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论文-刘海龙,石培基,杨勃,刘海猛,魏伟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论文-刘海龙,石培基,杨勃,刘海猛,魏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承载力,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黄土高原地区,庆阳市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龙,石培基,杨勃,刘海猛,魏伟[1](2015)在《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化研究——以庆阳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态学的角度,运用生态承载力和城镇体系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演化趋势,采用生态弹性度、资源承载力和承载压力度对生态承载力的演化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生态承载力与城镇规模结构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为其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城镇发展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5年01期)

石淑华,吕阳[2](2014)在《我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化的制度分析与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形态经历了"控大促小""控小促大""大中小协调发展"的探索过程。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都是经济发展、历史文化、政策等多种因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综合作用的结果。等级化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等制度因素对我国城镇空间布局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根据当前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布局转型特点,未来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布局要按照生产要素的流向来配置行政资源。为此,要进一步发展大中城市,提高城市人口密度;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矫正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大城市偏向,把资源的配置向小城镇倾斜;改革城市行政管理体制,赋予小城镇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本文来源于《福建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杜明军[3](2013)在《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协调发展:判定方法与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区域城镇体系的叁大结构之一,等级规模结构是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等级规模结构的合理化意味着不同规模的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各自取得最佳的规模经济效益;反之,会极大削弱区域经济的集约效能。通过回顾梳理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理论体系,分析选定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等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发展的判定方法,以河南18个地级城市和108个县级中心建制镇(县城)所构成区域城镇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以图揭示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布特征,为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协调发展方向选择鉴定基础,并尝试提出其等级规模结构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本文来源于《区域经济评论》期刊2013年05期)

李晶晶[4](2011)在《基于TM数据的江汉平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等级规模体系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能够反映出城镇在不同等级规模中的空间分布格局、时间演变规律及城镇人口规模集聚或离散的程度,对于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内不同等级规模的城镇空间组合状况、发展演化规律和城镇体系所处的发展阶段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很多研究成果以人口规模指标表示城镇规模,分析城镇等级规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力因素,鲜有以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表示城镇规模来分析城镇等级规模的分布特征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以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表示城镇规模分析了江汉平原区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2010年的Landsat TM影像数据和2000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并结合统计数据、区域专题图及行政区划图等资料,对江汉平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江汉平原区域不同等级规模城镇的时空分布存在差异。2000-2010年这一时段对比分析可见,不同等级规模城镇的数量变化也有差异,主要表现在规模在100-500hm2之间及以上的城镇数量呈上升趋势,规模在50-100hm2及以下的城镇数量呈下降趋势。(2)江汉平原区域规模在50-100hm2之间以及小于这一规模的城镇数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小于1Ohm2的城镇数量所剩不多。而规模在100-500hm2之间以及大于这一规模的城镇数量呈上升趋势。(3)2000-2010年这一时段内,随着行政等级的增加,城镇净增长率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只是县级市的城镇净增长率比副地级市的城镇净增长率略高。2005-2010年这一时段内城镇净增长率的变化是从乡镇级到副地级市是逐渐增加的,到地级市又降低了。(4)2000-2010年这一时段,江汉平原区域城镇体系之间的集中程度上升,城镇等级体系不平衡程度加大,城镇的扩张集中在行政级别高的城市。江汉平原核心城市在区域中的重要性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城镇规模之间的总体差异和平均大小都呈上升趋势。(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孟令勇,韩祥铭[5](2010)在《县域城市首位度及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体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依据城市首位度理论对新泰市的城镇体系结构中存在的城市首位度发展不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重点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等优化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对策。(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10年06期)

付建新,薛静[6](2009)在《青海省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分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分形理论,通过测算2006年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并且结合城市首位律的分析,得出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布的原因,为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优化提出相关的对策。(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江凌[7](2006)在《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城镇已形成“府城—县(州)城—集镇”叁级体系,其城镇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是农村集镇的发展,这使得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渐趋均衡,具有集镇占绝对优势、县级城市居中、府治城市相应发展、呈金字塔形的等级规模结构特征。(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2006年06期)

夏维力,李博[8](2006)在《陕西关中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分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分形理论在城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入手,根据豪斯道夫(Hausdorff)维数,运用Zipf公式,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分维测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说明分形理论适合关中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测算分析。并在分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布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提出了关中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06年04期)

赵哲[9](2005)在《吉林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重新构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吉林省城市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机遇。而当前吉林省的城镇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亟需进行调整和完善。本文在对吉林省社会经济和城市未来发展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演绎、归纳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城市化水平、城市未来发展及城市人口总量的预测,试图找到解决大量涌入的人口和城市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的途径,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文章以城市地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为基础,从吉林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特征及重建背景分析入手,对吉林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资源型城市产业人口的迁移、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吉林省各级中心城市的响应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吉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剩余人口进行预测,对吉林省各级城镇的发展趋势及容纳人口能力做出分析,从而确定各级城市的发展规模,构建相对合理、完整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目前吉林省的城镇体系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本文从实际出发,将城镇体系的理论与吉林省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李志刚,唐相龙,李斌[10](2004)在《陇东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文章从分形理论在城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入手 ,以豪斯道夫 (Hausdorff)维数为依据 ,借助Zipf公式 ,对甘肃省陇东地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分维测算 ,结果表明该区域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 ,说明分形理论适合陇东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测算分析。在分形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区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布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①首位城市规模不突出 ,其经济带动和功能辐射力量薄弱 ;②中间位序的城镇分布过于集中 ,人口分布显得比较均衡 ;③陇东地区城镇体系建设缺乏区际空间规模结构的发展。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 ,提出了陇东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04年02期)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形态经历了"控大促小""控小促大""大中小协调发展"的探索过程。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都是经济发展、历史文化、政策等多种因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综合作用的结果。等级化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等制度因素对我国城镇空间布局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根据当前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布局转型特点,未来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布局要按照生产要素的流向来配置行政资源。为此,要进一步发展大中城市,提高城市人口密度;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矫正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大城市偏向,把资源的配置向小城镇倾斜;改革城市行政管理体制,赋予小城镇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龙,石培基,杨勃,刘海猛,魏伟.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化研究——以庆阳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5

[2].石淑华,吕阳.我国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化的制度分析与改革[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4

[3].杜明军.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协调发展:判定方法与路径选择[J].区域经济评论.2013

[4].李晶晶.基于TM数据的江汉平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孟令勇,韩祥铭.县域城市首位度及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J].小城镇建设.2010

[6].付建新,薛静.青海省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分形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

[7].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J].南都学坛.2006

[8].夏维力,李博.陕西关中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分形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

[9].赵哲.吉林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重新构筑[D].东北师范大学.2005

[10].李志刚,唐相龙,李斌.陇东地区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研究[J].人文地理.2004

标签:;  ;  ;  ;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论文-刘海龙,石培基,杨勃,刘海猛,魏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