、稳定情景、协调情景叁种情景,设定指标参数,采用经典采样蒙特卡洛方法对指标参数预测的不确定性分析,实现定量度量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提升耦合协调发展度预测结果的可靠程度;研究不同情景模式下耦合协调发展驱动因子变化对耦合协调发展度的影响,解析单驱动因子耦合协调发展度谷值的驱动程度与驱动方向,揭示不同情景模式下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驱动因素的运行原理和作用机制,研究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耦合时间路径,提出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0.66,处于初级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RBF)拟合结果显示,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2030年为0.42),因此如果按照现状趋势而不采取任何措施,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度将跌入濒临失调状态,进入橙色预警状态;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环境水平和化肥施用量是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第二产业占比、二氧化碳排放量、森林覆盖率和化肥施用量是主要的驱动因素;预测结果不确定性分析显示,全部指标为低速率变化、中速率变化和高速率变化模式下,2030年吉林省耦合协调发展度预测结果分别在区间[0.61,0.69]、[0.75,0.76]、[0.72,0.73]上呈现正态分布规律,叁种模式的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都很小,不同情景下参数设置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于结果的影响较小,结果具有可靠性;情景预测结果显示,基准情景、稳定情景耦合协调发展度变化趋势均呈U型曲线,分别在2025年、2016年出现低谷0.636、0.659;协调情景耦合协调发展度一直呈上升趋势,并未出现谷值,科学有效的政策实施,能够使经济社会与能源保护保证协调发展态势;经济社会指标对协调发展度谷值大小的影响程度(高-低变化影响最大值)次序为人口(0.046)>第二产业占比(0.025)>城市化率(0.024)>人均 GDP(0.021)>GDP(0.017),能源环境指标对协调发展度谷值的影响程度次序为森林覆盖率(0.034)>C02排放量(0.025)>碳排放强度(0.012)>非化石能源占比(0.009)>SO2排放量0.008(0.009)>化肥施用量(0.001);人口和第二产业占比是导致协调发展度谷值出现时间推后的主要影响因素,而CO2排放量、人均GDP、城市化率、GDP、非化石能源占比、SO2排放量、碳排放强度是提前协调发展度谷值出现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化肥施用量对谷值时间影响不大。因此,吉林省应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构建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化城乡人口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升制造工艺,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成果可为吉林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流域为视角,构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1—2016年金沙江流域"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演变趋势,并结合GIS和泰尔指数分析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从时序角度看,金沙江流域"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协调类型实现濒临失调衰退至良好协调的逐步升级;(2)从空间差异看,金沙江流域耦合协调状态区域差异明显且组内非均衡性显着,耦合协调类型呈现叁角格局、半包格局、中心—外围格局、西北—东南格局的依次演化进程。建议金沙江流域走全域绿色发展之路,高效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协调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胡艳,胡子文.长叁角新型城镇化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基于经济、人口、空间、环境和社会角度[J].商学研究.2019

[2].贺嘉,许芯萍,张雅文,文传浩.流域“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时空分异研究——以金沙江为例[J].生态经济.2019

[3].王崧.东北振兴以来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格局及影响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张乐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视角下的安徽省高质量发展判别及障碍诊断[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刘云忠.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度计算[J].经济研究导刊.2019

[6].聂晓,张弢,李柱,冯芳.湖北生态文明评价及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黄玉教,黄震平,黄瑜,陆香兰,颜星明.创新政法工作机制建设平安和谐铝都[N].广西法治日报.2018

[8].徐迪.基于环境-经济-社会平衡的能源化工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与优化决策模型的构建[D].重庆大学.2018

[9].童国平,陈岩.淮河流域水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

[10].王羽.吉林省经济社会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拟及实现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8

标签:;  ;  ;  ;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论文-胡艳,胡子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