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原理论文-马莉

视知觉原理论文-马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视知觉原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知觉,施身闻偈本生,构图,结构骨架

视知觉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马莉[1](2019)在《基于视知觉原理的莫高窟285窟《施身闻偈本生》构图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85窟《施身闻偈本生》故事画将复杂的故事内容浓缩在简单的可视化形象中,是莫高窟壁画同类题材中的经典。文章以格式塔心理学的视知觉原理为切入点,进而从"故事情节分解及人物身份界定"、"各情节的构图组织"及"结构骨架"解析画面的构图,说明故事顺序与画面秩序是如何在此画中得到体现与结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包装》期刊2019年11期)

杨梅,李航[2](2019)在《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原理在扁平化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扁平化设计是当前移动端与PC端UI的主流视觉风格与设计理念。在保证设计风格的同时,扁平化设计更加强调用户使用产品的交互性与易用性。本文结合用户对图形视知觉的感知规律,探索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视知觉原理在扁平化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以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人感知心理的分析以及人对物象的视知觉感知规律,指出在视知觉过程中的扁平化设计风格与用户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结合扁平化设计风格的案例及图表分析,探究扁平化设计风格与用户心理的格式塔对应规律。结论基于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原理,验证扁平化设计风格是符合用户心理的设计风格,得出扁平化设计风格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为产品界面设计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刘宛琼,王明,朱毅[3](2018)在《视知觉原理在办公空间的运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视觉形式方面对现代办公空间设计进行分析。以视知觉规律为基础,通过视觉心理的需求进行研究。得出办公空间是人们处理事务、进行工作生产并且会有短暂休息的重要场所。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办公人员将不断减少,办公环境的个性化与舒适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一个好的办公空间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同时也应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满足人们的视觉上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家具与室内装饰》期刊2018年07期)

李越越[4](2018)在《从格式塔视知觉原理看绘本到动画电影的再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绘本作为一种极具创意的图书形式,蕴有具大的文化创意宝藏和开发空间。它集曼妙的图画和诗意的文字为一体,充满有趣的故事、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哲思。动画电影作为一门受众极广的大众艺术,在讲故事方面有着丰富的表现力,承担着重要的娱乐、教化等功能,在艺术性与故事性方面与绘本有着相似的价值目标:动画创作的前期关心作品的美术风格和故事空间非常有必要,而很多绘本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分镜头剧本或蓝本,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合作必成相长之态势。美、英、日、法等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对绘本改编动画作品的研究,多部由绘本再创作而来的动画电影创造了很高的娱乐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散发着不可小觑的光芒。论文从概念层面上解释了何为绘本、绘本的分类以及绘本与插画、漫画的区别,阐述了绘本的原创资源优势和国内外由绘本改编而来的动画电影概况,重点介绍了苏斯博士及其主要作品。之后从理论层面阐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格式塔视知觉的主要理论原理,扫清了研究相关的理论障碍。紧接着便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运用格式塔视知觉相关理论原理,从视知觉形式完形理论与审美心理机制、场论与张力法则、异质同构论与交换律、整体论与平衡四个理论角度出发,围绕“动画电影与原作绘本的关系”、“动画电影的本性”、“绘本与读者的关系”“动画电影与观者的关系”四个核心问题,以苏斯博士的经典绘本《霍顿与无名氏》《老雷斯的故事》为例,深入分析和研究了绘本到动画影片再创作的重要构成元素,包括角色塑造、构图、镜头运动、蒙太奇、色彩与光线等,试图梳理出再创作过程中的方法论和实践原则。最后,论文总结了四个绘本到动画电影的再创作设计方法,分别是创造性再现和发展视觉思维中的意象、继承绘本“力”的结构并充分表达影片张力、把握目标受众的接受心理、发展多样而统一的影片结构,以期突破以往研究中重形式轻心理的研究思路、为绘本到动画电影的再创作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方面的指导原则。(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何永军[5](2017)在《论析视知觉原理在沉浸式互动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沉浸式互动是从加拿大兴起的一种崭新的语言教学模式,后被扩展应用到游戏娱乐、软件设计等多个领域,设计者利用图像、文字或者声音等元素带给人的不同的感官体验来达到设计和应用目的。视知觉便是沉浸式互动设计经常依赖的感官体验,并将视觉接受和视觉认知的具体原理深度应用于设计当中。本文从视知觉原理在沉浸式互动设计中的应用这个角度进行探讨研究,以期概述沉浸式互动体验的现状以及视知觉原理在设计中的实际应用,阐述视知觉原理在沉浸式互动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关联特征,为后期学者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7年24期)

张一然[6](2017)在《基于视知觉原理的博物馆建筑空间流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博物馆流线的设计策略的提炼、实践研究这叁个部分来进行: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文章首先解析了感觉、知觉等基础概念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图像和图表形式分析了人的视知觉—行为的产生过程。同时,阐述了视知觉理论发展历史中的格式塔知觉理论和概率知觉理论的主要观点,并以此为视角说明视知觉的组织原理。再此基础上,整理出了博物馆流线的几种基本类型,并分析了博物馆流线中的各要素以及流线在博物馆空间中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建筑秩序的概念和特性进行了解析,说明了秩序是如何以流线为载体在建筑设计中发挥作用的,并阐述了轴线、等级、基准等六种视觉层面上的建筑空间秩序的组织方法。此外,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改变了以往相关文献资料中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对博物馆建筑中各空间进行分类的方式,而是通过对于博物馆中不同类型观众的行为方式和特征的分析,根据观众在博物馆中“时而按移动,时而停顿”的间歇性移动模式,将博物馆分为节点空间(停顿)和动态空间(移动)。并把对国内外大量博物馆设计案例的分析与笔者在国内各地博物馆实地拍摄图片资料结合起来,分别提出博物馆流线中节点空间和动态空间在视知觉层面上的设计策略。而在最后的实践研究部分,为了更好地站在观众的角度上把握博物馆空间流线的组织,笔者前往武汉进行了关于湖北省博物馆观众空间感受的实地问卷调查,了解观众对于观展的需求,并对观众所反馈的在博物馆空间中感觉到的视觉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出了湖北省博物馆建筑空间设计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前文中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流线改造设计方案。(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郭宁[7](2016)在《视知觉原理与影像画面剪辑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主要探讨的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原理是影视艺术研究领域运用最广泛的理论之一。格式塔心理学是研究完形原理的学科。以整体性为核心,以影像画面空间为对象研究影视画面构图以及平衡性的探讨。论文结合作品《雾霾》剪辑中运用到的格式塔完形原理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归纳。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视觉起源。主要探讨视知觉心理学派发展。第二部分为"格式塔"视觉心理与画面语言的构联。鲜活生动的影像画面对比是影像画面保持生命力的必要条件。否则,影像画面会显得呆板、不协调。影像画面是色彩与声音的集合体,我们应该在这些因素中寻找多层次感,揭开影像画面的面纱,我们会发现依然是影像画面的本来面貌,所谓揭开一层还有一层。从而,影像画面本身即是搭在影像画面外的面纱。第叁部分影像画面剪辑与视知觉设计。色彩感觉尤为重要,照片拍的好或不好,构图非常重要,创作更是离不开对构图的经营。第四部分为《雾霾》影像画面剪辑设计。从整体性原则出发,分析画面构成元素与整体性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研究视知觉理论,包括《雾霾》中剪辑中的视知觉原理应用,以及剪辑思路创新之处。第五部分是作品《雾霾》的拍摄方法。在此理论研究起点上,论文把视知觉心理学理论细化成格式塔完形原理并推演运用到作品《雾霾》的剪辑中,并探讨不同的影像画面剪辑方式可能产生的不同效果。论文较注重视知觉心理学的实际意义,主要以传统的故事情节和视觉意象的呈现作为贯穿整个作品的方式,并用图示等较为直接的方式进行格式塔心理学理论阐述,其中重点分析了格式塔完形原理在影像画面塑造中的应用,并充分运用到了作品的剪辑制作中,对作品中理性蒙太奇的链接组成起到了提示作用。画面平衡是在画面构图基础上形成的视觉平衡,画面构图中不同构图方式形成的画面视觉平衡等同于视觉筛选和透视之后的画面效果。不论是静态截图画面还是动态连续视频画面,影响画面拍摄形成视频,经过后期剪辑和渲染生成,均可产生相应的动态连续和静态画面,二者不同之处在于画面显示出的整体质量程度不一。画面和谐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为,画面完整性的和谐,画面内各元素间的和谐。画面完整性的和谐体现在画面构图的完形原理,画面内各元素间的和谐体现在画面元素对画面构图的渗透作用。点线画面设计体现在画面构图中则为画面透视下的线条,以及根据点和线的作用带来的画面审美感。视觉效应中的外界物体为图底关系中的图,而受色彩感性或理性影响的观察者因素为底。因此说,影视画面中主体明度相对背景明度高时,观众对主体产生的视觉意识为图,观众对背景产生的视觉意识为底。拍摄者观察到的运动物体的运动背景及其范围不断变化,不断变化的视觉连续现象通过人的心理影响到人的大脑系统和神经末梢,带来感受变化,从而产生知觉变化。在动态感知中,需要视觉感知的主导,通过建筑立面动态感知产生被摄物体整体性流动方向和节奏性等一系列感知特性。基于此动态感知特性,拍摄者对被摄物体运动的动态感知构成的视知觉将影响到作品整体效果的呈现。作品《雾霾》中多次提到理性蒙太奇,展示出作者对理性蒙太奇的偏好运用,以及对影像画面剪辑中画面构图的使用。另外,作品《雾霾》中的视知觉原理作用与画面空间之间的关系,对提高作品质量,改善效果,塑造作品形象起重要作用。从视知觉心理学切到格式塔完形原理的手法,解释作品《雾霾》主要意义在于形成独特的空间构图方式和空间结构,彰显作品特质。同时,为生活在城市里的大众展示更真实的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好的观看效果并能够改善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效果。雾霾的出现能够直接的导致生物链的破坏,严重者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在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情况下,人类并不会因此而丧命,但是雾霾会长期积累在肺部将为肺癌埋下隐患。论文最终应达到的预期效果,其中,作品能够充分体现拍摄创意,并引起人们对雾霾的重视。(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6-06-01)

石琳[8](2016)在《基于视知觉原理的汽车标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标志是汽车企业品牌视觉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图形、符号、文字等向消费者传递企业信息,记载着企业的发展历史,帮助消费者了解企业文化,分辨不同品牌并从众多汽车品牌中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文章通过对全球知名汽车企业品牌形象进行归纳整理,查阅大量汽车相关杂志和官方网站信息资料,综合运用设计艺术学、艺术心理学、以及美学、营销学、消费者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融入到对汽车标志设计的研究中。论文从叁个方面构建研究体系,对国内外汽车标志的比较与分析提出目前中国汽车标志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以视知觉原理为基础对汽车标志及其品牌视觉形象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问题分析;最后提出了在视知觉角度下中国汽车标志的设计对策,并以此探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汽车品牌视觉形象该如何营造的问题,希望对今后中国汽车标志的设计有所思考和借鉴。通过研究发现,视知觉原理与汽车标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受众群体对企业视觉形象的营销传播有一定影响,视知觉原理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提高汽车标志设计水平,优化整体视觉形象设计,二者相互联系,共同发展。文章指出,优秀的汽车标志设计蕴含清晰的视觉张力,营造独特的情感表达,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自身魅力,并通过地域文化丰富标志乃至整个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内涵。因此,首先要调整标志内部结构、扩展标志的比例尺寸、延伸标志与汽车外型的整体关系、加强光要素的视觉效果;其次利用色彩、材质和差异化品牌精神和内涵完成情感营造;并加强中国汽车标志设计中的文脉传承及地域性表达;最后,对当下互联网时代下中国汽车品牌视觉营销方法进行探讨。以上对策希望对当下中国汽车标志设计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徐光耀[9](2015)在《基于视知觉原理的建筑心理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视觉在所有感觉器官中接受信息的程度高达80%。客观存在的物理空间在经过我们视觉信息和大脑动力系统的组织之后,在心里投射出一种由透明模糊的界面围合而成的虚拟空间——心理空间。视知觉理论作为艺术创造的重要理论之一,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补充之后,已经非常成熟。本篇论文借助视知觉理论的研究成果,将其重要的规律以及指导原则运用到建筑设计当中,独辟蹊径地提出建筑心理空间的概念,旨在通过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找到我们认识客观环境的规律,试图让建筑设计具有更深的层次性、科学性和理论性。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叁个章节,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衔接紧密。首先通过介绍我们一般认知的物理空间及其特点,加以区分比较,提出我们研究的对象——心理空间,并作出准确的定义,再从叁个方面深入探讨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关系,解决心理空间的基本问题。进而在了解其定义及界定范围的情况下,借助视知觉理论和大量的案例研究,归纳总结出心理空间所不同于物理空间的七个具有代表性的空间特性并加以分析论证。最后,也是论文笔墨最多的部分,则以前面的研究为基础,重点详述在视知觉原则的影响下,心理空间的组织原则及其组合强度的变化规律,解开隐藏在建筑空间设计背后的心理密码,为今后理解和创作设计找到方法和途径。论文在论述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并结合视知觉理论框架作为指导依据,以图解的方式对每个论述部分加以分析,试图让表达更清晰、直观、易于理解。(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6-07)

韩易明[10](2015)在《视知觉原理觉知下的视觉秩序感掌控素质初探——以油画创作及鉴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秩序感掌控素质是审美的必备素质之一,它具有可塑性,并对视觉艺术及设计领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自19世纪欧美的视知觉理论研究成果至今,世界范围内并未出现颠覆性创新的视知觉理论成果,视觉语言的认知普及并没有得到国内艺术工作者们的足够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国内艺术创作及审美的现状,阐述艺术家及审美群体培养自身视觉秩序感素质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美术界》期刊2015年03期)

视知觉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扁平化设计是当前移动端与PC端UI的主流视觉风格与设计理念。在保证设计风格的同时,扁平化设计更加强调用户使用产品的交互性与易用性。本文结合用户对图形视知觉的感知规律,探索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视知觉原理在扁平化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以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人感知心理的分析以及人对物象的视知觉感知规律,指出在视知觉过程中的扁平化设计风格与用户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结合扁平化设计风格的案例及图表分析,探究扁平化设计风格与用户心理的格式塔对应规律。结论基于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原理,验证扁平化设计风格是符合用户心理的设计风格,得出扁平化设计风格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为产品界面设计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知觉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1].马莉.基于视知觉原理的莫高窟285窟《施身闻偈本生》构图解析[J].中国包装.2019

[2].杨梅,李航.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原理在扁平化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9

[3].刘宛琼,王明,朱毅.视知觉原理在办公空间的运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

[4].李越越.从格式塔视知觉原理看绘本到动画电影的再创作[D].江南大学.2018

[5].何永军.论析视知觉原理在沉浸式互动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7

[6].张一然.基于视知觉原理的博物馆建筑空间流线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7].郭宁.视知觉原理与影像画面剪辑应用[D].河南大学.2016

[8].石琳.基于视知觉原理的汽车标志研究[D].重庆大学.2016

[9].徐光耀.基于视知觉原理的建筑心理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15

[10].韩易明.视知觉原理觉知下的视觉秩序感掌控素质初探——以油画创作及鉴赏为例[J].美术界.2015

标签:;  ;  ;  ;  

视知觉原理论文-马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