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景观论文-陈秀华,祁慧

河流景观论文-陈秀华,祁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流景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流,滨水功能,岸线利用,生态景观

河流景观论文文献综述

陈秀华,祁慧[1](2019)在《河流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颍上县河流治理规划的分析,重点探讨了河流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构想;结合河道治理规划的布局特点对河流滨水功能区及岸线利用问题进行了剖析,同时对水文化建设、生态文明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2019(第七届)中国水生态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27)

赵月芬,王湛,耿晔晗,吴海涛,李凯旋[2](2019)在《合页活动坝在北方景观生态河流建设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敦化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梯级景观拦河坝为例,结合牡丹江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合页活动坝与钢坝闸、液压升降坝及气盾闸4种水工金属闸门在行洪、冰期蓄水、景观和投资等应用特点和区别,优选景观合页坝作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首选坝型,并提出了工程设计主要参数及实际应用效果。通过2年运行观测表明,该闸型运行安全可靠,开创性地为冰期无除冰蓄水需求旺盛的北方河道及洪水涨落快速的山区河道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9期)

邹颖[3](2019)在《基于乡村发展规划的小型河流生态景观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小型河流的水生态环境正逐步破坏,前期对小型河流治理工程主要采取硬质化的处理方式,生态破坏严重的同时不美观,因此,生态修复刻不容缓,为改善人居环境,河流治理过程中要规划进行生态景观建设。本文分析了现阶段乡村小型河流生态景观的主要类型,介绍了几种类型的生态景观的特点及主要功能,并用实例分析说明如何规划设计几种类型的生态景观,进一步推广小型河流的生态与景观建设。(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09期)

薛黎铭[4](2019)在《城市景观河流生态净化与修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上海市静安区彭越浦河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阶段使用人工曝气与生态浮岛的方式,实现了河道水质的生态净化与修复。研究表明:初期利用人工曝气的方法,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去除率分别达到79.23%、90.89%和63.83%;后期采用生态浮岛+曝气的方法,水质达到了Ⅴ类地表水标准,并能有效缓解二次污染的状况。(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9年08期)

田莉[5](2019)在《叁峡水库蓄水前后下荆江河流景观变化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是区域乃至全球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体。同时,由于河流与人类关系密切,因此受人类活动影响深刻,特别是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对河流水文以及生态功能的影响更为显着。叁峡水库在给人类带来防洪、航运、发电等效益的同时,也对其下游河流生态产生一系列影响。研究水库对下游河流生态的影响,认识河流生态问题,对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下荆江作为紧邻叁峡水库下游的重要河流,其河流水文变化及景观变化必然受水库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下荆江段作为研究区,分析叁峡水库蓄水前后下荆江流域水文情势变化与河流景观格局演变的响应关系。本文基于河流景观生态学,运用遥感、数理统计等方法,结合水文资料、遥感资料,分析下荆江流域水文情势变化趋势,探究河流景观格局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响应关系,以期为流域内河流生态保护、河流景观修复、改善研究区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下荆江流域遥感影像,结合相关水文资料,按河流地貌进行景观分类,选取叁类景观格局指数来刻画流域景观变化特征。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探究叁峡水库蓄水前后水文情势变化规律,并利用相关性系数研究方法探明河流水文情势变化与河流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根据1991-2013年的水文资料,从年际变化趋势看,叁峡水库蓄水后,监利站年径流量、年含沙量变化均呈现下降趋势,含沙量下降幅度更大。2006年为长江枯水年,流量及含沙量均为研究时间内最低。从年内分配看,蓄水前后径流量与含沙量均集中于5-11月。蓄水后月均径流量在12月至次年5月呈下降趋势,在6-11月呈增加趋势,而月均含沙量则均呈下降趋势,5-11月下降趋势更为显着。从水文季节变化趋势来看,蓄水后径流量在汛期有所减少,非汛期相对增加,含沙量则呈持续下降趋势,汛期下降比例高于非汛期。(2)在全部景观类型中,除凹岸滩外,主汊水体、支汊水体、河漫滩水体等景观类型的斑块趋于复杂化,说明生态恢复力增强,受人类活动影响渐弱。而在破碎化程度变化方面,除主汊水体及河漫滩水体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有小幅度增强外,其余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呈减弱趋势。这与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以及河流生态治理息息相关。整体来看,下荆江流域河流景观的多样化程度在1991-2011年间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主汊水体的优势度在蓄水后有所增强,对景观格局变化有绝对的控制度。因聚集度指数与分离度指数均表现为整体下降趋势,说明下荆江流域的景观聚合程度不断下降,景观分布趋于简单。(3)1991-2013年间,下荆江流域径流量与含沙量变化对河流景观格局变化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响应关系。总体而言,径流量的变化对主汊水体、支汊水体与江心洲的景观格局变化影响较为显着,含沙量对支汊水体、凹岸滩及江心洲的景观格局指数有一定程度影响。主要表现为:从径流量分析,主汊水体的景观面积随着年平均径流量的减少而减少,支汊水体与江心洲的景观面积随着年平均径流量的减少而增加。从含沙量分析,支汊水体的斑块形状随着含沙量的减少而变得更复杂更不规则。同时,支汊水体、凹岸滩与江心洲的破碎化指标也随着含沙量的减少而上升,其中支汊水体与江心洲的破碎化程度随着含沙量的减少而加深,凹岸滩的破碎化程度随着含沙量的减少而减弱。(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6-30)

刘俐验,刘张焱[6](2019)在《邢台:“叁长”齐发力 城管更精细》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以来,邢台市城管局在推行“街长制”“河长制”的基础上,又创新推行“园长制”,“叁长”共同发力,使每条街道、每条河道、每个游园都有人管,让市容更加有序,河道水体更加清澈,公园环境越来越美本报讯(刘俐验 通讯员刘张焱)5月24日,邢台市城管(本文来源于《河北经济日报》期刊2019-06-06)

林国敏[7](2019)在《典型喀斯特流域坡地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影响及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喀斯特地区,山势陡峭、地表坡降大,较大的地表坡降会使得地表景观中的污染物因地势加倍迁移到河水中,因此在不同坡度等级上研究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及建模更有实际意义。本文以典型喀斯特流域赤水河中上游为研究区,综合利用野外水质采样数据、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提取研究区不同坡度等级的景观特征,探讨坡地景观特征与河流水质参数的关系,并以经典线性统计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为桥梁,针对不同的水质参数建立“最佳”的坡地景观特征-水质响应模型,得到的相关成果如下:(1)研究区的景观组成主要以林地、灌草、耕地及建设用地为主。无论是子流域尺度还是缓冲区尺度,坡景观(6°~25°)均以坡林地、坡灌草、坡耕地以及坡建设用地为主;陡坡景观(﹥25°)均以陡坡林地和陡坡灌草为主。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来看,在子流域和缓冲区两个研究尺度上,人类活动对平地景观的开发强度均最大(235,246),对坡景观次之(218,223),对陡坡景观最小(90,207),而其中,人类活动对坡景观的开发强度(216)几乎与对总体景观的开发强度(219.84)相当。从景观格局来看,在景观水平上,由坡景观到陡坡景观,斑块的破碎度、多样性以及分离度减小,斑块形状更规则,景观类型之间连续性增强。在景观类型水平上,坡林地和陡坡耕地的斑块形状较为复杂,陡坡灌草的斑块形状相比坡灌草更为不规则。(2)在景观组成上,总磷(TP)在子流域尺度和500m缓冲区尺度与坡地景观特征的相关性均比较明显,其在子流域尺度与坡林地和总林地呈显着负相关(-0.556,-0.540),这是由于占坡地景观面积50%以上的坡林地通过入渗、植物根部的生物吸收作用滞留、吸附磷元素,从而阻碍了污染物的传输;TP还与坡灌草和坡建设用地呈显着正相关(0.656,0.566),说明若不划分坡度等级,坡灌草对河流水质的“源”作用将会被掩盖。总氮(TN)仅在子流域尺度与坡耕地和总耕地呈显着正相关(0.616,0.492),说明氮肥的施用加上严重的坡耕地水土流失增加了研究区河流中TN的含量。氨氮(NH_(4+)-N)在缓冲区尺度与坡林地呈显着负相关(-0.479),然而与陡坡林地呈显着正相关(0.402)。坡度越陡,土壤的稳固能力越差,林地根部对氮素的吸附能力也越差,再加上陡坡林地中包含了施用氮肥的经果林,因此使得NH_(4+)-N与陡坡林地呈显着正相关。而NH_(4+)-N与总林地相关性不明显也表明,若不划分坡度等级,陡坡林地对NH_(4+)-N呈现的“源”作用会被坡林地对NH_(4+)-N呈现的“汇”作用掩盖。NH_(4+)-N与平地耕地、坡耕地及总耕地呈显着负相关(-0.727,-0.628,-0.637),与陡坡耕地相关性不显着,这是因为土壤颗粒、土壤胶体以及农作物对NH_(4+)-N的吸附作用强,阻滞了污染物向河流水体的传输。此外NH_(4+)-N与坡灌草、坡建设用地和陡坡建设用地呈显着正相关(0.429,0.405,0.494),说明坡地建设用地和坡灌草呈“源”景观,故合理控制坡地建设用地面积对改善河流水质有积极作用。(3)在景观水平上,随着景观斑块破碎度值(PD)的增加(PD_(陡坡)8.65、PD_总12.23、PD_坡20.22),TP与PD的相关性增强(0.507,0.593,0.623),同时随着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值(SHAPE-MN)的增加(SHAPE-MN_(陡坡)1.19、SHAPE-MN_坡1.25、SHAPE-MN_总1.37),NH_(4+)-N与平均斑块形状指数的相关性也增强(0.516,0.654,0.761),说明较高的景观破碎度和越不规则的斑块形状对河流水质的负影响很大。(4)在景观类型水平上,TP在缓冲区尺度与坡建设用地最大斑块指数(LPI)和坡建设用地SHAPE-MN呈显着正相关(0.498,0.557),在子流域尺度与坡灌草SHAPE-MN和坡建设用地SHAPE-MN呈显着正相关(0.529,0.567),即TP对坡建设用地的斑块复杂程度和聚集度以及坡灌草的斑块形状复杂程度比较敏感。NH_(4+)-N在缓冲区尺度与坡林地形状指数(LSI)及陡坡林地LSI呈显着负相关(-0.721,-0.691),与坡耕地LSI和陡坡耕地LSI呈显着负相关(-0.705,-0.644),即随着坡度的增加,林地和耕地的斑块形状越复杂,与NH_(4+)-N的相关性越低,其对NH_(4+)-N的吸附能力越弱。另NH_(4+)-N在子流域与陡坡建设用地LPI呈显着正相关(0.749),这和NH_(4+)-N与陡坡建设用地呈显着正相关的结论一致。(5)坡地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的综合影响复杂,经典的线性统计模型难以将坡地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表达清楚,本研究通过引入具有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和非线性映射功能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坡地景观特征对水质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BP神经网络模型是TN和TP的“最佳”坡地景观特征-水质响应模型,参与TN建模的坡地景观特征是坡耕地及坡耕地IJI,与经典线性统计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判定系数提升到0.923,平均相对误差值降低到14.30%,平均绝对误差降低到0.332。参与TP建模的景观特征有坡耕地IJI及总耕地,模型的判定系数提升到0.960,平均相对误差降低到16.06%,平均绝对误差降低到0.006。(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彭琼[8](2019)在《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河流景观与多元文化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1931-)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着“当代契科夫”的美誉。在门罗的小说中,河流作为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具有强大的象征隐喻功能,是展开故事情节、构成人物活动的背景与烘托环境气氛的重要手段,也是刻画人物心理的重要方式。短篇小说《重重想象》、《洗礼》以及《好女人的爱情》对河流的论述较多,且与章节主题相契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了这叁个短篇小说作为研究文本。前人对门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文学内涵和叙事风格上,很少有从景观,特别是河流景观的角度进行剖析。本文借助迈克·克朗等学者的文化地理学理论来解读门罗短篇小说中的河流景观,发现门罗笔下的河流形态各异、包容万象,与加拿大普遍存在的多元文化意识不谋而合。多元文化的定义不断发展,当前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民族指向的范围,涉及到了移民、法律、宗教、性别、生态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学科,泛指具有多元、平等、包容、共存等内涵的社会现象和思潮。因而,本文选取了生态平衡意识、男女平等意识以及多元道德认知叁个方面作为多元文化意识内涵的阐述对象。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门罗短篇小说的研究现状和文化地理学理论。第二章阐述《重重想象》(1968)中河流景观与生态平衡意识的联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和谐包容的思想。第叁章解读《洗礼》(1971)中河流景观与女性平等意识的联系:河流作为女性的象征,既是主人公成长的见证者,也是主人公女性平等意识形成的催化剂。第四章阐释《好女人的爱情》(1998)中河流景观与多元道德认知的联系:河流既是故事的背景,也是刻画人物心理的重要方式。门罗借助板儿角(Jutland)这个在地理范畴上有着多重认知的地名来阐述人们在道德上的多元认知受到了地理位置的影响。第五章整合门纳塞通河与门罗的联系、门罗多元文化意识产生的背景、以及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从而发掘出作家的河流书写动因。结论指出河流海纳百川的特性赋予了加拿大人特有的包容性,多元文化政策的实施为加拿大人的多元文化意识提供了保障,而多元文化意识的形成也促进了加拿大多元社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苟雨丹[9](2019)在《1968年美国《自然与景观河流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68年《自然与景观河流法》是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部保护河流景观价值的重要法案。通过立法保护河流的景观价值,使之免受水利工程的威胁在世界历史和美国历史上,均属首例。从法案内容来看,该法的创新之处是建立了河流分类系统,根据河流的特征,将河流归为不同的类别,从而采取适宜的保护措施。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1968年《自然与景观河流法》既不一概禁止,也不一概允许,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因此,无论是从立法地位、立法目的、法案内容来看,这部法案均值得关注和研究。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意义,并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回顾与评析。第一章追溯了美国历史上的河流开发,河流价值认知的演变以及政府与民间对河流的保护举措。第二章考察了法案酝酿的过程,以及在参众两院的通过。第叁章解读了法案的内容,包括河流的选择、河流的管理、河流的开发、滨河土地权属问题等4个方面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法案的特征。此外,还从法律层面,探讨了法案的实施情况。第四章评估了法案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作为历史上首部保护河流价值的法案,它进一步增强了公众的河流保护意识。此外,政府还发起了拆除水坝运动,使一些受水坝影响的河流逐步恢复其自然状态。(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6-01)

彭兆荣[10](2019)在《万般景观 在水伊方:河流、流域与乡土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流水系"开创"了中华文明。大禹治水定九州,创贡制,"中邦"乃成(《禹贡》)。水系无论作为道德景观、政治景观还是文化景观,尤其是水所包含的各种秉性、属性、特性,皆为历史上的哲人所赞颂。在乡土社会,水造就农耕,灌溉农田,沟通交流,化入风水,形成特殊的乡土景观。至上者,水乃生命之景。(本文来源于《百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河流景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敦化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梯级景观拦河坝为例,结合牡丹江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合页活动坝与钢坝闸、液压升降坝及气盾闸4种水工金属闸门在行洪、冰期蓄水、景观和投资等应用特点和区别,优选景观合页坝作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首选坝型,并提出了工程设计主要参数及实际应用效果。通过2年运行观测表明,该闸型运行安全可靠,开创性地为冰期无除冰蓄水需求旺盛的北方河道及洪水涨落快速的山区河道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流景观论文参考文献

[1].陈秀华,祁慧.河流生态景观规划设计[C].2019(第七届)中国水生态大会论文集.2019

[2].赵月芬,王湛,耿晔晗,吴海涛,李凯旋.合页活动坝在北方景观生态河流建设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3].邹颖.基于乡村发展规划的小型河流生态景观建设研究[J].四川建材.2019

[4].薛黎铭.城市景观河流生态净化与修复技术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

[5].田莉.叁峡水库蓄水前后下荆江河流景观变化及评价[D].湖北民族大学.2019

[6].刘俐验,刘张焱.邢台:“叁长”齐发力城管更精细[N].河北经济日报.2019

[7].林国敏.典型喀斯特流域坡地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影响及建模研究[D].贵州大学.2019

[8].彭琼.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河流景观与多元文化意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9].苟雨丹.1968年美国《自然与景观河流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9

[10].彭兆荣.万般景观在水伊方:河流、流域与乡土社会[J].百色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  ;  

河流景观论文-陈秀华,祁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