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超长皮瓣论文-金文虎,周爱婷,吴中桓,范振海,王达利

随意超长皮瓣论文-金文虎,周爱婷,吴中桓,范振海,王达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随意超长皮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长缺血随意皮瓣模型,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

随意超长皮瓣论文文献综述

金文虎,周爱婷,吴中桓,范振海,王达利[1](2019)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利于超长随意皮瓣的成活》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诱导新生血管形成,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也可通过多种机制改善皮瓣移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为促进皮瓣成活提供了可能。目的:探索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超长比例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将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Ⅰ、Ⅱ、Ⅲ组,每组10只,在其背部左右分别构建2 cm×8 cm超长缺血随意皮瓣模型,皮瓣蒂部位于髂棘水平,分别为Ⅰ-left,Ⅰ-right,Ⅱ-left,Ⅱ-right,Ⅲ-left,Ⅲ-right。皮瓣掀起后即刻,Ⅰ-left、Ⅱ-left注射0.5m LLG-DMEM培养基划分为对照组,Ⅰ-right、Ⅲ-left注射0.5m L细胞浓度为1×10~9 L~(-1)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划分为实验组1,Ⅱ-right、Ⅲ-right注射0.5 mL细胞浓度为1×109L-1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划分为实验组2,每个皮瓣共注射5点,每点注射0.1m L。移植后即刻、24,48h以及4,7d,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皮瓣中部和蒂部的血流灌注值,移植后7d观察各组皮瓣的成活率,取成活皮瓣组织通过组织学观察各组皮瓣毛细血管密度,荧光显微镜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皮瓣内的分布及存活状况,Westernblot检测皮瓣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2皮瓣成活率、血流灌注值、皮瓣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实验组1及对照组,实验组1皮瓣成活率、血流灌注值、皮瓣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②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实验组1、实验组2皮瓣组织内有CM-Dil标记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③各组皮瓣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呈阳性,实验组2皮瓣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实验组1及对照组,实验组1皮瓣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④结果证实,在超长随意皮瓣中、远部位应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可明显改善皮瓣成活率;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后能够分泌更多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进而促进超长随意皮瓣血管新生,提高皮瓣成活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罗姗[2](2018)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设计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给予大鼠灌胃,观察其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面积及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检测皮瓣中VEGF/bFGF表达量、SOD/NO/MDA含量、新生血管生成数量的结果,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为其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编号并分/为5组(n=12只),实验组(P10、P20、P30、P40)及对照组P组。术前3天至术后3天每天同一时间灌胃给药一次,术前12小时需禁食、水。用美蓝于大鼠背部设计以髂嵴连线为蒂部,后正中线为轴的8cm×2cm(长宽比为4:1)的背部超长随意皮瓣。于术后第2天各组随机任选6只大鼠,于皮瓣中段取1.5cmx1.5cm大小全厚皮瓣组织块,行ELISA法检测SOD、NO、MDA含量。术后第7天处死各组剩余大鼠,于皮瓣中段取上述同样大小全厚组织块,均分为两份,一份行PCR检测VEGF、bFGF表达量,另一份及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并统计微血管数量。结果:1.皮瓣大体观察P对照组仅近段极少部分皮瓣成活,中、远段出现严重坏死,掀起坏死部分,其下可见淡红色渗出液,筋膜层呈暗紫色。P10组皮瓣近段颜色红润、皮温可,中段远端开始色泽逐渐变暗呈红棕色,远段呈黑褐色,部分坏死部位上覆黑色痂壳。P20组皮瓣成活情况好于P10组和P组,成活皮瓣颜色、皮温、弹性均与正常组织相似,可见毛发生长。P30组皮瓣成活面积略大于P40组,两组的大鼠皮瓣近段、中段均成活,皮瓣与基底紧贴,仅于远端切口边缘部位可见少许黑色坏死区。2.皮瓣存活率:P组为(39.81±2.28)%,P10组为(49.77±4.78)%,P20组为(59.64±2.41)%,P30组为(78.05±1.79)%,P40组为(70.54±4.36)%。实验组存活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两两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即口服阿托伐他汀可提高皮瓣成活率,且不同剂量组的皮瓣成活面积存在显着差异。3.实验室结果3.1 HE染色结果P组多见组织水肿,组织结构混乱,大量炎细胞弥漫性浸润,同时伴有表皮缺失。P10组真皮层胶原纤维变细、排列较疏松,真皮浅层可见少量浆细胞浸润。P20组观察到真皮层坏死、组织结构崩解1例,偶见皮下组织坏死,坏死区域可见均质红染的蛋白样物质及大量增生的蜂窝状纤维组织。P30组可见少许炎细胞浸润,皮肤表皮和真皮结构完整,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致密。P40组中有4例表现为皮肤结构完整,无明显病变,2例出现表皮组织局灶性坏死,炎细胞聚集,表皮细胞萎缩,层数减少。3.2 CD31在组织微血管中的表达P组:6.53±1.30(条/视野),P10组:7.60±1.61(条/视野),P20组:10.33±2.47(条/视野),P30组:18.03±4.01(条/视野),P40组:12.46±2.73(条/视野),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P10、P20、P30、P40组与P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3 VEGF和bFGF因子mRNA在组织中的表达各用药组组织中的VEGF及bFGF因子mRNA的表达量相对于P组均有不同倍数的上调,所呈现的趋势基本一致,将VEGF与bFGF所得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得出,P<0.05,表示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P10与P20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 SOD、NO、MDA在组织蛋白中的含量SOD及NO的含量随阿托伐他汀的剂量升高而升高,MDA的含量随阿托伐他汀的剂量升高而降低。提示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可提高皮瓣中SOD、NO的含量,同时降低MDA的浓度,且与剂量有关。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织中SOD含量趋势:P30组>P40组>P20组>P10组>P组,阿托伐他汀干预组的SOD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O趋势如下:P30组>P40组/P20组>P10组>P组,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P40与P20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A趋势如下:P组/P10组>P20组>P40组>P30组,P20组、P30组、P40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P10与P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的成活,在不同的药物剂量中30mg组作用最佳,40mg组次之,即皮瓣成活率与药物剂量存在剂量依赖关系。(2)作用机制可能主要在于:阿托伐他汀上调了VEGF、bFGF的表达,促使新生血管的生成,改善了皮瓣供血能力;增加了SOD、NO含量,降低MDA含量,减轻组织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抗炎作用,避免过度的炎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田新立,熊爱兵,郭力[3](2016)在《甘草酸二铵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雌雄不限,体重175~250 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16),在大鼠背部制作以尾端为蒂的8 cm×2 cm(长宽比4∶1)大小的超长随意皮瓣。术前10 min及术后连续6 d,实验组予甘草酸二铵2 mg/100 g qd腹腔注射,对照组予等量5%葡萄糖注射液腹腔注射。于术后24 h每组随机选择8只大鼠处死,取皮瓣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yldialdehyde,MDA)。术后第7 d处死其余大鼠,计算皮瓣成活率,取皮瓣组织检测SOD、MDA,并取皮瓣近、中、远段进行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皮瓣组织学改变。结果:术后第24 h,实验组皮瓣SOD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7 d,实验组皮瓣成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SOD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近、中、远段皮瓣与对照组相比,组织水肿程度较轻,炎性细胞浸润较少,血管扩张增生较明显,坏死程度较轻。结论:甘草酸二铵能改善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的成活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有关。(本文来源于《泸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陈明良[4](2015)在《不同剂量曲克芦丁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曲克芦丁影响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最适药物剂量。方法:选择健康雌性SD大鼠120只,体重200g,随机四组,分别为P30组(腹腔内注射30mg/kg的曲克芦丁)、P40组(腹腔内注射40mg/kg的曲克芦丁)和P20组(腹腔内注射20mg/kg的曲克芦丁)以及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每组各30只,其中15只用于测量MDA,SOD含量,其余用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分别向腹腔内注射戊巴比妥钠(20㎎/kg)进行麻醉。麻醉显效后,在大鼠背部制作一长宽约为7cm×2cm皮瓣,蒂部位于头侧端。术后2小时各实验组给予对应剂量的曲克芦丁,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并于术后4h,8h,24h切取中段皮瓣组织进行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检测。并每日定时观察另15只大鼠皮瓣的成活情况。7天后处死大鼠,计算皮瓣存活面积及存活率,切取各组皮瓣中段组织,处理后观测微血管数目。结果:1.术后7天各组皮瓣平均存活率进行比较:P30组为(83.36±2.7)%,P40组为(81.42±2.90)%,p20组为(71.78±2.5)%,对照组为(58.78±2.3)%。将各组数据先行方差分析得出:总体均数不全相等,再运用LSD法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0组、P40组与P20组进行比较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0组与P40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织病理学观察:各组大鼠皮瓣近段组织结构层次清楚,均有少许炎症细胞浸润,镜下观察无明显差别。P30组、P40组中段水肿及炎症浸润情况好于P20组,未见组织坏死;P20组中段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可见部分组织坏死;对照组中段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坏死组织较P20组明显增加;P30及P40组远段组织可见部分坏死,并可见新鲜肉芽组织增生;P20组可见大量坏死组织较其余实验组织明显增加,组织结构混乱,层次不清;对照组大部分组织坏死,仅有少许正常组织,层次不清,并可见大量纤维细胞增生。3.微血管数目检测:P20组数目:(15.76±0.77)个/mm2,P30组数目:(18.02±0.74)个/mm2,,P40组数目:(18.15±0.45)个/mm2。对照组数目:(12.52±0.46)个/mm2。P20、P30及P40组微血管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均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组与P30组及P40组比较,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P30组与P40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在同一时间段的SOD、MDA值进行比较:术后立即取皮瓣组织进行SOD及MDA检测结果大致相等;但随着时间延长SOD值逐渐降低,而MDA值逐渐升高。各实验组各相同时间段MDA值与对照组相同时间段MDA值比较明显降低;实验组各相同时间段SOD活力值均较对照组高,且将各组数据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P20、P30及P40组SOD及MDA值与对照组比较,均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组与P30组及P40组比较,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P30组与P40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曲克芦丁能够有效的提高大鼠超长随意皮瓣的存活率。30-40mg/kg曲克芦丁更能有效的提高大鼠超长随意皮瓣的存活率,单纯提高曲克芦丁的剂量对皮瓣存活率的改善效果不明显。30-40mg/kg给药剂量可能是临床上运用曲可芦丁提高皮瓣成活率的最适药物剂量。(本文来源于《四川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陈磊,王芙蓉,房晶,王彦进,任纪帧[5](2015)在《高压氧、地塞米松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率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高压氧、地塞米松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率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B、C组各20只,均沿大鼠背部中线设计约1 cm×6 cm大小、蒂在尾端的超长随意皮瓣。A组不给予任何干预,B组术后即刻皮瓣下注射地塞米松5 mg,C组术后每天给予高压氧2次(每次1 h,共5 d)。术后第7天测算各组试验皮瓣成活面积、成活率,免疫组化法检测皮瓣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CD105,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改变。结果与A组比较,B、C组皮瓣成活率、成活面积、皮瓣组织中VEGF及CD105表达均升高,B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B、C组1、2级线粒体所占比例均高于A组,P均<0.05;B、C组比较,P>0.05。结论高压氧与地塞米松均可促进皮瓣成活,该作用与增加VEGF及CD105表达、改善线粒体结构有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5年16期)

周文珍[6](2015)在《富氢水对大鼠超长宽比例随意皮瓣存活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随意皮瓣因具有使用简便灵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烧伤、创伤、整形等多个领域。由于随意皮瓣内无明确血运,术后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成为皮瓣移植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影响着手术的愈后效果。大量实验和临床经验总结,在应用中皮瓣设计多遵循长:宽=(1.5-2):1的原则,避免皮瓣远端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坏死[1],提高皮瓣的存活面积。因而,改善皮瓣血流量,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已成为提高皮瓣成活率的重要手段和研究热点。Ohsawa等研究证明2%氢气可有效减小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脑梗死面积[2],掀起了氢分子作为抗氧化剂的研究热潮。相继有大量报道证实:氢分子对脑[3-4]、肝[5]、肾[6]、心[7]、视网膜[8]等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氢气是否对随意皮瓣移植有保护作用,目前尚无研究证实。本实验中,通过饮用富氢水,观察大鼠超长宽比皮瓣的成活情况,探讨富氢水是否能对皮瓣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性作用,最终提高随意皮瓣成活面积比,并对其可能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目的:富氢水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选择性清除羟基及亚硝基阴离子,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目前关于富氢水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报道较少,本实验制作大鼠背部做随意皮瓣模型,用富氢水喂养大鼠,通过大鼠皮瓣存活情况、组织学观察、皮瓣成活面积的比及多时间点血流恢复情况,探索饮用富氢水对大鼠随意皮瓣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性作用。方法:1、富氢水的制备:购置氢棒(天津市凯特康科技有限公司)。制作方法:遵照说明书要求配制富氢水,将氢棒、500ml的生理盐水放入550ml的塑料瓶中,使其持续生成氢气。为保证氢气浓度,每24h更换一次生理盐水,按说明书定期对氢棒进行清洗。定期使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富氢水中氢浓度,监测结果在0.73mmol/L左右,达到了0.6mmol/L有效氢治疗浓度。2、模型制备及分组: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两组:实验组(A)和对照组(B),每组36只。每组分别再随机分为四组,即A1、A2、A3、A4和B1、B2、B3、B4,每组各9只大鼠。术前2w至处死,实验组大鼠自由饮用富氢盐水,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喂养。手术前麻醉选择用10%水合氯醛,按3ml/kg对实验大鼠行腹腔注射麻醉。麻醉后,固定大鼠于手术架上,充分暴露背部,脱毛备皮。用美兰在大鼠背部正中设计矩形超长宽比的随意皮瓣(图1):9.0cm×1.5cm(6:1)。皮瓣的蒂部在尾侧,距尾端约1.5cm,将皮瓣进行3等分(图1)。保留真皮下毛细血管网,皮瓣完全掀起,彻底止血,然后用3-0丝线原位间断缝合[9]。术后当天切口周围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术中手术遵循无菌原则,术后大鼠均单笼饲养。3、标本处理A1和B1、A2和B2、A3和B3、A4和B4分别于术后即刻、1d、3d、7d行颈椎脱臼处死。计算术后1、3、7d皮瓣存活面积比。在设计好的叁等分皮瓣的中部(Ⅱ区)、远端(Ⅲ区)两处切取组织标本,经10%甲醛溶液浸泡固定,石蜡包埋后切片。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切片组织学变化。选取术前、术中(皮瓣掀起)、术后即刻、术后0.5h、1 h、2 h、3 h、4 h、1d、3d、7d多个时间点,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测量皮瓣微循环血流量。结果:1)皮瓣微循环血流量结果比较,实验组近端、中部血流与对照组比较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7d,皮瓣成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数值提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临床形态学观察见:实验组与对照组皮瓣成活情况不同,对照组皮瓣生长比实验组差,坏死面积更广;4)术后组织病理学观察,各部位皮瓣的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水肿情况相比,实验组有所减轻。结论:饮用富氢水对超长皮瓣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改善超长皮瓣微循环血流量,从而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其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氢气能够改善皮瓣微循环血流量,选择性清除有害的氧自由基,维持自由基/抗氧化的动态平衡,抑制或减少炎性因子生成等。(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周苹[7](2014)在《曲克芦丁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观察腹腔内注射曲克芦丁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2.深化对超长随意皮瓣缺血机制的认识,为实践中改善皮瓣缺血,促进皮瓣存活提供新方法。方法:选取雌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g左右,随机分为实验组(曲克芦丁组)和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每组各12只。予腹腔内注射2%戊巴比妥钠(20㎎/kg)进行麻醉后,固定、背部手术区域刮毛,设计一蒂部在头侧端长宽约7cm×2cm皮瓣,碘伏消毒、铺巾,沿设计线切开皮肤至肉膜层,全层游离掀起,止血满意后皮瓣予3-0丝线原位缝合。两组均于术后开始给药,实验组予曲克芦丁注射液(20㎎/kg)腹腔内注射治疗,1次/日,连续7天,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每日定时观察皮瓣的情况。7天后处死大鼠,计算皮瓣存活面积及存活率,切取两组皮瓣中段组织,免疫组化法在光镜下观测微血管数目,切取两组皮瓣近、中、远叁段全厚皮瓣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及检测各段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值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1.术后7天两组皮瓣平均存活率比较:实验组为78.90±4.90,对照组为56.41±6.54,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组各段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坏死情况较对照组轻;3.微血管数目检测:实验组为15.35±1.09,对照组为12.81±0.83,将两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术后7天两组皮瓣各段SOD、MDA值比较:实验组各段SOD活力值均较对照组高,且将各相同段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各段MDA含量均较对照组低,且将各相同段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曲克芦丁能促进皮瓣的存活,其机制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曲克芦丁能减轻组织中炎症细胞的浸润及水肿程度;2.曲克芦丁能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改善皮瓣局部微循环;3.曲克芦丁能清除皮瓣组织中的氧自由基,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使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本文来源于《川北医学院》期刊2014-04-01)

王吉昌[8](2012)在《低氧预处理的BMSCs移植对超长宽比例随意型皮瓣成活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贴壁培养法获得纯化的后续实验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方法: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BMSCs,用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的SD大鼠BMSCs完全培养基培养、扩增;观察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形态并通过MTT比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培养细胞表面分子标记(CD34,CD44,CD45,CD29)表达检测。同时进行BMSCs的诱导分化鉴定:应用成骨诱导分化完全培养基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通过茜素红染色检测分化状况;应用成脂诱导完全培养基诱导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其分化状况。结果:接种48h便可见部分细胞贴壁牢固,4-5天时细胞开始融合生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状态好,形态均一,为梭形,呈极性排列。细胞传代之后,经过短暂的悬浮然后贴壁,随后经过不大于一天的潜伏期,即进入大量分裂的指数生长期。在5天后细胞达到饱和密度后,停止生长,进入平台期。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面分子标记鉴定结果为:CD34(14.93%)与CD45(4.48%)阴性表达,CD29(99.88%)与CD44(99.98%)阳性表达。成骨诱导约7天后细胞呈多角形,胞质内细胞颗粒增多;13天,胞质内充满颗粒,细胞呈集落样生长,细胞间可见钙质沉积;17天,细胞结节中心的细胞逐渐融合失去细胞结构,钙结节形成明显,20天,经茜素红染色呈红色结节。成脂诱导72小时后,镜下观察可见细胞立体感增强,细胞内有小脂滴出现,约一周后脂滴数量增加并相互融合,细胞由长梭形变为圆形或多边形,油红0染色显示有大量脂质沉淀。结论:贴壁培养法有效地分离、培养出较为纯化的大鼠BMSCs,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用于进一步研究。背景和目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生理环境氧浓度低于常规培养用的20-21%,适度低氧浓度下,BMSCs表现出促进生长增殖,保持分化潜能的特性。低氧预适应:预先短时间非致死性重复缺血/缺氧后,机体组织细胞获得对随后长时间致死性缺血/缺氧损伤的高度耐受性。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低氧预处理后的BMSCs的生物学特性改变情况,为低氧预处理后的BMSCs体内移植治疗寻找体外依据。方法:将BMSCs传代接种后置于低氧培养箱内(1%02,5%CO2)低氧培养,通过MTT比色法绘制BMSCs的生长曲线,观察1%低氧对BMSCs增殖的影响。低氧(1%02)条件下48h作为BMSCs预处理条件进行细胞培养后,将低氧预处理的BMSCs(HpBMSCs)封闭于无血清的低糖DMEM中孵育,分别在12h,24h,36h,48h,60h,72h和84h时间点收集HpBMSCs,经胎盘蓝染色后采用细胞自动计数仪计数,记录细胞存活率。常氧培养的BMSCs(nBMSCs)同样封闭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进行低氧预处理前后BMSCs表面分子标记鉴定,观察其干性变化。收集HpBMSCs进行HIF-1α、VEGF mRNA表达测定,收集细胞培养上清进行VEGF蛋白浓度测定,观察低氧预处理对低氧反应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在低氧(1%02,5%CO2)条件下培养的BMSCs较常氧(20%O2,5%CO2)条件下培养在贴壁后会经历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潜伏期,随后才进入指数生长期,1%氧浓度为非致死性的培养条件。封闭无血清条件下,两组细胞存活率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而nBMSCs组下降更快。HpBMSCs的表面分子标记CD29(+),CD90(+),CD31(-),CD45(-)的表达并未与低氧预处理前有明显变化,未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BMSCs在低氧预处理24h后,HIF-1a的蛋白表达及明显增多,48h时仍明显高表达,但与24h相比结果无明显差异。VEGF在BMSCs低氧预处理48h后,在转录及蛋白水平同样表达升高。结论:1%氧浓度能短暂抑制BMSCs的增殖,但不会产生致死性效应,可以作为低氧预处理的氧浓度。1%氧浓度预处理48h后,BMSCs的表型未发生明显变化,仍维持其干性。低氧预处理BMSCs能够提高其耐缺血/缺氧能力,这与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增多、激活低氧反应信号转导通路相关。低氧处理后BMSCs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录、分泌增多,因此低氧预处理可能称为缺血性疾病的细胞移植治疗的有效调控策略。背景与目的:随意型皮瓣移植使用方便、灵活,是整形外科最为广泛应用的操作技术之一。因随意型皮瓣内没有轴心血管,血供不十分丰富,皮瓣的长宽之比受到限制。因为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皮瓣往往出现远端的部分缺血坏死。如采用可行的措施提高超长宽比例随意型皮瓣的远端的缺血耐受、成活能力,有效减少可能发生的缺血坏死,无疑将提高临床上超长宽比例皮瓣的成活率或挽救频临坏死的皮瓣,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展随意型皮瓣在外科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发现BMSCs有改善组织缺血的作用,但亦存在移植后存活率低的的缺点,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研究低氧预适应的BMSCs移植对超长宽比例随意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常氧下培养得到的BMSCs,部分细胞经1%02条件下培养48小时低氧预处理后进行体内移植,同时未预处理细胞及低糖DMEM培养基作为阴性和空白对照。30只制作背部超长宽比例随意皮瓣模型的大鼠随即分为3组:低氧预处理组、常氧培养细胞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将标记的细胞移植入大鼠背部随意皮瓣7天后,检测背部皮瓣成活面积,同时取材组织进行间充质细胞体内示踪、检测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低氧预处理组的皮瓣成活率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低氧预处理组的微血管密度(36.20±8.19)高于细胞对照组(30.01±5.68)和空白对照组(17.60±4.19)(P<0.05)。低氧预处理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量(300.05±50.41pg/μL)同样高于细胞对照组(240.55±33.64pg/μL)和空白对照组(191.65±32.58pg/μL)(P<0.05),而低氧预处理组的皮瓣内较细胞对照组可以见到更多的荧光标记。结论:低氧预适应的BMSCs移植能够通过提高细胞存活及增强血管生成来提高皮瓣成活率。低氧预处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细胞移植调控策略。(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4-13)

李瑛,李波涛,吴桐,刘晓薇,杨宇梓[9](2011)在《持续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家兔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镇痛泵持续皮下注射BFGF对家兔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将12只家兔随机分为BFGF持续治疗组(A组)、BFGF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只,均构建背部随意皮瓣(6.0 cm×1.5 cm),皮下埋针。A组持续治疗3 d,B和C组第1 d2、d3、d进行BFGF治疗和0.85生理盐水注射,术后7 d分别观察皮瓣的成活面积及成活率,并行新生血管计数的检测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皮瓣成活率A组为75.41%±2.19%,B组为54.38%±4.52%,C组为35.43%±2.71%。皮瓣中段温度:各组皮瓣中段在术后即刻无显着差异,从第2~3 d起开始有显着差异(P<0.05),各组从第4~7 d开始则基本平稳(P<0.01)。结论持续皮下注射BFGF能够更好地提高随意皮瓣的成活率,内皮细胞增殖的激发可能有一个时间过程。(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1年11期)

严友才[10](2011)在《丁苯酞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存活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丁苯酞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存活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为提高随意皮瓣移植成活率提供新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SD大鼠40只,雌雄不限,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实验组(丁苯酞治疗组)和对照组(0.9%氯化钠治疗组),每组各20只。将大鼠用2%戊巴比妥钠(2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四肢固定、背部刮毛、络合碘消毒、铺巾,在其背部正中设计一蒂在头侧端的大小约2cm×8cm的全厚超长随意皮瓣。切开皮瓣边缘并掀起皮瓣,彻底止血后予以皮瓣原位缝合。实验组于术后当日开始给予丁苯酞(20mg/kg)灌胃治疗,每日2次,连续7天;对照组按同样的方法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术后每日观察皮瓣坏死范围,计算皮瓣成活面积和成活百分比。术后1天、3天、5天、7天和14天各切取两组皮瓣近段、中段与远段叁段全厚皮瓣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行皮瓣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7天切取两组皮瓣中段组织,免疫组化法行CD34染色并在光镜下检测微血管数目以及术后即刻及术后1天、3天、5天、7天和14天切取两组皮瓣中段全层皮瓣组织,匀浆离心后,检测两组皮瓣中段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值和丙二醛(MDA)值。结果:1.大体观察:术后每日大体观察可见,实验组组织水肿较轻,皮瓣坏死面积较小,并可见一定程度的毛发生长(近蒂部尤为明显);而对照组自皮瓣中段至末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坏死和血运不良,近蒂部有少许毛发生长。2.皮瓣存活面积和存活率测量与计算:术后7天,对两组皮瓣存活面积进行测量,得出实验组皮瓣存活面积为12.49±1.08cm2,计算皮瓣存活百分率为78.12±6.78%;而对照组皮瓣存活面积为9.16±0.73 cm2,皮瓣存活百分率57.26±4.51%。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结果有显着差异。3.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1天、3天、5天、7天和14天两组皮瓣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见实验组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坏死情况比对照组轻,真皮和真皮下层可见新生小血管及皮下纤维组织增生,而对照组各层次结构混乱不清,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4.微血管数目检测:术后第7天,两组皮瓣中段组织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微血管形成情况,测量实验组为25.2±8.15个;对照组为13.6±12.7个,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显着性差异。5.皮瓣组织中SOD和MDA的测定:术后即刻及术后1天、3天、5天、7天和14天检测两组中段皮瓣组织中SOD活力值和MDA值,SOD活力值:两组皮瓣中段在术后即刻SOD活力值基本相同,术后1-7天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直至术后14天后两组SOD活力值才基本恢复正常水平;MDA含量:测得MDA值在术后即刻亦基本相同,在术后1-7天实验明显小于对照组,1天时达最高值,3天时基本恢复,7天时再次增高,14天后恢复正常。结论:1.丁苯酞能增加随意皮瓣的存活面积,减轻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促进皮瓣存活。2.丁苯酞可以增加局部微血管数目,改善皮瓣局部微循环,从而提高皮瓣成活面积。3.丁苯酞能显着降低皮瓣组织中丙二醛(MDA)值,提高皮瓣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清除皮瓣缺血所增加的自由基和活性氧,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从而提高皮瓣成活率。(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1-05-01)

随意超长皮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实验通过设计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给予大鼠灌胃,观察其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面积及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检测皮瓣中VEGF/bFGF表达量、SOD/NO/MDA含量、新生血管生成数量的结果,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为其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编号并分/为5组(n=12只),实验组(P10、P20、P30、P40)及对照组P组。术前3天至术后3天每天同一时间灌胃给药一次,术前12小时需禁食、水。用美蓝于大鼠背部设计以髂嵴连线为蒂部,后正中线为轴的8cm×2cm(长宽比为4:1)的背部超长随意皮瓣。于术后第2天各组随机任选6只大鼠,于皮瓣中段取1.5cmx1.5cm大小全厚皮瓣组织块,行ELISA法检测SOD、NO、MDA含量。术后第7天处死各组剩余大鼠,于皮瓣中段取上述同样大小全厚组织块,均分为两份,一份行PCR检测VEGF、bFGF表达量,另一份及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并统计微血管数量。结果:1.皮瓣大体观察P对照组仅近段极少部分皮瓣成活,中、远段出现严重坏死,掀起坏死部分,其下可见淡红色渗出液,筋膜层呈暗紫色。P10组皮瓣近段颜色红润、皮温可,中段远端开始色泽逐渐变暗呈红棕色,远段呈黑褐色,部分坏死部位上覆黑色痂壳。P20组皮瓣成活情况好于P10组和P组,成活皮瓣颜色、皮温、弹性均与正常组织相似,可见毛发生长。P30组皮瓣成活面积略大于P40组,两组的大鼠皮瓣近段、中段均成活,皮瓣与基底紧贴,仅于远端切口边缘部位可见少许黑色坏死区。2.皮瓣存活率:P组为(39.81±2.28)%,P10组为(49.77±4.78)%,P20组为(59.64±2.41)%,P30组为(78.05±1.79)%,P40组为(70.54±4.36)%。实验组存活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两两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即口服阿托伐他汀可提高皮瓣成活率,且不同剂量组的皮瓣成活面积存在显着差异。3.实验室结果3.1 HE染色结果P组多见组织水肿,组织结构混乱,大量炎细胞弥漫性浸润,同时伴有表皮缺失。P10组真皮层胶原纤维变细、排列较疏松,真皮浅层可见少量浆细胞浸润。P20组观察到真皮层坏死、组织结构崩解1例,偶见皮下组织坏死,坏死区域可见均质红染的蛋白样物质及大量增生的蜂窝状纤维组织。P30组可见少许炎细胞浸润,皮肤表皮和真皮结构完整,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致密。P40组中有4例表现为皮肤结构完整,无明显病变,2例出现表皮组织局灶性坏死,炎细胞聚集,表皮细胞萎缩,层数减少。3.2 CD31在组织微血管中的表达P组:6.53±1.30(条/视野),P10组:7.60±1.61(条/视野),P20组:10.33±2.47(条/视野),P30组:18.03±4.01(条/视野),P40组:12.46±2.73(条/视野),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P10、P20、P30、P40组与P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3 VEGF和bFGF因子mRNA在组织中的表达各用药组组织中的VEGF及bFGF因子mRNA的表达量相对于P组均有不同倍数的上调,所呈现的趋势基本一致,将VEGF与bFGF所得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得出,P<0.05,表示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P10与P20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 SOD、NO、MDA在组织蛋白中的含量SOD及NO的含量随阿托伐他汀的剂量升高而升高,MDA的含量随阿托伐他汀的剂量升高而降低。提示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可提高皮瓣中SOD、NO的含量,同时降低MDA的浓度,且与剂量有关。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织中SOD含量趋势:P30组>P40组>P20组>P10组>P组,阿托伐他汀干预组的SOD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O趋势如下:P30组>P40组/P20组>P10组>P组,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P40与P20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A趋势如下:P组/P10组>P20组>P40组>P30组,P20组、P30组、P40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P10与P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的成活,在不同的药物剂量中30mg组作用最佳,40mg组次之,即皮瓣成活率与药物剂量存在剂量依赖关系。(2)作用机制可能主要在于:阿托伐他汀上调了VEGF、bFGF的表达,促使新生血管的生成,改善了皮瓣供血能力;增加了SOD、NO含量,降低MDA含量,减轻组织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抗炎作用,避免过度的炎症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随意超长皮瓣论文参考文献

[1].金文虎,周爱婷,吴中桓,范振海,王达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修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利于超长随意皮瓣的成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2].罗姗.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影响的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8

[3].田新立,熊爱兵,郭力.甘草酸二铵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6

[4].陈明良.不同剂量曲克芦丁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

[5].陈磊,王芙蓉,房晶,王彦进,任纪帧.高压氧、地塞米松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率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J].山东医药.2015

[6].周文珍.富氢水对大鼠超长宽比例随意皮瓣存活影响的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

[7].周苹.曲克芦丁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4

[8].王吉昌.低氧预处理的BMSCs移植对超长宽比例随意型皮瓣成活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

[9].李瑛,李波涛,吴桐,刘晓薇,杨宇梓.持续皮下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家兔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11

[10].严友才.丁苯酞对大鼠超长随意皮瓣存活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1

标签:;  ;  ;  ;  

随意超长皮瓣论文-金文虎,周爱婷,吴中桓,范振海,王达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