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污名论文-甘明远,刘露露,王亚

公众污名论文-甘明远,刘露露,王亚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众污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神病,公众污名,学生,社区居民

公众污名论文文献综述

甘明远,刘露露,王亚[1](2019)在《不同人群对精神病公众污名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文科专业学生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及普通社区居民对精神病的公众污名现象,即对精神病人社会歧视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自身对精神病的态度,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社会歧视量表和精神病态度量表,对文科专业学生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及普通社区居民共68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会歧视问题看法方面,叁个群体均认为社会存在对精神病人及家属的歧视,即公众污名现象,且公众污名影响精神病人及家属的生活。在对精神病态度方面,除了精神病的成因、精神病人的攻击性两方面,文科学生、医学生和普通群众在精神病的治疗希望、精神病人的社会价值、回避精神病人及对精神病人的限制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01),总体来看,文科专业学生对精神病的态度更为积极,医学生对精神病人的行为危险性的看法较文科生和社区居民更开明,而普通群众对精神病持最消极和最悲观态度。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在对精神病的态度方面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同时自尊在对精神病人的社会歧视问题方面也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社会中存在对精神病的公众污名现象,不同人群的公众污名存在差异,且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具有显着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焦虑症中西医结合论坛、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18次全国年会暨第叁届京津冀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符宁宁[2](2019)在《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研制适合于我国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2.为评价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程度提供测评工具,为乙型肝炎污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以梅奥教授的知信行理论为框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及质性访谈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初始量表》。2.初始量表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预试量表》。3.应用预试量表调查沈阳市四所叁级甲等医院的护士,通过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对预试量表进行评价,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正式量表》。结果:1.通过文献资料及质性访谈分析,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初始量表》,共27个条目,涉及乙型肝炎疾病认知、日常生活态度与行为、职业工作态度与行为3个维度,传播途径、易患人群、生活习惯、传染性、日常生活态度、日常生活行为、职业工作态度、职业工作行为8个子维度。2.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13、0.892,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08、0.421,变异系数分别在0.084~0.387、0.000~0.274之间波动;根据两轮专家意见对初始量表修订,形成3个维度、8个子维度、25个条目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预试量表》。3.预试量表25个条目的临界值大于3.000、相关系数大于0.400、共同性大于0.200、因素负荷量大于0.450;总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993,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在0.833~1.000之间;总量表的取样适切性量数(KMO)值为0.829,卡方值为1964.986(P<0.05),共提取8个因素,累计解释变异量68.104%;总量表及各维度克朗巴赫α(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82、0.821、0.803、0.788;总量表及各维度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933、0.903、0.808、0.845;总量表及各维度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44、0.830、0.850、0.885。经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形成3个维度、8个子维度、25个条目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正式量表》。结论:1.本研究以梅奥教授的知信行理论为框架,研制完成了《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共25个条目,涉及乙型肝炎疾病认知、日常生活态度与行为、职业工作态度与行为3个维度,传播途径、易患人群、生活习惯、传染性、日常生活态度、日常生活行为、职业工作态度、职业工作行为8个子维度。2.经专家咨询、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信效度良好,可用于测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程度,有助于制定降低护士对乙型肝炎公众污名程度的可行性干预策略,从而提高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符宁宁,石亚男,吴浩,卜秀梅[3](2019)在《乙型肝炎病人公众污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污名的概念、乙型肝炎公众污名测量工具及产生原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乙型肝炎公众污名的干预提供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15期)

周佳悦[4](2019)在《道德提升感、无偏见动机和共情对艾滋病公众污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滋病公众污名是指大多数社会群体对艾滋病确诊或疑似患者群体持有刻板印象,并表现出敌对行为的现象。艾滋病公众污名会导致群际间排斥、侵犯公民人权的现象,并阻碍艾滋病的社会干预。本研究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两个研究探讨艾滋病公众污名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其中研究一结合了实验室实验和问卷调查,分别考察了大学生内隐和外显艾滋病公众污名现状及两者间的关系。研究二首先通过预实验筛选出用于启动道德提升感的视频材料,之后通过实验操作启动被试的道德提升感,并检验道德提升感对艾滋病公众污名的影响。与此同时,利用问卷测量个体的无偏见动机和共情能力,检验无偏见动机在道德提升感预测艾滋病公众污名过程中的中介效应,以及共情在上述中介效应中的进一步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对于艾滋病的内隐公众污名和外显公众污名,且两者间不存在相关。(2)道德提升感可以减少内隐和外显艾滋病公众污名。但“正义”和“关怀”取向的道德提升感在减少艾滋病公众污名方面的效果没有差异。(3)在启动道德提升感来降低艾滋病公众污名的过程中,被试性别与道德提升感类型存在交互效应。但上述交互作用仅存在于内隐艾滋病公众污名层面。具体而言,对于男性被试而言,启动“正义”类型的道德提升感可以显着降低内隐艾滋病公众污名。相反,对于女性被试而言,启动“关怀”类型的道德提升感可以更显着的降低内隐艾滋病公众污名。(4)相比于外显艾滋病公众污名,内隐艾滋病公众污名更容易受道德提升感的影响,且影响程度比较大。(5)无偏见动机在道德提升感对内隐、外显艾滋病公众污名的影响中均存在中介效应。(6)共情能力进一步调节了无偏见动机在道德提升感影响内隐艾滋病公众污名变化量的过程中的中介效应。但以外显艾滋病公众污名变化量为因变量时,上述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不成立。(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赵鹤宾,夏勉,曹奔,江光荣[5](2019)在《接触干预在减少精神障碍公众污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接触干预是减少精神障碍公众污名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接触形式已被广泛应用在减少公众污名的干预研究中,且被证实在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方面均能有效减少污名。接触干预的效果受到干预实施过程和干预对象特点两方面影响。从干预实施过程来看,有效接触干预包含精神障碍患者、信息和互动叁个关键成分,这些成分需要具备一定特点才能产生效果;同时,多形式接触、连续接触、接触质量等成分的存在能够进一步扩大接触干预效果。从干预对象来看,接触干预效果会随着干预对象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接触干预的研究设计,丰富接触干预的理论机理研究,推动接触干预的循证实践发展。同时,应用接触干预减少特定群体公众污名,以及干预特定精神障碍类型公众污名是进一步研究方向,并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进一步检验接触干预效果。(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陈永进,赵晓敏,张恬,白璐[6](2017)在《流动青少年心理求助自我污名、公众污名与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心理求助污名(the stigma of seeking psychological help)包括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两个方面。其中,心理求助公众污名则是指因个体的心理求助行为而不被群体或社会欢迎的观念;心理求助自我污名是指个体因害怕心理求助或接受心理治疗,而造成自尊、自我满足和对自身及能力的自信心降低等。流动青少年群体为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的易感群体,其心理求助污名水平与求助态度都将影响到其心理求助行为及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流动青少年心理求助自我污名、公众污名与心理求助态度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探讨改善流动青少年心理求助态度及促进心理求助行为的应对策略。方法: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重庆市主城及区县的10所接受流动青少年入学的中学进行问卷调查,抽取其中682名流动青少年资料。结果:在流动青少年中,(1)女生的心理求助态度得分显着高于男生;(2)初中生的心理求助态度得分显着高于高中生,高中生的心理求助自我污名及公众污名得分显着高于初中生;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求助自我污名得分和心理求助态度得分存在显着差异;(3)心理求助自我污名与公众污名之间显着正相关,心理求助自我污名、公众污名与心理求助态度之间显着负相关;(4)性别、年级和公众污名对心理求助态度具有显着影响。结论:公众污名对流动青少年心理求助态度具有重要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邓慧君[7](2017)在《大学生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干预研究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疾病公众污名是指社会成员对心理疾病及其患者的负面态度,包括对其的负性认知评价、消极情绪情感体验与歧视行为倾向。心理疾病公众污名使公众无法形成对心理疾病患者关注、接纳的社会氛围,对心理疾病患者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心理疾病公众污名的负面影响,其干预受到日益重视。目前国内外提出了抗议、教育和患者接触等干预方式。其中,教育作为用正确信息替换错误信息的干预手段,在国内外研究中多用于干预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但对其干预效果仍存争议。同时,教育在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的干预应用上,仍有较大探索空间。此外,患者接触作为强调公众与被污名群体互动的干预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出于便捷性和可控性的考虑,常使用间接接触的形式。而想象接触作为间接接触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于去污名的研究,但目前仍鲜见想象接触干预心理疾病公众污名的研究。教育、想象接触以及教育与想象接触相结合(简称教育+想象接触)的干预手段在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和内隐公众污名上分别有怎样的干预效果?相同的干预手段在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和内隐公众污名上的干预效果有何不同?均是本研究亟待探索的问题。据此,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对照的前后测实验设计,把94名大学生分为3个实验组(分别为教育干预组、想象接触干预组、教育+想象接触干预组)和1个控制组(无干预)。在干预或活动前后分别以归因问卷-27测量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以GNAT内隐联想实验范式测量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通过比较前后测差异,探索不同干预手段的效果及其差异。结果发现:1、对于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教育、想象接触、教育+想象接触的手段均在某些维度上有干预效果,具体表现为:(1)教育在责任归因、危险评估、生气、害怕、强制、隔离、回避维度上均有显着干预效果。(2)想象接触在危险评估、害怕、回避维度上均有显着干预效果。(3)教育+想象接触在责任归因、危险评估、同情、害怕、帮助、强制、隔离、回避维度上均有显着干预效果。(4)在责任归因、强制、隔离维度上,教育与教育+想象接触的干预效果无显着差异。(5)在危险评估维度上,想象接触的干预效果最弱;在害怕维度上,教育的干预效果显着优于想象接触;在回避维度上,叁种干预手段均有效且效果无显着差异。2、对于心理疾内隐公众污名,教育、想象接触、教育+想象接触的手段均对总体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有干预效果,对于各维度的干预效果则具体表现为:(1)教育在情感维度上有显着干预效果。(2)想象接触在认知、行为倾向维度上有显着干预效果。(3)教育+想象接触在情感维度上有显着干预效果,且效果与教育干预无显着差异。(4)教育、想象接触、教育+想象接触对总体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均有显着干预效果。3、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负性倾向明显,比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严重;教育对心理疾病外显公众污名的干预效果较好;想象接触对心理疾病内隐公众污名的干预效果较好;教育+想象接触的干预效果与教育干预效果相近。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分析了其背后成因并且提出了今后减轻大学生心理疾病公众污名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主要包括:(1)加强有效教育引导;(2)增进有效患者接触;(3)发挥教育与患者接触相结合的更大效用;(4)合理引导社会期待。(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6-30)

刘露露,王静,王亚,甘明远,陈楚侨[8](2014)在《不同人群对精神病公众污名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文科专业学生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及普通社区居民对精神病的公众污名现象,即对精神病的态度及对精神病人社会歧视问题的看法,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精神病态度量表和社会歧视量表,对文科专业学生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及普通社区居民共647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对精神病态度方面,除了精神病的成因、精神病人的行为的攻击性两方面,文科学生、医学生和普通群众在精神病的治疗希望、精神病人的社会价值、回避精神病人及对精神病人的限制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01),总体来看,文科专业学生对精神病的态度更为积极,医学生对精神病人的行为危险性的看法较文科生和社区居民更开明,而普通群众对精神病持最消极和最悲观态度。社会歧视问题看法方面,叁个群体均认为存在对精神病人及家属的歧视,即公众污名现象,且公众污名严重影响精神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在对精神病的态度方面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同时自尊在公众对精神病人社会歧视问题的看法方面也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社会中存在对精神病的公众污名现象,不同人群的公众污名存在差异,且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对公众污名现象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潘玲,金湘东,胡倩,王晶晶[9](2014)在《学习精神科护理学对学生精神病公众污名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学课程学习在改善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公众污名中的效果。方法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招募130名即将进入精神科护理学课程学习的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课程学习前后采用问卷收集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公众污名、与精神病患者社交距离及为精神病患者服务意愿的得分。结果精神科护理学课程学习前后,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患者接纳情况、与患者的社交距离及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意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促进护理专业学生接纳精神病患者、降低与患者的社交距离及提高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意愿,但并不能改善护理专业学生对精神病污名的态度。(本文来源于《中华护理教育》期刊2014年09期)

陶鹏[10](2014)在《公众污名、自我污名和媒介污名:虚拟社会泛污名化现象的叁维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污名化是社会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单向度"贴标签式命名"的权力关系,虚拟社会完全颠覆了传统污名现象中的二元权力结构,原本被固化的污名关系得以重新建构,污名化的对象指向由此产生了根本性逆反。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污名化成为虚拟空间社会互动中的常态化现象,呈现出污名对象日渐增多、污名内容日渐延伸、污名动机日渐复杂、污名方式日渐多样、污名风险日渐扩大的泛污名化趋势。究其成因,公众污名、自我污名、媒介污名是虚拟社会泛污名化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内在基源和技术来源。这种现象激化了阶层对立与群体冲突,衍生出了多种社会风险,需要对其进行深度解读并在虚拟社会管理中予以审慎对待。(本文来源于《广东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公众污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1.研制适合于我国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2.为评价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程度提供测评工具,为乙型肝炎污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以梅奥教授的知信行理论为框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及质性访谈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初始量表》。2.初始量表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预试量表》。3.应用预试量表调查沈阳市四所叁级甲等医院的护士,通过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对预试量表进行评价,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正式量表》。结果:1.通过文献资料及质性访谈分析,形成《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初始量表》,共27个条目,涉及乙型肝炎疾病认知、日常生活态度与行为、职业工作态度与行为3个维度,传播途径、易患人群、生活习惯、传染性、日常生活态度、日常生活行为、职业工作态度、职业工作行为8个子维度。2.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13、0.892,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08、0.421,变异系数分别在0.084~0.387、0.000~0.274之间波动;根据两轮专家意见对初始量表修订,形成3个维度、8个子维度、25个条目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预试量表》。3.预试量表25个条目的临界值大于3.000、相关系数大于0.400、共同性大于0.200、因素负荷量大于0.450;总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993,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在0.833~1.000之间;总量表的取样适切性量数(KMO)值为0.829,卡方值为1964.986(P<0.05),共提取8个因素,累计解释变异量68.104%;总量表及各维度克朗巴赫α(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82、0.821、0.803、0.788;总量表及各维度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933、0.903、0.808、0.845;总量表及各维度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44、0.830、0.850、0.885。经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形成3个维度、8个子维度、25个条目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正式量表》。结论:1.本研究以梅奥教授的知信行理论为框架,研制完成了《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共25个条目,涉及乙型肝炎疾病认知、日常生活态度与行为、职业工作态度与行为3个维度,传播途径、易患人群、生活习惯、传染性、日常生活态度、日常生活行为、职业工作态度、职业工作行为8个子维度。2.经专家咨询、项目分析及信效度检验,《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信效度良好,可用于测评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程度,有助于制定降低护士对乙型肝炎公众污名程度的可行性干预策略,从而提高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的生活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众污名论文参考文献

[1].甘明远,刘露露,王亚.不同人群对精神病公众污名的对比研究[C].第二届全国焦虑症中西医结合论坛、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18次全国年会暨第叁届京津冀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年会论文集.2019

[2].符宁宁.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量表的研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

[3].符宁宁,石亚男,吴浩,卜秀梅.乙型肝炎病人公众污名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9

[4].周佳悦.道德提升感、无偏见动机和共情对艾滋病公众污名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

[5].赵鹤宾,夏勉,曹奔,江光荣.接触干预在减少精神障碍公众污名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9

[6].陈永进,赵晓敏,张恬,白璐.流动青少年心理求助自我污名、公众污名与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7].邓慧君.大学生心理疾病公众污名干预研究及启示[D].华南理工大学.2017

[8].刘露露,王静,王亚,甘明远,陈楚侨.不同人群对精神病公众污名的对比研究[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9].潘玲,金湘东,胡倩,王晶晶.学习精神科护理学对学生精神病公众污名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

[10].陶鹏.公众污名、自我污名和媒介污名:虚拟社会泛污名化现象的叁维解读[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

标签:;  ;  ;  ;  

公众污名论文-甘明远,刘露露,王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