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环芳烃分子论文-侯学清,孙彦涛,刘磊,王世涛,耿瑞丽

稠环芳烃分子论文-侯学清,孙彦涛,刘磊,王世涛,耿瑞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稠环芳烃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子碗,手性稠环芳烃,环翻转,环重建

稠环芳烃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侯学清,孙彦涛,刘磊,王世涛,耿瑞丽[1](2017)在《硫族素馨烯的分子手术:从π共轭碗状分子到平面、曲面及手性稠环芳烃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硫族素馨烯在氧化剂Oxone条件下表现为侧翼苯环开环反应,基于这种开环反应的产物,可以在外围区域稠和不同环系的脒基,形成五、六、七元环脒基稠和的衍生物。在分子工程上形成[7-5-6]-、[7-6-6]-、[7-7-6]稠和的多环芳烃,这叁种系统在分子几何构型、堆积方式及光电性能上都各不相同。[7-5-6]-稠和的分子采取平面构型,表现出强溶液荧光,其量子产率可以达到52.3%,经历双光子吸收过程。[7-6-6]-稠和的分子以曲面构型存在,表现出几何翻转,形成紧密的曲面π堆积,具有p型半导体的性能,其空穴迁移率为4.4×10~(-3)cm~2V~(-1)s~(-1)。[7-7-6]-稠和的分子拥有高度扭曲的构型,表现出稳定的手性,具有较强的固态红色荧光发射。通过对硫族素馨烯的分子手术来实现不同功能化衍生物的合成是一种很有希望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物理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6)

王新扬[2](2017)在《新型硼,氮-杂稠环芳烃及其衍生物:分子设计、合成及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稠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用作有机电子学材料已得到广泛的研究,通过引入不同的杂原子或功能基团,可有效调节分子的电子学性质。本论文通过将硼、氮杂原子引入稠合芳烃分子的外边缘结构,获得了具有多个可功能化修饰位点的新型刚性共轭骨架,进而合成了多个系列新型硼,氮-杂稠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系统研究了它们的固态结构、光物理和电化学行为等物性,并进行了以这些分子作为活性材料加工光电器件等方面的应用性探索。第一章:介绍了纳米石墨烯材料在有机电子学应用方面的进展;描述了通过杂原子(如硼、氮等)掺杂来调节类石墨烯二维材料电子结构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开发含硼氮小分子对发展自下而上类石墨烯二维材料制备方法以及作为模型化合物深入理解相关二维材料性能等方面的必要性;综述了硼氮杂环芳烃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含硼氮杂稠环芳烃的合成方法及性质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简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设计并合成了新型反-硼氮杂二噻吩并蒽BN-ADT及其衍生物,其分子的边缘可以进行多官能团修饰,分子骨架至多可以扩展至7个共轭环;对该系列分子进行了系统的单晶结构、光物理性质和电化学行为的表征,并辅以理论计算电子能级,揭示了BN-ADT衍生物的发蓝光特性;在此基础上,以该系列分子作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层,加入3%的掺杂剂MADN优化后的器件获得了良好的蓝光纯色(CIE色坐标:0.16,0.16),最高外量子效率达到1.4%,这是首例基于硼氮杂稠环的蓝光二极管器件。第叁章:设计并合成了以对位双硼取代芳香烃分子为内核的反-硼氮杂稠环芳烃NB-DBA系列分子,并通过对B或N原子位置的官能化修饰,制备了多个功能化衍生物;通过对这类分子固态结构、光物理性质以及电化学行为的系统研究,辅以理论计算电子能级,表明改变芳香内核可以有效调控硼氮杂稠环芳烃的电子结构和固态堆积。第四章:设计并合成了新型含氮硼氮锯齿状边缘结构的二苯并类非那烯NBN-DBP。芳环骨架氮对位可以实现高区域选择性的溴代反应,继而通过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成功制备了系列共轭链扩展的衍生物分子;基于不同前驱体,运用类似的合成策略,获得了含有两个氮硼氮杂非那烯单元、共轭骨架扩展的稠环芳烃NBN-DBHZ,这为硼氮杂zig-zag型石墨烯纳米带的自下而上合成提供了新路径。对该系列分子的固态结构、光物理性质以及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理论计算对其芳香性、电子能级和吸收光谱的评估,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高度吻合。通过氧化,NBN-DBP可以形成开壳层结构的阳离子自由基,进而转化成二聚体分子,通过近红外吸收光谱、顺磁共振波谱和原位光谱电化学方法的表征分析,对相关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这类分子独特的化学活性和电子结构特性。总之,本论文发展了多种高效的合成策略,获得了多个系列硼、氮掺杂稠环芳烃及其衍生物分子,丰富了杂稠环芳烃的分子储备,并为进一步拓展研究硼氮杂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模型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张维国[3](2015)在《稠环芳烃分子结构对其碳化产物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煤焦油沥青中的稠环芳烃(PAHs)化合物为原料,采取热缩聚、烷基化、液相碳化等工艺对原料进行实验处理。研究不同结构的稠环芳烃化合物对其碳化产物形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主要课题内容如下:分别以芘、蒽为原料进行热缩聚反应得到聚合产物。把聚合产物和中间相沥青小球作为原料,选用偶氮二异丁腈、正-十二烯作为催化剂,以一定比例与原料混合进行烷基化实验并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及分子结构推测。对聚合物及其烷基化产物进行液相碳化实验,观察不同结构的PAHs在光学显微形态下的中间相态的差异。对稠环芳烃直接碳化产物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特征进行表征分析,探讨原料分子结构与碳化产物结构的关系以及稠环芳烃化合物热处理时石墨化转变机理。利用烷基化产物与纳米碳酸钙进行共碳化实验研究原料结构及碳酸钙种类对终产物形貌特征的影响。1、对芘和蒽两种单体进行研究,在不加催化剂的前提下进行热缩聚反应并利用溶剂分离得到聚合产物,通过表征分析来确定它们的组分、分子质量、取代基团、取代方式从而能推测出它们各自的分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对不溶不熔的稠环芳烃化合物进行直接热缩聚反应处理可以改善原料的可溶性。2、研究了PPS、PPIS、PAS、PAIS、中间相沥青小球分别与催化剂以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在400℃下进行烷基化实验。通过结构表征分析可以推测出不同结构的PAHs分子结构。3、以芘和蒽的烷基化产物为原料进行液相碳化实验,考察它们的中间相形成过程,实验结果发现烷基侧链的存在与大尺寸的稠环芳烃核心结构都能够影响中间相液晶结构的完善度。4、考察不同结构的PAHs为碳源在1000℃下直接碳化产物的微观形态和结构,发现不同结构的稠环芳烃化合物对其碳化产物的结构及形态影响不同。烷基侧链的存在以及原料的可溶性都对碳化产物片层结构有明显影响;而能够形成流动状中间相结构对其碳化后石墨微晶结构的影响不大;烷基侧链的存在可以影响碳化物的层间距,但对于石墨微晶的晶胞尺寸和宏观有序结构的提高影响不大;稠环芳烃的长径与分子量大小都与其碳化产物石墨微晶结构的晶胞尺寸有直接关系;原料在无应力状态下碳化所制备的产物中都存在大量的无序结构。5、用不同结构的稠环芳烃化合物与纳米碳酸钙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在纯氮环境下快速升温到800℃碳化可以制备出不同形态的纳米碳结构。Alkyl-MCMB与碳酸钙的碳化产物为分布均匀的球壳状纳米碳结构。Alkyl-PAIS和Alkyl-PPIS与纳米碳酸钙共碳化均可获得纳米片层结构,但Alkyl-PAIS的产物中结构均匀性较差,而Alkyl-PPIS与不同的碳酸钙共碳化产物的形态也不同。实验发现原料结构以及添加的碳酸钙种类都对产物形态有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5-04-24)

庹苏行,吴名剑,戴云辉[4](2014)在《分子印迹聚合物选择性降低烟气中稠环芳烃类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芘(PYR)为模板,由热引发本体聚合合成了芘分子印迹聚合物(MIP),考察了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吸附性能,采用Scatchard模型分析了印迹聚合物的结合特性,用离线固相萃取实验考察了印迹聚合物对同类底物的吸附能力,并将芘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到卷烟滤嘴中,用GC/MS法考察了卷烟主流烟气中稠环芳烃类物质释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芘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选择性降低卷烟烟气中稠环芳烃类物质的功能,当MIP添加量为1.5 mg时,能将卷烟烟气中的苯并[a]芘(B[a]P)、苯并(a)蒽(B[a]A)和苣(CHR)的释放量分别降低31.08%、25.69%和27.33%。(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4年01期)

王春璐,周涵,王子军,代振宇,赵毅[5](2012)在《稠环芳烃直接加氢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重质油轻质化效率,抑制生焦,需对其中稠环芳烃加氢的具体过程详细探讨。本论文构建了一系列不同芳环数组成的稠环芳烃,以分子模拟为手段从反应机理层面研究稠环芳烃(PAHs)加氢反应过程。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DMol~3模块对反应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不同稠环芳烃加氢过程的反应热和能垒,通过数据比较探索稠环芳烃按照自由基热反应机理加氢时反应的难易程度。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在自由基足量存在且能与模型化合物有效接触的理想状态下,稠环芳烃分子芳环数、分子饱和度对加氢难易程度影响不大,芳环极易与氢自由基结合,重质油加氢困难并非是因为稠环芳烃与氢自由基直接反应困难造成。(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2年10期)

夏振原[6](2010)在《小分子稠环芳烃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由于具有自发光、广视角、快速响应以及制作工艺简单等特性,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梦幻”显示技术。OLED的电致发光机制在于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阳极注入后,通过在两电极间的多层有机功能层在发光分子中结合形成激发子,激子辐射衰变而发光。然而,由于有机材料电子和空穴的迁移率通常很难均等,容易造成载流子失衡并最终影响器件的效率和寿命。因此,要获得高效率长寿命的实用性OLED器件,设计并合成具有理想的载流子传输特性、优良热稳定性的新材料以及器件各功能层的优化是至关重要的。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综述了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特别是稠环类芳烃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合成了两种新型的不对称茚取代蒽类衍生物,测试了该类材料的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能,并制备了蓝光掺杂型电致发光器件。两个化合物作为蓝光主发光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较高的HOMO/LUMO能隙(Egap>3.0 eV),蓝光掺杂染料BD-1的有效掺杂浓度范围较宽(3~7%),且对应的两个叁层器件的半衰期在初始亮度为100cd/m2的条件下,分别达到12500小时和8600小时。器件结构进一步优化后,其最大流明效率达到了8.39 lm/W(7.6 cd/A)。第叁章合成了一系列2,3;6,7-四甲氧基-9,10-二芳香基蒽结构衍生物。循环伏安法测试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较低的氧化电位,其相应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能级在-5.2eV与-5.3eV之间,具有较好的空穴注入性能。将其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应用于电致发光器件中,与传统的叁芳胺类空穴传输材料NPB相比,具有更好的发光亮度及效率。其中一个化合物TMOADN应用于掺杂型绿光器件,其发光效率在20 mA/cm2条件下为25.6 cd/A(13.4 lm/W),外量子效率达到7.05%。第四章合成了一系列二芳基苯并[K]荧蒽类稠环芳烃衍生物。通过在苯并[K]荧蒽主体结构的C-3位引入芳香环取代基,有效增强了目标化合物的热稳定性(Tg:174~219℃)和电化学稳定性。这些苯并[K]荧蒽单体化合物作为蓝光发光材料应用于非掺杂器件中均表现了很好的发光色度,基于PDNBkF的器件其CIE坐标为(0.15,0.14),实现了深蓝发光。此外,我们还测试了二萘基苯并[K]荧蒽二聚物的电致发光性能,将其作为红光掺杂物掺杂于红荧烯制备了相应的器件,并以商业化的红光掺杂染料DBP作为参照,在保持发光色度不变和发光效率相近的情况下,其有效掺杂浓度为3-5%,比DBP的掺杂浓度高出了近10倍。第五章合成了基于二芳胺取代的苯并[K]荧蒽类衍生物。这类化合物同样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玻璃态转化温度(Tg)范围为162~205℃。二芳胺给电子基的引入有效提升了荧蒽类化合物的HOMO能级(≈-5.3 eV),且增强了其空穴传输能力。将这类材料同时作为发光层和空穴传输层应用于非掺杂绿光电致发光器件中,其启动电压均小于3.0V,且具有较好的发光效率。进一步优化后的器件最高发光效率达到了10.2 cd/A(6.7lm/W)。此外,这类不对称型D-π-D结构分子还具有双光子荧光发光特性。第六章合成了一系列C-2位修饰的9,10-(2-萘基)蒽类二聚化合物或单体衍生物。这些化合物显示出良好的荧光量子效率或载流子传输特性,其中MADN二聚物DIMADN以及C-2位氰基取代CNADN分别作为蓝光发光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应用于不同的电致发光器件中,其发光效率或功率效率均比基于MADN的参照器件提高了一倍。第七章结论。(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0-05-24)

魏瑞瑞[7](2009)在《稠环芳烃分子与单壁碳纳米管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的稠环芳烃分子对碳纳米管的非共价修饰,重点考察了稠环芳烃分子的结构对两者相互作用的影响,探讨了相互作用的机理,并借助稠环芳烃分子对不同碳纳米管的识别能力对手性碳纳米管的对映异构体拆分进行了尝试。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研究了一系列含有稠杂环芳烃化合物与碳纳米管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发现杂原子对稠杂环芳香分子在碳管上的吸附存在一定的调控作用。吸附量数据表明无论氮原子以杂原子还是氨基的形式存在的时候对稠环分子和碳管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有利的,而氧原子和硫原子作为杂原子引入稠环结构中的时候对染料分子的吸附是不利的。这对与选择适用于碳纳米管非共价修饰的稠环分子提供了指导意义。2.本文采用荧光滴定与时间分辨荧光技术对碳纳米管淬灭稠环分子荧光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揭示染料分子吸附在碳纳米管后的荧光淬灭现象是一个静态淬灭的过程,即染料分子与碳纳米管形成了不发光的复合物。这一结果对设计含碳纳米管的有机光电器件有指导意义。3.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了用手性稠环芳香分子对手性碳纳米管的对映异构体进行拆分。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简单的手性稠环芳香分子联二萘酚的拆分效率很低。这可能与手性联二萘酚中萘环分支结构的共轭程度比较小以及萘环之间的有一定的旋转自由度有关。这一研究结果为今后的分子设计中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9-05-01)

李美萍,张生万,赵冰,李颖慧[8](2008)在《分子电性距离矢量用于稠环芳烃液相色谱保留值的QSP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olecular Electronegativity Distance Vector,MEDV)表征稠环芳烃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分别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建立了稠环芳烃类化合物结构与其液相色谱(LC)保留值的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模型,同时采用内部及外部双重验证的办法对所建模型稳定性能进行分析和验证,建模计算值、留一法交互检验预测值和外部样本预测值的复相关系数Rcum、RLOO、Qext分别为0.9970,0.9950,0.9925(MLR);0.9930,0.9790,0.9917(PLS)。结果表明,MEDV能较好地表征该类分子结构信息,所建QSPR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为稠环芳烃类化合物分离、纯化、检测等方法的建立,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李海涛[9](1998)在《稠环芳烃分子的对称性与其荧光效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质发射荧光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该物质的分子必须具有与照射的辐射能相同的频率;二是吸收了与其本身特征频率相同的辐射能之后的分子,必须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而这两个必要条件都与荧光物分子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能找出荧光物分子的结构与其荧光效率之间的关系,这对用荧光分析法探讨荧光物的分于结构是很有意义的。 关于荧光物的分子结构对荧光发射的影响方面的问题,很多学者都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并认为在稠环芳烃分于中,兀电子的共轭程度和分子平面度增大,其荧光效率也将增高。本文在此主要是讨论稠环芳烃分子的对称性与其荧光效率间的关系。 1 荧光强度与荧光效率的关系 荧光既然是物质的分子吸收了辐射能之后发射出的波长较长的辐射,则荧光物溶液的荧光强度应该和该体系吸收辐射能的程度有关,并且还应与荧光物的荧光效率有关。根据朗伯——比耳定律,通过吸收体系的透射光强度I_1为:I_1=AI_0e~(-abc) 式中:A为吸光体系的吸光截面积;I_0是入射光强度;a是体系的吸光系数;b是光程长度;c是体系中荧光物的浓度。 从荧光发射的必要条件可知,荧光物发射的荧光强度和体系的吸光强度I有关,在荧光效率φ一定的条件下,体系的荧光强度应与其吸光强度成正比。即:dF∝dI 另外,当体系的吸光强(本文来源于《玉溪师专学报》期刊1998年06期)

李海涛[10](1995)在《稠环芳烃分子的对称性与其荧光效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讨论了几种稠环芳烃分子的对称性与其荧光效率的关系.并认为,在影响稠环芳烃荧光效率的诸多分子结构因素中,分子的对称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称性高的分子,其荧光效率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5年05期)

稠环芳烃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稠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用作有机电子学材料已得到广泛的研究,通过引入不同的杂原子或功能基团,可有效调节分子的电子学性质。本论文通过将硼、氮杂原子引入稠合芳烃分子的外边缘结构,获得了具有多个可功能化修饰位点的新型刚性共轭骨架,进而合成了多个系列新型硼,氮-杂稠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系统研究了它们的固态结构、光物理和电化学行为等物性,并进行了以这些分子作为活性材料加工光电器件等方面的应用性探索。第一章:介绍了纳米石墨烯材料在有机电子学应用方面的进展;描述了通过杂原子(如硼、氮等)掺杂来调节类石墨烯二维材料电子结构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开发含硼氮小分子对发展自下而上类石墨烯二维材料制备方法以及作为模型化合物深入理解相关二维材料性能等方面的必要性;综述了硼氮杂环芳烃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含硼氮杂稠环芳烃的合成方法及性质研究等方面的进展;简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设计并合成了新型反-硼氮杂二噻吩并蒽BN-ADT及其衍生物,其分子的边缘可以进行多官能团修饰,分子骨架至多可以扩展至7个共轭环;对该系列分子进行了系统的单晶结构、光物理性质和电化学行为的表征,并辅以理论计算电子能级,揭示了BN-ADT衍生物的发蓝光特性;在此基础上,以该系列分子作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层,加入3%的掺杂剂MADN优化后的器件获得了良好的蓝光纯色(CIE色坐标:0.16,0.16),最高外量子效率达到1.4%,这是首例基于硼氮杂稠环的蓝光二极管器件。第叁章:设计并合成了以对位双硼取代芳香烃分子为内核的反-硼氮杂稠环芳烃NB-DBA系列分子,并通过对B或N原子位置的官能化修饰,制备了多个功能化衍生物;通过对这类分子固态结构、光物理性质以及电化学行为的系统研究,辅以理论计算电子能级,表明改变芳香内核可以有效调控硼氮杂稠环芳烃的电子结构和固态堆积。第四章:设计并合成了新型含氮硼氮锯齿状边缘结构的二苯并类非那烯NBN-DBP。芳环骨架氮对位可以实现高区域选择性的溴代反应,继而通过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成功制备了系列共轭链扩展的衍生物分子;基于不同前驱体,运用类似的合成策略,获得了含有两个氮硼氮杂非那烯单元、共轭骨架扩展的稠环芳烃NBN-DBHZ,这为硼氮杂zig-zag型石墨烯纳米带的自下而上合成提供了新路径。对该系列分子的固态结构、光物理性质以及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理论计算对其芳香性、电子能级和吸收光谱的评估,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高度吻合。通过氧化,NBN-DBP可以形成开壳层结构的阳离子自由基,进而转化成二聚体分子,通过近红外吸收光谱、顺磁共振波谱和原位光谱电化学方法的表征分析,对相关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这类分子独特的化学活性和电子结构特性。总之,本论文发展了多种高效的合成策略,获得了多个系列硼、氮掺杂稠环芳烃及其衍生物分子,丰富了杂稠环芳烃的分子储备,并为进一步拓展研究硼氮杂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模型化合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稠环芳烃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侯学清,孙彦涛,刘磊,王世涛,耿瑞丽.硫族素馨烯的分子手术:从π共轭碗状分子到平面、曲面及手性稠环芳烃的合成[C].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物理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2].王新扬.新型硼,氮-杂稠环芳烃及其衍生物:分子设计、合成及性质[D].上海交通大学.2017

[3].张维国.稠环芳烃分子结构对其碳化产物结构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5

[4].庹苏行,吴名剑,戴云辉.分子印迹聚合物选择性降低烟气中稠环芳烃类物质[J].应用化学.2014

[5].王春璐,周涵,王子军,代振宇,赵毅.稠环芳烃直接加氢的分子模拟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2

[6].夏振原.小分子稠环芳烃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

[7].魏瑞瑞.稠环芳烃分子与单壁碳纳米管之间的相互作用[D].兰州大学.2009

[8].李美萍,张生万,赵冰,李颖慧.分子电性距离矢量用于稠环芳烃液相色谱保留值的QSPR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08

[9].李海涛.稠环芳烃分子的对称性与其荧光效率的关系[J].玉溪师专学报.1998

[10].李海涛.稠环芳烃分子的对称性与其荧光效率的关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标签:;  ;  ;  ;  

稠环芳烃分子论文-侯学清,孙彦涛,刘磊,王世涛,耿瑞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