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存论文-齐绍东,邓卫进

建筑遗存论文-齐绍东,邓卫进

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遗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文保”类建筑,历史建筑,遗存

建筑遗存论文文献综述

齐绍东,邓卫进[1](2019)在《“非文保”类历史建筑遗存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绝大多数历史建筑因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所需的功能及各方面的要求而逐渐地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些具有重大价值的"文保"类建筑自然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但大部分历史建筑却仍在"编外",他们最终难逃被拆迁的厄运。与此同时,意味着一段历史以及其伴随的文化也将从记忆中抹去。当我们以后想再去研究这段历史,这个建筑的时候就出现了豁口。"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就是一本史书,是活化石,尤其是历史建筑。文章旨在探索关于"非文保"类历史建筑的在当代生活的遗存问题,挖掘其背后隐藏的价值,从而找到适合"非文保"类历史建筑的"生存"之道。(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11期)

郑新新[2](2019)在《艺术创意在遗存建筑活化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遗存建筑是人类活动痕迹的遗留,它们像是坐标上的点,是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和当地人们生活习俗最直观的、最真实的见证。在一定时期,独特的环境、特殊的人群与生活,伴随着具体历史事件,成为记忆与文化的丰富滋养。在中国,被废弃的老建筑随处可见,尽管外观残旧,有些功能已经退化,但是它们在历史文脉、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等方面往往都有独特之处。忽视遗存建筑保护的失败教训,也是造成了目前很多地区建设生搬硬套、千城一面、没有底蕴的现状的原因之一,所以保护历史建筑,并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是新城乡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9年09期)

王晓冬,张森[3](2019)在《河北南部山区红色建筑遗存价值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色建筑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对它们的维护与重新使用应该更科学、更规范,所以探究其遗存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红色建筑价值构成要素,提出了红色建筑保护原则。(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09期)

王隽彦[4](2019)在《基于文化自信的城市历史建筑遗存保护及活化——以福州明清会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建筑是构成城市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做好城市历史建筑遗存保护及活化,适应城市时代发展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探讨历史建筑与城市文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福州明清会馆进行实地调研普查,分析福州明清会馆历史文化特征、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以及破坏原因,并从文化自信视角入手,力求通过挖掘福州明清会馆遗存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建构合理有效的保护框架,探寻会馆建筑创新活化方式,从而起到承传城市文化精神,延绵城市文脉,提高新时代人们的文化认同,激发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建筑》期刊2019年06期)

孟淑华[5](2019)在《彭城镇传统磁州窑建筑遗存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彭城镇作为我国北方磁州窑制瓷文化的中心,是一座集生产、销售、居住为一体的城镇,散发着磁州窑独特的文化气质和魅力。当地出产的瓷土、煤炭和滏阳河便捷的水运,构成了彭城镇磁州窑文化的起源。彭城有磁州窑中心窑场保存较好且保留较多磁州窑传统建筑遗存。这些建筑遗存是彭城镇人民创造力与美好思想智慧的物化形式,是磁州窑文化的历史见证,有较大的研究价值空间。但遗憾的是,对彭城镇磁州窑建筑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不多,更为严重的是,磁州窑建筑遗存所剩数量与文献记载差距较大,因此本课题拟从建筑相关方面进行研究,力图为传承和发展磁州窑建筑的文化精神及为建筑遗存保护贡献绵薄之力。笔者通过对彭城镇传统磁州窑建筑遗存的实地调研、文献查阅及对重点建筑测绘,深入研究了彭城镇磁州窑建筑类别、遗存现状、建筑特色,总结归纳了建筑遗存的地域特征、文化内涵。首先,从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叁方面,分析磁州窑文化对建筑遗存的影响,解析彭城镇建筑遗存的分类依据。论文着重对生产、销售、生活叁方面建筑遗存研究,包括有:制瓷建筑遗存、商贸建筑遗存、居住建筑遗存。其次,对各类建筑遗存的发展演变、现状问题、建筑风格、空间形态及地域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彭城镇内各建筑遗存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形成了特色的分布规律,是磁州窑中心窑场文化影响的体现。彭城镇磁州窑建筑遗存表现出的建筑风格,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象征。最后,梳理了建筑遗存保护法规及原则,结合彭城镇建筑发展的规划及相关保护案例,对不同建筑遗存的保护建议提出了部分见解和思考。(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9-06-01)

牛胜男[6](2019)在《原齐鲁大学校园遗存建筑中西合璧形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教会大学的建设不仅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也是近代中国建筑史中西合璧、文化融合的探索者和引领者。齐鲁大学作为近代教会大学之一,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下,整体校园形态与建筑样式呈现出“中西合璧”样式,是近代教会大学建筑典型代表。目前,原齐鲁大学校园旧址整体格局保存相对较好,部分教学建筑与校舍建筑仍在使用。对其校园遗存建筑形制的研究能够促进教育建筑遗产修缮保护与文化传承,也有助于对教会大学建筑的深入研究。本文立足于原齐鲁大学济南校园建设,从校园规划布局、公共建筑、宿舍建筑以及其他建筑等多角度梳理总结齐大建筑“中西合璧”特征。此研究有助于促进近代“民族复兴”建筑的理论研究;其次,本文从齐鲁大学伊始的建设理念与建造方式进行了溯源梳理,提取出特征较为鲜明的建筑风格、建造工艺以及功能布局等概念,为原齐鲁大学旧址的建筑遗产保护与修缮提供合理依据。本文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测绘、分析整理图片与文献资料、与同期同类型校园形态与建筑样式对比,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原齐鲁大学校园建设理念、建筑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中国教会大学的研究,介绍了原齐鲁大学新校园建设背景和搬迁情况,并对原齐鲁大学校园空间结构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功能分区。详细探讨了原齐鲁大学校园的公共建筑、学生宿舍以及其他附属建筑的中西融合形制。类比归纳了原齐鲁大学典型建筑的层次划分以及建筑细部特征,总结了其校园建筑中西合璧形制及其建筑技艺,提出了原齐鲁大学校园建筑具有折衷主义与北方官式建筑风格倾向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8)

麻冰冰[7](2019)在《登封儒释道叁教荟萃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与代表性建筑遗存保护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文化价值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登封背靠中岳嵩山,宗教文化底蕴深厚,本文从登封儒、释、道叁教的发展变迁出发,系统地分析了登封在叁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阐释了登封叁教荟萃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从价值体系彰显的角度提出其代表性建筑遗存的保护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师东辉[8](2019)在《殷墟中小型房屋建筑遗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考古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等方法对殷墟中小型房屋建筑遗存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对“殷墟及殷墟文化”、“中小型房屋建筑”、“时空范围”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廓清,并对学术史进行简单的梳理,同时指出前人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为中小型房屋建筑遗存的发现与确认。据不完全统计,殷墟发现的房屋建筑遗存数量至少有611座,其中中小型房屋建筑遗存至少有392座。可分为洹北区(除洹北商城)、洹北商城区、洹南区、殷墟外围4个大的区域。第叁章为房屋建筑遗存分类研究。依据平面形状可分为方形、圆形、不规则形和其它类型;依据房屋基础可分为夯土台基式建筑、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依据墙体结构可分为夯土墙、木骨泥墙和坑穴式墙体;依据房屋面积可分为微型房屋、小型房屋和中型房屋。第四章为建造程序与技术研究。夯土台基式建筑和地面建筑的建筑程序主要分为叁个大的步骤:一是开挖基槽,建房基、墙基;二是修建墙体;叁是房址封顶。地下建筑的建筑程序主要可分为叁个大的步骤:一是开挖地下部分;二是修建墙体;叁是房址封顶。其中房屋建筑在建造过程中运用夯筑技术、墙体的建筑技术和地面及墙面的处理技术。第五章为建筑布局研究。此章分为外在布局和内在布局两个方面,其中外在布局主要指中小型房屋建筑遗存在殷都聚落中的位置及分布特点,内在布局主要指建筑群和单体建筑内部的布局方式。第六章为建筑功用与居民身份研究。依据建筑的不同功用可分为居址、手工业作坊、墓上建筑和其它。依据建筑的形制和规模,将建筑所代表的居民身份分为贵族与官僚、平民阶层和下层族众。第七章为中小型房屋建筑遗存的发展演变及特点研究。殷墟一期至四期中小型房屋建筑遗存的发展演变体现在建筑布局、建筑分类和建筑功用等各个方面,其发展演变具有连续性、稳定性、递进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第八章为中小型房屋建筑遗存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分析。殷墟中小型房屋建筑遗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殷都的聚落发展、文化交流、等级观念和族群构成等。第九章为结语。对全文进行概括与总结。(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魏正旸[9](2019)在《简析乡村产业建筑遗存再利用的优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结合乡村产业建筑遗存再利用实践的案例思考,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从宏观层面促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提升产业建筑遗存再利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加深对乡村工业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和再改造;综合考虑后再开展产业建筑遗存的改造等乡村产业建筑遗存再利用的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1期)

张晓龙,周晔[10](2019)在《新疆史前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遗存现身伊犁河谷》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华社乌鲁木齐3月21日电(张晓龙、周晔)考古工作者在伊犁河谷发现了新疆史前时期面积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遗存。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境内的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工作者清理出房址17座、窑址2处(本文来源于《新疆日报(汉)》期刊2019-03-22)

建筑遗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遗存建筑是人类活动痕迹的遗留,它们像是坐标上的点,是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和当地人们生活习俗最直观的、最真实的见证。在一定时期,独特的环境、特殊的人群与生活,伴随着具体历史事件,成为记忆与文化的丰富滋养。在中国,被废弃的老建筑随处可见,尽管外观残旧,有些功能已经退化,但是它们在历史文脉、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等方面往往都有独特之处。忽视遗存建筑保护的失败教训,也是造成了目前很多地区建设生搬硬套、千城一面、没有底蕴的现状的原因之一,所以保护历史建筑,并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是新城乡建设的重要举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遗存论文参考文献

[1].齐绍东,邓卫进.“非文保”类历史建筑遗存问题的研究[J].安徽建筑.2019

[2].郑新新.艺术创意在遗存建筑活化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

[3].王晓冬,张森.河北南部山区红色建筑遗存价值初探[J].安徽建筑.2019

[4].王隽彦.基于文化自信的城市历史建筑遗存保护及活化——以福州明清会馆为例[J].福建建筑.2019

[5].孟淑华.彭城镇传统磁州窑建筑遗存调查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9

[6].牛胜男.原齐鲁大学校园遗存建筑中西合璧形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9

[7].麻冰冰.登封儒释道叁教荟萃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与代表性建筑遗存保护策略[J].中外建筑.2019

[8].师东辉.殷墟中小型房屋建筑遗存研究[D].郑州大学.2019

[9].魏正旸.简析乡村产业建筑遗存再利用的优化建议[J].城市建筑.2019

[10].张晓龙,周晔.新疆史前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遗存现身伊犁河谷[N].新疆日报(汉).2019

标签:;  ;  ;  

建筑遗存论文-齐绍东,邓卫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