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乐器论文-李辉

新疆维吾尔族乐器论文-李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疆维吾尔族乐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弦鸣乐器,造型

新疆维吾尔族乐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辉[1](2017)在《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弦鸣乐器造型和装饰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谈到维吾尔族,谈到维吾尔族歌舞,不由联想到浩瀚沙漠,丝路古道下的民俗风情,充满了西域特色。新疆的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的骄傲,是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于维吾尔族人民对歌舞的热爱和执着,使得维吾尔乐器制作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说,假如没有这些制作乐器的能工巧匠,那么就不会有精致的乐器和辉煌灿烂的维吾尔族音乐。近年对于新疆维吾尔族乐器造型及工艺装饰研究,多见于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音乐学等领域,而对于维吾尔族乐器的造型以及装饰工艺研究尚待完善;笔者在充分咨询多方意见后决定把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弦鸣乐器作为研究对象。笔者分别来到喀什市民族乐器一条街、作坊、乐器店铺,疏附县民族乐器村、乐器制作手工艺人家里,麦盖提县的民间传承人家里、演出室,以及巴楚、莎车等乐器制作者和演奏者身边进行调研,细致对收集到的图文、音视频资料进行整理分类,通过对每一件乐器的造型及装饰工艺进行剖析,找出喀什地区维吾尔乐器独有的造型及装饰魅力,希望能够展示出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弦鸣乐器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之下蕴含的独特魅力,给大家展示出别样西域民俗,本文的研究对于了解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乐器,对新疆维吾尔族乐器工艺美术基础研究具有宝贵意义。本论文以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弦鸣乐器为例展开论述,全文主要从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弦鸣乐器相关文化背景、造型研究、装饰特色、与其他地区同类乐器差异举例及工艺传承五个方面进行探析。力求能够呈现喀什地区特殊的维吾尔族乐器造型及装饰工艺特色。本文的研究主要成果在于从美学的视角对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弦鸣乐器的基本构成及装饰纹样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大量实景图片和手绘表现,真实呈现出维吾尔乐器整体样式,同时找出其与不同地区同类乐器的差异。但是,由于维吾尔族乐器众多,且地域分布广泛零散,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够全面收集整理到乐器种类特色,实属遗憾。(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7-05-31)

沈乐[2](2017)在《从声学角度分析塔吉克斯坦与新疆维吾尔族弹拨乐器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弹拨乐器是构建中亚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声学角度分析塔吉克斯坦与新疆维吾尔族弹拨乐器的异同》以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实地调查、录音为基础,对塔吉克斯坦和新疆维吾尔族的弹拨乐器进行声学方面的研究与分析,并对其的测量与分析做一些粗浅的思考。全文包括五个部分:1、绪论:在总结以往塔吉克斯坦与新疆维吾尔族弹拨乐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笔者所做的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2、塔吉克斯坦弹拨乐器:通过对地理、背景概述等方面的归纳,对塔吉克斯坦的弹拨乐器从源流、形制、音乐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对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一处私人音乐博物馆进行深入访问3、新疆维吾尔族弹拨乐器:通过对地理、背景概述等方面的归纳,对新疆维吾尔族的弹拨乐器从源流、形制、音乐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分析4、塔吉克斯坦弹拨乐器与新疆维吾尔族弹拨乐器音响分析:运用声学测量软件,对塔吉克斯坦和新疆维吾尔族弹拨乐器进行音高、音色、音强叁个方面的测量,并进行分析5、小结:对整个测量过程及分析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5)

胡歆钰[3](2016)在《新疆维吾尔族乐器巴拉曼的乐器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疆维吾尔族芦苇气鸣乐器巴拉曼为考察对象。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田地区和田市、墨玉县叁地对巴拉曼的制作流程的充分考察,以乐器的源流、制作过程、调音过程为研究重点,通过对目前研究成果的文献梳理,运用音乐声学测量的方法,整体分析巴拉曼的制作、调音过程中体现出的音高、音程的变化以及总体音域特点,并对典型样本的音色变化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研究巴拉曼的音响特性。文章还阐释了巴拉曼的演奏形式、与奥尔夫音乐教学相结合的实际运用等问题。(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6-03-29)

杨琛[4](2015)在《新疆维吾尔族乐器都塔尔拨弦与扫弦演奏的声学测量与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塔尔是流行于我国新疆地区和中亚、伊朗等国的重要弹拨乐器,维吾尔族都塔尔的拨弦和扫弦是其重要的演奏技法。通过音乐声学频谱测量的方式和比较分析来研究这一维吾尔族乐器独特而又丰富的音色表现力,可以推测维吾尔族人对于都塔尔独特的音色审美习惯。(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5年12期)

热西提·肉孜[5](2014)在《新疆高职院校维吾尔族民间乐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疆教育部门在当地高职院校开展的维吾尔族民间乐器教学为研究方向,解析目前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维吾尔族民族乐器学习的兴趣不强,教学方面民间乐器设施配备不齐等,并针对问题制定合理的对策:多措并举,加强对维吾尔族民间乐器教学的重视;改善教学设施,完善教学资源的配备;优化教学系统,提高专业老师的音乐素养。(本文来源于《音乐时空》期刊2014年10期)

张莉[6](2013)在《新疆维吾尔族乐器 艾捷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文化中,民族乐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族乐器种类繁多,如:笛子、唢呐、胡西塔尔、艾捷克、萨塔尔、独他尔、弹布尔、热瓦甫、扬琴、卡龙、手鼓、萨帕依、石条等等。这些乐器不管是在一般的家庭聚会上,还是在节庆活动中均可以见到,它们始终伴随着维吾尔人民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本文来源于《中国西部》期刊2013年20期)

王淑雅[7](2013)在《新疆维吾尔族萨它尔乐器声学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萨它尔(Satār),弓弦乐器。广泛分布于新疆南部、北部以及东部的各维吾尔族聚居地区,并与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习俗等紧密结合,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萨它尔的音域较为宽广、音色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故在新疆维吾尔族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研究以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实地调查、录音为基础,综合运用乐器学、音乐声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维吾尔族萨它尔进行乐器声学方面的研究与分析,并在测量与分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思考。全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在总结以往萨它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笔者所作的田野调查资料,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通过对国内文献及研究成果里出现的萨它尔名称进行简要的归纳与分类,并从源流、形制、音乐、发展现状等几个方面,对萨它尔进行综合性分析。第叁部分,在描述萨它尔乐器形制的基础上,阐述乐器各部分的相关的声学原理。第四部分,阐述萨它尔这一乐器从“激发”到“辐射”的整个发音过程。第五部分,运用声学测量软件,对萨它尔进行音高、音色、音强叁个方面的测量,并进行分析。第六部分结语,对整个测量过程与分析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3-05-30)

孙荣伟[8](2013)在《简析新疆维吾尔族乐器“苏乃依”》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地处亚洲腹地,歌舞在这片宝地上的维吾尔族拥有一件在音乐活动中能够展现其民族独特韵味的不可或缺的乐器"苏乃依",本文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乐器"苏乃依"的形制特点、应用现状等几个方面的论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3年06期)

David,Makofsky,王静[9](2012)在《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乐器制作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调查通过对中国新疆喀什的一位乐器制作工匠的采访发现,维吾尔族的技能手工业是以维吾尔家庭为单位的,维吾尔族家庭的文化支持着维吾尔人的产业,并允许它在大规模生产和大量广告投放的今天继续生存下去,具体来说,维吾尔族家庭文化是制作工艺的强大后盾,所有权世代继承,同时客户也具有连续性。(本文来源于《民族论坛》期刊2012年10期)

瓦热斯.阿不力孜[10](2011)在《“非遗”语境下的新疆维吾尔族民间乐器热瓦普的传承方式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瓦普(rabab),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弹拨乐器。现广泛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叶城等地。在《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它在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近几十年来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例如,2005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为我国首批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艺术来说,对新疆乃至全国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事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的问题。就像维吾尔民间乐器热瓦普一样,它作为木卡姆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来说,它同木卡姆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一样,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因此,在这种“非遗”的语境下,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中,关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主要对其中一种乐器“热瓦普”为载体的民间音乐传承现状研究,结合田野调查个案,着重对热瓦普在民间和高校两种不同的传承分析进行分析,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新疆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本论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是绪论,这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及研究现状的说明与梳理。第二部分,首先阐述“非遗”语境下的新疆木卡姆艺术传承的现状,以此来窥视热瓦普作为这种综合艺术中的载体之一,在现今文化保护和发展中的问题。第叁部分,主要针对维吾尔族民间乐器热瓦普的传承及个案分析,分别对“非遗”语境下的民间和高校两种主要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研究。第四部分,深度剖析民间传承和高校传承方式中的利弊,并进一步探讨内在原因及对日后相关改进措施。第五部分,结语,对“非遗”语境下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在日后发展过程中的展望。(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1-06-30)

新疆维吾尔族乐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弹拨乐器是构建中亚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声学角度分析塔吉克斯坦与新疆维吾尔族弹拨乐器的异同》以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实地调查、录音为基础,对塔吉克斯坦和新疆维吾尔族的弹拨乐器进行声学方面的研究与分析,并对其的测量与分析做一些粗浅的思考。全文包括五个部分:1、绪论:在总结以往塔吉克斯坦与新疆维吾尔族弹拨乐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笔者所做的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2、塔吉克斯坦弹拨乐器:通过对地理、背景概述等方面的归纳,对塔吉克斯坦的弹拨乐器从源流、形制、音乐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对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一处私人音乐博物馆进行深入访问3、新疆维吾尔族弹拨乐器:通过对地理、背景概述等方面的归纳,对新疆维吾尔族的弹拨乐器从源流、形制、音乐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分析4、塔吉克斯坦弹拨乐器与新疆维吾尔族弹拨乐器音响分析:运用声学测量软件,对塔吉克斯坦和新疆维吾尔族弹拨乐器进行音高、音色、音强叁个方面的测量,并进行分析5、小结:对整个测量过程及分析进行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疆维吾尔族乐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李辉.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弦鸣乐器造型和装饰工艺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7

[2].沈乐.从声学角度分析塔吉克斯坦与新疆维吾尔族弹拨乐器的异同[D].新疆师范大学.2017

[3].胡歆钰.新疆维吾尔族乐器巴拉曼的乐器学考察[D].新疆师范大学.2016

[4].杨琛.新疆维吾尔族乐器都塔尔拨弦与扫弦演奏的声学测量与比较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5

[5].热西提·肉孜.新疆高职院校维吾尔族民间乐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音乐时空.2014

[6].张莉.新疆维吾尔族乐器艾捷克[J].中国西部.2013

[7].王淑雅.新疆维吾尔族萨它尔乐器声学研究初探[D].新疆师范大学.2013

[8].孙荣伟.简析新疆维吾尔族乐器“苏乃依”[J].大众文艺.2013

[9].David,Makofsky,王静.中国新疆维吾尔族乐器制作工艺[J].民族论坛.2012

[10].瓦热斯.阿不力孜.“非遗”语境下的新疆维吾尔族民间乐器热瓦普的传承方式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

标签:;  ;  ;  ;  

新疆维吾尔族乐器论文-李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