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公平论文-沈晓婧

机会公平论文-沈晓婧

导读:本文包含了机会公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育公平,性别差异,城乡差异,代际传承

机会公平论文文献综述

沈晓婧[1](2019)在《公平还是固化——80后与90后教育机会变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教育政策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各个层级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不同代际教育机会的获得影响不同。研究选取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与2015两期数据为研究对象,以10年为代际研究组,70后为对照组,分析不同代际类别下80后与90后中职、高中与大学教育机会获得的代际变化规律。利用多项Logit模型研究发现,城乡教育差异随代际发展虽然仍旧存在,但90后在高中、中职、大专、本科四个层级的城乡差异均降低;男女受教育机会的差异性减小,虽然女性升中职和高中的性别劣势依然显着,但高中升本科的性别优势在80后与90后均出现反超;父亲学历对80后在普通高中、大专及本科学历获取的影响力最高,但对已获取高中学历的90后的高等教育代际传承影响力在减弱。(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戴特奇,赵韶雅,廖聪[2](2019)在《概率分布相似最大化的“就近—随机”入学机会公平优化——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入学公平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对社会公平有重要的意义。既有研究表明,富裕阶层与优质教育资源之间存在的空间循环累积是造成基础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距离在其中有关键性的影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就近入学等入学分配制度中。随机分配被认为是打破这种空间不平等机制的重要方式,目前已有城市开始试行。虽然地理学早在1960年代已经开始研究学区优化,且教育学正在出现"空间转向",但引入随机机制的学区优化研究仍很少。文章沿用学区优化研究中的交通类比传统,引入蒙特卡洛交通流模拟研究进行问题类比,进而定义"就近—随机"入学的公平优化问题,即寻求各个学校到各个小区最优的学位分配方式,使入学机会趋于空间均等化。采用概率分布描述入学机会,将入学机会空间公平定义为概率分布相似程度最大化;借鉴区划问题中属性距离的计算方法,将概率分布相似程度最大化问题转换为多维空间内概率分布向量的距离最小化问题,进而构建包含最大距离约束和学校容量约束的概率分布相似最大化"就近—随机"空间分配优化模型。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进行模型应用,采用PSO算法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文章构建的模型可以显着提升入学机会的空间公平。文章还进一步讨论概率分布相似建模思路在其它公平优化研究中的可能应用。(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11期)

黄仕强[3](2019)在《左手面包,右手爱情》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我第5次相亲失败了。”前不久,来自重庆开州农村的彭军沮丧地告诉。彭军4年前来到重庆城区务工,快年满30岁的他,个人问题成了一件棘手的事。“家里人催,自己也着急。”可是,随着一次次相亲失败,他对未来生活从最初的憧憬变成了迷茫。(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9-11-21)

唐海龙[4](2019)在《从入学机会看高等教育公平:高校招生政策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入学公平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随着政府不断采取措施,高等教育入学公平不断改善。但从招生政策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入学公平仍然存在着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阶层差异,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大多与政策理念偏颇、指标分配不合理、资助体系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不够等问题有关。因此,促进高等教育入学公平,必须树立公平的教育理念、完善指标分配政策、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建立政府主导下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教育公共政策制定机制,以不断促进高等教育入学公平质量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吕健,张宜慧[5](2019)在《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对共享发展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优质高等院校分布的地区差异、招生的地区差异、生源的城乡差异、生源的阶层差异等因素决定了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值得关注的是,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与共享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促进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不仅有利于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而且对实现共享发展的关键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如教育、就业、收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青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领域。(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李毅[6](2019)在《不公平遭遇与制度化维权:机会平等认知的中介效应——基于CGSS2015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GSS2015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求职、加薪或升职等过程中遭受过不公平工作待遇的人,会更倾向于认为需要强大的工会来保护职工利益;同时,不公平的遭遇也会使他们对社会的机会平等状况形成更为负面的认知,进而更倾向于认可工会在保护职工权益方面的必要性。个体的不公平遭遇与其制度化维权意识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机会平等认知在这种相关关系中发挥着中介效应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9年10期)

陈劲松,胡若倩,王友春[7](2019)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公平感知对机会主义行为容忍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心理契约和交易成本理论,构建渠道边界人员不公平感知对机会主义行为容忍影响的理论研究模型,通过对调研回收的265份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边界人员程序不公平感知对渠道成员基于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容忍带来负向影响;边界人员结果不公平感知对渠道成员基于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容忍带来负向影响;边界人员程序不公平感知负向影响渠道成员基于工作对机会主义行为容忍;渠道依赖负向调节不公平感知对基于个人对机会主义行为的容忍和程序、结果不公平感知对基于工作对机会主义行为容忍。因此,渠道边界人员应降低对对方机会主义行为的容忍并提高对方对己方的依赖性,提升渠道关系质量。(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李丹,江芸涵[8](2019)在《保障每个孩子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李丹 江芸涵)从9月19日召开的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上获悉,我省将聚焦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发挥政府保障作用,努力保障每个孩子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近年来,我省强化保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8年,全省财政教育支出达146(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9-09-21)

王聪[9](2019)在《解决机会公平尤需发展职业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前往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考察了解当地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他强调,西北地区因自然条件限制,发展相对落后。区域之间发展条件有差异,但在机会公平上不能有差别。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由于种(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08-23)

郝晚露[10](2019)在《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学习机会公平理论研究、课堂提问研究及两者融合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反思和借鉴措施,包括提问公平的研究应考虑理论的适切性;提问公平的研究应注重教师提问的"语言";提问公平的研究应由教师为主体的提问转向学生为主体的发问。(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9年15期)

机会公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入学公平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对社会公平有重要的意义。既有研究表明,富裕阶层与优质教育资源之间存在的空间循环累积是造成基础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距离在其中有关键性的影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就近入学等入学分配制度中。随机分配被认为是打破这种空间不平等机制的重要方式,目前已有城市开始试行。虽然地理学早在1960年代已经开始研究学区优化,且教育学正在出现"空间转向",但引入随机机制的学区优化研究仍很少。文章沿用学区优化研究中的交通类比传统,引入蒙特卡洛交通流模拟研究进行问题类比,进而定义"就近—随机"入学的公平优化问题,即寻求各个学校到各个小区最优的学位分配方式,使入学机会趋于空间均等化。采用概率分布描述入学机会,将入学机会空间公平定义为概率分布相似程度最大化;借鉴区划问题中属性距离的计算方法,将概率分布相似程度最大化问题转换为多维空间内概率分布向量的距离最小化问题,进而构建包含最大距离约束和学校容量约束的概率分布相似最大化"就近—随机"空间分配优化模型。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进行模型应用,采用PSO算法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文章构建的模型可以显着提升入学机会的空间公平。文章还进一步讨论概率分布相似建模思路在其它公平优化研究中的可能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机会公平论文参考文献

[1].沈晓婧.公平还是固化——80后与90后教育机会变迁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

[2].戴特奇,赵韶雅,廖聪.概率分布相似最大化的“就近—随机”入学机会公平优化——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9

[3].黄仕强.左手面包,右手爱情[N].工人日报.2019

[4].唐海龙.从入学机会看高等教育公平:高校招生政策的视角[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吕健,张宜慧.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对共享发展的影响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

[6].李毅.不公平遭遇与制度化维权:机会平等认知的中介效应——基于CGSS2015的研究[J].兰州学刊.2019

[7].陈劲松,胡若倩,王友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公平感知对机会主义行为容忍影响[J].企业经济.2019

[8].李丹,江芸涵.保障每个孩子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N].四川日报.2019

[9].王聪.解决机会公平尤需发展职业教育[N].人民政协报.2019

[10].郝晚露.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西部素质教育.2019

标签:;  ;  ;  ;  

机会公平论文-沈晓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