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对比分析论文-冷亚梅

跨文化对比分析论文-冷亚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跨文化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施华蔻广告,跨文化分析,广告策略

跨文化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冷亚梅[1](2019)在《德国护发产品施华蔻在中国广告策略的跨文化对比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市场对于企业的要求已经不单单局限于产品质量、科学技术以及售后服务,企业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宣传也越来越成为跨国企业能否进入目标国市场以及被目标国受众接受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之一。随着中国和德国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以其高质量的特色进入中国市场并受到广大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在济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单单是高质量已不能取胜于民,所以在目标国内的宣传也显示出德国企业为了适应中国文化而做出的一系列调整,并且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故而从跨文化角度对广告交际进行研究对于跨国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比施华蔻在德国脸书以及中国微博上投放的广告进而探讨其在中国市场进行的广告宣传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整,并对比中德广告区别,以及对在华德企或其他在德华企提出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何芬[2](2018)在《中美口香糖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跨文化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品的销售。以往关于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研究主要讨论模态的使用以及域的选择等主题。本文选取了中美口香糖广告各35条,对其中涉及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本研究涉及的主题不仅包括模态和域,还涉及隐喻和转喻的类别、隐喻和转喻的交际目的以及隐喻和转喻在不同文化中的异同及其认知理据。本研究以Lakoff和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以及Forceville和Urios-Aparisi(2009)的多模态隐喻为理论基础,对广告中涉及的隐喻和转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旨在探讨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口香糖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表征;口香糖电视广告中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模式;中美口香糖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建构的异同及其认知理据。研究表明,(1)口香糖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表征涉及到多种模态之间的动态互动。视觉模态和语言模态是电视广告中最常见的模态,能够直接激活始源域或目标域。语言模态有时本身即是一个隐喻,起到直接点明隐喻主题的作用。听觉模态常常用于营造气氛,激发情感,间接激活始源域和目标域。(2)口香糖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表征涉及隐喻之间的互动,隐喻和转喻的互动,以及转喻之间的互动。根据互动方式,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可分为以下六类:隐喻、复合隐喻(如,爱是益达和心情是味道结合)、隐喻链(如,益达是蓝莓是恋人)、转喻链(如,微笑的弧度转指微笑转指益达)、隐转喻、多源隐转喻(如,益达是电灯中电灯通过电线、光等来呈现,涉及部分转指整体以及结果转指原因两种概念转喻)。(3)中美口香糖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域的选择、隐喻和转喻的类型、隐喻和转喻的交际目的以及模态的选择。(a)人类域、情感域以及非电器物品域在两种文化中出现均很频繁。植物域在中文广告中出现较多,表情域仅出现在中文中。电器域在美国广告中出现较多。(b)隐喻和多源隐转喻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两种隐喻和转喻类别。隐喻链和转喻链仅出现在中国广告中。(c)两国广告中隐喻和转喻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产品的功能和属性,其次是唤起情感。中国广告更关注产品所能带来的积极效应,美国广告更关注产品所能消除的负面影响。(d)两种文化中使用最频繁的都是视觉模态,其次是语言模态,最后是听觉模态。美国广告对听觉模态的使用比中国广告更频繁。中美口香糖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相似性主要源于相同的身体体验,差异性主要源于不同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相关理论,同时也对跨文化电视广告的制作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赵田田[3](2018)在《英汉外交委婉语跨文化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达成交际任务,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委婉语长久以来一直为语言学家和学者所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委婉语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现有的研究中,对使用在外交场合尤其是招待会语境中的外交委婉语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法,主要从语言构成和语用功能方面,对从中国外交部官网和美国国务院官网选取的22篇英汉招待会文本中的委婉语进行分析。在语言构成方面,本文对英汉外交委婉语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在语用功能方面,本文以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为切入点,对英汉外交委婉语进行了深度的语用分析,以探索此类语篇中使用外交委婉语来违反或者实施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规律,试图发现外交委婉语的交际意图。通过分析本研究发现,在语言构成方面,英汉委婉语有着共同之处,但是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两者也存在不同点;在语用功能方面,本文以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为切入点,对英汉外交委婉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在语用功能方面,作者发现,委婉语在违背合作原则的同时又遵循着礼貌原则,以达到掩盖事实,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和表示礼貌的目的。本文通过对英汉外交委婉语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帮助语言学习者和应用者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外交委婉语的语言特征及其交际功能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从而在语言交际中能够恰当地理解和使用委婉语。(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秦军[4](2017)在《英汉“爱情”隐喻的跨文化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爱情是人类执着地追求的目标,而有关爱情的诸多表达往往是抽象的;但是情感的表达可以借助隐喻,因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本文拟从认知、文化、心理等众多方面对英语和汉语中的"爱情"隐喻进行分析与对比,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并探索其中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7年15期)

刘全花[5](2017)在《英汉动物类习语跨文化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汉习语源于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文化意义异常丰富。英汉动物习语文化意义存在完全一致、部分一致及完全不一致特征,文章基于动物类习语内涵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揭示英汉习语文化反映的民族性特点,学习和研究英汉习语有助于跨文化教育,促进中国文化传播。(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7年04期)

王学敏[6](2015)在《英汉寒暄语跨文化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英汉寒暄语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找出英汉跨文化寒暄失误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式。一、寒暄的界定语言除了传递信息还承载着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维系提升亲密友好关系的重要职责。寒暄这一概念首次被Malinowsk提出。他在对特布兰蒂岛上的居民做语言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将这种为了维系人际关系而不以信息传播为目的的语言形式定义为"phatic(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9期)

张卓鑫[7](2015)在《中美杂志广告中的性别角色跨文化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特定的社会群体或者系统中,由文化决定的男女两性的行为规范就是性别角色(康奈尔,1987,p.165)。考特尼和惠普尔(1983)研究发现,在广告中,传统的性别角色比非传统的性别角色更有效。然而,在不同国家或文化,男女的性别角色规范差异会非常大。因此,当代中美财经杂志中的性别角色跨文化对比是值得研究的。许多学者已经从营销学、批评语言学、内容分析甚至是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马金和迈尔2012年第一次在其专着中提到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概念,它是对传统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并认为图像和文本在杂志广告中共同构建意义,目的是为了揭露意义背后的意识形态。本论文采用马金和迈尔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结合了雷斯和范?莱文的视觉语法和韩礼得的系统功能语法,从中美两国财经杂志中选出含有男女两性的广告并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其隐含的性别角色进行研究。研究按图像和文本分析两个步骤进行。在图像分析中采用了定量的方法,用考特尼和洛克瑞次(1971)的分类表对从中美两国财经杂志中选出的广告进行分类和统计并得出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用克雷斯和范?莱文的视觉语法和韩礼得的系统功能语法对一则商业项目广告做具体的分析,以进一步发现杂志广告中图像和文本是怎样共同构建性别角色以及性别角色的多模态构建对产品促销的作用。结果发现中国杂志广告中的性别角色是传统而死板的,而美国杂志广告中的性别角色是多样的,霍夫斯泰德的阳性维度依然可以解释性别角色的差异。图像的表征意义和文本的概念意义通过具体化,意义增补和插图说明的关系来构建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多模态构建能增加广告的可信度,使广告商更容易地与顾客建立关系并通过可能的阅读路径来凸显产品的优点。广告商运用多模态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销产品。总之,这篇论文的结论不仅对两国的广告商来说非常有实用性,而且对那些对杂志广告中暗含的性别角色没有觉察意识的普通大众也非常实用。该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当代中美两国杂志广告中的性别角色并且证明了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5-04-23)

李欣,刘玮,姚晓东[8](2014)在《中外国际会展宣传册语用策略的跨文化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跨文化"面子"理论,从词汇、句法(句型、时态、语态)、修辞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国际展会宣传册中言语使用策略的不同,并得出结论:西方展会宣传册的语言大多采用参与策略,而中方展会宣传册的语言更偏向运用独立策略。为使国内英文展会宣传册更能吸引西方客商的眼球,提高宣传册的宣传力度和效果,进而提升整个展会的规格和品质,本文建议国内的展会组织方在宣传册的设计或翻译过程中更加巧妙地运用参与策略。(本文来源于《语言与文化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赵培[9](2014)在《中美新闻标题的跨文化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新闻标题为语料,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对比分析方法,从及物性系统、情态系统等方面对两大报纸"亚太"专栏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选择倾向、思维方式等角度进行跨文化解读,旨在对比中美两国"亚太"关注点的异同以及对于不同的国家所采取的不同报道方式、角度及目的。因此,在阅读权威报纸时,也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新闻标题,把握新闻所体现的政治意图,避免受其误导。(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王琴[10](2013)在《基于网络的同伴互评反馈的跨文化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了英语本族语者与中国二语学习者参加跨洋互动的网络互评反馈情况。分析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1)两组学生在评论范围、性质和功能上的差异;(2)两组学生评论的语用差异。(本文来源于《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跨文化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视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品的销售。以往关于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研究主要讨论模态的使用以及域的选择等主题。本文选取了中美口香糖广告各35条,对其中涉及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本研究涉及的主题不仅包括模态和域,还涉及隐喻和转喻的类别、隐喻和转喻的交际目的以及隐喻和转喻在不同文化中的异同及其认知理据。本研究以Lakoff和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以及Forceville和Urios-Aparisi(2009)的多模态隐喻为理论基础,对广告中涉及的隐喻和转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旨在探讨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口香糖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表征;口香糖电视广告中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模式;中美口香糖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建构的异同及其认知理据。研究表明,(1)口香糖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表征涉及到多种模态之间的动态互动。视觉模态和语言模态是电视广告中最常见的模态,能够直接激活始源域或目标域。语言模态有时本身即是一个隐喻,起到直接点明隐喻主题的作用。听觉模态常常用于营造气氛,激发情感,间接激活始源域和目标域。(2)口香糖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表征涉及隐喻之间的互动,隐喻和转喻的互动,以及转喻之间的互动。根据互动方式,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可分为以下六类:隐喻、复合隐喻(如,爱是益达和心情是味道结合)、隐喻链(如,益达是蓝莓是恋人)、转喻链(如,微笑的弧度转指微笑转指益达)、隐转喻、多源隐转喻(如,益达是电灯中电灯通过电线、光等来呈现,涉及部分转指整体以及结果转指原因两种概念转喻)。(3)中美口香糖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域的选择、隐喻和转喻的类型、隐喻和转喻的交际目的以及模态的选择。(a)人类域、情感域以及非电器物品域在两种文化中出现均很频繁。植物域在中文广告中出现较多,表情域仅出现在中文中。电器域在美国广告中出现较多。(b)隐喻和多源隐转喻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两种隐喻和转喻类别。隐喻链和转喻链仅出现在中国广告中。(c)两国广告中隐喻和转喻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产品的功能和属性,其次是唤起情感。中国广告更关注产品所能带来的积极效应,美国广告更关注产品所能消除的负面影响。(d)两种文化中使用最频繁的都是视觉模态,其次是语言模态,最后是听觉模态。美国广告对听觉模态的使用比中国广告更频繁。中美口香糖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相似性主要源于相同的身体体验,差异性主要源于不同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相关理论,同时也对跨文化电视广告的制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文化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冷亚梅.德国护发产品施华蔻在中国广告策略的跨文化对比和分析[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2].何芬.中美口香糖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跨文化对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8

[3].赵田田.英汉外交委婉语跨文化对比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8

[4].秦军.英汉“爱情”隐喻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

[5].刘全花.英汉动物类习语跨文化对比分析[J].社科纵横.2017

[6].王学敏.英汉寒暄语跨文化对比分析[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5

[7].张卓鑫.中美杂志广告中的性别角色跨文化对比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8].李欣,刘玮,姚晓东.中外国际会展宣传册语用策略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语言与文化研究.2014

[9].赵培.中美新闻标题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0].王琴.基于网络的同伴互评反馈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

标签:;  ;  ;  

跨文化对比分析论文-冷亚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