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深度处理论文-刘吉开,万甜,程文,王敏,孟婷

饮用水深度处理论文-刘吉开,万甜,程文,王敏,孟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饮用水深度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饮用水,磺胺类抗生素,深度处理,紫外光

饮用水深度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吉开,万甜,程文,王敏,孟婷[1](2018)在《饮用水中典型磺胺类抗生素的深度处理工艺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水体中残留的抗生素所引起的生态毒害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目前,大多数给水厂采用的常规处理工艺无法有效去除水中抗生素。文中对比了活性炭吸附、紫外降解以及紫外光+活性炭联合处理这叁种深度处理工艺对水体中典型磺胺类抗生素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浓度为5 mg/L的情况下,单一紫外降解对于磺胺类抗生素的去除率只有20%左右,单一活性炭吸附对于磺胺类抗生素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紫外光+活性炭联合处理对于磺胺类抗生素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试验结果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黄孟斌,王刚,王长平,蒋旗军[2](2018)在《饮用水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的生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处理石岩水库微污染水源水开展生产试验,研究了工艺对CODMn、浊度、氨氮和细菌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为1.0 mg/L时,工艺运行良好,滤后水CODMn去除率达到30%以上,氨氮去除率为75%,滤后水浊度降低至0.15 NTU左右,满足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供水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曹勋,丁新春,彭祥,施鹏,李爱民[3](2018)在《磁性离子交换树脂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示范工程配套小试,研究磁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在饮用水深度处理领域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磁性树脂能高效去除砂滤出水中的有机物、硫酸根、硝酸根,树脂吸附平衡时间为30min,树脂浓度取1.0%为宜,对COD_(Mn)、UV_(254)、硫酸根、硝酸根去除率分别为60.5%、86.5%、89.1%和54.8%;树脂示范工程出水消毒后叁卤甲烷和卤乙酸浓度较常规处理削减了56.7%和76.7%;水源水出现季节性污染时,树脂深度处理工程对有机物能保持较高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达57.3%,树脂工程的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分别为236元/m~3、0.09元/m~3,磁性树脂在饮用水深度处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04期)

龚敏[4](2018)在《70%多孔弹性滤料-活性炭联合工艺应用于饮用水深度处理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着重研究70%多孔弹性滤料-活性炭联合工艺在不同进水温度及不同进水浓度时对饮用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浊度、铁、UV254、高锰酸盐指数、DOC、BDOC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在91%、94%、32%、36%、43%、88%左右,可基本满足膜技术处理系统对进水水质的要求,可以应用于饮用水深度处理前的预处理,能较好地减轻后续膜技术处理的负荷。(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8年03期)

陈涛[5](2018)在《群感效应对饮用水活性炭深度处理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的作用及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的发现是二十世纪最具里程碑的科学事件之一,它广泛的应用于人类和动植物疾病的防治。自1929年青霉素问世以来,抗生素在短期内有效地控制了许多传染性疾病,拯救了全世界数以万计的生命。然而,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抗性基因迅速地发展,细菌耐药性已经变成当今世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十分紧迫。目前,从自然环境中检出抗性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多,饮用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其抗性基因污染问题需要引起重点关注。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是一种常见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其表面生物膜对饮用水中抗性基因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研究表明,细菌聚集和生物膜的形成与群体感应现象息息相关。饮用水生物膜中细菌种群之间会进行基因交换,这可能导致抗性基因的进一步传播。科学评估饮用水生物活性炭工艺中生物膜的形成及生物膜内群感效应的变化,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行为特征和传播规律,将有助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和保护人类健康。本研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16S rRNA高通量测序和HPLC-MS/MS等,调研探究饮用水厂生物活性炭工艺中抗生素抗性基因行为特征,及其与细菌群落结构、群感效应之间的关系,结合抗性质粒接合转移实验及活性炭小试研究结果,探求群感效应在ARGs传播扩散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并选取常见的天然的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QSI),探究其对信号分子分泌菌的作用效果,及其对生物膜形成和对接合转移的调控作用,为实际生物活性炭工艺中抗生素抗性污染的控制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饮用水活性炭处理工艺会造成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富集,经过活性炭工艺后,抗性基因丰度增加,其中blaTEM抗性基因和tetQ抗性基因增加最为显着,blaTEM从 1.70×10-1copies/16S rRNA copies 提高到 3.07×100copies/16S rRNA copies,tetQ 从 1.79×10-4copies/16S rRNA copies 提高到 1.22×10-3copies/16S rRNA copies。活性炭处理后,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细菌群落结构与抗生素抗性基因结构转变显着相关,其中和厚壁菌门和蓝藻菌门联系最为密切;(2)活性炭上生物膜可检测到C6-HSL,C8-HSL,C10-HSL,C12-HSL,30C8-HSL,30C12-HSL六种信号分子,浓度范围是0.01-0.76ng/mL。活性炭样品能分离出包括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在内的十种信号分子分泌菌,其中厚壁菌门能产生除C10-HSL之外的在生物活性炭上检测到的所有信号分子,群感效应与抗性基因的扩散转移有密切联系;(3)信号分子被证明能有效促进同种细菌间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水平转移,其中效果最显着的是C8-HSL,最高可促进28.60倍,活性炭小试实验中外源添加浓度为1OOng/L时,接合转移效率能提高60倍左右。外源信号分子分泌均菌也能不同程度提高抗性基因的水平转移,效果最显着的是Paenibacilluschibensis,能促进17.40倍,在活性炭小试实验中,投加比例为2:5时最高可达到21.02倍;(4)信号分子可以促进细菌分泌更多EPS,促进生物膜的形成。在持续运行的活性炭装置体系中,信号分子对EPS的形成有促进作用(P<0.05),外源信号分子组的多糖含量最高可达24.33mg/L,蛋白含量最高可达125.20mg/L,外源信号分子分泌菌组多糖含量最多可达26.48mg/L;蛋白含量最高可达142.94mg/L,均高于对照组;(5)QSI对信号分子分泌菌的群体感应系统有抑制作用,QSI分子对信号分子分泌菌的成膜数抑制作用要明显比对浮游细菌的抑制高(P<0.05)。作用最强的抑制剂2(5H)-呋喃酮,对浮游细菌Paenibacilluschibensis的抑制率仅33.86%,对Bacillussubtilis的抑制率为28.53%,但对生物膜的形成抑制率却高达90%。QSI对于胞外多聚物的形成、细菌表面疏水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QSI分子也能抑制信号分子分泌菌对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的促进作用,在相同浓度下,2(5H)-呋喃酮和呋喃酮的作用效果优于吲哚和香豆素。(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3-01)

詹兢兢[6](2018)在《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遭受严重制约,同时也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形成了威胁。常规的水处理工艺在实效性方面并不理想,仍然存在污染物的残留,特别是氮、有机污染物的残留问题较为严重。为了更好地实现健康饮水,本文详细分析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8年02期)

蔡广强,刘伟,张金松,卢小艳,刘丽君[7](2018)在《活性炭-超滤深度处理工艺对叁氯乙醛生成潜能的影响及其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南方某活性炭-超滤深度处理工艺水厂为研究对象,对工艺过程中叁氯乙醛生成潜能(CHFP)及相关有机物指标进行为期1年每月1次的监测,以明晰活性炭-超滤深度处理工艺对CHFP及有机物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原水CHFP均呈现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趋势,高温季节(5—9月)相对较高,范围为15.50~64.00μg·L~(-1),活性炭-超滤深度处理工艺对CHFP、TOC、CODMn和UV254去除率范围分别为37.42%~69.12%、25.25%~66.71%、27.33%~61.25%和21.80%~72.46%,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4.51%、39.21%、45.04%和42.91%;混凝沉淀单元在CHFP和有机物指标去除中均起主要作用,炭滤单元对TOC有较好的去除作用,超滤单元对CHFP和CODMn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建议水厂设计与运行中将臭氧与活性炭滤池联合使用,以协同去除CHFP和有机物,进一步提高供水水质。(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孙弘,高建宏[8](2018)在《饮用水深度处理智慧联合消毒系统的应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进行局部强化,增加深度处理环节,并建立云服务平台,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提前预测,精准监控,实现水厂的智慧化运行,为水厂升级改造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张平允,殷一辰,周文琪,王铮,张东[9](2017)在《纳滤膜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滤(NF)可以去除各种有机物和有害化学物质,同时保留人体所必须的无机离子,因此其在饮用水深度处理,尤其减少消毒副产物和溶解性有机碳,NF膜法比传统处理方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作者综述了NF膜的定义与分离机理、NF膜制备方法及国内外商用NF膜的主要产品和特点,NF膜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典型应用,展望了纳滤膜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未来NF膜在饮用水深度处理应用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研究内容。(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7年10期)

吉红军[10](2017)在《微污染水源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优化研究与示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饮用水水源污染不断加剧,微量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加,水源呈微污染状态,常规水处理工艺一般很难有效地去除其中的微量污染物,饮用水水质安全与生物稳定性的保障任务受到极大的挑战。因此针对微污染水源开展深度处理工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本课题首先全面调研了江苏省域各流域取水超标情况、污染物超标情况及水厂制水工艺。并针对淮河流域盐城段水源水质特征,提出了以降低有机污染物、消毒副产物前体物(DBPFP)含量,提高水质安全与制取生物稳定性水的饮用水安全处理水处理目标,并相应开展以下叁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水源水质调研;(2)采用中试装置,对预臭氧+常规处理+主臭氧-生物活性炭(O_3-BAC)深度处理工艺进行优化研究。重点考察不同混凝剂(PAC)投加量、预臭氧单元臭氧投加量、主臭氧-生物活性炭(O_3-BAC)单元臭氧投加量与接触时间下的水质净化效果与出水生物稳定性,以确定深度处理工艺最佳运行工况,为饮用水深度处理示范工程运行调控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中试试验,重点对示范工程预臭氧单元及O_3-BAC单元进行臭氧投加量优化验证。并将常规处理工艺与深度处理工艺处理效果进行对比,突出深度处理工艺对污染物的净化优势。(1)研究发现淮河流域取水超标情况及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cr)、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_4~+-N)、锰离子(Mn~(2+))及石油类等污染物超标情况较为严重;江苏省内大部分自来水厂仍以常规工艺为主,部分增设深度处理工艺,以臭氧-生物活性炭为主。(2)利用中试装置对预臭氧+常规处理+主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进行优化研究。重点关注DBPFP、臭氧氧化副产物:如溴酸盐(BrO_3~-)、甲醛(CH_2O)及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的去除变化特性。研究发现,当PAC投加量为30 mg/L时,常规处理工艺对各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对总叁卤甲烷前体物(TTHMFP)、总卤乙酸前体物(THAAFP)去除率分别为56.6%、61.2%,但出水BDOC含量较高,生物稳定性难以保障,需采用深度处理工艺进一步保障出水水质生物稳定性。预臭氧单元对有机物有一定去除效果,当臭氧投加量为1.1 mg/L时,CODMn、UV254、TOC的去除率分别为15.2%、23.6%及21.4%;但预臭氧单元出水BDOC含量上升,水质安全稳定性下降,需要依靠后续深度处理单元进一步处理;当臭氧投加量为1.1mg/L时,对THMFP、HAAFP具有较好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20.4%、42.3%。出水BrO_3~-含量低于检测线(0.02μg/L),CH_2O含量在30-71 μg/L之间,远低于国家水质标准。固定臭氧接触时间为30 min,当主臭氧投加量为2 mg/L时,深度处理中试工艺对污染物去除效率最高,CODMn、TOC、UV254去除率分别达52.2%、56.6%及61.2%,对BDOC去出去达76.8%,对TTHMFP及THAAFP去除率分别为53.1%和44.0%。固定主臭氧单元臭氧投加量为2 mg/L,当臭氧接触时间为50 min(BAC单元对应EBCT为21.3 min)时,深度处理工艺对各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其中CODMn、TOC、UV254去除率分别达到 73.7%、63.7%与 93.5%;对 BDOC 去除率为87.6%,出水生物稳定性大大提高。对TTHMFP及THAAFP去除率分别为69.4%、44.6%。(2)结合中试试验研究结果,依托盐城市城东水厂进行深度处理示范工程优化研究,对水厂深度处理工艺全流程出水进行为期一年跟踪监测,并对预臭氧、O_3-BAC单元臭氧投加量进行优化研究。研究表明,与中试研究结果类似的是,当预臭氧单元臭氧投加量为1.1 mg/L时,预臭氧单元对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其中 CODMn、TOC 及 UV254去除率分别达 13.3%、7.7%及 32.8%。TTHMFP 及THAAFP去除率分别为36.1%、51.7%。当主臭氧投加量为1.8 mg/L时,03-BAC深度处理单元对各污染物去除效果最佳,CODMn、TOC、UV254去除率分别达52.2%、56.6%及 61.2%,对 TTHMFP 及 THAAFP 去除率分别为 53.1%、44.0%。固定预臭氧投加量1.1 mg/L,主臭氧投加量1.8 mg/L,出水TTHMFP及THAAFP去除率分别达21.9%及63.2%,说明深度处理工艺在优化工况条件下能够有效地去除DBPFP含量,从而减少出水DBPs产生量。出水BDOC去除率达82.5%,含量在0.2 mg/L左右,出水生物稳定性大大提高。深度处理工艺对浊度及CODMn的去除率显着高于常规处理工艺,且全年出厂水浊度稳定低于0.2NTU、CODMn稳定低于2 mg/L。本项研究表明中试装置深度处理工艺,预臭氧投加量为1.1 mg/L,主臭氧投加量为2mg/L条件下,对各污染物均具有显着去除效果,能够保障出水水质安全与生物稳定性。其优化运行成果对深度处理示范工程运行调控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05)

饮用水深度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处理石岩水库微污染水源水开展生产试验,研究了工艺对CODMn、浊度、氨氮和细菌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为1.0 mg/L时,工艺运行良好,滤后水CODMn去除率达到30%以上,氨氮去除率为75%,滤后水浊度降低至0.15 NTU左右,满足标准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饮用水深度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刘吉开,万甜,程文,王敏,孟婷.饮用水中典型磺胺类抗生素的深度处理工艺对比[J].净水技术.2018

[2].黄孟斌,王刚,王长平,蒋旗军.饮用水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的生产试验研究[J].供水技术.2018

[3].曹勋,丁新春,彭祥,施鹏,李爱民.磁性离子交换树脂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18

[4].龚敏.70%多孔弹性滤料-活性炭联合工艺应用于饮用水深度处理效果的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

[5].陈涛.群感效应对饮用水活性炭深度处理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水平转移的作用及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18

[6].詹兢兢.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环境与发展.2018

[7].蔡广强,刘伟,张金松,卢小艳,刘丽君.活性炭-超滤深度处理工艺对叁氯乙醛生成潜能的影响及其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J].环境工程学报.2018

[8].孙弘,高建宏.饮用水深度处理智慧联合消毒系统的应用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8

[9].张平允,殷一辰,周文琪,王铮,张东.纳滤膜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现状[J].净水技术.2017

[10].吉红军.微污染水源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优化研究与示范[D].东南大学.2017

标签:;  ;  ;  ;  

饮用水深度处理论文-刘吉开,万甜,程文,王敏,孟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