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岭油层论文-肖大坤,林承焰,马立民,任丽华

兴安岭油层论文-肖大坤,林承焰,马立民,任丽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兴安岭油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扇叁角洲,组合样式,储层构型,高分辨率

兴安岭油层论文文献综述

肖大坤,林承焰,马立民,任丽华[1](2018)在《扇叁角洲单期扇体解剖方法及组合样式——以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前人扇叁角洲储层构型研究成果,以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为例,探讨扇叁角洲单期扇体的构型解剖方法及扇体组合样式。扇叁角洲单期扇体的构型解剖需完成点、线、面3个层次的研究。首先,单井分析构建单期扇体与高分辨率层序构型单元的对应关系,厘定纵向研究尺度;然后,扇体连井对比搭建合适的层序地层格架,通过识别沉积旋回的横向变化刻画扇体主体和扇体侧缘部位;最后,通过地震属性手段刻画扇体的具体边界位置。通过对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扇叁角洲沉积进行单期扇体精细解剖,总结单期扇体的3类组合样式,即孤立扇型、迭置扇型、接触扇型。其中,孤立扇型组合可进一步划分为同供给水道型、异供给水道型两种亚类;迭置扇型组合根据迭置方向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垂向迭置扇、侧向迭置扇两种亚类;接触扇型组合根据扇体的级次关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主次接触扇、同级接触扇两种亚类。(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鹏[2](2017)在《苏德尔特地区兴安岭油层精细地震解释及储层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德尔特地区位于贝西和贝中生油洼槽之间,是在布达特地层古隆起的基础上发育的受断裂控制的继承性“凹中隆”构造,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现有的成藏认识已不能满足和指导勘探工作,必须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结合最新动态资料开展精细成藏研究。研究区目的层为侏罗系兴安岭地层,属于断陷期地层,构造复杂。本文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充分结合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进行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建立地层格架。基于井震结合思想,以合成地震记录为桥梁,采用相干体、叁维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完成苏德尔特地区X0、XI、XII、XIII、XIV、BI顶面六个反射界面的精细层位和断层解释,通过建立高精度空变速度场完成构造图的制作,进行了苏德尔特地区构造特征分析。开展全区曲线敏感性分析,选取对本区储层敏感的测井曲线,根据测井曲线的不同频率尺度能反映不同沉积特征的特点,开展苏德尔特地区拟波阻抗重构反演,完成了重点油层XI和XII储层预测研究,完成了26小层砂岩预测厚度分布图,后验井砂岩预测厚度符合率为76.7%,储层预测效果较好。综合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和地震反演研究成果,确定该区沉积相类型,建立测井相模式,进行单井相和连井相分析,开展兴安岭重点储层XI和XII各小层沉积相研究,完成26个小层沉积微相特征研究。从烃源岩评价、储层特征、油气运移和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区成藏条件研究,总结了研究区的油藏类型和主控因素,确定了研究区兴安岭地层的成藏模式。以构造、反演、沉积和成藏研究成果为基础,根据储层发育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优选出重点有利区,在此基础上,完成目标井位部署。通过对苏德尔特地区的精细地震解释和储层预测研究,取得如下认识:苏德尔特地区兴安岭地层构造形态呈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断裂发育密集,构造复杂,主干断裂对油气的运聚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中央隆起区储层最为发育,砂岩具有厚度大、层数多、各层分布差异大的特征。苏德尔特地区兴安岭地层沉积过程中总体上表现为水进特征,油层组内部湖水进退频繁,物源主要来自北部、东部以及南部隆起区,沉积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前缘席状砂、浊积和湖相沉积。该区成藏主控因素为储层条件、油源断层以及油源断层、局部构造和砂体之间的匹配关系,成藏模式包括油气沿砂体和油源断层近距离运移成藏、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油源断层高部位的远距离成藏和多源供烃沿不整合面、砂体及油源断层运聚成藏。(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4-27)

宋兴德[3](2015)在《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单砂体识别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层序地层学分析为手段,利用地震、动态、开发井测井、取芯资料,结合井间循环闭合对比、叁维地震相位约束及注采动态分析等方法,建立了扇叁角洲不同级别标志层逐级约束的单砂体对比方法;研究区划分为7种类型的单砂体,并首次建立全区单砂体精细井间连通关系。探索出一套扇叁角洲油层精细对比方法,提高了井间砂体对比及连通关系的对应精度。(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5年04期)

王鑫[4](2014)在《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沉积微相模式与单砂体精细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扇叁角洲等粗粒沉积体系可作为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本文以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Ⅰ、Ⅱ油组内多期次粗粒体系为例,区内多物源、短流程、快速堆积的特点,加之厚层砂体迭置连片形成的复杂储层内部结构,造成了研究区沉积模式尚未落实,储层结构和展布特征认识不清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油田后续开发挖潜工作的有序进行。为此,通过在研究区内进行精细沉积地质研究,深入解剖不同期次储层砂体的结构特征,实现不同尺度砂体单元的精细刻画,对于开展研究区块的精细油藏描述以及有效指导油田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多模式指导、标志层控制、多旋回分级对比、多信息结合验证”的思路开展XⅠ、XⅡ油组地层的划分对比,建立了四级标志层体系,实现分级指导、精细对比的目的。开展了沉积地质精细研究,在多物源判别基础上,经典型相标志分析认为苏德尔特油田XⅠ、XⅡ油组发育扇叁角洲—湖相沉积体系,集中表现为进积—退积的扇叁角洲前缘沉积组合。通过与滦平野外露头中兴州河(短轴陡坡退积型)、曹营(短轴缓坡进积型)、桑园(长轴缓坡进积型)剖面扇叁角洲模式的相互类比,建立了贝14、28区块单物源陡坡裙带式扇群分布模式以及贝16区块多物源小扇体相向交汇连片模式。运用储层层次分析将扇叁角洲前缘储层划分成7级层次。依据“单井垂向分期,连井侧向分界,平剖面综合识别”的方法开展6级单扇体的解剖研究,将XⅠ、XⅡ油组垂向上共划为10期单扇体和3套复合扇体。基于扇体横切剖面并结合对比平面砂厚变化趋势,合理圈定单扇体侧向边界。综合考虑A/S变化影响,建立顺物源和切物源的复杂扇体发育模式,指出主侧交错退积型、稳定继承进积型、层状连片加积型和简单孤立型4种扇体空间发育模式。同时分析得出各期单扇体演化与基准面旋回响应关系良好。依据扇体内部的成因界面划分5级单砂体,基于研究区密井网井间单砂体的边界识别和细分对比,归纳出单砂体的6种结构类型。依据各成因砂体的结构样式和组合关系,总结出典型单砂体的剖面和平面结构特征。最终,开展成因单砂体的定量分析,通过优选厚度系列参数及砂体延伸长度、宽度和宽厚比等指标,定量描述了各成因单砂体的几何形态和分布特征。探讨研究了扇叁角洲前缘水道砂体的展布规律,通过计算水道分叉系数合理预测扇体内部水道体系的构成样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4-06-01)

于航[5](2013)在《贝16区块兴安岭油层注水受效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德尔特油田贝16区块兴安岭油层属于含凝灰强水敏中低渗透油藏,构造继承性好,为湖泊-扇叁角洲沉积体系;贝16区块兴安岭油层油井注水受效方向性较强,主要为近东西向,主要受沉积特征、构造特征和物性特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该区块注水受效特征的总结归纳,提出下步开发调整对策,指导类似油藏高效开发。(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3年02期)

毛伟,杜朋举[6](2012)在《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注水效果差、产能低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确立了合理的喉道分类标准,将细喉道和吸附喉道之间的界限定为0.1μm。从孔隙分布特征、喉道大小、喉道分布范围及形态、渗透率贡献、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流动喉道下限、贾敏效应、可动流体饱和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区块喉道大小及分布差别很大,以双峰型为主。储层物性受喉道控制,渗透率贡献率分布呈单峰且峰值在右。兴安岭油层平均喉道半径小,流动喉道下限低,储集空间与渗流通道不对应,贾敏效应阻力大,可动流体饱和度低是造成注水效果差、产能低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正方形井网中心加密油井的调整方式,见到了较好的开发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2年03期)

饶华[7](2012)在《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沉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在井网加密后进一步表现出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发育、储层含凝灰物质、非均质性强,这些地质特点导致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除贝16主体区块和贝14区块腹部以外,注水见效平面差异大,总体开发效果不好。同时,地质上如砂体间精细联通关系、非均质性、油水关系等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迫切要求开展精细油藏描述、深刻认识储层特点,为实施注水开发调整、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地质依据。本论文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开发井测井资料、部分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及开发动态资料,完成了兴安岭油层小层统层及单砂体精细划分对比研究,将85个小层进一步细分为169个单砂体,并建立全区至单砂体级精细井间联通关系。依据岩心观察描述及分析化验资料,确定了兴安岭油层近岸水下扇沉积模式,绘制了主力单砂体沉积微相图86张。从动静态资料分析可知,辫状沟道、辫状沟堤及辫状沟间是有利的沉积微相。系统进行单砂体识别及平面追踪、非均质性研究等成果的基础上,加深了苏德尔特兴安岭油层地质认识,并探索了一套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方法,为海塔盆地及国内其它类似地区精细油藏描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2-01)

张世广,孔凡忠,陈巍,李殿波,许艳龙[8](2011)在《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单砂体识别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取芯、开发井测井、地震及动态资料,以"恢复沉积过程、追踪层序界面、沉积旋回对比、确定缺失层段"为基础,结合叁维地震相位约束检测法、井间循环闭合对比检测法及注采井动态信息分析法,建立了不整合面、湖泛面、沉积转换面逐级控制的单砂体对比标准;开展井间油层组、小层及单砂体精细划分,将85个小层进一步细分为169个单砂体,实现了复杂断陷盆地的油层精细划分对比,并首次建立全区至单砂体级精细井间联通关系。探索出一套复杂地质背景及沉积体系条件下的油层精细对比方法,大幅度提高了井间油砂体追踪对比及连通状况对应关系的精度。研究成果应用到全区补孔层位优选、注水开发综合调整等研究,有效缓解了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产量被动局面。(本文来源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期刊2011-12-25)

陈巍,王广仁[9](2011)在《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地层精细划分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复杂沉积体系结构单元的精细研究,综合运用钻井、地质、地震、生产动态等信息,依据层序地层学和储集层沉积学理论,以沉积结构单元分析为基础,在确定单元内井间标志层的条件下,应用测井曲线旋回对比法和沉积微相模式砂体追踪法,完成了井间地层精细划分对比,提高了井间砂体单元横向追踪对比精度,为油藏注水开发提供了准确的地质依据。该方法在实际生产应用中见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复杂断块油田精细地层对比开拓了新的研究途径。(本文来源于《录井工程》期刊2011年01期)

杨宝泉,周治刚,陈冲[10](2011)在《兴安岭群油层注水井速敏伤害酸化规模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兴安岭群油层粘土矿物含量较高,胶结疏松,注水过程中存在较强的速敏伤害。本文以速敏实验为基础,结合现场生产参数,通过理论推导,计算出该油层常规注水井和压裂注水井的速敏伤害半径和解除伤害的最佳酸化半径,通过现场7口井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速敏试验表明,兴安岭群油层存在中等偏强~强的速敏伤害,常规注水井Ⅰ~Ⅳ油层组伤害半径分别为2.42m、0.94m、1.30m、0.26m,压裂注水井Ⅰ油层组存在速敏伤害,伤害半径为3.3m。酸化设计的规模应以解除地层伤害,且取得最大效益为准则。常规注水井Ⅰ~Ⅳ油层组的最佳酸化半径分别为2.4m、1.6m、1.6m和1.8m,压裂注水井Ⅰ油层组酸化半径为3.3m。兴安岭群油层7口井试验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用于指导其它砂岩油层的酸化设计。(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兴安岭油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苏德尔特地区位于贝西和贝中生油洼槽之间,是在布达特地层古隆起的基础上发育的受断裂控制的继承性“凹中隆”构造,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现有的成藏认识已不能满足和指导勘探工作,必须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结合最新动态资料开展精细成藏研究。研究区目的层为侏罗系兴安岭地层,属于断陷期地层,构造复杂。本文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充分结合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进行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建立地层格架。基于井震结合思想,以合成地震记录为桥梁,采用相干体、叁维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完成苏德尔特地区X0、XI、XII、XIII、XIV、BI顶面六个反射界面的精细层位和断层解释,通过建立高精度空变速度场完成构造图的制作,进行了苏德尔特地区构造特征分析。开展全区曲线敏感性分析,选取对本区储层敏感的测井曲线,根据测井曲线的不同频率尺度能反映不同沉积特征的特点,开展苏德尔特地区拟波阻抗重构反演,完成了重点油层XI和XII储层预测研究,完成了26小层砂岩预测厚度分布图,后验井砂岩预测厚度符合率为76.7%,储层预测效果较好。综合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和地震反演研究成果,确定该区沉积相类型,建立测井相模式,进行单井相和连井相分析,开展兴安岭重点储层XI和XII各小层沉积相研究,完成26个小层沉积微相特征研究。从烃源岩评价、储层特征、油气运移和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区成藏条件研究,总结了研究区的油藏类型和主控因素,确定了研究区兴安岭地层的成藏模式。以构造、反演、沉积和成藏研究成果为基础,根据储层发育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优选出重点有利区,在此基础上,完成目标井位部署。通过对苏德尔特地区的精细地震解释和储层预测研究,取得如下认识:苏德尔特地区兴安岭地层构造形态呈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断裂发育密集,构造复杂,主干断裂对油气的运聚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中央隆起区储层最为发育,砂岩具有厚度大、层数多、各层分布差异大的特征。苏德尔特地区兴安岭地层沉积过程中总体上表现为水进特征,油层组内部湖水进退频繁,物源主要来自北部、东部以及南部隆起区,沉积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前缘席状砂、浊积和湖相沉积。该区成藏主控因素为储层条件、油源断层以及油源断层、局部构造和砂体之间的匹配关系,成藏模式包括油气沿砂体和油源断层近距离运移成藏、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油源断层高部位的远距离成藏和多源供烃沿不整合面、砂体及油源断层运聚成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兴安岭油层论文参考文献

[1].肖大坤,林承焰,马立民,任丽华.扇叁角洲单期扇体解剖方法及组合样式——以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为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8

[2].张鹏.苏德尔特地区兴安岭油层精细地震解释及储层预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

[3].宋兴德.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单砂体识别技术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5

[4].王鑫.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沉积微相模式与单砂体精细表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5].于航.贝16区块兴安岭油层注水受效特征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

[6].毛伟,杜朋举.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现代地质.2012

[7].饶华.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沉积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2

[8].张世广,孔凡忠,陈巍,李殿波,许艳龙.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单砂体识别技术研究[C].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11

[9].陈巍,王广仁.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地层精细划分对比研究[J].录井工程.2011

[10].杨宝泉,周治刚,陈冲.兴安岭群油层注水井速敏伤害酸化规模的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标签:;  ;  ;  ;  

兴安岭油层论文-肖大坤,林承焰,马立民,任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