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度变化论文-庞可昌

曲度变化论文-庞可昌

导读:本文包含了曲度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生理曲度,手法整脊,电针

曲度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庞可昌[1](2019)在《手法整脊配合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生理曲度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手法整脊配合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生理曲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法整脊联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腰椎功能及腰椎生理曲度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JOA评分、腰椎生理曲度均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脊联合电针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疼痛、麻木等症状,恢复腰椎生理曲度,改善腰椎功能,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9年03期)

黄竹溪[2](2019)在《颈椎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与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与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6年就诊于我院并接受手术的2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性133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54.46±10.029岁,利用surgimap软件测量颈椎椎间高度及椎间成角,以C2-C7cobb角作为衡量颈椎曲度的量化指标,按C2-C7cobb角将实验数据分为2组,利用均数比较组内和组间的颈椎椎间高度及椎间成角的差异,并与正常参考值相对比,Pearson相关用于分析椎间高度、椎间成角等变量和C2-C7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包含性别和年龄。多重线性回归用于分析每个变量对C2-C7cobb角的影响。结果:(一)11个变量的均数结果比较可以看出:组2中每个节段的椎间成角都高于组1(p<0.05),两组的年龄与椎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成角大致遵循节段从上到下逐渐增高,但到C5-6节段变小的规律;每组间盘的椎间高度值与正常值相比都有或大或小的降低,C4-5、C5-6、C6-7叁个节断的椎间成角与正常值相比也偏低;综合每组数据并与正常值相对比,发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每节颈椎间盘都有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但属C5-6间盘退变最严重。(二)Person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证明C5-6、C6-7节段的椎间高度与C2-C7cobb角无相关性(p>0.05),而C2-3、C3-4、C4-5节段的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以及C5-6、C6-7的椎间成角都与C2-C7cobb角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其中以C3-4节段椎间成角(r=0.460,p<0.05)以及C4-5节段椎间成角(r=0.420,p<0.05)与C2-C7cobb角的相关性最大。年龄与颈椎曲度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叁)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证明C3-4节段椎间成角和C4-5节段椎间成角对C2-C7cobb角,即颈椎曲度形成的贡献最大。在C2-C7cobb角小于等于10度时,C4-5节段的椎间成角对于C2-C7cobb角的贡献最大(p≈0.003),在C2-C7cobb角大于10度时,C3-4节段的椎间成角对于C2-C7cobb角的贡献最大(p≈0.006)。结论:椎间成角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贡献比椎间高度更大,其中C3-4与C4-5节段的椎间成角对颈椎曲度贡献最大。年龄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有一定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王娟,吕红芝,范梦珂,李明,李佳[3](2018)在《腓骨曲度变化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既往关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发病机制有诸多理论假说,但均未能完美地解释KOA的发病原因。由于膝关节的解剖构成并不包括腓骨,至今尚无关于腓骨与KOA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笔者在临床研究中观察到胫骨内侧平台沉降明显的KOA患者,腓骨(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杜鑫冲,王军,马朋朋,杨毅鹏,杨新明[4](2018)在《腰椎不稳患者腰椎矢状曲度及活动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腰椎不稳患者腰椎矢状曲度及活动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腰椎不稳并腰痛患者60例(观察组)、单纯腰痛患者57例(对照组)、体检正常无腰痛病史者56例(健康组),叁组性别、年龄构成无统计学差异。测量叁组治疗前腰椎椎矢状曲度以及活动度;比较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矢状曲度及活动度;治疗后6个月比较观察组不同疗效患者ODI评分、矢状曲度以及腰椎活动度。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腰椎矢状曲度大于健康组和对照组,腰椎活动度小于健康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腰椎活动度小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ODI评分、腰椎矢状曲度及活动度均改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疗效较佳者ODI评分和腰椎矢状曲度均小于疗效不佳者,腰椎活动度大于疗效不佳患者(P均<0.05)。结论腰椎不稳患者腰椎矢状曲度及活动度出现异常改变,此异常改变可作为评价腰椎不稳手术患者的预后指标。(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8年33期)

薛金,薛丽莉[5](2018)在《手法整脊配合电针治疗腰椎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腰椎生理曲度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手法整脊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生理曲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90例,治疗组采用手法整脊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腰椎生理曲度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78%,对照组为87.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腰椎生理曲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脊配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王辉,杜蒙蒙,裴新健,魏改艳,韩久卉[6](2018)在《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固定融合术后矢状位颈椎曲度变化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选择性胸腰椎/腰椎固定融合术后矢状面颈椎曲度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3至2017-0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叁医院接受选择性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56例Lenke 5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的颈椎矢状位分型,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测量指标如轴性症状发生率、侧凸Cobb's角、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角度(thoracolumbar junction,TLJ)、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评估矢状位颈椎曲度变化与其他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1)56例术前颈椎矢状位分型包括前凸型20例、直线型17例、S型3例、后凸型16例;术前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4.6%(25/56)显着高于末次随访的19.6%(11/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23,P=0.005)。(2)与术前相比,术后一周患者侧凸Cobb's角显着减小、LL显着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s角、PT显着减小,CL、LL、SS显着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3)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CL变化与LL的变化呈线性相关(r=0.589,P<0.01)。结论 Lenke 5型AIS选择性固定融合术后CL增大,轴性症状发生率降低,腰椎前凸的重建与颈椎曲度的代偿变化具有相关性。对于该类患者手术策略的制定,腰椎前凸重建与腰椎侧凸矫正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期刊2018年07期)

潘军华[7](2018)在《探讨寰枢椎脱位术后CMA的改变与临床疗效及下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寰枢关节脱位患者术后CMA的恢复与临床疗效及下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因AAD于我院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选取24名患者,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17-65岁(42.5±9.7岁),病程3个月-20年(3.6±4.2年)。24例患者中难复型寰枢椎脱位10例,可复型寰枢椎脱位14例。通过手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于颈椎MRI中立矢状位T2加权像上测量AAD患者的CMA,在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测量C2-7Cobb角,同时计算CMA、C2-7Cobb角的变化值。并于手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的JOA、VAS、NDI评分,同时计算JOA、VAS、NDI评分的变化值。术前、末次随访的CMA、神经功能评分及相关影像学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别对术前、末次随访时CMA与C2-7Cobb角、JOA、VAS、NDI作相关性分析,同时分析CMA的变化值与C2-7Cobb角、JOA、VAS、NDI评分的变化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椎弓根螺钉植入良好。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无切口感染及口咽部感染病例。椎动脉损伤1例,经术中仔细填塞止血等处理,未造成大出血及脑缺血;肺部感染1例,经机械通气及抗感染治疗后均治愈。颈部疼痛1例。术后随访均不少于24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复查X 线、CT 及 MRI。CMA 由术前 120.05°±5.24°增加为 147.54°±5.76°,C2-7Cobb角由术前的18.8°±16.3°减小为12.7°±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所有24名患者的JOA评分、NDI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8.75±2.31上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4.54±1.96,NDI评分由术前27.25±7.29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1.71±4.17,VAS评分由术前3.67±1.58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1.08±0.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检验分析提示CMA的变化值与JOA评分的变化值呈正相关(r=0.621,P<0.05)、与NDI评分的变化值呈负相关(r=-0.564,P<0.05)及与△C1-2Cobb角的变化值呈负相关(r=-0.526,P<0.05)相关。与VAS评分的变化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CMA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寰枢椎脱位患者脊髓的压迫及术后减压程度且与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下颈椎曲度恢复密切相关,是判断寰枢关节脱位手术预后的良好指标。(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德生,董芳[8](2017)在《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的变化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神经功能及轴性症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是治疗颈椎椎病的"金标准",能够有效解除脊髓神经压力,恢复重建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1])。术后椎间高度、颈椎曲度是评价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目前研究认为,撑开病变椎间隙不足或过度均会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2])。由于患者个体特征的差异,目前尚无可供选择的撑开幅度标准。撑开幅度足或撑开过度影响对神经功能、轴性症状影响有无差异(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贺燕林,郝宏毅,马小芳[9](2017)在《腰椎间盘各节段退变形式与年龄及腰椎曲度变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各节段退变形式与年龄及腰椎曲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估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取MRI正中矢状位T2WI图像测Cobb角。结果 L2S1椎间盘退变分级均≥4级的患者以≥50岁为主,而<50岁的患者椎间盘退变主要表现为L45和(或)L5S1椎间盘退变≥4级,L24均<4级,即L45、L5S1椎间盘最先受累,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间盘退变程度逐渐增加,退变节段增多。以Cobb角从大到小依次为3组、4组、1组、2组。腰椎间盘退变≥4级较退变均<4级的患者Cobb角大,但是在腰椎间盘退变的患者中,累积的节段越多,Cobb角越小;累积腰椎下位节段的较累积上位节段的Cobb角大。结论腰椎间盘各节段退变形式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加腰椎间盘退变呈多节段逐渐由下向上发展;腰椎间盘各节段退变形式与腰椎曲度变化具有相关性,腰椎间盘蜕变后,腰椎曲度变直,但是在腰椎退变的患者中,累积节段越多,曲度变直的程度越小。(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王英,殷闯,谭军[10](2017)在《血清维生素B_(1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其与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维生素B_(1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其与颈椎生理曲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4例、体检健康者40例。均行X线片检查,用Borden氏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OD值)并进行分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维生素B_(1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线性相关分析颈椎生理曲度OD值与维生素B_(1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各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维生素B_(12)、叶酸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者(P均<0.0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越严重,其血清维生素B_(12)、叶酸水平越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各型颈椎生理曲度OD值与维生素B_(12)、叶酸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血清维生素B_(12)、叶酸水平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且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越严重,以上变化越明显。(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7年37期)

曲度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与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6年就诊于我院并接受手术的2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性133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54.46±10.029岁,利用surgimap软件测量颈椎椎间高度及椎间成角,以C2-C7cobb角作为衡量颈椎曲度的量化指标,按C2-C7cobb角将实验数据分为2组,利用均数比较组内和组间的颈椎椎间高度及椎间成角的差异,并与正常参考值相对比,Pearson相关用于分析椎间高度、椎间成角等变量和C2-C7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包含性别和年龄。多重线性回归用于分析每个变量对C2-C7cobb角的影响。结果:(一)11个变量的均数结果比较可以看出:组2中每个节段的椎间成角都高于组1(p<0.05),两组的年龄与椎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成角大致遵循节段从上到下逐渐增高,但到C5-6节段变小的规律;每组间盘的椎间高度值与正常值相比都有或大或小的降低,C4-5、C5-6、C6-7叁个节断的椎间成角与正常值相比也偏低;综合每组数据并与正常值相对比,发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每节颈椎间盘都有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但属C5-6间盘退变最严重。(二)Person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证明C5-6、C6-7节段的椎间高度与C2-C7cobb角无相关性(p>0.05),而C2-3、C3-4、C4-5节段的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以及C5-6、C6-7的椎间成角都与C2-C7cobb角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其中以C3-4节段椎间成角(r=0.460,p<0.05)以及C4-5节段椎间成角(r=0.420,p<0.05)与C2-C7cobb角的相关性最大。年龄与颈椎曲度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叁)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证明C3-4节段椎间成角和C4-5节段椎间成角对C2-C7cobb角,即颈椎曲度形成的贡献最大。在C2-C7cobb角小于等于10度时,C4-5节段的椎间成角对于C2-C7cobb角的贡献最大(p≈0.003),在C2-C7cobb角大于10度时,C3-4节段的椎间成角对于C2-C7cobb角的贡献最大(p≈0.006)。结论:椎间成角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贡献比椎间高度更大,其中C3-4与C4-5节段的椎间成角对颈椎曲度贡献最大。年龄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有一定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曲度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庞可昌.手法整脊配合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生理曲度变化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9

[2].黄竹溪.颈椎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与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9

[3].王娟,吕红芝,范梦珂,李明,李佳.腓骨曲度变化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系的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

[4].杜鑫冲,王军,马朋朋,杨毅鹏,杨新明.腰椎不稳患者腰椎矢状曲度及活动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8

[5].薛金,薛丽莉.手法整脊配合电针治疗腰椎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腰椎生理曲度变化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18

[6].王辉,杜蒙蒙,裴新健,魏改艳,韩久卉.Lenke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固定融合术后矢状位颈椎曲度变化特点[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8

[7].潘军华.探讨寰枢椎脱位术后CMA的改变与临床疗效及下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D].南昌大学.2018

[8].张德生,董芳.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的变化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神经功能及轴性症状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17

[9].贺燕林,郝宏毅,马小芳.腰椎间盘各节段退变形式与年龄及腰椎曲度变化的关系[J].宁夏医学杂志.2017

[10].王英,殷闯,谭军.血清维生素B_(1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其与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相关性[J].山东医药.2017

标签:;  ;  ;  ;  

曲度变化论文-庞可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