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装甲车辆论文-李帅,李向荣,田延泰,杨建兵

轻型装甲车辆论文-李帅,李向荣,田延泰,杨建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轻型装甲车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爆炸冲击波,轻型装甲车辆,底部装甲,防爆能力

轻型装甲车辆论文文献综述

李帅,李向荣,田延泰,杨建兵[1](2018)在《轻型装甲车辆不同底板结构防爆性能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轻型装甲车辆底部的防护性能,在轻型装甲车辆车体进行简化的基础上,对V型、W型、波浪型、船型、平板-船形等不同结构装甲底板,对爆炸冲击作用下的毁伤效应进行了数值计算。重点对压力与位移两项参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底板结构的防爆炸能力。结果表明平板-船型结构的抗爆炸冲击能力最强,但综合车体高度与车内空间等因素,认为船型和V型结构最为适用。研究结果对底部防护能力较强的模块化底装甲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国斌[2](2017)在《安装大口径火炮的轻型装甲车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10年里,有一项需求变得越来越明显:要求军队既要有战略机动能力又要有战术机动能力。前者要求车辆和装备能够便于用飞机或两栖舰船部署;而后者意味着这些部队必须能够从插入点,如机场、海岸或港口,快速机动到他们需要作战的地点。通常,这可能是一段相当远的距离。许多国家的陆军采用的解决方案是轻型装甲部队。(本文来源于《国外坦克》期刊2017年11期)

李向荣,田延泰,李帅,李帆,王国辉[3](2017)在《爆炸冲击波对轻型装甲车辆底装甲毁伤效应数值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爆炸冲击波对轻型装甲车辆底装甲的毁伤规律,在确定底装甲遭受爆炸冲击波毁伤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数值仿真方法进行毁伤效应研究。利用非线性动力学软件AUTODYN进行有限元建模,重点对底装甲厚度、材料、结构和爆距等因素对装甲底板遭爆炸冲击波毁伤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一金属结构中均质装甲的防护性能最优,与复合装甲防护性能相似,硬铝防护性能最差。V形底装甲结构角度为10°时综合防护性能最佳,如果在V形板上加装平板后的抗毁伤能力更强。研究结果将对轻型装甲车辆底部防护与毁伤效能评估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田蕊,吴磊[4](2012)在《世界轻型轮式装甲车辆发展(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大利意大利依维柯公司研制的轻型多用途车(LMV)已订购了2700辆左右,不同的用户需求推动该车发展出多种车型。其最大用户是意大利陆军,已订购了1200辆,该车在意军中被命名为"山猫"(Lynx)(本文来源于《国外坦克》期刊2012年04期)

吴磊[5](2012)在《世界轻型轮式装甲车辆发展(上)》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几年前,轻型装甲车辆(LAV)这一专有名词就用在莫瓦格公司研制的"锯脂鲤"轮式装甲车上。LAV的出现就仿佛发现新大陆一样,原因在于这一类车型在整个装甲车辆序列中是最轻的,但可伴随主战坦克作战。除"锯脂鲤"外,诸如像潘哈德公司VBL装甲车(VBL中的L表示轻型的意思)也属于LAV,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汉姆威"车,它是"吉普"车的延续,(本文来源于《国外坦克》期刊2012年03期)

胡厉强[6](2011)在《轻型装甲车辆战场安全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轻型装甲车辆以其出色的机动能力,相对突出的火力和防护水平,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轻型装甲车辆战场生存能力也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轻型装甲车辆战场生存能力的研究,为其研制和使用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课题研究过程中,阐述了轻型装甲车辆的分类、特征以及战场上面临的主要威胁;依据系统理论原理,采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轻型装甲车辆战场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对ZBD-04型步兵战车在渡海登岛战场环境中进行指标权重确定,得出其战场环境因素权重略大于车辆自身效能,两者都较战场保障能力重要;运用灰色聚类法构建了轻型装甲车辆战场安全评估模型,假定渡海登岛军事斗争为战场背景,专家对评估指标打分,对假定战场环境中的某装甲旅的ZBD04型步兵战车进行了试评估。通过评估,得出该型步兵战车的战场生存能力不足,车辆自身效能还有欠缺,车辆战术环境严峻的结论。主要体现在车辆的防护能力以及信息化能力不足,敌对势力军事介入的程度较高等方面。课题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探求轻型装甲车辆战场安全性评估的新思路。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为轻型装甲车辆战场生存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1-06-01)

姚素红[7](2009)在《轻型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弹药的引战配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轻型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弹药的设计中,为提高引战配合效率,充分利用定向战斗部的能量,最大程度毁伤来袭目标,引信与战斗部之间要进行能量、时间、起爆位置等方面的优化配合设计。本文从引战配合的基本要求出发,分析影响引战配合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试验验证、叁维运动学空间模型仿真计算,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定向战斗部装药起爆最低能量要求,所设计引信的传爆序列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能量输入、放大、输出,保证输出的爆轰能量能可靠完全起爆定向战斗部装药,保证定向战斗部威力。引信与战斗部能量匹配。(2)为满足引信对定向战斗部起爆控制的要求,引信启动过程时间应大大短于引信启动到完成定向引爆飞行弹丸的时间。对于特定的引信,启动过程时间是一定的,通过控制引信启动时的弹目距离,能保证毁伤效果。(3)定向战斗部的结构为四点多模式偏心起爆,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结构的定向战斗部在目标方向的破片速度较常规战斗部增加30%。(4)由于弹目空中交汇的复杂性,引信启动到完成爆炸期间,目标方位角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定向战斗部安全控制系统设计中,必须考虑起爆方位角的变化因素及起爆方位的实时调整。就提高引战配合效率而言,或者提高探测器方位分辩率,或者缩短信号处理时间。(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9-12-01)

杜文龙[8](2009)在《火力 轻型装甲车辆的车载武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拿破仑的士兵说:"皇帝战胜敌人的武器是我们的双脚"。在人类战争的历史上,机动作为最能够体现战争艺术的一种行动,经历了由双脚到车轮和履带驱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车载武器作为战斗车辆区别于其它车辆的标志性特征,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进过程。(本文来源于《兵器知识》期刊2009年09期)

王金杰,马彪,李和言[9](2009)在《轻型履带装甲车辆动力传动总成悬置参数匹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某轻型履带装甲车辆动力传动总成悬置系统振动模型,利用Matlab求得其固有频率、主振型和能量分布矩阵。针对固有频率偏高和振动耦合严重等问题,通过灵敏度分析,找出敏感参数,合理地进行刚度匹配,使悬置系统隔振效果大大提高。(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09年01期)

陈理凯[10](2008)在《轻型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拦截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轻型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概念装甲防护手段,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装甲主动防护系统。而对主动防护系统拦截效率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轻型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拦截效率的研究,为主动防护系统的研制与使用提供了必要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本文详细地阐述了轻型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系统的拦截能力。通过对主动防护系统拦截过程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计算了这些误差引起的炸点偏差,建立了拦截误差模型;通过对拦截弹爆炸后破片的初速、飞行距离和时间、破片的角密度和单块破片杀伤概率的计算,确定了命中目标的有效破片数,建立了拦截弹杀伤概率模型,从而建立了主动防护系统拦截概率模型(该系统模型包括拦截误差模型和拦截弹杀伤概率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了轻型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的拦截概率,并分析了误差对拦截概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探测距离误差、引信作用时间误差、拦截弹速度误差、目标速度误差对拦截概率影响较大,射角误差、方位角误差、航路角误差和升降角误差对拦截概率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8-06-01)

轻型装甲车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过去10年里,有一项需求变得越来越明显:要求军队既要有战略机动能力又要有战术机动能力。前者要求车辆和装备能够便于用飞机或两栖舰船部署;而后者意味着这些部队必须能够从插入点,如机场、海岸或港口,快速机动到他们需要作战的地点。通常,这可能是一段相当远的距离。许多国家的陆军采用的解决方案是轻型装甲部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轻型装甲车辆论文参考文献

[1].李帅,李向荣,田延泰,杨建兵.轻型装甲车辆不同底板结构防爆性能比较分析[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8

[2].张国斌.安装大口径火炮的轻型装甲车辆[J].国外坦克.2017

[3].李向荣,田延泰,李帅,李帆,王国辉.爆炸冲击波对轻型装甲车辆底装甲毁伤效应数值仿真[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7

[4].田蕊,吴磊.世界轻型轮式装甲车辆发展(下)[J].国外坦克.2012

[5].吴磊.世界轻型轮式装甲车辆发展(上)[J].国外坦克.2012

[6].胡厉强.轻型装甲车辆战场安全性评估[D].中北大学.2011

[7].姚素红.轻型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弹药的引战配合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9

[8].杜文龙.火力轻型装甲车辆的车载武器[J].兵器知识.2009

[9].王金杰,马彪,李和言.轻型履带装甲车辆动力传动总成悬置参数匹配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9

[10].陈理凯.轻型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拦截效率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标签:;  ;  ;  ;  

轻型装甲车辆论文-李帅,李向荣,田延泰,杨建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