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协调论文-本报记者,刘诗萌

货币政策协调论文-本报记者,刘诗萌

导读:本文包含了货币政策协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方债,货币政策,政策协调,政府债券,社会融资,财政政策,规模统计,国家货币政策,统计指标,股票融资

货币政策协调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刘诗萌[1](2020)在《国债和地方债纳入社融 有利于支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16日,央行公布2019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初步统计,2019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5.58万亿元,比上年多3.08万亿元。需要注意的是,继2018年7月之后,央行再次对公布的社会融资口径进行调整。央行表示,2019年12月起(本文来源于《中国产经新闻》期刊2020-01-21)

本报特约评论员[2](2020)在《协调财政货币政策 助力经济稳健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政府连续第10年采取“积极+稳健”的政策组合,在保持政策延续性的同时,体现了重要的机制创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推进国(本文来源于《中国城乡金融报》期刊2020-01-08)

何剑,张梦婷,王桂虎,郑智勇[3](2019)在《平衡内外均衡: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贸易争端频发、地缘政治恶化所引起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多数经济体受制于当前贸易形势和舆论环境,进行了"顺水推舟式"降准、降息、汇率贬值,而我国央行是否跟随以及货币政策内外部均衡的取舍权衡问题则显得尤为关键。为了拟定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理论上的执行顺序,基于2002年第1季度—2019年第2季度数据,借助信号模型搭建了一个包含利率稳定、汇率稳定以及中央银行政策偏好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地采用Probit模型和GMM模型做全时段和分时段的检验说明。当央行进行"逆周期调节"和"利率走廊"操作时,二者的稳定关系是否会被其自身强关联性和外部冲击因素打破。结果显示,利率稳定和汇率稳定的均衡区间分别为1.289%~4.229%和6~7,当二者居于或溢出边界时都要兼顾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只不过需要在操作力度和方向上予以把控。本文指出,即使央行采用两种调节机制维持利率和汇率稳定,仍需考虑二者的传导关系和经济发展、财政收支、心理预期、货币增长等基本面情况。(本文来源于《财经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治政[4](2019)在《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稳增长"与"稳杠杆"的双重目标,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财政、货币政策四种规则的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利用我国1995—2016年间的数据进行估计,然后从平滑机制和联动机制两个层面探讨财政货币政策如何配合问题。研究发现,从平滑机制看,财政货币政策需要各自加强相机调节力度,从联动机制看,利率需要对税收冲击负向响应,而政府支出需要对货币供给冲击正向响应。研究表明,与现行政策范式相比,政策搭配优化后的调控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当代金融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刘金全,张龙[5](2019)在《新中国70年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范式:总结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具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政策目标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存在差异,为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经历多次"松紧"切换。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积极""积极+从紧""积极+稳健"等各种组合范式的变迁过程,在总结其呈现的灵活多变、相机调控、需求管理、工具多元等调控经验基础上,分析了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存在的多重目标调控两难、调控效应滞后错位、经济效应边际递减、政策效果相互抵消等客观问题,并阐述了新时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组合范式、预期管理、供需协同、工具协调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创新机制,为相关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财贸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苏嘉胜,王曦[6](2019)在《宏观审慎管理的有效性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可能存在冲突,然而国内研究尚未注意这个问题。本文基于带金融摩擦的DSGE模型,构造了家庭借贷约束中的贷款价值比以及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这两种宏观审慎逆周期调节工具,在一个更为精细全面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架构下考察中国宏观审慎管理的有效性。更进一步,将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职能归于央行货币政策部门,将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归于宏观审慎管理部门,在一个连续博弈的设定下考察两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研究发现:(1)面对技术冲击和金融冲击时,宏观审慎管理能够有效缓解经济波动,但在遭受财政冲击时,效果则相反;(2)与非协调施政相比,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部门的协调施政可以明显减少福利损失。因此,现实中应进行更高层次的统筹管理或改革,以解决两部门政策目标和工具使用的冲突问题。(本文来源于《财贸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朱军,李建强,张淑翠[7](2019)在《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理论综述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而言,货币政策调节通货膨胀水平,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产出水平。然而经济系统中各种扭曲、摩擦的存在可能会弱化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和功能,甚至扭转作用的方向。但基本的经济原理告诉我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总是相互作用的,两者共同决定着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物价水平。因此,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自然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结合近年来关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反思,以及所采用研究方法的演进,本文从IS-LM模型的总量调节框架、政策主体的博弈视角、规则协调的DSGE框架等方面,综述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研究脉络。随后,本文展望了未来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的多个方面。最后,结合中国政策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本文提供了未来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取向。(本文来源于《金融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吴智华,温军,李敏[8](2019)在《中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搭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构建包含住房贷款抵押比和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两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及内生化商业银行决策的DSGE模型,从合作与非合作均衡的视角探究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搭配问题。研究表明:(1)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互合作能够实现更低的社会福利损失,该损失降低的程度与冲击类型相关,住房需求冲击和企业家资本收益风险冲击下两者之间相互合作的福利所得明显;(2)货币政策应与宏观审慎政策就信贷水平目标相互沟通,宏观审慎应以金融稳定为唯一目标,即使其目标函数中关注产出缺口,也不应将其作为决策变量;(3)在货币政策和总需求冲击下,宏观审慎当局仅需使用银行资本监管工具,而在其余外生冲击下,单一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会引发宏观经济长期波动性加剧,宏观审慎政策需要多种工具相互配合,共同降低监管政策的整体外溢效应。(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丽霞[9](2019)在《银行监管协调与货币政策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行监管和货币政策作为国民经济市场的宏观导向,通过银监会、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等协调工作下,可实现资金的有效监管。文章指出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现状,并通过构建组织框架、建立共享平台、完善协调机制、强化政府职能等两者之间的协调性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期刊2019年08期)

孙树强[10](2019)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一个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决策者认识到传统调控政策的缺陷,开始诉诸于宏观审慎政策应来应对金融周期所产生的冲击。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各有侧重,各司其职。然而,从政策实践的角度来看,宏观审慎政策的运用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尚待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解决。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在实践过程中,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在操作工具、作用机制及最终目标上可能存在相互影响,如果对其影响程度及其机制没有清晰的认识,就可能在执行政策时产生冲突或者超调。(本文来源于《金融市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货币政策协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政府连续第10年采取“积极+稳健”的政策组合,在保持政策延续性的同时,体现了重要的机制创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推进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货币政策协调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刘诗萌.国债和地方债纳入社融有利于支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N].中国产经新闻.2020

[2].本报特约评论员.协调财政货币政策助力经济稳健发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20

[3].何剑,张梦婷,王桂虎,郑智勇.平衡内外均衡: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J].财经科学.2019

[4].王治政.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问题研究[J].当代金融研究.2019

[5].刘金全,张龙.新中国70年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范式:总结与展望[J].财贸经济.2019

[6].苏嘉胜,王曦.宏观审慎管理的有效性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协调[J].财贸经济.2019

[7].朱军,李建强,张淑翠.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理论综述与展望[J].金融评论.2019

[8].吴智华,温军,李敏.中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搭配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王丽霞.银行监管协调与货币政策的分析研究[J].当代旅游.2019

[10].孙树强.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一个综述[J].金融市场研究.2019

标签:;  ;  ;  ;  ;  ;  ;  ;  ;  ;  

货币政策协调论文-本报记者,刘诗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