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成都论文-周挺,孙晨

近代成都论文-周挺,孙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成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成都,教会,学校体育

近代成都论文文献综述

周挺,孙晨[1](2019)在《近代成都教会学校体育开展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1640年,法国耶稣会士利类思司铎"前先入川,传扬福音"。到鸦片战争前,四川教民5万人左右,位居全国第一。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日益合法化。随着文化传教和知识传教"激发和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高潮"。四川基督教各差会将创办教育作为布道传教的重要方式。教会教育是基督教传教士在华活动的重要方面,体育教育是教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作为一个中国内陆的重要中心城,虽地处偏远,远离政治、经济中心,清末以来教会学校办学规模逐渐庞大,影响深远。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会学校建校伊始便被纳入学校课程之列。本研究对近代成都各级各类教会学校体育活动的历史进行整理,揭示其开展的时代特征,系统阐述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近代成都教会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和表现形式,以此丰富对近代中国地方教会学校体育开展历史的认识。有利于对近代四川地区学校体育的最初开展状况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认识。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先后到四川图书馆、历史档案馆、成都武侯祠档案馆、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等对有关近代成都教会学校体育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建立本研究框架的整体思路、宏观视野和理论准备。2、史学方法:主要采用⑴归纳法;⑵比较法对成都不同教会学校进行脉络梳理。3、逻辑分析法:通过类比、综合等逻辑方法探究近代成都教会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揭示其发展规律。研究结果:(一)教会小学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设体操课,当时的体操课内容是体操的队列队形练习,略显枯燥。到30年代,教会小学的运动会比赛中有五十码赛跑、各校团体同时游戏、传旗竞走、传球比赛等体育项目,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教会小学体育内容由单一枯燥逐渐变得生动活泼。(二)教会中学的校园体育氛围都比较浓厚,校园内流行的体育项目是田径和球类运动,学校的体育设施比较完善,并且经常性的举行体育比赛,学生的竞技能力很强。(叁)华西协合大学素来注重体育,在建校之初就将体育课作为必修课。华大拥有很好的球类运动场地,是成都最早开展西式运动的学校,对近代成都学校体育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四)近代成都教会学校以美国传教士开办居多,其教育目的在于从中国青少年入手,灌输宗教思想。(五)美以美会女布道会在成都创办华英学校和华美学校,后逐步升格为完小及女子中学,是成都较早、较为知名的教会学校。(六)近代成都教会学校体育教育具有以下特征:(1)体育引进西方学校体育教学模式;(2)强烈的宗教色彩;(3)受政治影响较大。(七)近代教会学校对成都体育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影响。第一,促进了成都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其次,对成都近代女子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促进了西方体育文化在成都的传播。研究结论:清末以来,由于四川地区地势偏远、交通不便,相对于沿海开放城,成都作为西南地区中心城可谓偏安一隅。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教育思想文化相对保守的浓厚封建色彩。随着清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基督教传入中华,对中国专制政体、文教礼仪、世俗观念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所起的改造效力、进步作用也较为明显。受"西学东渐"而开办的成都教会学校作为帝国主义的一种文化侵略,随着其办学世俗教育"本土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客观上对成都这个内陆城近代西方体育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其体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竞赛手段等方面都具有现代学校体育的某些特征,为"壬戌学制"实施后成都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对成都"德、智、体"叁育思想的传播,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精神、发展女子体育运动、加强体育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内陆地区体育旧思想的转变,推动了西南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何旭[2](2019)在《四川省城街道图初探——兼论成都城市地图近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是地图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时期。光绪二十年吴绍伯绘制的四川省城街道图是传统成都城市地图之大成,本文通过对该图的成图年代、作者、绘制特点与地物表现等问题进行考订,认为其是成都城市地图绘制方式转变的节点。此后在光绪会典舆图的规范与西方测绘技术的刺激下,成都地图开始向近代地图蜕变。通过比较研究清末民初的五幅成都城市地图发现,计里画方与经纬网制图法并存、传统地图符号与近代地图符号互见的地图绘制过渡特征,以及图上新式事物的呈现,展现了成都城市地图近代化的历程。(本文来源于《长江文明》期刊2019年01期)

张学君[3](2018)在《近代新式书院孕育社会改良——读魏红翎《成都尊经书院史》》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夏,收到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魏红翎女士赠送的新着《成都尊经书院史》(巴蜀书社2016年版,以下引述均称魏着),十分高兴。前几年,在撰写《成都通史》清代卷时,笔者就曾关注在近代改良主义思潮影响下成都兴办的尊经书院,读过许多有关尊经书院的资料,也曾与一些师友交换过意见,表达过一些浅见。读到这部分量不轻的专着,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部尊经书院史,是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应当是荟萃诸(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王昕祎,王宇灵,闫涛,张怡,幸韵昕[4](2018)在《论成都地区近代名人故居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名人资源。随着成都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际知名的文创中心,名人故居作为成都历史文化的见证,却没有得到相当的重视,其保护与开发迫在眉睫。本文通过走访成都近代名人故居,较为完整地展现其分布,现存的状态,探讨并提出适用于成都地区名人故居旅游开发方案。提高和拓宽省内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的意识和视野。(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8年07期)

杜晓萌[5](2018)在《近代成都教会学校体育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省教会学校的初创,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是伴随着外国传教士的传教而逐步兴盛的。各差会都十分重视办学,四川英美会创始人,加拿大传教士赫斐秋(V.C.Hart)曾说“我们传教士很懂得,如要使中国人信道,就必须加强教育工作。”教育被视为“选择未来的中国教会领袖的场地”。至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成立,标志着成都率先建立了一套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会学校建校伊始便被纳入学校课程之列。教会学校体育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以华西协合大学为代表的教会学校的体育进行研究,有利于对近代四川地区学校体育的最初开展状况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认识。文章以近代成都教会学校体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史学方法、逻辑分析法对近代成都的教会小学、教会中学、教会大学和教会女学的体育开展状况进行梳理。得出结论:(1)教会小学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设体操课,当时的体操课内容是体操的队列队形练习,略显枯燥。到30年代,教会小学的运动会比赛中有五十码赛跑、各校团体同时游戏、传旗竞走、传球比赛等体育项目,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教会小学体育内容由单一枯燥逐渐变得生动活泼。(2)教会中学的校园体育氛围都比较浓厚,校园内流行的体育项目是田径和球类运动,学校的体育设施比较完善,并且经常性的举行体育比赛,学生的竞技能力很强。(3)华西协合大学素来注重体育,在建校之初就将体育课作为必修课。华大拥有很好的球类运动场地,是成都最早开展西式运动的学校,对近代成都学校体育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由于当时的政治时局,报道华大及其附属学校运动会的文章中明确提出“体育救国”的口号,此时的教会学校体育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4)教会女子中学比较注重晨操和课间操,学校举行的体育比赛一般都是球类项目,为使更多人参与体育比赛,学校还将体操和健身舞蹈代替强烈的锦标式运动。短足旅行是教会女中体育的特色项目,学生们不仅进行了校外学习还锻炼了脚力。为增强学生体质,教会女中采取体检与膳食营养相结合的方法,这一方法对当代学校体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华大女生的体育开展状况不是很好,大多女生很少参与体育活动。近代成都女子音乐体育专科学校的创办,对发展成都女子音乐体育活动和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5)近代成都教会学校体育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积极的影响有启蒙近代体育思想,倡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近代学校体育内容和开女子体育之先河。消极的影响有重视培养选手争取锦标,不太关注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参与。(本文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期刊2018-05-08)

卢丽洋,李沄璋[6](2018)在《成都近代公馆建筑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近代公馆建筑指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40年代在成都辖区内,融合本土与外来建筑文化的基础上修建的风格各异、功能完善的私人宅邸,是一种隶属于居住建筑但比传统民居建筑更具有现代建筑特征的类别。通过对公馆建筑的实地调研,在综合考察区域历史和文化背景基础上,分析总结产生于特定时期和地域范围内的叁类公馆建筑的类型特点及美学特征。(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8年03期)

洪克林[7](2018)在《从成都平安桥天主堂看中西文化的交融与近代教会中国化的努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地段——天府广场西北隅的西华门街坐落着一座年逾百年、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的天主堂——平安桥天主堂。平安桥天主堂由圣母无染原罪堂和成都教区主教公署组成,始建于清光绪23年(公元1896年),光绪30(公元1904年)年完工。这是在中国现存不多,保存完整的天主教建筑群,整个建筑中西合璧,形象简朴完整,比例优美,装饰适度,空间开合有致,是集宗教文化艺术,西欧(本文来源于《中国天主教》期刊2018年01期)

贾千慧,李晨[8](2017)在《浅析《新新新闻》广告对近代成都消费文化的反映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成都地区的《新新新闻》日报,是当时四川报业中持续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影响面最广的民办商业性报纸,该报馆在经营中极其重视发行和广告经营,使其发行量和广告量成为全四川报业之最,其广告中所推介的消费产品为消费者灌输了独特的消费意识形态,影响着当时成都地区的消费活动与消费文化。本文选取《新新新闻》广告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近代成都怎样的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又是如何借助多元的广告形象与话语表达,通过赋予消费何种功能与价值参与建构了近代成都的消费文化。(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7年11期)

向莲君[9](2017)在《新媒介与旧空间:近代报刊与成都茶馆的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近代报刊与成都茶馆在历史中相遇。伴随轰轰烈烈的城市现代化,新媒介的出现影响了茶馆这一城市旧空间。本文围绕晚清民国年间与成都茶馆产生诸多勾连的新式报刊,考察这一象征着现代文明的新媒介带来的新知新闻,构筑的新的交流格局如何推动成都茶馆实现由旧到新的现代转型。本文运用历史研究法和话语分析法发现,报刊通过话语层面以及实体嵌入,从茶馆的空间形态、精神风气以及信息交流格局叁个维度参与推动其现代转型。具体来说,报刊通过报道事实、传播新知、发表言论、引导舆论,进一步配合权力当局对茶馆的卫生改造及秩序控制,推动茶馆由肮脏向卫生,混乱向安全转变。伴随新生活运动的开展,报刊通过批评茶馆风气“闲散”和“有伤风化”,试图净化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落后”习气,使茶馆内的精神风气向着文明进步的方向改进。此外,进入茶馆里的新式报刊作为交往的媒介,推动了这一空间中陌生人的互动和国事讨论,使原本封闭、内敛的信息交流格局得以朝着现代公共空间要求的更具开放性和公共性方向演进。可见,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人与城市时空关系,进而推动了都市现代性的萌芽与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11-20)

洪宇[10](2017)在《近代成都公共卫生制度探析——兼与北京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公共卫生日益成为历史学学者关注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城市的公共卫生也可以看出该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本文拟以成都的公共卫生制度为例,在与北京的公共卫生制度的比较中,分析近代成都城市发展的历程。(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7年09期)

近代成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末是地图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时期。光绪二十年吴绍伯绘制的四川省城街道图是传统成都城市地图之大成,本文通过对该图的成图年代、作者、绘制特点与地物表现等问题进行考订,认为其是成都城市地图绘制方式转变的节点。此后在光绪会典舆图的规范与西方测绘技术的刺激下,成都地图开始向近代地图蜕变。通过比较研究清末民初的五幅成都城市地图发现,计里画方与经纬网制图法并存、传统地图符号与近代地图符号互见的地图绘制过渡特征,以及图上新式事物的呈现,展现了成都城市地图近代化的历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成都论文参考文献

[1].周挺,孙晨.近代成都教会学校体育开展管窥[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何旭.四川省城街道图初探——兼论成都城市地图近代化[J].长江文明.2019

[3].张学君.近代新式书院孕育社会改良——读魏红翎《成都尊经书院史》[J].文史杂志.2018

[4].王昕祎,王宇灵,闫涛,张怡,幸韵昕.论成都地区近代名人故居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

[5].杜晓萌.近代成都教会学校体育发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8

[6].卢丽洋,李沄璋.成都近代公馆建筑特色研究[J].工业建筑.2018

[7].洪克林.从成都平安桥天主堂看中西文化的交融与近代教会中国化的努力[J].中国天主教.2018

[8].贾千慧,李晨.浅析《新新新闻》广告对近代成都消费文化的反映与建构[J].东南传播.2017

[9].向莲君.新媒介与旧空间:近代报刊与成都茶馆的现代转型[D].南京师范大学.2017

[10].洪宇.近代成都公共卫生制度探析——兼与北京比较[J].智富时代.2017

标签:;  ;  ;  

近代成都论文-周挺,孙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