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粮田论文-李军,蒋斌,胡伟,次仁央金,赵玉娟

旱作粮田论文-李军,蒋斌,胡伟,次仁央金,赵玉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旱作粮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高原,旱作粮田,土壤湿度,土壤干燥化

旱作粮田论文文献综述

李军,蒋斌,胡伟,次仁央金,赵玉娟[1](2009)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旱区旱作粮田深层土壤干燥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降水量趋势性减少和粮食产量不断提高,黄土高原旱作粮田深层土壤干燥化现象日益显现。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旱区,测定了32类旱作粮田0~600 cm土层土壤湿度,分析和比较了各类粮田深层土壤贮水量、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和土壤干燥化强度。结果表明:①32类旱作粮田0~600 cm土层土壤湿度、土壤贮水量和土壤有效贮水量分别为13.90%、1084.4 mm和573.7 mm,其中有16类粮田发生了土壤干燥化现象,土壤水分过耗量平均值85.1 mm;②有28类旱作粮田100~400 cm土层为土壤干层,其中夏粮田土壤干层厚度大于秋粮田,最大耗水深度接近或超过600 cm;③32类旱作粮田和16类干燥化粮田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别为110%和83%,分别属于无干燥化和轻度干燥化强度,土壤干层厚度平均值为267 cm,以半干旱偏旱区粮田土壤干燥化程度最严重。(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蒋斌[2](2008)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区旱作高产粮田土壤干燥化规律与土壤水分承载力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干旱趋势加剧和水资源短缺态势的日益显现,同时由于农田土壤肥力和粮食产量的持续提高,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率不断提高,黄土高原旱作粮田土壤水分收入量不断降低,土壤水分支出量不断增大,引起旱作高产粮田土壤水库中有效水分含量持续下降,以深层土壤水分持续亏缺为特征的土壤干层形成已经成为旱地粮食持续高产和稳产的严重隐患。在广泛调查在广泛调查和野外实地观测的基础上,应用美国研制的环境政策综合气候模型-WinEPIC,模拟研究了1960~2000年期间黄土高原半湿润区不同肥力水平下旱作粮田产量水平和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探讨了旱作粮田土壤水分利用的适宜强度和土壤水分承载力,为促进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水分持续高效利用和粮食生产稳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旱作粮田作物土壤水分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降水量趋势性降低和农田肥力水平逐渐提高,旱作粮田深层土壤湿度逐渐降低,土壤干层逐渐加深和加厚。高产粮田的土壤水分明显低于低产粮田,粮田土壤干燥化现象在1~3米范围内较明显,在3米以下也开始出现土壤水分减少的迹象。(2)组建了宝鸡和洛川等研究地区的逐日气象要素序列、土壤剖面理化性状、作物生长参数等WinEPIC模型数据库。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经过修订的Win EPIC模型对不同肥力处理下连作冬小麦、连作春玉米的籽粒产量和农田土壤水分变化动态模拟较为准确,适用于黄土高原冬小麦连作和连作春玉米的模拟研究。(3)在1960~2000年模拟研究期间,宝鸡和洛川N0、N90、N120、N150和N180等5种肥力水平下连作冬小麦产量因年降水量的依次递减而降低,宝鸡平均值分别为1.588 t/hm~2、2.306 t/hm~2、3.327 t/hm~2、3.981 t/hm~2和4.764 t/hm~2,洛川分别为1.444 t/hm~2、1.940 t/hm~2、2.454 t/hm~2、2.866 t/hm~2和3.241 t/hm~2。宝鸡麦田易受氮素胁迫,洛川麦田易受干旱胁迫。水分利用效率和施肥增产率两地差异均显着,均表现为宝鸡>洛川。宝鸡0~7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和稳定性高于洛川。0~7m土层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变化动态表明,在经历了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土壤干层逐年加厚的干燥化过程后,均出现了稳定的土壤干层,宝鸡和洛川各施肥处理麦田干层厚度相同,均为3m、3m、4m、4m和5m。土壤干燥化速度随肥力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宝鸡低于洛川。从增产和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角度统筹考虑,宝鸡和洛川旱作小麦田土壤水分承载力分别为4.500 t/hm~2和2.700 t/hm~2。维持当地旱作小麦田土壤水分承载力的适宜施肥量:宝鸡为N165 kg/hm~2和P80 kg/hm~2,洛川为135 kg/hm~2和P65 kg/hm~2。(4)在1960~2000年模拟研究期间,宝鸡和洛川N0、N60、N120、N180和N240处理春玉米产量因年降水量逐年降低而降低,宝鸡平均值分别为2.681 t/hm~2、3.949 t/hm~2、5.403 t/hm~2、6.110 t/hm~2和6.358 t/hm~2,洛川分别为3.086 t/hm~2、3.574 t/hm~2、4.133 t/hm~2、4.828 t/hm~2和5.253 t/hm~2。水分利用效率和施肥增产率地区间差异均显着,均表现为宝鸡>洛川,同一地区内随施肥水平的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大。宝鸡0~7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和稳定性高于洛川。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N0、N60、N120、N180和N240处理春玉米田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平均值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0~7m土层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变化动态显示,在经历了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土壤干层逐年加厚的干燥化过程后,均出现了稳定的土壤干层,宝鸡和洛川春玉米田干层厚度相同,N0、N60、N120、N180和N240处理均为2m、3m、4m、4m和5m。土壤干燥化速度随肥力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宝鸡低于洛川。从增产和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角度统筹考虑,宝鸡和洛川旱作春玉米田土壤水分承载力分别为6.000 t/hm~2和4.000 t/hm~2。维持当地旱作春玉米田土壤水分承载力的适宜施肥量:宝鸡为N160 kg/hm~2和P80 kg/hm~2,洛川为N100 kg/hm~2和P50 kg/hm~2。(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胡伟[3](2008)在《黄土高原北部半干旱区旱作粮田土壤干燥化规律与土壤水分承载力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黄土高原北部半干旱区,由于气候持续干旱少雨,旱作粮田土壤干燥化和因旱减产现象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了旱作农田粮食生产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在旱作粮田产量调查和土壤水分野外测定的基础上,应用美国研制的环境政策综合气候模型-WinEPIC,定量模拟和分析了不同肥力水平下春小麦、春玉米、马铃薯的产量和深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评价了旱作粮田的生产力稳定性和不同肥力水平下土壤干燥化效应,探索了与当地降水状况相适应、有利于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的土壤水分承载力与施肥水平,为黄土高原北部半干旱区粮食生产的长期稳产、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如下:(1)野外实地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旱作粮田产量的提高,农田深层土壤湿度逐渐降低,土壤干层逐渐加深和加厚。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定西和海原各类农田0~600cm土层土壤湿度平均值为分别为11.46%、14.37%和9.27%,除固原低产马铃薯地外,其它各类农田土壤湿度均明显低于其土壤稳定湿度值,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燥化现象。(2)组建了固原、榆林、海原等研究区的逐日气象要素序列、土壤剖面理化性状、作物生长参数等WinEPIC模型数据库。模型验证结果表明,WinEPIC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模拟黄土高原不同肥力水平下大田作物产量和深层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在模拟研究中,3个地区4种肥力处理均为:无肥(N 0 kg/hm~2,P_2O_5 0 kg/hm~2)、低肥(N 60 kg/hm~2,P_2O_5 30 kg/hm~2)、中肥(N 90kg/hm~2,P_2O_5 45kg/hm~2)和高肥(N 120kg/hm~2,P_2O_5 60 kg/hm~2)。(3)在1960~2000年模拟研究期间,在无肥、低肥、中肥和高肥等4种施肥水平下,固原连作春玉米的产量平均值分别为1.709、2.353、2.644和2.782t/hm~2,春小麦的产量平均值分别为1.439、2.067、2.460和2.669t/hm~2,不同肥力水平下春玉米产量稳定性明显低于连作春小麦。固原春玉米和春小麦随肥力水平的提高和作物连作年限延长,农田土壤干层逐年加深和加厚,0~7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均呈现明显的波动性降低趋势,模拟初期1~4年农田土壤干燥化趋势十分强烈,此后长期在较低水平上随降水量变化而波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适宜于种植春小麦,春小麦田土壤水分承载力介于低肥和中肥处理之间(2.067~2.460t/hm~2),肥力水平为N 60~90 kg/hm~2和P_2O_5 30~45kg/hm~2。(4)在1960~2000年模拟研究期间,无肥、低肥、中肥和高肥等4种施肥水平下,榆林连作春玉米的产量平均值分别为1.148、1.584、1.737和1.843t/hm~2,春小麦的产量平均值分别为0.943、1.486、1.702和1.873t/hm~2,连作春玉米产量稳定性明显差于连作春小麦。在41年模拟研究期间,无肥、低肥、中肥和高肥施肥条件下连作春玉米和春小麦均随肥力水平的提高和作物连作年限延长,农田土壤干层逐年加深和加厚。从作物产量稳定性、土壤干燥化程度和农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角度统筹考虑,黄土高原榆林适宜于种植春小麦,春小麦田土壤水分承载力介于无肥和低肥处理之间(0.943~1.486t/hm~2),肥力水平N 0~60 kg/hm~2和P_2O_5 0~30 kg/hm~2。(5)在1960~2000年模拟研究期间,在无肥、低肥、中肥和高肥等4种施肥水平下,海原连作春小麦的产量平均值分别为1.144、1.589、1.852和2.008t/hm~2;在1960~1979年模拟研究期间马铃薯产量平均值分别为8.329、9.434、9.886和10.198 t/hm~2,马铃薯产量波动性明显大于春小麦。海原连作春小麦田和马铃薯田,随肥力水平的提高和作物连作年限的延长,农田土壤干层逐年加深和加厚,0~7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均呈现明显的波动性降低趋势,模拟初期1~3年农田土壤干燥化趋势十分强烈,此后长期在较低水平上随降水量变化而波动。黄土高原海原春小麦田土壤水分承载力介于低肥和中肥处理之间(0~1.144t/hm~2),适宜的施肥范围为N 0 t/hm~2和P_2O_5 0 t/hm~2。马铃薯土壤水分承载力介于无肥和低肥处理之间(8.329~9.434 t/hm~2),适宜的施肥范围为N 0~60 t/hm~2和P_2O_5 0~30 t/hm~2。(6)在1960~2000年期间,固原、榆林、海原年降水量平均值分别为438.2、387.8、380.6mm,从固原、榆林、海原依次降低,并均呈现出波动性下降趋势。41年模拟研究期间,固原、榆林、海原连作春小麦产量模拟值均随降水量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其平均值分别为2.067、1.486和1.589 t/hm~2。随春小麦连作年限延长,农田土壤干层逐年加深和加厚,模拟初期土壤干燥化趋势十分强烈,此后当土壤干层达到稳定后,麦地0~7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长期在较低水平上随降水量变化而波动。固原、榆林、海原连作春小麦地高肥处理下土壤干层分别在连作第8年、第7年和第6年后均达到2~3m土层,已不随降水发生年度变化,只有0~2m土层土壤湿度随降水量发生年际变化。与固原相比,榆林和海原连作春小麦产量较低,产量波动性较大,春小麦田干燥化进程较快。(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王学春[4](2008)在《黄土高原中部旱作粮田土壤干燥化效应与土壤水分承载力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广泛调查旱作粮田作物产量和野外实地观测深层土壤湿度的基础上,应用美国研制的环境政策综合气候模型-WinEPIC,模拟研究了1960~2000年期间黄土高原中部不同降水类型区不同肥力水平不同种植方式下,旱作粮田的产量水平和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评价了旱作粮田的生产力稳定性和不同肥力水平下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干燥化效应,为黄土高原粮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水分调查结果表明:受降水影响,连作冬小麦和春玉米的产量均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在轮作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更容易受到降水的影响,而春玉米的产量更容易受茬口的影响。高产农田的土壤水分明显低于低产农田,农田土壤干燥化现象在1~3m范围内较明显,在3m以下也开始出现土壤水分减少的迹象。(2)通过对长武旱塬连作冬小麦、晋中半干旱区连作春玉米、长武旱塬麦玉轮作叁种种植方式,在不同肥力水平的模拟精度验证表明:经过调整的WinEPIC模型对不同肥力处理下连作冬小麦、连作春玉米和麦玉轮作的籽粒产量和农田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模拟较为准确,适用于黄土高原冬小麦连作、春玉米连作和麦玉轮作系统的模拟研究。(3)在模拟研究的41年期间,洛川、长武、延安、寿阳的连作春玉米产量的年平均值分别为4.40t/hm2、4.23t/hm2、3.75t/hm2、2.50t/hm2。施肥增产率,长武>洛川>延安>寿阳。水分利用效率,洛川>延安>长武>寿阳,同一地区内随施肥水平的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大。0~7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洛川>长武>延安>寿阳,前两个地区土壤水分稳定性较差。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农田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平均值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与N0相比N60、N120、N180、N240、N300分别减少166mm、299mm、295mm、416mm、421mm。所有地区的春玉米田0~7m土层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在经历了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土壤干层逐年加厚的干燥化过程后,均出现了稳定的土壤干层。土壤干燥化速度N0、N60、N120、N180、N240、N300依次增大,洛川、长武、延安、寿阳依次增大。肥力水平是影响土壤干层最终分布范围的主要因素之一。综合不同地区不同肥力水平下连作春玉米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肥料增产率、水分承载力、0~7m土壤湿度剖面分布情况,从增产和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角度统筹考虑,在洛川连作春玉米的产量水平以5.25~5.54t/hm2为宜,相应的施肥水平以N240~N300为宜,在长武为5.25~5.45t/hm2 ,N240~N300,在延安相应的适宜值分别为4.26~4.58t/hm2,N180~N240,在寿阳为2.34~2.74t/hm2,N120~N180。(4)在1960~2000年模拟研究期间,洛川、长武、延安、寿阳连作冬小麦产量年平均值分别为2.77t/hm2、2.70t/hm2、1.97t/hm2、1.00t/hm2。水分利用效率和施肥增产率地区间差异均显着,均表现为洛川>长武>延安>寿阳,同一地区内随施肥水平的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大。0~7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洛川>长武>延安>寿阳,洛川土壤水分稳定性好于长武、延安和寿阳。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冬小麦田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平均值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与N0相比N120、N150、N180、N210、N240分别减少111mm、110mm、219mm、220mm、220mm。土壤干燥化速度N0、N120、N150、N180、N210、N240依次增大,洛川、长武、延安、寿阳依次增大。综合不同地区不同肥力水平下连作冬小麦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肥料增产率、0~7m土壤湿度剖面分布情况,从增产和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角度统筹考虑,在洛川、长武、延安、寿阳连作冬小麦适宜的施肥水平分别为N210~N240、N180~N210、N150~N180、N90~N120,相应的产量水平分别为3.59~3.78t/hm2、3.24~3.38t/hm2、2.08~2.43t/hm2、0.69~0.89t/hm2。(5)在1960~2000年模拟研究期间,在8种(R1~R8)麦玉轮作方式中,洛川、长武、延安和寿阳均以R7平均产量最高,洛川、延安和寿阳均以R7、长武以R1经济效益最高。各地麦玉轮作田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均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洛川、长武、延安和寿阳轮作方式R7、R2、R5和R7平均干旱胁迫天数最少,在麦玉轮作系统中冬小麦较玉米容易遭受干旱的威胁。综合考虑作物产量、经济效益、0~7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干燥化速度等因素,洛川、长武、延安和寿阳适宜的轮作方式分别为R7(春玉米→春玉米→春玉米→冬小麦)、R1(春玉米→冬小麦)、R8(春玉米→春玉米→春玉米→冬小麦→冬小麦)、R7(春玉米→春玉米→春玉米→冬小麦)。(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02-01)

王渡沣[5](1991)在《正宁县旱作玉米吨粮田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庆阳地区历来以旱作农业为主,灌溉面积不足5%。1990年在地委、行署领导下,开展了“吨粮田,千斤亩”工程建设,全区8个县(市)根据总体方案开展了工作,取得了显着效果,涌现出陇东旱作玉米栽培史上从未有过的亩产吨粮的新纪录。行署科技处为了核实玉米吨粮田产量,特组成专家组,制定了测产验收方案,在玉米成熟后期,分赴(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1991年08期)

旱作粮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全球干旱趋势加剧和水资源短缺态势的日益显现,同时由于农田土壤肥力和粮食产量的持续提高,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率不断提高,黄土高原旱作粮田土壤水分收入量不断降低,土壤水分支出量不断增大,引起旱作高产粮田土壤水库中有效水分含量持续下降,以深层土壤水分持续亏缺为特征的土壤干层形成已经成为旱地粮食持续高产和稳产的严重隐患。在广泛调查在广泛调查和野外实地观测的基础上,应用美国研制的环境政策综合气候模型-WinEPIC,模拟研究了1960~2000年期间黄土高原半湿润区不同肥力水平下旱作粮田产量水平和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探讨了旱作粮田土壤水分利用的适宜强度和土壤水分承载力,为促进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水分持续高效利用和粮食生产稳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旱作粮田作物土壤水分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降水量趋势性降低和农田肥力水平逐渐提高,旱作粮田深层土壤湿度逐渐降低,土壤干层逐渐加深和加厚。高产粮田的土壤水分明显低于低产粮田,粮田土壤干燥化现象在1~3米范围内较明显,在3米以下也开始出现土壤水分减少的迹象。(2)组建了宝鸡和洛川等研究地区的逐日气象要素序列、土壤剖面理化性状、作物生长参数等WinEPIC模型数据库。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经过修订的Win EPIC模型对不同肥力处理下连作冬小麦、连作春玉米的籽粒产量和农田土壤水分变化动态模拟较为准确,适用于黄土高原冬小麦连作和连作春玉米的模拟研究。(3)在1960~2000年模拟研究期间,宝鸡和洛川N0、N90、N120、N150和N180等5种肥力水平下连作冬小麦产量因年降水量的依次递减而降低,宝鸡平均值分别为1.588 t/hm~2、2.306 t/hm~2、3.327 t/hm~2、3.981 t/hm~2和4.764 t/hm~2,洛川分别为1.444 t/hm~2、1.940 t/hm~2、2.454 t/hm~2、2.866 t/hm~2和3.241 t/hm~2。宝鸡麦田易受氮素胁迫,洛川麦田易受干旱胁迫。水分利用效率和施肥增产率两地差异均显着,均表现为宝鸡>洛川。宝鸡0~7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和稳定性高于洛川。0~7m土层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变化动态表明,在经历了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土壤干层逐年加厚的干燥化过程后,均出现了稳定的土壤干层,宝鸡和洛川各施肥处理麦田干层厚度相同,均为3m、3m、4m、4m和5m。土壤干燥化速度随肥力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宝鸡低于洛川。从增产和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角度统筹考虑,宝鸡和洛川旱作小麦田土壤水分承载力分别为4.500 t/hm~2和2.700 t/hm~2。维持当地旱作小麦田土壤水分承载力的适宜施肥量:宝鸡为N165 kg/hm~2和P80 kg/hm~2,洛川为135 kg/hm~2和P65 kg/hm~2。(4)在1960~2000年模拟研究期间,宝鸡和洛川N0、N60、N120、N180和N240处理春玉米产量因年降水量逐年降低而降低,宝鸡平均值分别为2.681 t/hm~2、3.949 t/hm~2、5.403 t/hm~2、6.110 t/hm~2和6.358 t/hm~2,洛川分别为3.086 t/hm~2、3.574 t/hm~2、4.133 t/hm~2、4.828 t/hm~2和5.253 t/hm~2。水分利用效率和施肥增产率地区间差异均显着,均表现为宝鸡>洛川,同一地区内随施肥水平的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大。宝鸡0~7m土层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和稳定性高于洛川。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N0、N60、N120、N180和N240处理春玉米田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平均值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0~7m土层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变化动态显示,在经历了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土壤干层逐年加厚的干燥化过程后,均出现了稳定的土壤干层,宝鸡和洛川春玉米田干层厚度相同,N0、N60、N120、N180和N240处理均为2m、3m、4m、4m和5m。土壤干燥化速度随肥力水平的增加而增大,宝鸡低于洛川。从增产和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角度统筹考虑,宝鸡和洛川旱作春玉米田土壤水分承载力分别为6.000 t/hm~2和4.000 t/hm~2。维持当地旱作春玉米田土壤水分承载力的适宜施肥量:宝鸡为N160 kg/hm~2和P80 kg/hm~2,洛川为N100 kg/hm~2和P50 kg/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旱作粮田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军,蒋斌,胡伟,次仁央金,赵玉娟.黄土高原不同类型旱区旱作粮田深层土壤干燥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9

[2].蒋斌.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区旱作高产粮田土壤干燥化规律与土壤水分承载力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胡伟.黄土高原北部半干旱区旱作粮田土壤干燥化规律与土壤水分承载力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4].王学春.黄土高原中部旱作粮田土壤干燥化效应与土壤水分承载力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王渡沣.正宁县旱作玉米吨粮田浅析[J].甘肃农业科技.1991

标签:;  ;  ;  ;  

旱作粮田论文-李军,蒋斌,胡伟,次仁央金,赵玉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