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义论文-葛本秀

模糊义论文-葛本秀

导读:本文包含了模糊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景对联,数量词,模糊义,语用功能

模糊义论文文献综述

葛本秀[1](2017)在《风景对联中模糊义数量词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数量词在风景对联中所产生的模糊语义韵味无穷,产生原因更值得一探究竟。本文立足于风景对联中模糊义数量词的使用方式以及语用功能进行分析总结,发现恰到好处的运用模糊义数量词会收到特有的审美效果。(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32期)

中英伦葩,朱婧[2](2017)在《语义学视角下模糊义与歧义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是语言最基本、最自然的两种属性,但常常有人认为二者指向同一个概念,甚至有人干脆将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混为一谈,作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本文将从语义学的角度,在概念定义、语言应用、产生原因、效果功能方面对语言的模糊义和歧义进行一系列比较研究,并在文尾部分进一步探讨模糊义、歧义和多义之间的关系,针对二者产生的语言现象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提出解决措施,以期在进行研究分析的同时,提供可操作的语义现象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01期)

金颖哲[3](2015)在《现当代汉语小说中“那个”一词的模糊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研究“那个”一词在现当代汉语小说中的模糊意义。“那个”一词在汉语中十分常见,和英文单词"that"无论在意义还是在用法上都极为相似。在目前的研究中,该词通常被视为远指指示代词或作为限定词用在名词或名词词组前,很多语言学家在这些方面也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近年来,“那个”作为谓词表达贬义的用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该词的谓词用法属于其语义模糊的一种,且远不止于此。因此本文将系统探讨该词的模糊语义方面。本文选中的材料主要选自历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除此之外,部分例子选自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研究中使用评价理论、交互主观性及其他相关理论如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将所有的语料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及分析,从而对“那个”的模糊语义做一个相对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那个”一词的形容词性用法和该词的某些其它用法(单独使用时替代名词和动词,以及用在“东西”“事”等名词之前时)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用法不同,它们都用于替代说话者或作者不想直接表述的事物,从而达到避免尴尬或避免表现得不礼貌。尽管说话者(或作者)没有直接表述具体所指,听话者(或读者)仍然能够根据上下文毫无障碍地理解“那个”的所指。因此“那个”一词以上的用法可以归结在一起作为“模糊性”讨论。本文中将该词的模糊性分为两类:互通性模糊指称,和互通性模糊修饰。前者指的是“那个”一词单独使用并表达模糊含义的情况,后者指的是“那个”一词用于“那个+NP”的结构中并表达模糊含义。据此,本文对“那个”在小说中的分布情况从数量、语义及功能叁个方面作了归纳分析。当“那个”用于表达模糊含义时,说话者(或作者)刻意地模糊了语义界线,这一点很明显违反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中方式准则下的“避免歧义”的次准则,却遵循了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另外,依据互动主观性的理论,人们不愿意直接表述一些文化上令人尴尬的事情(如死亡、性等),而倾向于使用“那个”一词代替,这是因为人们在交际中考虑到听话者(或读者)的感情和反应的表现。(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杨红[4](2012)在《浅析对外汉语模糊义数量结构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表模糊义数词、量词和数量短语等数量结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教学对策。关于模糊义数量结构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学生偏误现象;二、教材问题。关于教学对策的探讨,也从两个方面分析:一、补充相关知识点;二、分层级教学。(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张芳平[5](1999)在《汉语言中模糊义与精确义的相互渗透》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的语义模糊现象是词义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本文立足于语义的模糊性,阐述了汉语言应用中的模糊义和精确性相互渗透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阎文力[6](1989)在《汉语词的模糊义生成理据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词的模糊义何以生成,模糊理论的创始人查德敏锐地指出过:“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眼。”世界万象是一个混沌的连续统,认知客体自身的边界,往往就是不明晰的,认知主体摄模糊的客体于“黑箱装置”加以抽象,形成思维上的模糊性,进而呈现在语言的表象,词就烙上了模糊性的印痕。查德关于词的模糊义的成因的观点虽是就普遍语言泛泛而论的,但它同样可用于解释汉语词的模糊义的生成,由于模糊性是自然语言(本文来源于《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89年01期)

模糊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是语言最基本、最自然的两种属性,但常常有人认为二者指向同一个概念,甚至有人干脆将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混为一谈,作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本文将从语义学的角度,在概念定义、语言应用、产生原因、效果功能方面对语言的模糊义和歧义进行一系列比较研究,并在文尾部分进一步探讨模糊义、歧义和多义之间的关系,针对二者产生的语言现象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提出解决措施,以期在进行研究分析的同时,提供可操作的语义现象应对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糊义论文参考文献

[1].葛本秀.风景对联中模糊义数量词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7

[2].中英伦葩,朱婧.语义学视角下模糊义与歧义的比较研究[J].长江丛刊.2017

[3].金颖哲.现当代汉语小说中“那个”一词的模糊义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4].杨红.浅析对外汉语模糊义数量结构教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5].张芳平.汉语言中模糊义与精确义的相互渗透[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

[6].阎文力.汉语词的模糊义生成理据浅析[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

标签:;  ;  ;  ;  

模糊义论文-葛本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