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联文化论文-穆卫宾

匾联文化论文-穆卫宾

导读:本文包含了匾联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真寺,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教,阿拉伯文

匾联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穆卫宾[1](2017)在《清真寺匾联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外来宗教到本土宗教的渐进过程。除了核心教义、教规外,在习俗、服饰、生活、清真寺建筑、书法艺术等方面均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接触、融合、汇通。正如陈垣所言:"自辽、金、宋偏安后,南北隔绝者叁百年,至元而门户洞开,西北拓地数万里,色目人杂居汉地无禁,所有中国之声明之物,一旦尽发无遗。西域(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7年09期)

曲萌[2](2017)在《教堂匾联 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家肖复兴在《北京的门联》一文中写道,门联是最见老北京特色的,它就像名片一样让人一眼便知院子主人的身份。而国外城市里那些古老宏伟的建筑,沧桑的门庭上却无门联。其实,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固然是显而易见,但融贯中西的文化艺术形式也比比皆是。在中国古代的中西合璧式教堂里,匾额和楹联就有迹可循。(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7年09期)

王磊,张睿哲[3](2017)在《解读南阳府衙匾联 领略古代廉政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观镜以正衣冠,观史以知兴替。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府级衙署——南阳知府衙门,衙署处处体现着古代廉政文化。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衙署内悬挂的匾联,让人印象最深的"公廉"、"清慎勤"等等匾联,都体现着古代廉政文化,这些对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好的启迪和警示作用。(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7年13期)

周娇[4](2012)在《中国匾联审美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匾额和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遗存,其历史源远流长,自秦汉始,到明清,乃至现代,都一直被继承、延续和发展。匾联与我国人民的审美文化生活密不可分。本文从匾联艺术产生的内在文化机制说起,将匾联艺术研究与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相结合,通过分析中国匾联艺术产生的文化根源及匾联的审美文化特征,从中探究匾联审美文化的深层意义。文章在绪论部分,主要对论题的研究意义、学术现状、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匾联艺术产生的文化背景。匾联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形式,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用桃木驱鬼辟邪的巫术文化,并且与中国题名文化紧密相连,其产生年代可上溯至周朝。第二章主要从匾联艺术的审美角度入手,以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为出发点,对匾联的不同审美文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及分析。第叁章重点研究匾联艺术的种类遗存及历史走向。这一章不仅展示了匾联艺术的当代种类遗存,且试图对匾联艺术的未来历史走向提出合理的建设性建议。总之,论文重在阐述匾联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其文化生成,力欲展示匾联艺术的深层文化结构及内在生命空间,并在当下消费文化的语境下对匾联艺术的历史发展做出积极探索。(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2-03-01)

陈向军[5](2008)在《中国回族匾联文化浅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和商人们的经商活动,伊斯兰教在将近两个世纪中逐渐由阿拉伯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叁大洲的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文化的种子也逐渐由着名的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国的广大地区和一些民族之中,并在不断吸收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论文以回族清真寺匾联为例,考察、分析伊斯兰教进入中国1300多年发展的历史,总结了伊斯兰教与中国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为当代世界文明多元共存,和平发展提供了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8-06-30)

肖建春[6](2007)在《匾联文化研究——以成都地区匾额、楹联为例(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匾额、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产物,集教化、启迪、言志、咏物、抒情、娱乐于一体,历来受到国人喜爱。联语的诞生之地成都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个现代大都会。古往今来,成都这片文化沃土、商贸重地孕育出各种各样的匾额楹联。优美典雅的吟咏匾联装饰着名胜古迹,古色古香的点睛匾联保留于街巷乡镇,招揽顾客的商用匾联悬挂在店堂铺户。总之,作为成都的文化名片,古老的匾联聚积了厚重的古蜀文化,显现出川西平原的风土人情;现代的匾联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焕发出天府之国生机勃勃的现代神韵。批判继承挖掘弘扬成都匾联文化,对于促进成都市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07年08期)

肖建春[7](2007)在《匾联文化研究——以成都地区匾额、楹联为例(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匾额、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产物,集教化、启迪、言志、咏物、抒情、娱乐于一体,历来受到国人喜爱。联语的诞生之地成都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个现代大都会。古往今来,成都这片文化沃土、商贸重地孕育出各种各样的匾额楹联。优美典雅的吟咏匾联装饰着名胜古迹,古色古香的点睛匾联保留于街巷乡镇,招揽顾客的商用匾联悬挂在店堂铺户。总之,作为成都的文化名片,古老的匾联聚积了厚重的古蜀文化,显现出川西平原的风土人情;现代的匾联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焕发出天府之国生机勃勃的现代神韵。批判继承挖掘弘扬成都匾联文化,对于促进成都市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07年03期)

马建龙[8](2004)在《回族穆斯林匾联文化大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匾额、对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汉文字组合的艺术精品,其语言精炼、遣词典雅、格律严谨、意境优美、韵味隽永,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以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为载体,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在中阿文化的滋养、润泽中,回(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04年05期)

黄慧文[9](2000)在《从王母娘娘开山祖庙匾联文化探讨西王母之迁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台湾,以王母娘娘为主祀的宫堂将近一千堂,发源地的开山祖庙胜安宫和慈惠堂总堂位在花莲县吉安乡。本文将就胜安宫和慈惠总堂的匾联文化作一整理探讨,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王母娘娘在现今民间信仰的地位,并且考究古籍,以使古今辉映,试着搜索出王母在中国人心中的怀想——是历久弥新,不会改变过的,求仙之道可期,从匾联可观仙境和王母始终存在。西王母因有文人的叙写铺陈。造就其在民间的崇高形象,加上汉朝以来上自君王下至百姓修道求仙风气,使西王母于道教中之神格大为提升,成为掌管群女仙的女神。由文学角度观,自《山海经》始,西王母的形象为古代氏族图腾崇拜;《庄子》中之西王母则具神性;《穆天子传》则是王母神格中具备人性的滥觞,亦提供后代文人更为辽阔的想象空间,使得民群可以藉修道而亲近王母,王母转化为道教中地位最高的女神自有其历史与时间之意义。(本文来源于《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0-08-01)

冯今源[10](1995)在《从回族汉文匾联看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匾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也为广大回族群众所喜闻乐见。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回族清真寺中,悬挂着大量的汉文匾联。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特色。一、体现伊斯兰教的基本传统和原则,有鲜明的伊斯兰教文化特色。匾联的主要社会作用有二:一是对教内申明教义,要教民固守信仰,坚持宗教功修,做名副其实的穆斯林;二是以鲜明的伊斯兰教文化与其它宗教文化相区别,以独有的特点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1995年10期)

匾联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家肖复兴在《北京的门联》一文中写道,门联是最见老北京特色的,它就像名片一样让人一眼便知院子主人的身份。而国外城市里那些古老宏伟的建筑,沧桑的门庭上却无门联。其实,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固然是显而易见,但融贯中西的文化艺术形式也比比皆是。在中国古代的中西合璧式教堂里,匾额和楹联就有迹可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匾联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穆卫宾.清真寺匾联文化中的中国元素[J].中国宗教.2017

[2].曲萌.教堂匾联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J].中国宗教.2017

[3].王磊,张睿哲.解读南阳府衙匾联领略古代廉政文化[J].祖国.2017

[4].周娇.中国匾联审美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2

[5].陈向军.中国回族匾联文化浅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6].肖建春.匾联文化研究——以成都地区匾额、楹联为例(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7].肖建春.匾联文化研究——以成都地区匾额、楹联为例(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8].马建龙.回族穆斯林匾联文化大观[J].中国宗教.2004

[9].黄慧文.从王母娘娘开山祖庙匾联文化探讨西王母之迁术[C].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

[10].冯今源.从回族汉文匾联看中国伊斯兰文化的特色[J].文史知识.1995

标签:;  ;  ;  ;  

匾联文化论文-穆卫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