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能源消费论文-刘业炜

区域能源消费论文-刘业炜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能源消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庭能源消费,时空差异,STIRPAT模型,碳减排

区域能源消费论文文献综述

刘业炜[1](2019)在《我国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时空差异性研究——基于居民家庭收入、区域气候差异与碳减排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能源消费成为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我国31个省份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家庭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其中收入水平和气温差异是造成东中西部地区和南北方地区家庭能源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是家庭能源消费产生时间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在制定能源发展和碳减排政策时,应因地制宜地采用有效措施,帮助各地区实现能源消费向高效、清洁化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价格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7期)

胡剑波,王青松[2](2019)在《基于泰尔指数的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演进规律对于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对建设生活环境整洁、宜居的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泰尔指数对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测量。实证分析表明:2001~2016年,我国农业依然停留在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经营状态,尤其是2009年以来,以农业人口为权重的泰尔指数T(P)和以农业GDP为权重的泰尔指数T(G)皆处于上升状态,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中,以农业GDP为权重的泰尔指数T(G)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而以农业人口为权重的泰尔指数T(P)持续上升,且T(P)>T(G);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人均能源消费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差异导致两种权重下八大地区差异演变趋势不同;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引起的,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大于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都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展秀萍[3](2019)在《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依赖性强,能源消费强度较高,不同区域间能源消费强度差异较大。鉴于此,本文设定回归模型,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对比分析中国不同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结果发现:(1)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能源技术等几乎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呈一个上升的势态;(3)经济因素影响了中国各区域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32期)

韩君,张慧楠[4](2019)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域能源消费的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标: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测度不同区域能源消费的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研究方法:使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测度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测度区域间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中国能源消费呈现北方"高-高"集聚,南方"低-低"集聚的分布特征。创新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抑制效应北方要高于南方;产业协调发展对能源消费影响处于上升区间,影响较大的区域是西南和西北地区,影响较小的区域是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拉动效应南方要高于北方;绿色发展的调整空间西部和北方地区要大于东南沿海地区;开放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刺激作用东南沿海地区要高于东北和西北地区;共享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拉动效应西部地区要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研究创新: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能源消费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价值: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目标、资源禀赋水平、地理位置优势以及国际国内分工的不同,决定了采取差异化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方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来源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周嘉,时小翠,赵靖宇,王钰萱,孙丽[5](2019)在《中国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3—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居民直接生活能耗碳排放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其空间格局变化,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居民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的碳排放空间依赖作用较为显着;居民消费水平、居民直接生活能耗碳排放强度、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对居民人均直接生活能耗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家庭规模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呈现较强的负向抑制作用。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碳排放方面凸显为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差异,并在集聚格局上表现出多种类型。(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熊勇清,黄恬恬,李小龙[6](2019)在《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政策实施效果的区域差异性——“购买”和“使用”环节政策比较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还处于"技术与商业化示范"阶段,高价格与市场的低需求、高风险与消费者的低认知是其主要特征。根据"居民消费能力"和"交通承载能力"区分示范推广应用城市的区域差异性,应用双重差分模型等方法从静态和动态角度,研究分析了"购买"和"使用"环节政策在不同城市实施效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购买"环节政策实施效果与城市居民消费能力呈反比,与城市交通承载压力呈正比,"使用"环节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城市消费能力和交通承载压力均呈正比;"购买"和"使用"环节政策在中等居民消费能力和车辆承载压力较低的城市均有显着效果。因此,制定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市场内生动力,适当减少财政补贴政策力度;还应根据城市居民消费能力和交通承载压力的不同制定差异化促进政策,消费能力及车辆承载压力较低的城市应以"购买"环节政策为主;消费能力及车辆承载压力中等城市可由"购买"环节向"使用"环节转移;消费能力及车辆承载压力较高的城市则应注重培育新能源汽车市场内生动力,以"使用"环节配套设施及服务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5期)

韩雅文[7](2019)在《基于能源消费增长因素分析的中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中国政府承诺到2030年,国内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60亿吨标准煤当量以内,非化石能源及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达到35%左右。为实现上述能源消费目标,同时保证经济增长,对中国能源消费增长驱动因素、以及能源驱动因素变动下的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利用价值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表和省际部门能源消费清单,首次建立了中国2007年及2012年混合型MRIO表。使用混合型MRIO模型避免了价值型MRIO模型中不同部门使用能源价格相同的假设,因而更加符合实际。第二,基于混合型MRIO分析,创新性地建立了扩展的结构分解模型,在将能源消费增长分解为需求效应和里昂惕夫逆矩阵效应的基础上,将后者分解为贸易效应和技术效应,并将技术效应进一步分解为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单位产出物耗效应,深化了对技术效应的分析。最后,本文将混合型MRIO分析与多目标优化模型相结合,探讨了中国五大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优化过程中考虑了能源消费增长驱动因素的变化,并权衡了中国经济、能源、环境叁者的关系及区域发展公平,将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的研究尺度从单区域扩充到了多区域的范畴。本文得出的关键结论如下:2007年到2012年,技术效应中的能源强度效应是抵消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5年间共节约一次能源13.5亿吨标准煤当量(tce),其中节约煤炭资源11.5亿tce。能源结构效应并未带来天然气和一次电力消费的显着增加,反而促进煤炭消费增长了2.1亿tce。单位产出物耗效应间接引致了能源消费增加3.9亿tce,其中煤炭增长2.9亿tce。此外,本文明确了上述叁种效应引致能源消费增加的重点区域及重点部门。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显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应变为服务业、清洁电力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设备制造业,在既定能源约束下可实现2018年至2030年年均4.8%的经济增速。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差异在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增长主要依赖服务业、清洁电力工业和建筑业,而欠发达地区除此之外还需依赖制造业类的增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9-05-01)

胡振,王玥,何晶晶,柳燕,张玲[8](2019)在《西部城镇家庭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的区域特征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调研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调研数据,对比分析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城镇家庭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水平。结果发现:(1)西部城镇家庭直接能源消费、间接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东部、中部地区有较大差距;(2)西部城镇家庭间接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结构方面,食品烟酒与居住消费产生的能耗及其碳排放显着高于其他类别,居住与交通通信类别消费对应的能耗及其碳排放占比高于其它地区;(3)西部城镇户均间接碳排放与家庭经济状况的区域特征与东、中部地区相似,但不同消费项目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具体包括城市化率、家庭收入、家庭规模、家庭结构、户均年龄及家庭成员学历等。西部地区应针对城镇家庭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制定有效措施,引导居民合理消费,促使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进程协调一致。(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4期)

姜璐,陈兴鹏,孔云霄,张子龙,薛冰[9](2019)在《基于GM(1,1)和因子分解模型的区域能源消费情景分析——以辽宁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能源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同时,能源消费也是影响气候变化和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区域能源消费的情景分析,对于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制定区域能源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辽宁省为案例,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14年区域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辽宁省能源消耗总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为0.93,属于能源驱动型发展方式;基于灰色模型GM(1,1)开展了2015—2029年的能源消费情景分析,发现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量最大且呈指数上升趋势;基于因子分解法和节能指数方法开展区域节能效率潜力判断,认为区域节能方向主要是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最后提出了促进能源可持续转型的若干建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10](2018)在《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新能源乘用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汪光玉:完善营销服务,满足各区域内消费市场需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做好科技引领的先行者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对新车型的开发和市场投入力度,其中尤以A00级纯电动乘用车最为抢眼。江淮新能源乘用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汪光玉认为":A00级纯电动在高速乘用车市场中占比达到67%,之(本文来源于《齐鲁周刊》期刊2018年42期)

区域能源消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演进规律对于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对建设生活环境整洁、宜居的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泰尔指数对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测量。实证分析表明:2001~2016年,我国农业依然停留在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经营状态,尤其是2009年以来,以农业人口为权重的泰尔指数T(P)和以农业GDP为权重的泰尔指数T(G)皆处于上升状态,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中,以农业GDP为权重的泰尔指数T(G)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而以农业人口为权重的泰尔指数T(P)持续上升,且T(P)>T(G);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人均能源消费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差异导致两种权重下八大地区差异演变趋势不同;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引起的,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大于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都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能源消费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业炜.我国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时空差异性研究——基于居民家庭收入、区域气候差异与碳减排相关性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

[2].胡剑波,王青松.基于泰尔指数的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9

[3].展秀萍.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研究[J].智库时代.2019

[4].韩君,张慧楠.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域能源消费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

[5].周嘉,时小翠,赵靖宇,王钰萱,孙丽.中国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6].熊勇清,黄恬恬,李小龙.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政策实施效果的区域差异性——“购买”和“使用”环节政策比较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7].韩雅文.基于能源消费增长因素分析的中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8].胡振,王玥,何晶晶,柳燕,张玲.西部城镇家庭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的区域特征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调研数据[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9].姜璐,陈兴鹏,孔云霄,张子龙,薛冰.基于GM(1,1)和因子分解模型的区域能源消费情景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生态学杂志.2019

[10]..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新能源乘用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汪光玉:完善营销服务,满足各区域内消费市场需求[J].齐鲁周刊.2018

标签:;  ;  ;  ;  

区域能源消费论文-刘业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