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听觉论文-叶富强

主观听觉论文-叶富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观听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音增强,神经网络,模型优化,参数修剪

主观听觉论文文献综述

叶富强[1](2019)在《基于主观听觉反馈的机器学习语音增强模型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音信号是人类相互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其易受到传输过程中各种噪声的侵扰,特别是在当今电子通讯技术发达的社会,无线传输时各类噪声对语音信号可懂度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现代语音信号处理领域中,语音增强技术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现如今结合机器学习的语音增强技术效果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使用深度神经网络的语音增强技术,但是网络模型存储需求和计算量大,计算复杂度和计算功耗高,难以部署到常用的可移动设备和嵌入式设备中。因此本研究旨在对神经网络语音增强模型压缩优化,减少模型参数以降低模型的冗余度。本研究使用深度降噪自编码器构建语音增强模型,在两种非平稳噪声条件下分别训练出对应的神经网络语音增强模型。基于幅值剪枝的模型压缩方法,提出了迭代修剪+重新训练的压缩方法,与迭代修剪无重训练和直接修剪+重新训练这两种对照方法进行了对比,显示了重新训练和迭代渐近式修剪的重要性。此外,本研究对迭代修剪方法进行优化,多次重复迭代修剪+重新训练方法,多次重复迭代使得稀疏网络模型重新收敛。模型压缩过程中使用字正确率作为主观听觉反馈,对每个压缩模型的语音增强性能进行评估,最终拟合模型参数修剪比例与字正确率的平衡曲线,以此寻找每种模型压缩方法的最大临界修剪比例。本文首先对单通道的语音增强方法进行介绍,尤其是其中的神经网络语音增强方法,接着对神经网络模型压缩的方法进行介绍,最后搭建神经网络语音增强模型,通过主观测听实验对比测试提出的网络模型压缩方法。其中使用迭代修剪+重新训练的模型压缩方法可以在不影响模型语音增强性能的情况下,将模型参数减少50%,优化后的多次重复迭代修剪方法最大临界修剪比例可达80%,实现对模型参数量压缩5倍而不影响其语音增强性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郑东梅,谢菠荪[2](2019)在《耳机虚拟听觉重放音色均衡方法的主观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于耳机的虚拟听觉重放中,头相关传输函数滤波会引起音色损伤,需要增加音色均衡的信号处理。但均衡处理可能会对虚拟源定位有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通过综合主观评价,对各种均衡方法及参数进行评价与优选,从而在音色和定位两方面做一定的折衷。本文在使用通用和定制HRTF两种情况下,比较不同音色均衡方法的效果。相应的实验表明,在耳机稳态虚拟听觉重放中,功率均衡法可明显改善重放音色,且在音色与定位方面是较好折衷。(本文来源于《网络新媒体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王捷[3](2015)在《歌唱中的“平衡”——主观听觉与客观效果的统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声乐演唱不仅是一门声音的艺术、综合的艺术,更是一门平衡的艺术,而歌唱中主观听觉与客观效果的统一与平衡,在声乐学习中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环节问题,同时也是难以协调统一的客观和现实问题,特别是对声乐基础并不十分牢固的学习者。在歌唱表演中,"自我感觉"与"声音"的统一,即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其统一程度越高,歌唱的思想性及艺术感染力就越强。因此,歌唱中如何把握主观听觉与实际客观效果差距的统一,从而实现听觉上的平衡,是我们声乐演唱者需首要掌控的难题。(本文来源于《民族音乐》期刊2015年06期)

顾柳[4](2015)在《二胡演奏中的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笔者学琴的过程中,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在自认为音准、音色、力度等处理的比较得当时经常难以得到老师或者听众的认可;用录音设备录下自己所演奏的乐曲时也与自己所听到的演奏有所出入。因此引发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如何使自己在练琴演奏时的听觉变得更加客观,提高练琴效率,获得更快的进步和提高。在本文中,笔者从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产生途径入手,阐释了主客观听觉之间差异的原因,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陈述了解决方式,并从二胡演奏中音准、音色、力度及情感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以此总结出当学习者在经过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后,会掌握一种规律:通过发挥演奏者的主观能动性,变换主观感受,从而形成好的客观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5-04-01)

张春洁[5](2014)在《空间听觉定位性能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视听体验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听觉上的空间感受。空间听觉作为空间音频技术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多媒体技术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围绕人耳的听觉定位性能的研究是近年来空间听觉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也是空间听觉技术研究中最基础和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空间音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空间听觉技术的研究现状和人耳听觉定位性能研究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人耳的听觉定位机理,进一步分析了ITU推荐的几种主观评价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听觉定位主观测试所使用的感知声源指示方法。在此基础上,详细地给出了本文空间听觉定位性能主观评价研究使用的方法,并结合课题所用特定的音笼装置,利用基于Arduino平台实现的音频无线收发传输测试系统,将方法具体应用于人耳听觉定位性能的主观评价实验中。在远声场条件下(声源距离人耳距离为1.5m),对音笼装置上水平方向上由下向上θ=0°,10°,20°,30°,45°共5个平面,垂直方向上φ=0°,30°,60°,90°共4个平面的人耳听觉定位特性进行主观评价测试。声源采用1kHz单一频率声源和白噪声两种类型,利用离散的点声源方式随机进行播放。被试指示感知声源的方法采用手机激光棒指示的方法,并规定被试在听音过程中头部不允许转动。共进行了18组实验,每组实验均招募1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对所有听音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得出人耳听觉定位性能相关定性和定量的实验结果,并采用图表的形式直观地表示。最后对本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主观听音实验的设计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对进一步多维度的研究人耳在空间中的听觉定位性能工作给出了下一步展望及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2-01)

王玉[6](2014)在《如何提升听觉障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是一种个体的主观感受,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有重要影响。本文从培养积极情感体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安全感、强化自我效能感、重视感恩教育入手,谈谈如何有效提升听觉障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4年32期)

宋瑛[7](2013)在《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在歌唱感知中的辨证统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听觉艺术的歌唱艺术,具有与器乐艺术不尽相同的独特听觉规律。以不同方式感受、途径接触、感知歌唱声响信号产生的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歌唱审美艺术活动。文章试从歌唱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分析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感知差异,以及这种听觉误差对声乐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并结合笔者的声乐教学经验从如何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培养内心心理听觉、音乐审美体验,歌唱听觉的实践等方面,结合实例分析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在歌唱听觉感知过程中的辨证统一关系,以实现对歌唱的作用与意义。(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3年08期)

高雅,朱建萍[8](2012)在《论歌唱训练中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声乐作为音乐的组成部分也属于听觉艺术的范畴。声乐作品的演唱或欣赏必须依赖听觉才能得以实现。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也是通过听觉来感知声音效果的,并通过听觉的感知功能逐步完善声乐技巧,提高演唱水平。一个人是否能唱好歌,首先要明白自己在练习的是什么,并且对自己发出的声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如果不能知道发出的声音好在哪里,不足又在何处,那么谈何改变与提高呢?然而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不能和教师对"好声音"的概念达到共识,那么究竟影响其对声音正确概念确立的因素是什么呢?本篇论文将对其做一些探讨。(本文来源于《音乐大观》期刊2012年04期)

赵晓鸣[9](2012)在《浅谈主观听觉与舞台人声扩声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人耳的听觉特征是振动产生声波,声波传播至耳朵,耳膜受到声压变化刺激听觉神经,听觉神经传入大脑中枢,形成声音的存在感觉。声音的产生是物理现象,人对声音的感觉是生理和心理的二重性活动。(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2年01期)

伍莹,陈克安[10](2011)在《听觉粗糙度的心理声学模型及其主观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听觉粗糙度"这一术语最早于19世纪引入,用于描述伴随窄泛音间隔(即频率差在15~150Hz间的两个同时播放的纯音)产生的嘈杂、尖利的听觉感受。对听觉粗糙度感受的定义和相关的心理声学内容进行了综述,然后分别介绍基于Zwicker理论和谱分析法的两种粗糙度计算模型。利用这两种模型计算得到不同载波频率、调制速率和调制深度的调幅声信号的粗糙度值,并与主观评价实验得到的粗糙度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谱分析法的粗糙度计算模型得到的粗糙度值更接近于人耳主观听觉感知中的粗糙度感。(本文来源于《第二届西安-上海两地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09-25)

主观听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基于耳机的虚拟听觉重放中,头相关传输函数滤波会引起音色损伤,需要增加音色均衡的信号处理。但均衡处理可能会对虚拟源定位有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通过综合主观评价,对各种均衡方法及参数进行评价与优选,从而在音色和定位两方面做一定的折衷。本文在使用通用和定制HRTF两种情况下,比较不同音色均衡方法的效果。相应的实验表明,在耳机稳态虚拟听觉重放中,功率均衡法可明显改善重放音色,且在音色与定位方面是较好折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观听觉论文参考文献

[1].叶富强.基于主观听觉反馈的机器学习语音增强模型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郑东梅,谢菠荪.耳机虚拟听觉重放音色均衡方法的主观评价[J].网络新媒体技术.2019

[3].王捷.歌唱中的“平衡”——主观听觉与客观效果的统一[J].民族音乐.2015

[4].顾柳.二胡演奏中的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D].中央音乐学院.2015

[5].张春洁.空间听觉定位性能主观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

[6].王玉.如何提升听觉障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J].学园.2014

[7].宋瑛.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在歌唱感知中的辨证统一[J].音乐创作.2013

[8].高雅,朱建萍.论歌唱训练中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关系[J].音乐大观.2012

[9].赵晓鸣.浅谈主观听觉与舞台人声扩声技巧[J].艺术科技.2012

[10].伍莹,陈克安.听觉粗糙度的心理声学模型及其主观评价研究[C].第二届西安-上海两地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标签:;  ;  ;  ;  

主观听觉论文-叶富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