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知觉论文-李彦佼,辛晓雯,李寿欣

无意识知觉论文-李彦佼,辛晓雯,李寿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意识知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觉工作记忆,干扰,无意识,相似性

无意识知觉论文文献综述

李彦佼,辛晓雯,李寿欣[1](2019)在《无意识知觉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将干扰刺激置于阈下水平,探讨无意识视觉刺激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共设计4个实验。结果发现,记忆刺激和干扰刺激均为朝向时,无干扰刺激条件下的视觉工作记忆成绩高于阈下一致干扰刺激条件和阈下不一致干扰刺激条件,而叁种刺激条件下的视觉工作记忆精度没有差异;将朝向作为记忆刺激,而以颜色作为干扰刺激时,叁种刺激条件下的视觉工作记忆成绩没有差异;记忆刺激和干扰刺激均为颜色时,无干扰刺激条件下的视觉工作记忆成绩高于阈下一致条件和阈下不一致干扰刺激条件。研究表明,无意识视觉干扰信息损害视觉工作记忆表征的正确性,而不影响视觉工作记忆的表征精度;无意识视觉干扰信息对工作记忆表征正确性的损害仅限于干扰信息与工作记忆信息属于同一类别,属于选择性干扰,支持资源共享假说。(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孟繁莹[2](2019)在《乒乓球运动员无意识知觉的特征及神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意识知觉是指由于刺激的速度过快导致人们无法有意识的知觉到呈现的刺激,尽管人们对刺激的知觉处于无意识状态,但仍对人们的思维、情绪、动作、学习和记忆产生影响。在体育运动中,主体(运动员)和客体(运动器械)运动速度的不断提高对运动员的知觉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其中包括运动员的无意识知觉能力。但是,目前有关运动员无意识知觉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针对运动员无意识知觉的研究较少,并且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其次,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最后,缺少对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迁移性的探讨。鉴于此,本研究以事件编码理论为理论指导,选择与乒乓球运动专项相关及无关的图片为刺激材料,采用掩蔽启动范式,以乒乓球运动员和与其相匹配的普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溯源技术,分别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任务难度是否调节乒乓球运动员的无意识知觉;(2)乒乓球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的神经机制是什么;(3)乒乓球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是否具有迁移性。一方面为探明运动经验与无意识知觉之间的关系提供证据支持,另一方面为竞技运动领域和技能操作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一通过控制任务难度确定乒乓球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存在的加工层面。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乒乓球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的神经机制。研究叁在研究二的基础上探索了乒乓球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的迁移性。研究结果显示:(1)在实验1中,在严格控制启动刺激呈现时间的条件下,乒乓球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都表现出启动效应,但是差异不显着;实验2进一步缩短启动刺激的呈现时间后,在无意识条件下,仅乒乓球运动员表现出启动效应;实验3在实验2的基础上增加启动刺激的空间维度后,所有被试都没有表现出启动效应;(2)在对与专项运动相关较高的信息进行无意识加工中,乒乓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视觉背侧通路与腹侧通路上的关键脑区激活,乒乓球运动员的激活强度大于普通大学生;(3)在对与专项运动无关的形状信息进行无意识加工过程中,乒乓球运动员表现出启动效应,而普通大学生则没有。与实验4相比,乒乓球运动员背侧通路上和腹侧通路上激活脑区减少,并且其激活脑区比普通大学生少;(4)在对与专项运动无关的方向信息进行无意识加工过程中,乒乓球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都表现出启动效应,但是差异不显着。通过上述研究结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乒乓球运动员确实具有无意识知觉优势;(2)任务难度对乒乓球运动员的无意识知觉能力具有调节作用;(3)视觉的背侧通路与腹侧通路共同作用于乒乓球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的信息加工,但这一作用方式会因刺激性质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即与专项运动相关程度较高信息的无意识加工相比,视觉的背侧通路与腹侧通路在非专项运动信息的无意识加工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降低;(4)乒乓球运动员在专项运动领域所表现出的无意识知觉优势能够迁移到非专项运动领域。(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9-06-10)

辛晓雯[3](2019)在《无意识知觉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诸多研究发现,阈下掩蔽刺激可以加工到知觉水平。支持无意识刺激能够加工到知觉水平的研究证据主要来自重复启动实验。在这些研究中,尽管被试报告启动刺激不可见,但仍对和启动刺激相同的目标刺激的反应速度加快,或对和启动刺激相同的目标刺激的大脑激活减弱,这表明阈下的刺激可以被知觉登记。过去对无意识知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无意识刺激对随后即时出现的刺激的反应的影响。然而,无意识信息是否会影响工作记忆中已保存的信息,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将干扰刺激置于阈下水平,探讨无意识刺激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共设计4个实验:实验一采用改编的变化觉察任务范式,以朝向刺激为材料,探讨无意识信息对工作记忆表征的影响,并通过区分、比较无意识信息与工作记忆信息一致/不一致条件,进一步探讨相似性在无意识信息影响工作记忆表征中起的作用。实验二同样以朝向刺激为材料,采用精度调节任务,探讨无意识信息对工作记忆表征精度的影响,并通过区分、比较无意识信息与工作记忆信息一致/不一致条件,进一步探讨相似性在无意识信息影响工作记忆表征精度中起的作用。实验叁以朝向刺激为记忆材料,以颜色刺激为干扰材料,探讨无意识的任务无关视觉信息对工作记忆表征的影响。实验四采用与实验一相同的范式,以颜色刺激为材料,探讨无意识信息对工作记忆表征的影响。概括来说,本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无意识干扰信息损害视觉工作记忆表征,无意识信息与工作记忆信息的相似性不能调节这种损害效应。(2)无意识干扰信息不影响工作记忆的表征精度。(3)无意识干扰信息对工作记忆表征的损害仅限于干扰信息与工作记忆信息属于同一类别,属于一种选择性干扰。为干扰损害工作记忆表征的资源共享解释提供了新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3)

丁玉珑[4](2018)在《知觉学习引起非凸显复杂刺激自动无意识捕获注意》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观点认为,凸显的简单特征(例如黑色背景下闪现的明亮红色)可以自动吸引人们的注意资源,但是对于非凸显的复杂视觉刺激的检测(例如在相似的几何图形中寻找某个特定图形)需要主动集中注意才能完成。在前人知觉学习研究中,虽然发现训练可以显着提高人们对复杂形状/物体的搜索能力,但是不清楚该学习效应究竟是反映了对训练复杂目标自上而下的注意分配效率提高,还是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注意捕获机制。近年来我们结合行为学和ERP技术,发现经长期视觉搜索训练后,非凸显的训练目标形状可以自动捕获人们的注意资源。这种"复杂视觉刺激自动捕获注意机制"一旦形成,其激活不再依赖于该复杂刺激(1)是否为当前任务搜索目标,(2)是否在主动注意空间范围之内,(3)是否被意识觉知。这种由于视觉训练引起的自动注意捕获效应由N2pc成分表征(180-280ms,源自大脑视觉腹侧通路下枕叶皮层);该N2pc效应特异于训练复杂刺激,与行为特异性学习效应高度相关,并且在训练结束3-5月之后依然保持。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首次揭示知觉学习可以引起复杂刺激自动无意识捕获注意,对国际主流知觉注意模型和特征整合理论提出挑战;(2)发现能有效预测复杂形状知觉学习行为效应的脑活动指标,揭示知觉学习可以在成年人大脑外纹状视皮层形成新的持久稳定的视觉表征,该表征可能是发生无意识注意捕获的神经基础;(3)提出"熟悉物体搜索的双阶段大脑活动模型",可以解释以下现象:人们可以在缺乏意识觉知的情况下,在复杂环境中自动检测到高度熟悉的物体,并对之产生快速的行为反应,这体现了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而重要的生存能力。(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窦雪婷[5](2018)在《汉语言情境下无意识知觉和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的蒙汉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威特金的心理分化理论到道森的生物社会学理论模式,再到贝利的生态文化理论模式都较好的解释说明了诸如西方个体倾向分析性认知、易形成场独立的认知风格,而东方个体倾向综合性认知、易形成场依存的认知风格;社会结构松散、社会化强调自主性的文化群体其成员多属于场独立认知方式,而社会结构紧密、社会化强调服从性的文化群体则多属于场依存认知方式等一系列有关认知跨文化差异的研究结果。近几十年,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尤其是认知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问题和不足,现阶段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东西方文化的比较,而不同民族间亚文化群体(文化融合的大势所趋故首选汉语言情境下进行)的差异研究较少,且研究内容及方向单一化,诸如就未涉及不同民族间整体/局部加工偏好的比较研究,况且影响整体/局部加工偏好的因素证据还尚不充足;此外,众多研究均在意识层面探讨,而对无意识的相关研究仅主要涉及其产生机制和与有意识的差异表现,较少谈及无意识认知的跨文化差异,知觉与思维是认知过程的两个重要组成,分别负责低级与高级认知处理,二者相互作用、紧密联系,而整体/局部加工偏好作为认知方式的一种、作为一种个性特征,其在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上是否具有一而贯之的特征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以上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揭示无意识认知的跨文化差异,对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及对未来研究方向和内容有一定启发作用。故本研究将主要探讨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是否存在无意识知觉和无意识思维效应?第二,无意识知觉和无意识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如何?第叁,疏密度、大小等因素对无意识知觉整体/局部加工优势的影响?第四,蒙、汉不同民族间无意识知觉和无意识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是否存在差异?并通过两个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在研究一中通过两个实验解决是否存在无意识知觉,疏密度、大小等因素对无意识知觉整体/局部加工优势的影响,无意识知觉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以及蒙、汉不同民族无意识知觉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的问题:实验1采用单因素(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关系:有关、无关)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2采用3(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关系:整体一致、局部一致、无关)×2(启动刺激疏密度:密、疏)×2(目标刺激大小:大、小)×2(民族:汉族、蒙族)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民族为被试间变量,其余为被试内变量。在研究二中通过两个实验解决是否存在无意识思维效应,无意识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以及蒙、汉不同民族无意识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的问题:实验1采用单因素(思维类型:有意识思维、无意识思维)被试间实验设计;实验2采用3(思维类型:有意识思维、Navon大字母分心任务无意识思维、Navon小字母分心任务无意识思维)×2(民族:汉、蒙)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研究一中实验1的结果为: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关系的主效应显着;实验2的结果为: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关系的主效应显着,民族主效应显着,启动刺激疏密度主效应显着,启动刺激疏密度与民族交互作用显着,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关系、启动刺激疏密度以及目标刺激大小叁者交互作用显着。研究二中实验1的结果为:思维类型主效应显着;实验2的结果为:思维类型主效应不显着,民族主效应不显着,思维类型与民族交互作用显着。研究结论为:(1)证实无意识知觉存在,且表现为局部加工优势;汉语言情境下蒙、汉不同民族的无意识知觉整体/局部加工优势不同,汉族存在整体、局部加工转换现象,随条件不同而不同,而蒙族则表现为局部加工优势;证实存在无意识思维效应,即无意识思维较有意识思维更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汉族个体无意识思维表现为整体加工优势,而蒙族个体则表现为局部加工优势。(2)启动刺激疏密度影响无意识知觉整体/局部加工优势,密(整体凸显)时无意识知觉表现为整体加工优势,而疏(局部凸显)时则表现为局部加工优势;目标刺激大小通过启动刺激疏密度对无意识知觉整体/局部加工优势产生影响,大且密时表现为整体加工优势,大且疏、小且密及小且疏时则表现为局部加工优势。(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0)

李锋盈,陈颖,欧阳林,周永兰,李伟健[6](2016)在《重量知觉对元认知监控的无意识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其核心成分是监测(Monitoring)和控制(Contro1)。关于人们是如何进行元认知监控的问题一直是该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近来,大量研究表明,人们的元认知监控会受到重量、字体大小等知觉线索的影响,这些研究启发人们从具身的视角来探讨元认知监控的机制问题。其中,Alban和Kelley(2013)发现重量会影响元认知监测;欧阳林等人(2016)则发现,重量还会影响人们的元认知控制。一些研究者认为,知觉信息对个体元认知监测的影响是自动化和无意识的。然而,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支持这一假设。Reder等人指出,元认知监控尤其是控制过程与内隐学习非常类似。因此,本研究采用内隐学习领域用于进行意识测量的方法——结构知识归因——对重量知觉影响元认知监控的意识性问题进行考察,为知觉线索对元认知监控的无意识影响提供直接证据,这将有助于揭示人们进行元认知监控的内在机制。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考察重量知觉对元认知监测(以学习判断为指标)的无意识影响,基本程序为:被试学习36对贴在重量不同(轻:12.47g/重:62.37g)的纸盒上的词对,每学完一个词对后进行学习判断,并完成结构知识归因,即报告自己是基于何种依据(猜测、知觉、记忆、规则)进行判断,最后进行线索回忆测试;实验二考察重量知觉对元认知控制(以项目选择为指标)的意识性问题,其基本程序同实验一,不同之处在于每次给被试呈现两个纸盒(包括轻的和重的),被试优先选择一个进行学习后再学习另一个,两个纸盒的词对学习完后进行结构知识归因,报告自己是基于何种依据(猜测、直觉、规则)决定优先学习某个词对的。结果发现:1)仅当被试基于猜测做出学习判断时,重量才影响元认知监测,表现为被试更倾向于对重纸盒上的词对做出更高的学习判断;2)只有当被试基于猜测和直觉进行项目选择时,重量才影响元认知控制,表现为被试优先选择重纸盒上词对的比例显着高于选择轻纸盒上的词对比例。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重量知觉对元认知监测和控制的影响是无意识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金晨曦[7](2015)在《运动经验对无意识知觉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知觉加工过程就是指对信息编码、加工的过程,包含自动加工和注意加工。对刺激有意识地识别属于注意加工的产物,属于有意识知觉,而自动加工不产生意识,无意识知觉就是这种自动加工过程的产物。心理学家对知觉加工过程的研究越来越细致,不仅仅是在行为反应层面,更是深入到两种知觉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层面进行研究。在体育运动领域,研究者们从对运动员在运动情景下的专项运动经验研究逐步深入到专项运动经验对一般特征信息的基本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但无论是以专项运动情景还是以一般特征信息为实验刺激物,对运动员的知觉加工过程的研究都是在有意识知觉的层面。在体育运动中,运动技能自动化使运动员在无需意识参与和控制下,协调有序地完成相关动作序列,保证运动过程的流畅性。根据自动化的运动技能形成的专项运动经验很可能保留了无需意识参与的自动化加工的特征,那么其对知觉过程的影响就不会只存在于有意识知觉层面。所以本研究目的是把对运动员知觉加工过程的研究扩展到无意识知觉的层面,探讨无意识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特征和规律,并将专项运动经验与无意识知觉加工过程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并且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观测乒乓球运动员的中枢加工机制。本研究选取阈下启动研究范式,以一般特征为研究内容包括阈下图形启动刺激和阈下文字启动刺激,采用图像识别任务和词汇判断任务研究两种不同的刺激表征方式对无意识知觉加工过程的影响。以乒乓球运动员为实验组(19人),无乒乓球运动经验的大学生为对照组(23人),比较运动经验在无意识知觉过程中形成的差异。实验采用E-prime2.0编程软件呈现实验程序并记录行为数据、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分析无意识知觉过程中的脑电变化。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四个实验条件下被试完成一致/不一致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比较发现,实验诱发显着的阈下启动效应(P<0.001),通过四个实验条件下的启动量比较,乒乓球运动员组的启动量显着大于普通大学生组的启动量(P<0.05),各启动条件下的启动量差异显着(P<0.05);(2)在阈下图形启动条件下的图像识别任务中,乒乓球运动员在额区诱发的P2波:一致条件下的波幅(2.06±0.27μV)显着小于不一致条件下(2.59±0.26μV),在枕区诱发的N2波:一致条件下的波幅(-3.76±0.36μV)显着大于不一致条件下(-2.76±0.39μV);(3)在阈下文字启动条件下的图像识别任务中,乒乓球运动员在额区诱发的P2波:一致条件下的波幅(3.05±0.13μV)显着大于不一致条件下(2.43±0.17μV),在枕区诱发的N2波:一致条件下的波幅(-3.01±0.17μV)显着大于不一致条件下(-2.13±0.19μV);(4)在阈下语义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任务中乒乓球运动员在枕区诱发的P2波:一致条件下的波幅(5.37±0.18μV)显着大于不一致条件下(4.93±0.19μV);(5)在阈下图形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任务中:普通大学生在额区诱发的N1波:一致条件下的波幅(-1.89±0.07μV)显着小于不一致条件下(-2.84±0.19μV)。结论:实验成功诱发了阈下启动效应,在乒乓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中都存在无意识知觉。无意识知觉受运动经验的影响,乒乓球运动员表现出更强的无意识知觉能力。无意识知觉受到视觉刺激类型及其表征方式的影响,在无意识知觉过程中乒乓球运动员更倾向于图像编码的知觉加工方式;相较于乒乓球运动员,普通大学生更倾向于语义编码的知觉加工方式。无意识知觉在动态图像识别任务和词汇判断任务中受运动经验的影响,其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5-05-01)

陈亚琪,周天罡,陈霖[8](2014)在《连续闪现抑制下对洞的无意识知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收敛一致的实验证据表明,图形的大范围性质可以由拓扑性质来描述,并且其检测发生在视觉过程的最早期,这些证据几乎全部来自对意识上知觉的研究,而拓扑性质的意识下加工机制尚有待发掘.意识下知觉是人的感官系统客观上接受刺激呈现但主观上没有察觉的知觉,其机制和应用长期以来一直是知觉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了一种双眼竞争的变式——连续闪现抑制,将待检测的刺激图形掩蔽,使之处于意识下状态,考察意识下知觉中拓扑性质的加工."洞的个数"作为一种拓扑性质是本文的研究对象.通过量度被抑制图形从发生变化到被知觉的被抑制时间,或者被试对被抑制的变化图形的正确检测率,我们发现,相比于不变或者各种非拓扑性质变化,意识下知觉中的拓扑性质(洞的个数)的变化会使图形更快、更容易被检测到.本研究揭示了拓扑性质(洞的个数)在意识下知觉中的优先性,将拓扑知觉理论从意识上知觉领域拓展到了意识下知觉领域,为拓扑性质加工的早期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另一方面,本研究也提示了拓扑性质经由皮层下视通路加工处理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4年06期)

何骏男,罗霄骁,柴潇朦,巴雅利格,刘红[9](2012)在《视知觉无意识加工中的情绪启动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启动效应指个体对在情绪类型上与启动刺激相似的靶刺激更为敏感。本研究选取某大学学生69人,采用单因素组内设计,探讨视觉无意识加工中的情绪启动效应。自变量为启动刺激与靶刺激的匹配情况(匹配与不匹配两个水平),因变量为研究参与者对靶刺激图片的反应时。实验材料为中国化面孔情绪图片160张,其中80张积极情绪,80张消极情绪,两两配对分别作为启动刺激和靶刺激,相同情绪配对为匹配组,不同情绪配对为不匹配组,最终分为40对匹配和40对不匹配,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匹配组和不匹配组。启动刺激的呈现时间通过预实验确定为30ms。实验程序使用E-prime软件编制,呈现顺序为"注视点—前掩蔽刺激—启动刺激—后掩蔽刺激—靶刺激—判定"。研究结果使用相关样本t检验,发现匹配组和不匹配组对靶刺激的反应时存在显着差异(p=0.01),匹配组显着快于不匹配组。已有研究认为,信息可以被无意识觉察到,而且信息可以是情绪性的,它在行为水平和生理水平上都会对知觉者发生影响。情绪的图片就是一种情绪性的信息,即使无法被有意识觉察到,它也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这种影响在本研究中表现为:在对靶刺激进行情绪判断时,由于阈下启动效应的存在,当启动刺激与靶刺激匹配时,参与者反应快,不匹配时反应慢。无意识情绪启动注意模型认为,具有相似性情绪刺激的信息更加引起加工者的注意,当个体对某种细微情绪变化更加关注时,在以后认知过程中一旦这种细微情绪再次出现就会更加引起加工者的注意。即无意识注意到的积极或消极情绪抢先占用了本来应该分配给信息加工的容量,当马上需要进行新的加工时(判断靶刺激情绪),如果匹配,则由于启动刺激的存在,省去了一部分加工,反应快;反之,需要先清除被占用的容量,再判断,反应时就会更长。最终得出结论:视觉无意识加工存在情绪启动效应。(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迟莹莹,张明[10](2012)在《人格特质是否对颜色知觉产生无意识影响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颜色oddball范式,在形状辨别任务中,使用vMMN这个反映无意识探测的脑电指标来考察人格特质是否对颜色知觉产生无意识影响,并考察不同人格特质个体对于偏好上有差异的颜色,是否会在无意识层面上表现出颜色知觉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两种人格特质对于绿色在颜色偏好等级顺序上没有显着差异,当绿色以一种实验条件下作为标准刺激,以另一种实验条件下作为偏差刺激时,两种人格特质个体的vMMN效应没有显着差异。(2)两种人格特质对于红色在颜色偏好等级顺序上有显着差异,但红色以一种实验条件下作为标准刺激,以另一种实验条件下作为偏差刺激时,两种人格特质个体的vMMN效应没有显着差异。这表明人格特质对颜色知觉没有无意识的影响,并且不同人格特质对于偏好等级顺序上有显着差异的颜色,没有在无意识层面上表现出颜色知觉上的差异。研究不仅揭示了人格特质与高低水平的颜色加工之间的关系,而且为颜色知觉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无意识知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意识知觉是指由于刺激的速度过快导致人们无法有意识的知觉到呈现的刺激,尽管人们对刺激的知觉处于无意识状态,但仍对人们的思维、情绪、动作、学习和记忆产生影响。在体育运动中,主体(运动员)和客体(运动器械)运动速度的不断提高对运动员的知觉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其中包括运动员的无意识知觉能力。但是,目前有关运动员无意识知觉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针对运动员无意识知觉的研究较少,并且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其次,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最后,缺少对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迁移性的探讨。鉴于此,本研究以事件编码理论为理论指导,选择与乒乓球运动专项相关及无关的图片为刺激材料,采用掩蔽启动范式,以乒乓球运动员和与其相匹配的普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溯源技术,分别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任务难度是否调节乒乓球运动员的无意识知觉;(2)乒乓球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的神经机制是什么;(3)乒乓球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是否具有迁移性。一方面为探明运动经验与无意识知觉之间的关系提供证据支持,另一方面为竞技运动领域和技能操作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一通过控制任务难度确定乒乓球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存在的加工层面。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乒乓球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的神经机制。研究叁在研究二的基础上探索了乒乓球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的迁移性。研究结果显示:(1)在实验1中,在严格控制启动刺激呈现时间的条件下,乒乓球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都表现出启动效应,但是差异不显着;实验2进一步缩短启动刺激的呈现时间后,在无意识条件下,仅乒乓球运动员表现出启动效应;实验3在实验2的基础上增加启动刺激的空间维度后,所有被试都没有表现出启动效应;(2)在对与专项运动相关较高的信息进行无意识加工中,乒乓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视觉背侧通路与腹侧通路上的关键脑区激活,乒乓球运动员的激活强度大于普通大学生;(3)在对与专项运动无关的形状信息进行无意识加工过程中,乒乓球运动员表现出启动效应,而普通大学生则没有。与实验4相比,乒乓球运动员背侧通路上和腹侧通路上激活脑区减少,并且其激活脑区比普通大学生少;(4)在对与专项运动无关的方向信息进行无意识加工过程中,乒乓球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都表现出启动效应,但是差异不显着。通过上述研究结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乒乓球运动员确实具有无意识知觉优势;(2)任务难度对乒乓球运动员的无意识知觉能力具有调节作用;(3)视觉的背侧通路与腹侧通路共同作用于乒乓球运动员无意识知觉优势的信息加工,但这一作用方式会因刺激性质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即与专项运动相关程度较高信息的无意识加工相比,视觉的背侧通路与腹侧通路在非专项运动信息的无意识加工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降低;(4)乒乓球运动员在专项运动领域所表现出的无意识知觉优势能够迁移到非专项运动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意识知觉论文参考文献

[1].李彦佼,辛晓雯,李寿欣.无意识知觉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孟繁莹.乒乓球运动员无意识知觉的特征及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9

[3].辛晓雯.无意识知觉对视觉工作记忆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9

[4].丁玉珑.知觉学习引起非凸显复杂刺激自动无意识捕获注意[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5].窦雪婷.汉语言情境下无意识知觉和思维的整体/局部加工优势的蒙汉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6].李锋盈,陈颖,欧阳林,周永兰,李伟健.重量知觉对元认知监控的无意识影响[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7].金晨曦.运动经验对无意识知觉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

[8].陈亚琪,周天罡,陈霖.连续闪现抑制下对洞的无意识知觉[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4

[9].何骏男,罗霄骁,柴潇朦,巴雅利格,刘红.视知觉无意识加工中的情绪启动效应[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10].迟莹莹,张明.人格特质是否对颜色知觉产生无意识影响的ERP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标签:;  ;  ;  ;  

无意识知觉论文-李彦佼,辛晓雯,李寿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