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符号论文-陈泳澜

传播符号论文-陈泳澜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播符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球本土化,汽车,品牌传播,跨文化

传播符号论文文献综述

陈泳澜[1](2019)在《全球本土化背景下的品牌传播符号意义策略——以汽车品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品牌需要通过跨文化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本文结合符号学理论与全球本土化概念提出汽车品牌跨文化传播符号体系,并认为汽车品牌需要结合关键、阶段传播符号以表达品牌的核心内涵与次级主题,在同一与融合中寻求品牌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的平衡。(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14期)

胡易容[2](2019)在《“后真相”时代传播符号的“意义契约”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若要对西方世界"后真相"时代诸观念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回应,研究者应回到述真的基础结构来阐述"后真相"的核心特质——"后真相"现象隐含的重大理论问题是,当今求"真"问题的主要对立范畴由"谬"向"伪"发生转向。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后真相"须作更辩证的考察。它一方面造成了众声喧哗与真相迷失,同时也隐含了新语境下传播求真的线索。若将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置入当今语境,须在其"是"(being)与"似"(seeming)的二元基础上增加"施"(intention)这一主体性维度,从而构筑"对象""表象""意向"的完整述真模型。进而可推演出,以"诚"为基础的"意义契约"将是处置当今"后真相"时代传播求真的普遍有效符号策略。(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梦云[3](2019)在《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及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符号作为信息内容意义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能够表述和解释信息,人们通过对符号的使用来完成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不同的时代,信息符号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重塑与创造,人们创造符号是为了使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便捷,出于对人类的需求。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符号的运用更加多样化,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创造各自赋予意义的信息符号,完成信息传递。而这些创造的行为具有不规范性,我们需要通过政府与个人的努力维护网络生态环境,正确运用网络传播符号。(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魏长健[4](2019)在《承载民族救亡使命的传播符号——论重庆时期《新华日报》抗战木刻版画的独特使命与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抗战烽火中创刊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出版的第一张中央机关报。为了团结全民族统一抗战,《新华日报》充分发挥新兴木刻版画易读易懂的图像传播功能,刊发了大量国内抗战、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以及大后方和解放区的民生木刻版画,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起到了呐喊、鼓舞、推动的宣传作用。这种以新兴木刻形态参与抗敌救亡运动的群体性美术创作现象,既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特例,更是近代中国报业史上珍贵的传播文化。(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9年05期)

张革华,陆钰霜[5](2019)在《“最美”人物:微文化视域下的道德传播符号》一文中研究指出"最美"人物是微文化视域下的道德传播符号,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再编码"与"再创造"塑造而成的榜样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真实性、鲜活性与接近性的特征。然而,"最美"人物的形象传播却存在"过度化"、"神圣化"与"泛政治化"的现实问题,因而有必要从"知、行、情"的德育思路出发,首先深化公众对"最美"的理性道德认知,其次引导公众作出"最美"的行为选择,最终激发公众内心对"最美"的情感认同,由此实现"最美"人物的德育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傅钰涵[6](2019)在《从《啥是佩奇》刷屏探究大众传播符号呈现与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夜之间,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宣传片《啥是佩奇》就成为刷屏的爆款。仅凭借一部电影宣传短片,所有人都认识了这只粉红小猪。硬核佩奇刷屏的背后直击观众痛点,给人以亲情的温馨触动。刷屏的同时这只"舶来品"粉红小猪从卡通人物到社会人再到亲情团聚的象征符号,更代表了Web3.0时代大众传播符号的变迁建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微电影《啥是佩奇》刷屏原因、传播特征,探究大众传播时代文化符号的传播、演变、解构过程。(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02期)

章刚[7](2018)在《电视英语访谈节目的传播符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视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就电视英语访谈类节目而言,其传递的符号不仅影响着受众对节目内容的接受程度,也关系着电视节目的对外传播效果。基于此,文章主要围绕电视英语访谈节目的传播符号与非语言的个性特征展开论述。(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8年24期)

屈晓平,文佳欣,毛勇[8](2018)在《电视节目主持人非语言传播符号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电视节目主持人对非语言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存在一定的理解上的差异,本文将针对这两大现状,结合电视这一媒介,分析"非语言传播符号"及其在电视节目运用中的具体形式和带来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新闻前哨》期刊2018年12期)

郝蕊[9](2018)在《媒介融合视域下科幻电影的沉浸传播、符号重构与媒介批判——以《头号玩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幻电影的类型特性决定了其拥有更广泛的想象、技术、意象和媒介容纳空间,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迎来了迅速发展。以《头号玩家》为代表的科幻电影,不仅在技术形态和艺术形态上寻求跨媒介支援,更通过文本内部的多媒介参与、组合尝试化解科幻电影沉浸感缺失的问题,探讨符号重构的发生,并基于同构原理的故事建构对援引的"媒介"进行广义上的批判。(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8年05期)

孙晓婷[10](2018)在《从传播符号看传统媒体如何进行微信平台的编辑》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求与新媒体融合的路径,几乎所有传统媒体都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但传统媒体在微信平台的编辑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以移动终端为依托的微信公众平台与传统媒体传播符号的差异。本文就传统媒体编辑微信平台在传播内容、表现形式、编排方式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给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以期传统媒体能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传播符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若要对西方世界"后真相"时代诸观念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回应,研究者应回到述真的基础结构来阐述"后真相"的核心特质——"后真相"现象隐含的重大理论问题是,当今求"真"问题的主要对立范畴由"谬"向"伪"发生转向。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后真相"须作更辩证的考察。它一方面造成了众声喧哗与真相迷失,同时也隐含了新语境下传播求真的线索。若将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置入当今语境,须在其"是"(being)与"似"(seeming)的二元基础上增加"施"(intention)这一主体性维度,从而构筑"对象""表象""意向"的完整述真模型。进而可推演出,以"诚"为基础的"意义契约"将是处置当今"后真相"时代传播求真的普遍有效符号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播符号论文参考文献

[1].陈泳澜.全球本土化背景下的品牌传播符号意义策略——以汽车品牌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

[2].胡易容.“后真相”时代传播符号的“意义契约”重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李梦云.网络传播符号的运用及发展[J].传播力研究.2019

[4].魏长健.承载民族救亡使命的传播符号——论重庆时期《新华日报》抗战木刻版画的独特使命与价值[J].传媒观察.2019

[5].张革华,陆钰霜.“最美”人物:微文化视域下的道德传播符号[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9

[6].傅钰涵.从《啥是佩奇》刷屏探究大众传播符号呈现与解构[J].西部广播电视.2019

[7].章刚.电视英语访谈节目的传播符号分析[J].新闻战线.2018

[8].屈晓平,文佳欣,毛勇.电视节目主持人非语言传播符号的运用[J].新闻前哨.2018

[9].郝蕊.媒介融合视域下科幻电影的沉浸传播、符号重构与媒介批判——以《头号玩家》为例[J].电影新作.2018

[10].孙晓婷.从传播符号看传统媒体如何进行微信平台的编辑[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8

标签:;  ;  ;  ;  

传播符号论文-陈泳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