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跳阶段论文-马俊驰

起跳阶段论文-马俊驰

导读:本文包含了起跳阶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教学设计

起跳阶段论文文献综述

马俊驰[1](2019)在《全程控制手段在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阶段的教学设计与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所有的田径跳跃类项目中,助跑和起跳的动作质量与跳跃成绩直接相关,助跑起跳越连贯,技术越正确,跳跃成绩越好。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助跑弧线不正确导致身体内倾不够,起跳时放脚位置和放脚角度的不正确导致过杆时身体姿势成X型,过杆后不能落入安全落垫区等。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技术,是背越式跳高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正确的助跑起跳技术能够有效纠正上述错误动作,也能够为起跳提供良好的速度支撑,对提高起跳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上述目的,本文欲设计"助跑-起跳全程控制教学手段"辅助学生在学习背越式跳高过程中,在有效的教学时限内快速且准确的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谷歌学术,学校图书馆等文献检索系统以"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教学设计"为关键字查阅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的相关文献,整理出"助跑-起跳全程控制手段"的初步设想,并通过教学实验设计控制起跳点的位置和助跑弧度的大小,运用叁维录像拍摄方法对实验对象的技术动作进行视频拍摄,将拍摄后的视频运用Dartfish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解析,将解析出的数据录入到excel2007中,最后运用spss17.0将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将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将第五次课程设置为测验课,对技术动作掌握进程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第5次课程测验中,实验组学生达到1.45m高度的比例为73.33%,对照组学生达到1.45m高度的比例为25%,实验组学生对于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的进程较快。(2)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跳高技术的技术评定成绩进行T检验,发现P值小于0.05,在技术评定得分方面有显着差异。达标成绩方面,对两组学生的跳高高度达标成绩进行T检验,发现P值小于0.05,两组学生的跳高达标成绩有较大差异。(3)对步长的分析,由数据可知两组学生的后两步的助跑节奏在步长和时间上都符合由大到小这一变化规律。实验组的数据相较于对照组,用了较短的时间提高了水平速度;对助跑速度的分析,在助跑平均速度方面,对于倒一步的速度,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性显着,助跑速度逐渐加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实验组学生的助跑弧线加上了标志物的控制,学生对于助跑弧度的把握要优于对照组,正确的助跑弧度,有利于增大身体内倾角度,具体的优越性反映到数值上体现在实验组学生最后两组的速度增幅较大,实验组的平均速度增幅为1.81m/s,对照组的平均速度提高了0.06m/s,对照组的速度变化数值远远小于实验组。实验组步幅的变化反应了助跑节奏的改变,实验组的倒一步与倒二步的步幅差值变化的非常明显,步长和时间的变化均是由大到小。此助跑节奏能够较好的将水平速度的损失降到最小,短时间快节奏的起跳技术能将助跑获得的速度充分利用到起跳环节,为起跳动作提供更强大的动能支撑。(4)在放脚角度方面,实验组学生起跳脚放脚角度呈负角的比例为33.33%,对照组学生起跳脚的放脚角度呈负角的比例为43.75%。对照组学生的比例大于实验组,说明对照组学生在起跳阶段对于放脚角度的掌握弱于实验组;在内倾角方面,弧线助跑是背越式技术的一个特点,在弧线助跑中,运动员应该使整个身体适度内倾。背越式跳高助跑阶段合理的内倾角度为19°-24°,依据实验数据对照组的内倾角相对于适宜角度偏大,而实验组的内倾角在适宜范围内,说明障碍物对助跑弧度和内倾角度的控制具有一定的作用。(5)起跳阶段两组学生助跑水平速度转垂直速度方面,人体在起跳阶段不可能将弧线助跑阶段所获得的速度百分之百无耗损的利用,起跳离地时刻重心垂直速度值如下:实验组3.4m/s±0.1,对照组3.03m/s±0.56,起跳获得的垂直速度实验组>对照组;在水平速度转垂直速度的转化率方面,实验组75%,对照组53%,起跳获得的速度转化率实验组大于对照组。(6)起跳蹬伸阶段各时刻重心高度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在起跳开始阶段的重心高度和重心与身高的比值并无很大差异,起跳结束时实验组学生的重心腾起高度大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实验组对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的学习进程更快,掌握技术需要的时间更少,这是由于对助跑起跳的全程控制,简化了学生对背越式跳高技术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技术掌握的难度。(2)通过对技术评定成绩和达标成绩的分析,助跑起跳全程控制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跳高成绩起到了积极作用。(3)在助跑阶段通过对助跑弧度和起跳点的控制,实验组学生的助跑速度快,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的速度损失少,内倾角及放脚角度均处于适宜的角度范围,产生负角的概率也降低。(4)起跳蹬伸阶段,实验组重心高度H1和H2均优于对照组,这种起跳效果的产生是对助跑弧度和起跳点精准控制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侯玉,王向东,王新娜,马正大[2](2019)在《我国高水平女子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员起跳技术及腾空阶段相关参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2017年自由式小轮车(Freestyle BMX)被正式列入奥运会自行车项目,是奥运会自行车项目中唯一的打分项目,主要以运动员的难度动作、比赛场地线路设计、动作风格等叁项表现评总和得出最终分数进行排名。由于BMX起源于西方,西方国家的男子运动员具备很高的竞技水平。目前世界排名前16的男子运动员动作难度远超我国选手,男子运动员短期内很难赶超。国际排名靠前的女子运动员竞技水平不高,动作难度和复杂性较低,我国女子运动员与她们的差距不是很大。自由式小轮车比赛的技术动作绝大多数在空中完成,起跳技术是决定离地角度、腾空高度、腾空位移等相关参数的重要因素,更是决定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本文以成都自由式小轮车世界锦标赛我国女子运动员比赛录像和女子决赛录像中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共分析样本30个,其中中国女子运动员15个,世界锦标赛决赛女子运动员15个),采用录像解析等方法,从专项技术角度探讨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跳起时的离地角度及腾空阶段相关参数的关系,分析和对比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与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的技术参数,为优化我国运动员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平面定机摄像法获取比赛视频,通过录像解析法获取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和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在同一道具同一抛面的起跳及腾空阶段相关参数,实际采集到的参数有离地角度、腾空高度、腾空时间、腾空水平位移;通过计算得到的参数有腾空平均水平位移速度、腾空平均垂直位移速度,结合专项技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相关参数及参数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结合专项技术分析跳起时离地角度和腾空高度的数据,发现离地角度在90度以内的范围时,随着离地角度的增加,腾空高度随之增加;车手对车把不同提拉幅度所对应离地角度差异很大,表明提拉幅度越大,跳起时的离地角度越大。通过对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员跳起时离地角度的研究发现与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相比,我国高水平女子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对车把向上的提拉幅度较小,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跳起时的离地角度是58.5°±6.3,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跳起时的离地角度是62.8°±4.9,该数据显示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没能够积极向上提拉车把,导致跳起时的离地角度较低,还显示出在该道具上起跳过程中起跳技术的稳定性有待提升。通过对跳起后腾空阶段有关参数的研究,发现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跳起后腾空高度(距离道具最高点的最大距离)是0.96m±0.12,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的腾空高度是1.94m±0.46,该数据显示我国女子运动员与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相比腾空高度较低,与国外选手的腾空高度相差较大。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的腾空时间是0.93s±0.1,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的腾空时间是1.28s±0.23,该数据显示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与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相比腾空时间较短,因受制于腾空时间,故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空中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和难度也较低。与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相比,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对车把向前的推动幅度较大,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的腾空水平位移是1.94m±0.33,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的腾空水平位移是0.87m±0.17,该数据显示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与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相比腾空水平位移较长,与起跳技术特点相吻合;同时结合录像可发现腾空位移较长使运动员在道具着陆面着陆时的坡度较缓且在道具着陆面的较低处着陆,导致可利用重力带来的加速度较小,不利于为下一次的起跳提供足够的速度。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腾空平均水平位移速度和腾空平均垂直位移速度分别是2.07m/s±0.31和1.03m/s±0.10,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分别是0.69 m/s±0.19和1.32 m/s±0.13,该数据显示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与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相比起跳时在水平方向上对自行车施加的速度较快,在垂直方向上对自行车施加的速度较慢,故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腾空高度较低、腾空水平位移较长、腾空时间较短,无法在比赛中做出评分较高的技术动作。研究结论:1)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员跳起时的离地角度与腾空高度呈正相关,与开始起跳到腾空过程中运动员对车把向上的提拉幅度呈正相关;2)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在起跳时向上提拉车把幅度较小、离地角度较小、腾空高度较低、腾空时间较短、腾空平均垂直位移速度较慢,不利于在空中做出具有复杂性和难度的技术动作;3)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起跳时在水平方向上对自行车施加的速度较快、腾空水平位移较长、腾空平均水平位移速度较快,导致运动员在道具着陆面着陆时的坡度较缓且在道具着陆面的较低处着陆,不利于为下一次的起跳提供足够的速度。(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吕宁普[3](2019)在《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黄常洲助跑最后阶段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跳远是田径中一项速度和爆发力结合的项目,也是一项比较有观赏性的传统运动项目。我国男子跳远成绩在最近十多年来水平突飞猛进的上升,涌现一批年轻的优秀选手,曾多次打破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比较第13届全运会男子跳远冠军黄常洲与世界优秀组在助跑最后阶段与起跳技术上的差别,为教练员、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本文通过现场定点拍摄2017年第13届全运会男子跳远冠军黄常洲、2018年上海钻石联男子跳远决赛前4名录像,运用文献资料法、二维录像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助跑最后阶段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找出黄常洲与世界优秀组运动学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性。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黄常洲助跑最后阶段倒数2步的步长结构整体呈“大→小”的变化特征,步差与世界优秀组相差大,步频变化大,助跑的节奏乱,使得倒数2步均速小于世界优秀组。2.黄常洲在起跳时,着板角、蹬地角小于世界优秀组;而扇面角大于世界优秀组;着板时起跳腿过渡前伸着板,地面的反作用力大,蹬伸的时机比较晚,蹬伸不充分。3.黄常洲起跳腿膝关节角度在着板时、最大缓冲、蹬地时小于世界优秀组,起跳腿绝对力量弱导致膝关节支撑、缓冲、蹬伸能力差。4.黄常洲在起跳时缓冲部分占起跳时间比例大,蹬伸部分占起跳时间比例小,起跳腿缓冲时间长,导致腾起的水平速度、垂直速度、腾起的角度偏小。(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潘伟[4](2019)在《中外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下肢动作的运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外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下肢动作为研究对象,以2018年世界钻石联赛上海站前八名男子跳远运动员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两台星高肽便携式高速运动录像采集系统对运动员比赛技术进行现场拍摄,采用星高肽叁维运动解析系统对比赛图像进行解析,获得研究样本的叁维运动学参数和指标。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影片拍摄法、运动图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2018年世界田径钻石联赛上海站前八名男子跳远运动员在基本情况、起跳阶段各运动学参数以及起跳阶段各运动学参数与成绩的相关性叁个层次的基础上,对中外优秀运动员进行分析与比较,寻找出我国优秀运动员起跳阶段下肢动作技术的优势与劣势,发现我国男子优秀运动员起跳阶段的合理与不合理技术,力求在研究中找寻提高我国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方法,解决起跳技术教学和训练问题的突破口,并探索起跳时各技术参数与运动成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为我国男子跳远提供更好地技术方向指引,更好地提高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延长运动寿命。研究结果表明:(1)中外优秀男子运动员身高均接近理想值,国内运动员体重较轻,肌肉充实度较低,表现出国内运动员绝对力量低于国外运动员;国内运动员参加比赛和达到个人最好成绩的年龄均小于国外运动员,表现出国内运动员运动潜力较大,也暴露出国内运动员运动年限较少。(2)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时间相接近,蹬伸指数存在显着性差异,国内运动员蹬伸指数小于国外运动员,国内运动员起跳阶段缓冲时间较长,国外运动员转化和蹬伸时间较长,表现出国内运动员起跳时间分配不合理。(3)中外运动员着地角和蹬地角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国内运动员着地角和蹬地角偏小,扇面角偏大,导致起跳动作不连贯,延长起跳时间,不利于维持水平速度和提高垂直速度;起跳阶段各时相起跳腿关节角存在显着性差异,国内运动员关节角度变化偏小表现为较好的保持速度的能力,离地瞬间关节角度偏小表现为蹬伸不够充分,起跳幅度偏小;起跳阶段摆动腿角速度和两大腿夹角存在显着性差异,表现为国内运动员摆动腿与起跳腿不够协调配合,限制运动员运动成绩的继续提高。(4)中外优秀男子运动员腾起垂直速度和腾起角度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国内运动员腾起垂直速度和腾起角度较小。导致运动员速度的利用率很低。(5)运动员蹬地角、下肢关节角、腾起水平速度、腾起垂直速度和腾起角度与比赛成绩呈现高度正相关;起跳时间与运动成绩呈现高度负相关。(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期刊2019-05-01)

李法辉[5](2019)在《我国男子背越式跳高起跳阶段摆动腿技术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我国现状,我认为很有必要对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的技术细节作一次剖析,以寻求制约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跳高技术的"症结",为我国男子跳高运动的再一次腾飞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录像分析法,旨在对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起跳技术中的摆动腿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探讨其技术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找出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中的摆动腿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起跳技术理论,为教练员、运动员今后的训练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期刊2019年01期)

郭东雪[6](2019)在《背越式跳高起跳阶段下肢肌肉用力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肌电图(s EMG)技术在康复保健、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以及医学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利用表面肌电图各指标对背越式跳高起跳阶段起跳腿和摆动腿的肌肉用力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希望通过相关分析进一步明确在起跳技术环节中下肢肌肉的用力特点,为寻找更为科学的背越式跳高力量训练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01期)

闫兴昊,焦铁仁[7](2018)在《“摆”“降”结合——背越式跳高起跳缓冲阶段运动生物力学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在背越式跳高研究中的运用情况,并给今后跳高的研究的提供合理化的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目前国内背越式跳高项目的研究大多没有真正的运用生物力学手段来进行研究,研究手段和所运用的仪器相对单一,且科学性不足。与国外跳高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20)

刘梦飞[8](2018)在《跳高起跳阶段摆臂动作的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跳高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起跳,起跳在完整的跳高技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他可以最大效能的利用助跑获得的动能;另一方面他也直接影响杆上"背弓"的效果。起跳环节中起跳腿的蹬伸固然重要,但摆动(腿、臂)动作更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其作用可占50%以上。本文就跳高起跳阶段摆动动作中的摆臂动作进行技术分析,试图从摆臂的角度探讨其对整体起跳动作效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20)

李玉周,贾春阳,苑廷刚[9](2018)在《我国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及起跳阶段技术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以第13届全运会预选赛和第13届全运会,女子决赛最高成绩成功跳次技术特点为研究对象,采用录像拍摄解析、数理统计等方法,从专项技术角度探讨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助跑及起跳阶段的技术动作,分析和对比我国国际健将组和健将组的技术特征,可为优化撑竿跳项目训练和成绩的提高。研究方法:影像摄像法、影片解析法、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1)助跑阶段:国际健将组与健将组倒叁步步长分别相差0.07m、0.08m、0.04m,;国际健将组倒叁步至倒一步步速度的均值都比健将组大,国际健将组和健将组步速度均值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2)起跳阶段:本研究中插穴起跳时间差与起跳时间呈显着正相关(r=0.47,P<0.05),国际健将组插穴起跳时间差的均值小于健将组均值0.0075,标准差也小于健将组,但是相差并不大;国际健将组上握投影点与起跳点之间的间距均值为0.06m,健将组为0.08m,相比较而言国际健将组比健将组技术动作更合理,但是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国际健将组着地角与离地角的均值与健将组的均值相差并不大,但是国际健将组的着地角均值略大于健将组,国际健将组的离地角比健将组的离地角较小;(3)握竿角国际健将组与健将组的均值差距并不大,而起跳瞬间的握竿角国际健将组的均值小于健将组4.03°,插穴时刻握竿角和起跳瞬间握竿角与成绩都呈显着负相关;本研究对象躯干角与成绩并无相关性(r=0.402),国际健将组的均值大于健将组,说明我国国际健将组比健将组躯干角更接近于竖直,正确的撑竿跳高动作。研究结论:(1)我国运动员倒二步与倒一步的差距并不明显,但国际健将组和健将组倒二步步长均值的差异有显着性,并且国际健将组的步副均大于健将组,助跑速度能力上也更为出色。国际健将组最后一步步速度的损失小于健将组;(2)国际健将组与健将组的起跳时间并无显着差异,插穴起跳时间差与起跳时间呈显着正相关。我国运动员在起跳点上并不能控制的很好,上握投影点与起跳点之间的间距都较大;(3)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在起跳阶段相比于健将级运动员,更能适当的增加着地角,减小起跳时间,更好的利用水平速度、提高比赛成绩。国际健将组起跳瞬间的握竿角小于健将组,这是导致插穴时刻握竿角和起跳瞬间握竿角角差的主要原因;(4)我国运动员躯干角方面总体情况较好,但是差异较为明显。国际健将级运动员情况好于健将级运动员,但是稳定性较差。(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6-28)

孙立华,朱人杰,徐成宇,曹晓捷[10](2018)在《仿蝗虫跳跃机器人起跳阶段刚柔耦合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仿生机器人所展现出的特有功能与广泛应用前景,越来越成为工程界的研究热点。依据蝗虫身体结构特点,采用齿轮、凸轮传动,弹簧储能等机构部件,构建仿蝗虫跳跃机器人模型。在膝、踝关节加装扭簧变为柔性关节,运用RECURDYN软件进行多体动力学仿真,运用ANSYS对跳跃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和模态分析。仿真结果分析表明:柔性关节的引入,增加结构稳定性,可提高膝关节驱动力,跳跃腾空高度达到自身尺寸的7倍左右。此外,通过模态分析,可确定胫节与跗节在低阶模态振型下的固有频率。此研究对仿蝗虫跳跃机器人机构的柔性化因素对跳跃效果的影响有理论借鉴作用,为下一步优化系统结构,提高可靠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03期)

起跳阶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2017年自由式小轮车(Freestyle BMX)被正式列入奥运会自行车项目,是奥运会自行车项目中唯一的打分项目,主要以运动员的难度动作、比赛场地线路设计、动作风格等叁项表现评总和得出最终分数进行排名。由于BMX起源于西方,西方国家的男子运动员具备很高的竞技水平。目前世界排名前16的男子运动员动作难度远超我国选手,男子运动员短期内很难赶超。国际排名靠前的女子运动员竞技水平不高,动作难度和复杂性较低,我国女子运动员与她们的差距不是很大。自由式小轮车比赛的技术动作绝大多数在空中完成,起跳技术是决定离地角度、腾空高度、腾空位移等相关参数的重要因素,更是决定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本文以成都自由式小轮车世界锦标赛我国女子运动员比赛录像和女子决赛录像中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共分析样本30个,其中中国女子运动员15个,世界锦标赛决赛女子运动员15个),采用录像解析等方法,从专项技术角度探讨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跳起时的离地角度及腾空阶段相关参数的关系,分析和对比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与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的技术参数,为优化我国运动员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平面定机摄像法获取比赛视频,通过录像解析法获取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和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在同一道具同一抛面的起跳及腾空阶段相关参数,实际采集到的参数有离地角度、腾空高度、腾空时间、腾空水平位移;通过计算得到的参数有腾空平均水平位移速度、腾空平均垂直位移速度,结合专项技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相关参数及参数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结合专项技术分析跳起时离地角度和腾空高度的数据,发现离地角度在90度以内的范围时,随着离地角度的增加,腾空高度随之增加;车手对车把不同提拉幅度所对应离地角度差异很大,表明提拉幅度越大,跳起时的离地角度越大。通过对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员跳起时离地角度的研究发现与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相比,我国高水平女子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对车把向上的提拉幅度较小,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跳起时的离地角度是58.5°±6.3,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跳起时的离地角度是62.8°±4.9,该数据显示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没能够积极向上提拉车把,导致跳起时的离地角度较低,还显示出在该道具上起跳过程中起跳技术的稳定性有待提升。通过对跳起后腾空阶段有关参数的研究,发现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跳起后腾空高度(距离道具最高点的最大距离)是0.96m±0.12,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的腾空高度是1.94m±0.46,该数据显示我国女子运动员与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相比腾空高度较低,与国外选手的腾空高度相差较大。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的腾空时间是0.93s±0.1,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的腾空时间是1.28s±0.23,该数据显示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与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相比腾空时间较短,因受制于腾空时间,故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空中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和难度也较低。与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相比,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对车把向前的推动幅度较大,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的腾空水平位移是1.94m±0.33,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的腾空水平位移是0.87m±0.17,该数据显示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与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相比腾空水平位移较长,与起跳技术特点相吻合;同时结合录像可发现腾空位移较长使运动员在道具着陆面着陆时的坡度较缓且在道具着陆面的较低处着陆,导致可利用重力带来的加速度较小,不利于为下一次的起跳提供足够的速度。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腾空平均水平位移速度和腾空平均垂直位移速度分别是2.07m/s±0.31和1.03m/s±0.10,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分别是0.69 m/s±0.19和1.32 m/s±0.13,该数据显示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与世界锦标赛决赛参赛女子运动员相比起跳时在水平方向上对自行车施加的速度较快,在垂直方向上对自行车施加的速度较慢,故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腾空高度较低、腾空水平位移较长、腾空时间较短,无法在比赛中做出评分较高的技术动作。研究结论:1)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员跳起时的离地角度与腾空高度呈正相关,与开始起跳到腾空过程中运动员对车把向上的提拉幅度呈正相关;2)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在起跳时向上提拉车把幅度较小、离地角度较小、腾空高度较低、腾空时间较短、腾空平均垂直位移速度较慢,不利于在空中做出具有复杂性和难度的技术动作;3)我国高水平女子运动员起跳时在水平方向上对自行车施加的速度较快、腾空水平位移较长、腾空平均水平位移速度较快,导致运动员在道具着陆面着陆时的坡度较缓且在道具着陆面的较低处着陆,不利于为下一次的起跳提供足够的速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起跳阶段论文参考文献

[1].马俊驰.全程控制手段在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阶段的教学设计与运用[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侯玉,王向东,王新娜,马正大.我国高水平女子自由式小轮车运动员起跳技术及腾空阶段相关参数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吕宁普.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黄常洲助跑最后阶段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9

[4].潘伟.中外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下肢动作的运动学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9

[5].李法辉.我国男子背越式跳高起跳阶段摆动腿技术的分析[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9

[6].郭东雪.背越式跳高起跳阶段下肢肌肉用力特征分析[J].体育风尚.2019

[7].闫兴昊,焦铁仁.“摆”“降”结合——背越式跳高起跳缓冲阶段运动生物力学综述[C].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8

[8].刘梦飞.跳高起跳阶段摆臂动作的技术分析[C].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8

[9].李玉周,贾春阳,苑廷刚.我国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助跑及起跳阶段技术特征的研究[C].第七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汇编.2018

[10].孙立华,朱人杰,徐成宇,曹晓捷.仿蝗虫跳跃机器人起跳阶段刚柔耦合分析与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标签:;  ;  ;  

起跳阶段论文-马俊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