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地特征论文-王琦,张静,颜文博,吴洁

栖息地特征论文-王琦,张静,颜文博,吴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栖息地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NDVI,朱鹮,洋县

栖息地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琦,张静,颜文博,吴洁[1](2019)在《朱鹮典型栖息地植被覆盖时空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覆盖的变化会影响动植物生境,进而作用于生物的分布、繁殖和数量等。研究朱鹮典型栖息地的植被覆盖变化对朱鹮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利用2000—2014年的MODIS NDVI数据,采用最大像元法、线性趋势法和变异系数法,研究了朱鹮典型栖息地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朱鹮典型栖息地植被NDVI呈现波动性微增长的态势,洋县和研究区呈同步变化特征,宁陕县微增变化不明显。(2)空间上秦岭中低山和巴山浅山丘陵区植被NDVI有所增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3)朱鹮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山地针叶林带,以低地形和中低地形为主。(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邵学新,杨慧,刘旭川,张盺丽,吴明[2](2019)在《杭州湾湿地鹭鸟栖息地土壤养分累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水鸟集群繁殖活动对栖息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有林湿地鹭鸟集群繁殖影响区和无鹭鸟影响区(对照区)设立调查样地,比较不同区域土壤中养分累积的差异。结果表明,鹭鸟影响区土壤中的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和有效磷(AP)含量分别为(13.28±2.88) g·kg~(-1)、(1.25±0.24) g·kg~(-1)、(0.97±0.13) g·kg~(-1)、(133.3±24.7) mg·kg~(-1)和(63.9±25.9) mg·kg~(-1),分别是对照区的1.64、1.80、1.55、2.07和3.17倍。鹭鸟影响区土壤电导率(EC)(0.784±0.39) mS·cm~(-1)显着高于对照区(0.299±0.09) mS·cm~(-1),土壤pH值则表现为鹭鸟影响区(6.69±0.79)显着低于对照区(7.98±0.19)。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不同区域都表现为显着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在对照区相关性不显着,在鹭鸟影响区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杭州湾湿地鹭鸟栖息地土壤养分具有明显的累积现象,这主要与鹭鸟栖息特别是集群繁殖期栖息导致的鸟粪输入有关。土壤全氮、全磷与有机碳含量间相关性的变化也进一步指示着鸟粪输入对土壤养分影响。(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中乾,梁政,王路,刘岩鑫,丛旭地[3](2019)在《鸟类多样性及栖息地特征的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6、7、9、10月份,应用随机样线调查法,结合鸟鸣声识别法[1],对校园内的鸟类进行进行调查,共记录21种,隶属5目15科[2]。其中有15种在校园内繁殖,占总数的68%。鸟类群落的优势种为麻雀(Passer montanus)、灰喜鹊(Cyanopica cyana)、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在校园6种生境中,树林中鸟的种类最多,湖边鸟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建筑物的最低。(本文来源于《广东蚕业》期刊2019年06期)

白鑫,刘俊玲,徐海翔,梁国付,郭豪杰[4](2019)在《农业景观两栖类生物完整性指数与栖息地特征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河下游农业地区封丘县为研究区,对31个池塘中的两栖类生物和环境变量进行调查,通过判别分析和相关分析,构建了两栖类生物完整性指数(AmphIBI)、植被完整性指数(VIBI)、综合水质指数(CWQI)和景观发展强度指数(LDI),利用叁分法对核心指标赋值后求得各指数值,并分析了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mphIBI与VIBI之间相关关系显着(R2=0.46,p<0.001),VIBI是预测AmphIBI变化的最好指数;CWQI和VIBI之间相关性显着(R2=0.39,p<0.000 1).农业景观中保护两栖类生物,需要特别保护和恢复池塘内及池塘周边的植被,在两栖类繁殖期,保护池塘水生环境和减弱人类活动干扰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叶思嘉[5](2019)在《上海浦东东滩越冬雁鸭类空间行为与栖息地利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与越冬地,鸟类资源非常丰富,每年有超过十万只次鸟类在此停歇、繁殖与越冬。雁鸭类作为上海冬候鸟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禽流感病毒(AIV)的主要自然宿主。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上海的野鸟资源,同时作为主动预警和防控禽流感的必要手段,了解雁鸭类的迁徙行为、越冬季的活动范围和栖息地的利用特征是有必要的。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以下几方面研究为上海地区的鸟类资源保护和禽流感的预警提供基础资料:上海地区雁鸭类的迁徙行为研究、雁鸭类活动范围研究、雁鸭类在上海地区的栖息地利用特征以及对栖息地的时间利用模式研究。浦东新区是上海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位于浦东新区的浦东东滩是上海大陆上迁徙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也是上海禽流感的重点防控区域。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和绿头鸭(A.platyrhynchos)是当地最常见的雁鸭类物种。因此本研究以浦东东滩为研究区域,以斑嘴鸭和绿头鸭为研究对象,采用GPS卫星跟踪技术,监测斑嘴鸭和绿头鸭个体,通过它们的活动位点等信息研究其迁徙路线和活动范围。并结合上海浦东东滩地区的栖息地解译结果,分析雁鸭类的栖息地利用特征和对栖息地的时间利用模式。本研究在2017年1月18日到2018年1月1日间,监测了斑嘴鸭5只、绿头鸭4只,总计9只雁鸭类,共得到有效数据24996个。其中监测时间最长的个体是斑嘴鸭BZ005(315天、7183个数据),最短的是绿头鸭LT004(33天、363个数据),平均监测时长125.00±105.983天、2777.33±2509.60个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以下几个结果:(1)9只监测个体中,其中4个个体在迁徙季之前失去信号,4个个体成功监测到迁徙行为,包括两只斑嘴鸭(编号BZ002、BZ003)两只绿头鸭(编号LT002、LT003),1个个体(斑嘴鸭BZ005)繁殖季期间仍在上海地区活动。其中斑嘴鸭BZ002个体的迁徙目的地为辽宁丹东,斑嘴鸭BZ003个体的迁徙目的地为江苏盐城,绿头鸭LT002个体的迁徙目的地是辽宁省普兰店市,绿头鸭LT003个体的迁徙目的地为山东省莱阳市,这四个个体的平均迁徙距离为707.07±370.66 km。(2)在越冬季,有斑嘴鸭4只(编号BZ001、BZ002、BZ003、BZ005),绿头鸭2只(编号LT001、LT003),共6个个体在浦东东滩地区活动。这6个个体主要在以大治河河口为中心的区域活动。平均活动范围面积为22.206±33.264km2(95%MCP),其中斑嘴鸭的平均活动范围面积为29.941±39.877km2(95%MCP),绿头鸭平均活动范围面积为6.738±6.659km2(95%MCP)。斑嘴鸭平均活动范围比绿头鸭平均活动范围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斑嘴鸭BZ003个体活动范围过大(89.068 km2),影响了斑嘴鸭的整个数据集。(3)结合浦东东滩栖息地解译的结果发现:农田和滩涂是浦东东滩的主要用地类型。滩涂、内陆水体与沟渠是雁鸭类显着偏好利用的生境,但只有部分监测个体(斑嘴鸭BZ003)使用内陆水体生境。因此浦东东滩地区雁鸭类利用最显着的栖息地生境类型为沟渠与滩涂。(4)雁鸭类对栖息地的利用时间存在差异:农田多在夜间被利用,内陆水体则在白天被利用,滩涂和水渠全天都有雁鸭类利用,各栖息地间的利用差异显着。所有监测个体均在夜间保持大量的空间活动,且在清晨与黄昏存在活动高峰。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上海地区雁鸭类普遍在4月迁徙,迁徙距离不长,主要的迁徙目的地为山东和东北地区,并非所有雁鸭类都会进行迁徙,部分雁鸭类会留在上海繁殖;浦东东滩地区的雁鸭类主要在以大治河口为中心的区域活动,活动范围相对固定,不同区域的雁鸭类很少存在活动交叉现象;雁鸭类利用最显着的栖息地生境类型为海塘沟渠与堤外滩涂;雁鸭类在夜间也保持了大量活动,对栖息地的利用在时间上存在显着差异,雁鸭类全天都利用滩涂和沟渠生境,而对农田生境的利用多在夜间,对内陆水体生境的利用多在白天。本研究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上海地区越冬季雁鸭类的栖息地利用方式、活动节律、活动范围等方面的空间行为特征,初步了解了迁徙规律和繁殖地点等重要的雁鸭类迁徙行为信息。这些发现为高度城市化地区的鸟类保护生物学以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禽流感)的区域防控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0)

李程[6](2019)在《人为干扰下凉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由于人为干扰和自然因素影响,其种群数量曾一度下降。但根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的数量呈显着增加的趋势,该结果表明我国数十年的大熊猫保护工作成效显着,也正是如此世界自然保护区联盟(IUCN)将其从“濒危”降级为“易危”。然而,这一决定存在许多争议,主要原因在于尽管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了,但其仍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如放牧和采伐)。人为干扰是影响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生存及其栖息地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人为干扰下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变化的评估对野生动物保护至关重要。本文对凉山山系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两种不同类型(距保护区较近的永红乡和距保护区较远的高卓营乡)社区的居民进行了家庭基本经济情况和是否进行了对大熊猫栖息地产生干扰活动(如放牧、采笋)的访谈和对比,了解不同类型人为干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情况。此外对影响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的人为干扰因子和环境因子进行量化的研究很少见。为填补这一知识空缺,我们以凉山山系为例,利用全国第叁次和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中的人为干扰因子(即放牧,采伐,耕种,割竹打笋,采药,道路建设),环境因子(即森林覆盖,海拔,坡度)和大熊猫GPS位点数据来评估大熊猫栖息地的适宜性和空间利用变化情况、人为干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及人为干扰随时间变化的分布特征。最后由于凉山山系的保护区大都设立时间较早,以前的保护区功能区划是依据当时的主要保护对象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进行了比较粗略的确定,而时代在发展,很多因素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前的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是否合理是需要根据保护区的各种现实因子进行综合评估,以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为此,本文以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对保护区现有功能区划进行了评估,以探讨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建议。社区调查的结果表明:(1)永红乡的家庭总收入明显比高卓营乡低;(2)永红乡有多种人为干扰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采笋,伴有少量的挖药和放牧,采笋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较大。高卓营乡仅有采笋活动且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不大,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3)对于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如退耕还林、天保工程、轮息采笋、禁止放牧等),两个乡的社区居民大部分都了解政策的名称、目的等,而且对有关的补偿方式和补偿金额比较满意。人为干扰对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时空动态变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大熊猫第叁次调查(2001年)到全国大熊猫第四次调查(2012年)期间,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稳定(1014.2km~2)和增加(173.9km~2)的面积较大,仅有少量面积的栖息地适宜性降低(0.3km~2)。人为干扰变量在MaxEnt模型结果中对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的贡献值从第叁次(93.6%)到第四次(59.5%)调查时大幅下降,尤其是采伐的贡献值大量减少(78%-19%)。而环境变量的贡献百分比大幅增加(6.4%-40.5%),其中植被覆盖呈最大幅度的增长(2.7%-14.2%)。我们的研究结果还发现,从第叁次到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大熊猫空间利用的区域在逐渐向外扩张。但令人担忧的是,人为干扰仍然广泛分布在大熊猫栖息地内,尤其是一些人为干扰因素对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的贡献值在增加。例如,从第叁次到第四次大熊猫种群调查的放牧贡献值从1.4%上升到13.1%,表明对放牧亟需加强管理。对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评估结果显示,现有功能区划对大部分大熊猫活动的区域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但在缓冲区的北部和南部有一些大熊猫活动的痕迹点,建议纳入核心区;此外放牧的大部分痕迹点位于核心区,其他人为干扰(如采笋、采药等)主要分布在缓冲区和实验区,很少分布在核心区,因此需要加强并重视对核心区内的放牧管理。本文中使用的方法同样可用于评估人为干扰对其他物种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为野生动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刘淑丽,简敏菲,周隆胤,李文华,吴希恩[7](2019)在《鄱阳湖湿地候鸟栖息地微塑料污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塑料(粒径<5 mm的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以鄱阳湖湿地候鸟栖息地之一的白沙湖为研究区,采集了湖岸边、湖中心和候鸟活动区域的湖水、底泥和候鸟粪便,利用浮选分离法对其中的微塑料进行分离,分析其微塑料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不同采样点水体和底泥中微塑料丰度有较大差异,表现为湖中心<湖岸边<候鸟活动区域,水体和底泥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263.28个·m~(-3)和215.9个·kg~(-1),候鸟粪便中微塑料平均丰度为4.93个·g~(-1).研究区存在颗粒、薄膜、碎片和纤维这4种不同形貌的微塑料.(2)水体中微塑料以颗粒类最多,颜色主要为红色,微塑料粒径丰度表现为<1 mm>1~2 mm>2~3 mm>3~5 mm,且基本呈随粒径增大丰度减小的趋势.(3)底泥中微塑料以纤维类为主,颜色主要为紫色,湖岸边和鸟类栖息地微塑料粒径以<1 mm为主,湖中心以1~2 mm为主.(4)候鸟粪便内微塑料以颗粒类为主,颜色主要为红色,粒径以<1 mm为主.(5)水体、底泥和候鸟粪便中微塑料类型分布无一致性,水体和候鸟粪便颜色和粒径分布保持一致.可见,鄱阳湖鸟类栖息地已经受到了微塑料的污染,鸟类也无可避免地接触到了微塑料,警示人们微塑料将会是候鸟的新兴威胁.(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冯沁薇,郝培尧,董丽,李雄[8](2019)在《基于栖息地的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特征与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湿地公园具有与湿地类似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对城市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不同地区的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研究,包括不同气候类型、使用年份和面积大小等不同方面,并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特别是鸟类栖息地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类分析。通过文献研究、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探索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标体系的基本组成及其相关性。本文写作目的是建立适当的城市湿地公园栖息地评估标准,支持生态中国建设。(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9年01期)

张树苗,刘丹妮,白加德,李夷平,吴越[9](2018)在《麋鹿栖息地水体溶解性有机质光谱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叁维荧光光谱(3D-E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技术研究了中国7处麋鹿保护区栖息地生活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学特征。结果表明,麋鹿不同栖息地环境中的水质复杂,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异指数为47%~95%。各栖息地水中DOM的吸收系数α(355)在1.84~17.96 m~(-1)之间,吸收光谱拟合斜率S在0.017~0.028 6 nm~(-1)之间,说明水中DOM分子量小,腐殖化程度不高。叁维荧光光谱显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辽阳千山呈龙鹿场、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饮水中的DOM以结构比较简单的蛋白类物质为主。天津宁河县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DOM荧光光谱中类富里酸物质荧光峰明显。各麋鹿栖息地水体的荧光指数FI_(370)、BIX、HIX值分别为1.41~1.87,0.76~1.13和0.45~0.80。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中DOM的外源性输入较高。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阳千山呈龙鹿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以内源贡献为主。水源补充方式、麋鹿种群密度以及栖息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差异是造成麋鹿活动区饮水中DOM成分和来源不同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晏然,范江涛,徐姗楠,许友伟,孙铭帅[10](2018)在《南海北部近海竹荚鱼栖息地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调查的8个航次数据,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包括海表温、盐度、叶绿素,对近海竹荚鱼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变化进行分析。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作为适宜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SI),分别采用最大值法、最小值法、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按季度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对各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SI模型拟合准确,均呈单峰分布;几何平均法更适用各季HSI建模,模型平均准确度达到92%,CPUE高的渔场主要分布于HSI大于0.6的海域,其他HSI高值海域为潜在渔场。对各季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海表温的影响最为显着。研究表明,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可较好分析南海北部近海竹荚鱼资源丰度及空间分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栖息地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水鸟集群繁殖活动对栖息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有林湿地鹭鸟集群繁殖影响区和无鹭鸟影响区(对照区)设立调查样地,比较不同区域土壤中养分累积的差异。结果表明,鹭鸟影响区土壤中的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和有效磷(AP)含量分别为(13.28±2.88) g·kg~(-1)、(1.25±0.24) g·kg~(-1)、(0.97±0.13) g·kg~(-1)、(133.3±24.7) mg·kg~(-1)和(63.9±25.9) mg·kg~(-1),分别是对照区的1.64、1.80、1.55、2.07和3.17倍。鹭鸟影响区土壤电导率(EC)(0.784±0.39) mS·cm~(-1)显着高于对照区(0.299±0.09) mS·cm~(-1),土壤pH值则表现为鹭鸟影响区(6.69±0.79)显着低于对照区(7.98±0.19)。相关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不同区域都表现为显着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和全磷在对照区相关性不显着,在鹭鸟影响区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杭州湾湿地鹭鸟栖息地土壤养分具有明显的累积现象,这主要与鹭鸟栖息特别是集群繁殖期栖息导致的鸟粪输入有关。土壤全氮、全磷与有机碳含量间相关性的变化也进一步指示着鸟粪输入对土壤养分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栖息地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琦,张静,颜文博,吴洁.朱鹮典型栖息地植被覆盖时空特征研究[J].生态科学.2019

[2].邵学新,杨慧,刘旭川,张盺丽,吴明.杭州湾湿地鹭鸟栖息地土壤养分累积特征[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3].刘中乾,梁政,王路,刘岩鑫,丛旭地.鸟类多样性及栖息地特征的观测[J].广东蚕业.2019

[4].白鑫,刘俊玲,徐海翔,梁国付,郭豪杰.农业景观两栖类生物完整性指数与栖息地特征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叶思嘉.上海浦东东滩越冬雁鸭类空间行为与栖息地利用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6].李程.人为干扰下凉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时空动态变化特征[D].西华师范大学.2019

[7].刘淑丽,简敏菲,周隆胤,李文华,吴希恩.鄱阳湖湿地候鸟栖息地微塑料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2019

[8].冯沁薇,郝培尧,董丽,李雄.基于栖息地的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特征与指标研究[J].风景园林.2019

[9].张树苗,刘丹妮,白加德,李夷平,吴越.麋鹿栖息地水体溶解性有机质光谱学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

[10].晏然,范江涛,徐姗楠,许友伟,孙铭帅.南海北部近海竹荚鱼栖息地分布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8

标签:;  ;  ;  

栖息地特征论文-王琦,张静,颜文博,吴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