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属论文-马凌波,马春艳,张凤英,蒋科技

青蟹属论文-马凌波,马春艳,张凤英,蒋科技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蟹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蟹属,线粒体DNA,系统发育

青蟹属论文文献综述

马凌波,马春艳,张凤英,蒋科技[1](2010)在《基于线粒体DNA叁种基因序列探讨青蟹属的系统发育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蟹属(Scylla)分为4个种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支持,但由于分析方法和采用序列的差异,种间系统发育关系仍然没有解决。本文对青蟹属4种24个体的线粒体12S rRNA、16S rRNA和COI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对3种序列拼接后,根据不同进化速率采用分组策略,分别以贝叶氏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青蟹属的系统进化树并与Neighbor Joining(NJ)树进行比较。结果显示,3种进化树都获得完全一致的拓扑结构,其中贝叶氏法和最大似然法都强烈支持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与紫螯青蟹S.tranquebarica是姐妹种(自举值为95%,贝叶氏法后验概率为1.0)。锯缘青蟹S.serrata分化早于拟穴青蟹和紫螯青蟹,为它们的姐妹种(自举值等于60%,贝叶氏法后验概率等于0.95);榄绿青蟹S.olivacea是4种青蟹中最早分化出来的种类。本文明确了青蟹属物种间系统发育关系,为澄清我国青蟹的分类地位进一步提供了分子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何利军,Keenan,Clive,乔振国,马凌波,张凤英[2](2008)在《巽他陆架在地质时代青蟹属(Scylla)进化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巽他陆架在南中国海南端,为东南亚地区连接印支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婆罗洲的陆架,其最浅处在加里曼丹海峡(-40m),在过去的25万年,大部分时间海面在-40m以下(最低海面达到-120~140米),故该海峡曾长期暴露为陆地。巽他陆架的暴露,导致南中国海被封闭,这一冰期和间冰期交替时代海盆的反复封闭和打开,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天然的物理环境模型:低海面导致生物栖息地片段化,从而引起种群分化和物种形成,高海面时期海盆打开,海盆内外不同种群和谱系得以扩散混合。我们采用在印度-西太平洋地区广泛存在的青蟹属检验了这一物理模型假说。青蟹属包含四个物种,种间地理分布存在差异,S.serrata是四种中最广泛分布种类,西起东非海岸,东到太平洋塔希提岛和夏威夷岛,南到澳大利亚,北到日本沿岸都有该种分布,S.olivacea和S.tranquebarica分布于东南亚海域及北印度洋沿岸,S.paramamosain只是局限于南中国海周边海域。处于热带的东印度叁角特别是南海周边区域,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是四个物种重迭分布区,但该区域四个物种分布频率并不相同:南海北部、东海和日本沿岸,S.paramamosain为优势物种,而南海南部沿岸及印尼海域,S.olivacea为优势捕获物种。这一不同生物地理分布模式,暗示了不同的种群进化历史。我们对采集于东印度叁角、北印度洋、澳大利亚的约90个样本,进行了线粒体DNA(mtDNA)COI基因片段分析,结果表明,S.olivacea和S.tranquebarica的祖先单倍型分布于南海,衍生单倍型在南海内外都有分布,S.paramamosain为星形分支,S.serrata的祖先分支(clade-Ⅱ)分布于北澳大利亚,而衍生分支(Ciade-Ⅰ)分布于东非、南海、和西太平洋沿岸。我们通过结合冰期和间冰期海洋物理环境,进一步推测了种群的演化历史:S.olivacea、S.tranquebarica和S.paramamosain可能是因为不同的冰期巽他陆架暴露,南海封闭,从而种群被隔离在南海起源,而在间冰期海面上升,巽他陆架淹没,南海打开时又得以沿着海岸线向南海以外扩散,这一扩散路线可以解释S.olivacea和S.tranquebarica的几乎相同地理分布,S.paramamosain因为是最晚形成和最近经历过种群爆发的物种,所以其有限扩散时间决定了它的最有限地理分布。S.serrata具有和其它叁种不同的进化过程,根据其祖先(Clade-Ⅱ)和衍生分支(Clade-Ⅰ)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冰期洋流特征,我们推断该种可能起源于北澳大利亚的卡奔特湾,其祖先种群(clade-Ⅱ)个体很容易在西北澳大利亚被西澳大利亚流带入印度洋西向的南赤道流,形成非洲东海岸CladeⅠ的建群,再沿海岸北上顺着北印度洋的顺时针流进入孟加拉湾,然后在间冰期巽他陆架打开后,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并由南中国海进入东海的琉球、日本,及西太平洋岛屿。(本文来源于《第六届世界华人虾蟹类养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2-01)

林琪[3](2008)在《中国青蟹属种类组成和拟穴青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蟹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蟹类。本文通过形态学和分子标记方法,研究青蟹属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种类组成,明确优势种的种类;分析优势种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为我国青蟹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保护,加速遗传育种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13个地区共413只野生青蟹。通过形态比较,确认有4个种,它们是: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紫螯青蟹(S.tranquebarica),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榄绿青蟹(S.olivacea)。这4个种类可以从头胸甲额缘4个齿的长度(FMSH/DFMS)、形状,螯足腕节内刺的有无、螯足及步足斑纹来区分。其中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其他3个种仅在海南沿海和北部湾被发现。对锯缘青蟹,紫螯青蟹,拟穴青蟹,榄绿青蟹这4种青蟹的线粒体COI基因片段进行了测序,分析研究了其种间遗传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显示:4种青蟹在COI基因片段上存在差异,种间遗传距离平均为0.1413,种内遗传距离平均为0.0062。种间序列差异远大于种内差异。优势种与GenBank中己知的S.paramamosain COI序列比较,遗传距离为0.0013,与S.serrata的遗传距离为0.1213。序列特征、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等分析结果支持形态分类的结果,即中国青蟹属的优势种为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采用RAPD和AFLP技术对中国拟穴青蟹13个野生群体和3个养殖群体共480个标本做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析。RAPD标记的结果显示,各野生地理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数在26.79-38.39%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473-1.3094;Shannon信息指数在0.1511-0.1888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097-0.1372。AFLP标记的结果显示,各野生地理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数在61.45-65.85%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1478-1.2103;Shannon信息指数在0.2360-0.2927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503-0.1881。RAPD和AFLP分子标记的结果均显示拟穴青蟹的遗传多样水平较低。采用RAPD、AFLP两种标记得到的野生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G_(st)分别为0.0154-0.0512和0.0029-0.0669,表明拟穴青蟹野生群体间有一定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不高;超过9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采用RAPD、AFLP分子标记分析了拟穴青蟹各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RAPD标记表明,3个养殖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信息指数、遗传多样性h分别为40.32%、1.2693、0.2011、0.1516;相同地点3个野生群体的分别为41.56%、1.3966、0.2083、0.1598。AFLP标记表明,3个养殖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信息指数、遗传多样性h分别为66.29%、1.2589、0.2901、0.1846;相同地点3个野生群体的分别为68.68%、1.2611、0.2962、0.1895。野生群体各项遗传多样性指标均比养殖群体的略高。RAPD、AFLP 2种分子标记分析的遗传距离结果分别为0.0253、0.0316。养殖群体与13个野生群体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汕头养殖群体与汕头野生群体较接近,而厦门、福州养殖群体则与北部湾的野生群体较相近。遗传距离和2种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没有明显的分化。(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7-01)

路心平[4](2008)在《青蟹属的系统进化及中国沿海拟穴青蟹的群体遗传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研究青蟹属系统进化的科学问题,并揭示我国东南沿海青蟹群体遗传结构和群体进化细节信息,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基于线粒体12S rRNA、16S rRNA和COI叁种基因序列探讨中国东南沿海青蟹的种类归属与青蟹属的系统进化;(2)利用线粒体COI基因标记分析中国东南沿海拟穴青蟹的群体遗传结构。序列特征、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都表明本文研究的青蟹均为S. paramamosain。NJ、BAYES和ML系统进化树显示S. paramamosain与S. tranquebarica互为姐妹种,S. olivecea应该是4种青蟹中最早分化出来的种类。10个地理群体130只拟穴青蟹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Mantel检验结果显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分子进化中性检验结果表明自然选择在分子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并暗示该物种在最近经历了一个快速的群体爆发及扩张事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8-05-06)

林琪,李少菁,黎中宝,王桂忠[5](2008)在《中国东南沿海青蟹属不同种类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中国东南沿海青蟹属的4种青蟹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Forskal,1775),紫螯青蟹S.tranquebarica(Fab-ricius,1798),榄绿青蟹S.olivacea(Herbst,1796),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Estampador,1949)的线粒体COI基因片段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了其种间遗传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显示:4种青蟹在COI基因片段上存在差异,种间序列差异远大于种内差异.青蟹属在我国的优势种与GenBank上的S.paramamosain的遗传距离为0.001 3,与S.ser-rata的遗传距离为0.121 3.序列特征、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等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青蟹属的优势种为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林琪,黎中宝,李少菁,王桂忠[6](2007)在《中国东南沿海青蟹属(Scylla)不同种类的mtDNA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中国东南沿海青蟹属的4种青蟹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Forsk(?)l,1775),紫螯青蟹S.tranquebarica(Fabricius,1798),榄绿青蟹S.olivavea(Herbst,1796),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Estampador,1949)的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了其种间遗传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显示:4种青蟹在COⅠ基因片段上存在差异,种间序列差异远大于种内差异。优势种与GenBank上的S.paramamosain的遗传距离为0.0013,与S.serrata的遗传距离为0.1213。序列特征、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等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青蟹属的优势种为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本文来源于《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7-11-01)

林琪,李少菁,黎中宝,王桂忠[7](2007)在《中国东南沿海青蟹属(Scylla)的种类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调查青蟹属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种类组成及明确优势种的种类,采集了13个地区共413只青蟹。通过形态比较,确认有4个种,它们是: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紫螯青蟹(Scylla tranquebarica),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榄绿青蟹(Scylla olivacea)。这4个种类可以从头胸甲额缘4齿的长度(FMSH/DFMS)、形状,螯足腕节内刺的有无、螯足及步足斑纹来区分。其中拟穴青蟹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其他3个种仅在海南和北部湾被发现。在拟穴青蟹中有9.7%的成熟个体和33.3%未成熟个体具有螯足内刺,因此不能仅凭借这个特征来鉴别拟穴青蟹。本文对青蟹属4个种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编制分种检索表。(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青蟹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巽他陆架在南中国海南端,为东南亚地区连接印支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婆罗洲的陆架,其最浅处在加里曼丹海峡(-40m),在过去的25万年,大部分时间海面在-40m以下(最低海面达到-120~140米),故该海峡曾长期暴露为陆地。巽他陆架的暴露,导致南中国海被封闭,这一冰期和间冰期交替时代海盆的反复封闭和打开,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天然的物理环境模型:低海面导致生物栖息地片段化,从而引起种群分化和物种形成,高海面时期海盆打开,海盆内外不同种群和谱系得以扩散混合。我们采用在印度-西太平洋地区广泛存在的青蟹属检验了这一物理模型假说。青蟹属包含四个物种,种间地理分布存在差异,S.serrata是四种中最广泛分布种类,西起东非海岸,东到太平洋塔希提岛和夏威夷岛,南到澳大利亚,北到日本沿岸都有该种分布,S.olivacea和S.tranquebarica分布于东南亚海域及北印度洋沿岸,S.paramamosain只是局限于南中国海周边海域。处于热带的东印度叁角特别是南海周边区域,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是四个物种重迭分布区,但该区域四个物种分布频率并不相同:南海北部、东海和日本沿岸,S.paramamosain为优势物种,而南海南部沿岸及印尼海域,S.olivacea为优势捕获物种。这一不同生物地理分布模式,暗示了不同的种群进化历史。我们对采集于东印度叁角、北印度洋、澳大利亚的约90个样本,进行了线粒体DNA(mtDNA)COI基因片段分析,结果表明,S.olivacea和S.tranquebarica的祖先单倍型分布于南海,衍生单倍型在南海内外都有分布,S.paramamosain为星形分支,S.serrata的祖先分支(clade-Ⅱ)分布于北澳大利亚,而衍生分支(Ciade-Ⅰ)分布于东非、南海、和西太平洋沿岸。我们通过结合冰期和间冰期海洋物理环境,进一步推测了种群的演化历史:S.olivacea、S.tranquebarica和S.paramamosain可能是因为不同的冰期巽他陆架暴露,南海封闭,从而种群被隔离在南海起源,而在间冰期海面上升,巽他陆架淹没,南海打开时又得以沿着海岸线向南海以外扩散,这一扩散路线可以解释S.olivacea和S.tranquebarica的几乎相同地理分布,S.paramamosain因为是最晚形成和最近经历过种群爆发的物种,所以其有限扩散时间决定了它的最有限地理分布。S.serrata具有和其它叁种不同的进化过程,根据其祖先(Clade-Ⅱ)和衍生分支(Clade-Ⅰ)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冰期洋流特征,我们推断该种可能起源于北澳大利亚的卡奔特湾,其祖先种群(clade-Ⅱ)个体很容易在西北澳大利亚被西澳大利亚流带入印度洋西向的南赤道流,形成非洲东海岸CladeⅠ的建群,再沿海岸北上顺着北印度洋的顺时针流进入孟加拉湾,然后在间冰期巽他陆架打开后,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并由南中国海进入东海的琉球、日本,及西太平洋岛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蟹属论文参考文献

[1].马凌波,马春艳,张凤英,蒋科技.基于线粒体DNA叁种基因序列探讨青蟹属的系统发育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2010

[2].何利军,Keenan,Clive,乔振国,马凌波,张凤英.巽他陆架在地质时代青蟹属(Scylla)进化中的作用[C].第六届世界华人虾蟹类养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8

[3].林琪.中国青蟹属种类组成和拟穴青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

[4].路心平.青蟹属的系统进化及中国沿海拟穴青蟹的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

[5].林琪,李少菁,黎中宝,王桂忠.中国东南沿海青蟹属不同种类的mtDNA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6].林琪,黎中宝,李少菁,王桂忠.中国东南沿海青蟹属(Scylla)不同种类的mtDNA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C].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2007

[7].林琪,李少菁,黎中宝,王桂忠.中国东南沿海青蟹属(Scylla)的种类组成[J].水产学报.2007

标签:;  ;  ;  

青蟹属论文-马凌波,马春艳,张凤英,蒋科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