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理论文-李鑫,庞伟,王安利,范艳萍,王巍巍

儿童生理论文-李鑫,庞伟,王安利,范艳萍,王巍巍

导读:本文包含了儿童生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性瘫痪,运动控制,粗大运动功能,血红蛋白

儿童生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庞伟,王安利,范艳萍,王巍巍[1](2019)在《运动控制训练对痉挛型双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运动控制疗法对痉挛型双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运动控制疗法有效提高脑瘫儿童运动功能提供循证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a)纳入标准:诊断及分型均符合2014年最新脑瘫诊断及分型标准,确诊为痉挛型双瘫儿童;年龄在3-6岁;认知良好,能听懂简单指令,中国比奈智力测试IQ≥70;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Ⅲ级[7];儿童家属对治疗方法知情同意,配合治疗并坚持治疗3个月以上。b)排除标准:不符合痉挛型双瘫诊断标准;认知能力差,不能听懂简单指令等不配合治疗;合并影响粗大运动功能的神经和骨关节疾病等严重并发症;不能坚持完成疗程时间。c)一般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并经排除标准剔除后的60例痉挛型双瘫儿童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儿童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分型、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方法:a)常规康复训练: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传统康复;理疗等,PT项目每次40min,其他训练项目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5天,治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b)运动控制疗法:(1)制定训练计划;(2)运动控制训练:头部的运动控制、坐位的运动控制、膝立位的运动控制、站立位的运动控制、步行的运动控制、速度步行的运动控制、障碍步行的运动控制、室外步行的运动控制。根据训练计划,每次训练训练40min,每天1次,每周5天,治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c)根据训练计划,每次训练训练40min,每天1次,每周5天,治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接受运动控制训练并结合常规训练方法,两组儿童都接受训练3个月以上。3)疗效观察:a)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应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GMFM-88项对两组儿童进行评定,得出D(站立)区、E(步行)区分数。b)应用足印分析法进行步态分析,测定得出患儿步长和步宽。c)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定患儿ADL分数。d)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12周后采集两组儿童的血样本,采集时间均为晨起安静状态下7:00-8:00空腹抽取静脉血3-5mL,统一送至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血红蛋白(Hb)、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尿素(BU)指标。4)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正态分布情况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以上评定方法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对比,治疗12周后两组儿童GMFM-88项D区和E区、步长、步宽、ADL分数分数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两组儿童Hb降低、CK和BU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着差异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两组儿童Hb升高、CK和BU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运动控制训练将已获得的运动能力加入了功能性目标,使儿童主动性地进行目标运动,儿童可以通过运动控制训练明确自己的运动程序,完善自己的运动策略。运动控制训练将儿童已得粗大运动功能范化进入到日常生活能力,单一环境中训练内容带入到多种环境中,更加注重锻炼儿童参与和适应不同环境研究结果从整体功能和生理生化水平显示运动控制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痉挛型双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改善脑瘫儿童异常步态及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脑瘫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隋林木[2](2019)在《音乐教育对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在2-5岁是生理、心理以及智力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情感、性格形成的萌发期。大量研究通过对比受过音乐训练的儿童与未受过音乐训练的儿童之间的差异来揭示音乐训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音乐训练会对儿童的大脑发育、执行功能、记忆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听觉感知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中的空间能力、语言能力等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依据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将音乐训练对儿童发展的多方面影响进行概述。(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16期)

徐晓飞,陈慧萍,杨继国[3](2019)在《儿童消化系统发育生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营养需求与成人不同,而其消化系统功能却还不成熟。本文对儿童消化系统中口腔、胃肠运动、消化酶发育生理特点进行总结,其特点包括胃内pH高、胃肠酶分泌量和活性低、胃排空和肠蠕动慢、肠屏障功能低下,为儿童保健、营养供应、儿童食品的开发及体外消化模型提供参考,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儿童保健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姜曜[4](2019)在《七氟烷与异丙酚在儿童腹股沟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患儿的生理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七氟烷与异丙酚在儿童腹股沟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患儿血气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东台市人民医院就诊的52例腹股沟疝患儿,随机分为SR组(26例)和PR组(26例)。所有患儿均接受择期手术治疗,SR组患儿给予七氟烷及瑞芬太尼进行术中麻醉维持;PR组患儿给予异丙酚及瑞芬太尼进行术中麻醉维持。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的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儿的呼吸恢复时间和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min与术前比较,2组患儿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_2)、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水平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_2)水平升高(P<0.05),但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_2)水平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与术前相比,2组患儿PaO_2、SBP、DBP、HR水平均降低,PaCO_2水平升高(P<0.05),但SaO_2水平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PR组的SBP、DBP水平高于SR组(P<0.05),HR水平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组的术后躁动发生率(38.46%)高于PR组(11.54%)(P<0.05);2组均无恶性呕吐发生,2组的剧烈呛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与异丙酚在儿童腹股沟疝手术中的麻醉过程中均会对患儿的呼吸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七氟烷麻醉对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小于异丙酚,但七氟烷麻醉术后躁动发生率较高,二者均为适用于小儿麻醉的有效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杏,袁海,陈晓兰,韩蕴丽[5](2019)在《CBL联合PBL教学法在儿童神经系统的脑电生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儿童脑电生理临床教学中融入病例为基础(CBL)及问题为基础(PBL)的整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神经专科研究生以及规范化培训医师共54名作为研究人群,随机原则按相应的教学方法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纳入27名,对照组引入常规教学法(LBL),观察组引入CBL+PBL整合模式教学法,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间的出科考核成绩、自身评价以及教学满意度等指标的差异,以明确CBL联合PBL的教学效果。结果考核成绩、自身评价以及教学满意度等指标,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CBL+PBL的整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结论小儿神经病学的脑电图教学采用CBL联合PBL教学模式在研究生培养及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显着在临床教学中有一定的应用效果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杨琳琳[6](2019)在《小组工作介入青春期流动儿童生理卫生教育应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人口流动逐渐转变为以家庭流动为主,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青春期流动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环境变化更是给身心成长和环境适应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生理卫生教育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青春期流动儿童对自己身心发育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科学指导致使身心健康受一定程度的损害;容易造成过早进行性生活,甚至性犯罪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主要以V学校青春期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小组工作的手法,增强该群体对生理卫生的了解,培养良好的生理卫生习惯,促进青春期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本研究以V学校五至八年级150名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了访谈、参与式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搜集资料,进行前期调查与需求评估。针对V学校青春期流动儿童的生理卫生知识水平偏低,即生命起源知晓度较低、身体发育基础认知混淆、青春期变化及应对知识匮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社会性别观念模糊等特点,采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通过知识小游戏、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青春期流动儿童生理卫生教育。此次小组活动在改善青春期流动儿童的生理卫生知识水平方面起到了较为显着的效果,为学校生理卫生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教育模式,也证实了小组工作介入青春期流动儿童生理卫生教育具有可行性,可以提高生理卫生教育的质量,增强教育的可持续性。此外,针对实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局限进行反思与总结,发现仅仅依靠社会工作的介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形成联动,多层面地开展流动儿童生理卫生教育。(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付婉鹭[7](2019)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视觉空间注意转移缺陷的认知和脑电生理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性阅读障碍是最常见的儿童青少年学习障碍,揭示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形成原因对这类儿童的干预训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注意转移缺陷是导致阅读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注意转移包括两个过程——早期的注意捕获和后期的注意脱离。但是,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注意转移缺陷发生在哪个过程却尚不清楚。进一步地,这一注意转移缺陷背后的神经基础也有待研究。研究一通过设置多种线索目标间隔时间的空间线索任务,从时间进程上考察阅读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注意转移过程。实验一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在较早的间隔时间表现出注意促进效应,表明他们可以顺利捕获线索出现的空间位置。然而,与同等年龄和同等阅读水平的控制组儿童相比,阅读障碍儿童没有表现出注意返回抑制效应,表明注意在从当前位置脱离时存在困难。实验二增加了促进被试注意脱离过程的第二个线索,结果发现阅读障碍儿童表现出正常的注意返回抑制效应,进一步表明阅读障碍的注意转移缺陷发生在注意脱离过程。为了探究阅读障碍儿童注意脱离缺陷的神经基础,研究二采用空间线索范式,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记录了阅读障碍儿童与同等年龄对照组儿童在注意转移过程中的脑电活动。地形图的方差分析(TANOVA)结果表明,与正常儿童相比,阅读障碍儿童线索目标位置是否一致诱发的脑电活动的差异出现在较晚的时间窗口。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阅读障碍儿童这一脑电活动的差异出现的时间窗随着线索目标间隔时间的延长而提前。这些结果表明阅读障碍儿童的注意脱离缺陷可能源于迟缓的大脑对线索目标位置是否一致的觉察。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为理解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注意转移缺陷的认知和神经基础提供了新证据,而且为阅读障碍儿童注意转移训练与评估提供了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彤梅[8](2019)在《试论特殊儿童行为调适的生理感统康复——融合环境中特殊儿童行为调适的生物生理训练》一文中研究指出特殊儿童因其生理障碍和成长过程中外界刺激量的不足,导致个体神经系统感觉统合失调,在行为方面表现诸多问题,在普通学校融合环境中,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使其对学校生活适应不良。采用感觉统合康复训练改善特殊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通过案例研究探讨感统训练对特殊儿童行为调适的有效性,以期对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区嘉欣,池霞[9](2019)在《儿童生理手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理手型即指手部发育过程中的生理测量指标,如腕部厚度、掌长、手宽和各手指长度、指长比,通过手部肌肉、血管及神经的协调与配合,完成一系列简单或复杂的动作。生理手型发育与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左右利手、书写能力、身高预测、体内性激素水平等密切相关。儿童生理手型的评估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评估中尤为重要。介绍儿童生理手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为进一步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教育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朱月鹤[10](2018)在《低年级儿童空间观念形成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别就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对苏教版低年级数学教材内容中的"图形与几何"的安排及儿童学习规律做出科学性的解读,引起大家对于儿童学习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关注,并鼓励教师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儿童的学习过程。(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期刊2018年45期)

儿童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儿童在2-5岁是生理、心理以及智力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情感、性格形成的萌发期。大量研究通过对比受过音乐训练的儿童与未受过音乐训练的儿童之间的差异来揭示音乐训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音乐训练会对儿童的大脑发育、执行功能、记忆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听觉感知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中的空间能力、语言能力等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依据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将音乐训练对儿童发展的多方面影响进行概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童生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鑫,庞伟,王安利,范艳萍,王巍巍.运动控制训练对痉挛型双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隋林木.音乐教育对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9

[3].徐晓飞,陈慧萍,杨继国.儿童消化系统发育生理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

[4].姜曜.七氟烷与异丙酚在儿童腹股沟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患儿的生理影响[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

[5].李杏,袁海,陈晓兰,韩蕴丽.CBL联合PBL教学法在儿童神经系统的脑电生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9

[6].杨琳琳.小组工作介入青春期流动儿童生理卫生教育应用探索[D].贵州大学.2019

[7].付婉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视觉空间注意转移缺陷的认知和脑电生理基础[D].杭州师范大学.2019

[8].王彤梅.试论特殊儿童行为调适的生理感统康复——融合环境中特殊儿童行为调适的生物生理训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9].区嘉欣,池霞.儿童生理手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9

[10].朱月鹤.低年级儿童空间观念形成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探析[J].广西教育.2018

标签:;  ;  ;  ;  

儿童生理论文-李鑫,庞伟,王安利,范艳萍,王巍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