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参与论文-钱芳,盖亚男

社区文化参与论文-钱芳,盖亚男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区文化参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参与论文文献综述

钱芳,盖亚男[1](2019)在《大学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探究——以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下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的社会服务性功能更加凸显。大学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股中坚力量,随着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促进大学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大学音乐资源服务于社会的具体表现。(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22期)

唐南[2](2019)在《社区文化保育:凝聚社区居民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的探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始终把解决好"叁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农村社区高度自主、自治的背景下,社区居民依法依规、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是农村社区治理与发展的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介入农村社区传统文化保育的途径,活化与更新农村社区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以此唤醒社区居民集体的记忆与归属,凝聚居民的内心对社区治理与发展的关注。本文梳理以"深入挖掘社区文化底蕴""更新社区文化价值""活化社区文化形式""保育与传承社区文化"等"四维立体化"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民由参与社区传统文化保育到农村社区治理参与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60期)

郭岚岚[3](2019)在《家长教师联合会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社区所辖小学的家教会是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家教会对社区有着天然的奉献精神,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免费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可以服务于社区的文化建设。(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谢向波[4](2019)在《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强烈的问题导向和时代导向基础上逐渐生成的。高校依靠知识、思想、智慧、经验等文化成果优势,走在社区建设的前列,同时也担负着对社区文化引导的时代课题。高校可以与社区通过互动机制,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形成学校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合力场,实现区域文化建设优势互补以及共同促进的局面。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对促进公共文化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何赪,熊克[5](2019)在《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文化服务机制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南宁市新竹街道区域为例阐述高职院校与社区合作发展现状,分析高职教育与社区的契合点,提出从街道组织运行机制、网络横向联系机制、育人共建共赢合作机制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文化服务的机制,共同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期刊2019年23期)

王星[6](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的社区文化参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社区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关注居民的社区文化参与。然而,社区文化设施闲置、居民参与动机不足、社区文化活动满意度偏低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急需改善。同时,社会工作有极强的专业理念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近年来在介入居民社区文化参与中一直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思考社会工作在介入社区文化参与中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针对儿童的社区文化参与相关研究,总结前人的经验作为参考。接着对本研究中提到的“农转非儿童”、“社区文化”以及“社区文化参与”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需要层次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支持下,以长沙市L社区为研究点,以社区儿童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L社区儿童社区文化参与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之后对社工介入儿童的社区文化参与过程展开了具体论述:在小组实务中,开展文化兴趣小组活动以充实儿童的精神文化知识,加强儿童交际的同时提高儿童对社区文化活动的期待感和喜爱值;在社区实务中,建立社区图书漂流室,营造书香社区氛围;同时建设社区公益小天使队伍,丰富儿童精神文化生活,学会关爱他人,借助儿童群体力量改善社区整体的精神文化行为。最后着重分析了社会工作在儿童的社区文化参与介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可能性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明杰[7](2019)在《聋哑人群体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聋哑人群体作为残疾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社会生活、康复、教育、文化等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可见,国家对于残疾人保障和服务的关注非常高。相对正常人,仍然有很多聋哑人不愿走出家门,很少接触外面的世界,造成了自我封闭,参与社区文化生活等能力也不足。本论文基于对聋哑人群体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能力提升问题的研究,希望能通过小组实践的方式,对部分聋哑人群体开展服务,促进他们的改变。本文立足于T机构开展的聋哑人群体社工服务项目的实践进程,进行介入和研究。项目通过七次小组实践活动的开展,社工帮助12名有服务需求的残友,走出家庭,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与朋辈、与他人、与社区接触,形成良好互动,逐步实现参与社区文化生活能力提升。论文分析了聋哑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对介入策略和服务活动进行评估总结。在此基础上,论文进行反思和探讨,加深对社会工作的理解,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慕星[8](2019)在《中国城市社区自组织参与社区文化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社区作为边际生存空间,是社会治理社区化的基础单元,是社区文化治理在城市空间的直接对象,在国家治理总体格局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社区自组织作为组织形态是社区自发形成并且能够自我管理的内生性组织,而作为组织方式,则体现为协商民主的有效参与过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深层集体无意识文化意愿,形态丰富、内容多样、灵活自由。社区文化治理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方面,它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文化参与,发展文化民主,促进社区文化认同,让社区更具凝聚力,让社区居民能够享有更多文化获得感。社区自组织本身就是社区民意的一种实现形式和方式,通过社区自组织对社区文化的参与和建设,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减少政府决策时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增进政策可接受性,让政府与居民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居民的参与度,积累社会资本,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进而最大限度地在边际条件下为社区文化小气候及社会精神建构,提供不可或缺的杠杆功能支撑。基于此,本文将从叁个叙事维度展开具体讨论:首先从“中国城市社区自组织”问题切入,从理论上清理“自组织”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分别论述社区自组织形成的环境和条件,社区自组织的形成过程,以及社区自组织的类型等。所谓的“自组织”是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一种过程,社区自组织形成的环境和条件主要有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态以及非线性,而社区自组织的过程,则分别呈现为自创生、自扩张、自维持和自退化等四个线性因沿阶段。社区自组织的类型主要包括:随机集合的社区自组织、社会化的社区自组织以及自治向度的稳定社区自组织。其次从“社区自组织参与社区文化治理”问题的深化,厘清社区文化治理概念、目标及更广泛的社会治理功能,重点探讨“社区自组织参与社区文化治理的方式选择”以及“社区自组织对社区文化治理的积极作用”。“社区自组织参与社区文化治理的方式选择”主要有四种,它们分别是:参与文化活动、参与社区文化自治、以获取信息为目标的参与和以增进政策接受性为目标的参与。“社区自组织对社区文化治理的积极作用”主要有:增加社会资本、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效率、起到敦风化俗的作用以及培养公民精神。再次从“政府与社区自组织:监管、博弈与困境”问题延展,深入探讨政府和社区自组织之间存在的各种复杂监管和博弈关系,以及它们彼此面临的各种困境。本文试图学理性预警提示,由于社区自组织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很多社区自组织和政府之间不仅并非肯定性价值后果的功能互补或相互促进,而且还会出现诸多非预期价值无果的冲突与博弈。社区自组织和政府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一旦失去文化治理恰配性则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某些困境中。通过社区文化治理叁个具议维度的生存论描述与存在论分析,本论文获得的学理性文本建构在于,以知识创新姿态较为充分地揭示出,社区自组织对社区文化的参与,其作用和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社区,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化治理,它拥有更为深远的道德和政治影响背景。这种揭示的只是递进意义还在于,通过对社区自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系统梳理,在确证社区自组织对社区文化治理积极意义的同时,各种复杂冲突和博弈关系会深度影响文化治理实际效度,为中国未来的社区文化治理提供有益知识参照。(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期刊2019-05-01)

衣园园[9](2019)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而文化又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进步的阶梯。重视对社区文化的建设,有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因此,要实现城市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重视社区文化发展己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社区文化建设的实现需要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居民参与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与内容之一。本文从多个角度来探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关于居民参与的问题与策略,营造居民参与的氛围,让参与的思想深入人心。(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9年06期)

杨楠[10](2018)在《基于有效决策模型的社区文化治理公众参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托马斯的公民参与有效决策模型,对社区文化治理的叁个部分——制度设计、工具匹配、平台运作的公民参与进行了分析。提出社区文化治理的公众参与应在改良式自主管理模式的指导下进行制度设计,并采用共同决策的方式进行政策工具和平台运行的公民参与。在实际工作中选取参与式预算的方法,并以公共价值为基础进行绩效评估,配合社区文化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专业化""组织化"的方式,使公民全方位参与社区文化治理之中。(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艺术》期刊2018年03期)

社区文化参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始终把解决好"叁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农村社区高度自主、自治的背景下,社区居民依法依规、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是农村社区治理与发展的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介入农村社区传统文化保育的途径,活化与更新农村社区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以此唤醒社区居民集体的记忆与归属,凝聚居民的内心对社区治理与发展的关注。本文梳理以"深入挖掘社区文化底蕴""更新社区文化价值""活化社区文化形式""保育与传承社区文化"等"四维立体化"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居民由参与社区传统文化保育到农村社区治理参与的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区文化参与论文参考文献

[1].钱芳,盖亚男.大学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探究——以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例[J].北方音乐.2019

[2].唐南.社区文化保育:凝聚社区居民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的探索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

[3].郭岚岚.家长教师联合会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案例分析[J].艺术科技.2019

[4].谢向波.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发展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5].何赪,熊克.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文化服务机制的建构[J].广西教育.2019

[6].王星.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的社区文化参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7].张明杰.聋哑人群体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实践[D].长春工业大学.2019

[8].慕星.中国城市社区自组织参与社区文化治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

[9].衣园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问题研究[J].西部皮革.2019

[10].杨楠.基于有效决策模型的社区文化治理公众参与研究[J].内蒙古艺术.2018

标签:;  ;  ;  

社区文化参与论文-钱芳,盖亚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