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块成分论文-胡晓辉,高迎春

斑块成分论文-胡晓辉,高迎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斑块成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斑块

斑块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辉,高迎春[1](2019)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与斑块组织成分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VH-IVUS)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斑块组织成分,检测患者PCI前后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炎症因子的变化与斑块组织成分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0例。所有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对PCI的靶病变进行冠状动脉VH-IVUS检查。采用虚拟组织学分析斑块的成分。测定PCI术前、术后0.5 h及12 h的IMA、PCT血清浓度。结果 (1)术后0.5 h的IMA、术后12 h的PCT血清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2)术后IMA的血清水平与FF、NC面积呈正相关(P<0.05),与DC面积呈负相关(P<0.05)。术后PCT的血清水平与NC面积呈正相关(P<0.05),与FT面积呈负相关(P<0.05)。结论 (1)术后IMA、PCT血清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提示PCI术后炎症反应激活导致心肌微损伤。(2)随着以纤维脂质组织及坏死核组织为主的不稳定斑块的增多,IMA、PCT血清水平逐渐升高,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戴志成,宿艳,张静,何丽,刘学武[2](2019)在《MRI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负荷与缺血征象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RI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负荷与缺血征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7例,收集影像学资料,依据是否出现缺血征象区分患者卒中侧、非卒中侧,比较不同颈动脉侧斑块成分发生情况及体积、斑块负荷指标水平。结果本组研究共获得126侧颈动脉图像,卒中侧79根,非卒中侧47根。非卒中侧含有脂质的坏死核、斑块内出血发了率明显低于卒中侧(P<0.05);卒中侧含有脂质的坏死核及斑块内出血体积明显大于非卒中侧(P<0.05);不同侧血管总面积、管腔面积、最小管腔面积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卒中侧管壁面积、管壁厚度、管壁标准化指数、最大管壁面积、最大管壁厚度、最大管壁标准化指数明显高于非卒中侧(P<0.05)。结论 MRI各序列扫描可有效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负荷情况,成分复杂或负荷越高者缺血征象出现率越高。(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戴志京,肖建云,肖志锋[3](2019)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检出及斑块稳定性判定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板块内部成分检出及斑块稳定性判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0例,对入选的50例患者进行MRI检查,主要检查项目包括叁维时间飞跃法(3D-TOF)成像、双翻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质子密度(PD)加权成像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研究、分析斑块内成分及其分型。结果 50例患者经过MRI检查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7个,其中包括Ⅰ~Ⅱ型12个;Ⅲ型25个;Ⅳ~Ⅴ型18个;Ⅵ型28个;Ⅷ型4个;每种类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患者颈动脉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患者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7个;其中稳定性斑块共43个,钙化率为51.2%;不稳定性斑块共44个,钙化率为47.7%;两种斑块的钙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3,P>0.05);稳定性斑块中出现脂质核心、出血以及纤维帽破裂的分别有8个、7个以及5个,且未见血栓形成;不稳定性斑块中出现出现脂质核心、出血以及纤维帽破裂的分别有26个、14个以及12个,出现血栓形成的有5个;不稳定性斑块出现脂质核心、出血、血栓形成以及纤维帽破裂的个数显着高于稳定性斑块(χ~2=6.231、5.159、3.892、5.161,P<0.05)。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情诊断过程中,应用3.0T高分辨率MRI能够有效区分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内部成分,并且能够准确鉴别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27期)

姚易明,叶靖,高慧,郭晓丽,王丽娟[4](2019)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斑块主要成分定量分析对斑块类型的鉴别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的易损性斑块、稳定性斑块主要成分定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搜集并分析41例心绞痛患者(UAP18例、SAP23例)的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并将斑块分为UAP易损性斑块(Ⅰ组)、UAP稳定性斑块(Ⅱ组)和SAP稳定性斑块(Ⅲ)。叁组斑块节段内脂质、纤维、钙化的体积及体积百分比差异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后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易损性斑块与所有稳定性斑块较好指标的诊断阈值,并计算其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共45个斑块进行定量分析研究,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10个、9个、26个斑块。易损性斑块与两组稳定性斑块在脂质(49.3%±4.1%vs 31.8%±6.3%、33.4%±6.9%)和钙化(2.9%±2.7%vs13.0%±11.8%、17.2%±10.8%)百分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质百分比易损性斑块高于稳定性斑块,钙化百分比易损性斑块低于稳定性斑块。易损性斑块与UAP稳定性斑块在纤维体积(47.5±14.4vs 74.7±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稳定性斑块在脂质(31.8%±6.3%vs 33.4%±6.9%)和钙化(13.0%±11.8%vs 17.2%±10.8%)百分比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易损性斑块各项指标中,脂质百分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较高,为0.994,其对应的脂质体积AUC为0.811,基于脂质百分比ROC曲线判断易损性斑块与稳定性斑块的分界点为44.1%,其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和NPV分别为100%、88.5%、71.4%、100%。此外,纤维体积和纤维百分比、钙化体积和钙化百分比仅有低或无诊断价值。结论:CCTA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可测量冠状动脉斑块主要成分,为临床提供鉴别斑块类型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19年07期)

钱山,张楠,邓小燕,刘肖[5](2019)在《数值仿真人颈动脉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对一氧化氮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般由脂质池、钙化沉积、内部出血和局部溃疡等组成,其中多种成分会影响一氧化氮(NO)的产生和消耗,而NO对于维持血管正常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O的功能与其浓度分布密切相关,过高的NO浓度会严重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态,而过低的NO浓度则会引发炎症反应、内皮功能障碍等。为此,本研究通过建立人体颈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段的血管模型,探究斑块成分对血管壁内NO的浓度分布的影响。方法本文根据斑块是否含有钙化沉积、脂质池、斑块内出血和局部溃疡对病例进行分类筛选,基于真实病例的高分辨率MRI图像建立多种成分的动脉粥样硬化段血管模型,通过添加个性化的颈动脉入口速度和出口比例的边界条件,运用数值仿真的方法模拟内皮细胞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个成分产生和消耗NO的情况、人体血液流动,确定各个组分含量的参数范围,探究斑块内每种成分对血管壁内NO浓度分布的影响;之后选定一组参数应用于常规病例,通过统计分析探究多种成分对特异性病例的整体影响。结果通过流体计算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钙化沉积对NO的产生和消耗影响不大,而脂质池、斑块内出血和局部溃疡显着影响血管壁内NO的浓度分布。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会影响NO在血管壁中的分布,从而可能会影响斑块的发生发展。(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袁蓉[6](2019)在《基于circRNAs探讨川芎-赤芍药对活性成分干预AS斑块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破裂是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斑块内血管新生易加速斑块进展、诱发斑块破裂出血,因此,抑制斑块血管新生可能是延缓斑块进展、增加斑块稳定性的潜在疗法。活血化瘀方药治疗AS有良好疗效,其中川芎-赤芍药对有抗AS的作用,而川芎-赤芍药对代表性活性成分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芍药苷(paeoniflorin,PF)对AS斑块血管新生的作用尚未见相关研究。环状RNAs(circular RNAs,circRNAs)可进行基因的转录或转录后调控,与微小RNAs(microRNAs,miRNAs)竞争性结合,作为miRNAs的“海绵”影响miRNAs对靶基因的调节作用,而TMP、PF配伍是否可通过调控circRNAs及相关靶基因干预AS斑块血管新生尚不清楚。1.目的尝试发现与AS及血管新生相关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评价TMP、PF配伍对AS斑块血管新生的作用,并基于circRNAs探讨TMP、PF配伍干预AS斑块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及靶点。2.方法(1)AS差异表达circRNAs筛选及血管新生相关circRNA-miRNA-mRNA网络构建基于西苑医院AS血瘀证患者和健康人的转录组测序结果以及文献检索结果,本研究进一步筛选与AS相关的circRNAs,预测与靶circRNAs对应的miRNAs及mRNAs,构建与AS及血管新生相关的circRNA-miRNA-mRNA网络,初步确定与AS及血管新生相关的circRNAs、miRNAs、mRNAs和靶蛋白。(2)TMP、PF配伍对ox-LDL诱导的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不同浓度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建立体外血管新生模型,HUVECs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MP组、PF组、TMP+PF组,分别单独或配伍给予不同浓度的TMP和PF(10、1、0.1、0.01 μmol/L),给药24h后MTT检测细胞增殖。借助Chou-Talalay联合指数法进行TMP和PF的协同作用分析,初步得到TMP、PF配伍最佳药效比例。然后用TMP、PF及最佳配伍干预ox-LDL诱导的HUVECs,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MP组、PF组、TMP+PF组、辛伐他汀组。Ox-LDL诱导HUVECs,11μmol/LTMP、10μmol/LPF、11μmol/LTMP+10μmol/LPF、1μmol/L辛伐他汀分别干预24h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细胞管状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成管,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EGF受体2(VEGF receptor2,VEGFR2)、Notch通路相关蛋白(Jagged1、Notch1、Hes1)的表达。(3)基于circRNAs探讨TMP、PF配伍干预AS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及靶点Ox-LDL诱导HUVECs建立体外血管新生模型,TMP、PF配伍(1μmol/LTMP+10来μmol/LPF)干预ox-LDL诱导的HUVECs,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筛选获得的circRNAs的表达,获得目标circRNAs并对其进行深入的RNA干扰研究。HUVECs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MP+PF组、TMP+PF+circRNA干预(siRNA)组、TMP+PF+circRNA干预(siRNA)+miRNA干预(inhibitor)组。用siRNA(100nmol/L)和inhibitor(100nmol/L)转染细胞24h、ox-LDL诱导、1μmol/LTMP+10μmol/LPF干预24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细胞管状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成管,qPCR检测circRNAs、miRNAs、mRNAs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靶蛋白的表达。(4)TMP、PF配伍对ApoE-/-小鼠AS斑块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以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ApoE-/-小鼠分为模型组、TMP+PF组(低剂量1 mg/kg/d+10mg/kg/d、中剂量2mg/kg/d+20mg/kg/d、高剂量5mg/kg/d+50mg/kg/d、极高剂量10mg/kg/d+100mg/kg/d)、辛伐他汀(2.5mg/kg/d)组、TMP组和PF组,其中TMP组、PF组分别选择最佳配伍剂量中的用药剂量。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余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2个月后给药,同时继续给予高脂饲料至3个月,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甘油叁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HE染色观察斑块面积,免疫荧光检测主动脉CD31和vWF表达以代表血管密度,ELISA检测血清VEGF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VEGFR2、Notch1、靶蛋白的表达。3.结果(1)获得5个与AS及血管新生相关的circRNA-miRNA-mRNA网络从AS患者的转录组测序结果中筛选得到3个circRNAs,分别是circRNA_06206[即软骨新生刺激因子1的circRNA(circRNA of stimulator of chondrogenesis 1,circSCRG1)]、hsa_circ_0004417、hsa_circ_0041555;从文献检索结果中得到 2 个 circRNAs,分别是has_circ_0000284和hsa_circ_0003575。构建与AS及血管新生相关的circRNA-miRNA-mRNA网络,得到相关的靶基因和靶蛋白,用于后续研究。(2)TMP、PF配伍可抑制ox-LDL诱导的体外血管新生Ox-LDL可诱导HUVECs增殖,不同浓度的TMP、PF(10、1、0.1μmol/L)均有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增殖的作用(P<0.05)。利用协同作用分析发现,与其他配伍比例相比,TMP和PF在1:10配伍干预时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和量效关系,在大多数Fa水平下CI值均小于1,且1 μmol/L TMP和10μmol/L PF的作用最明显,因此选取TMP和PF的配伍比例1:10进行后续研究。研究发现TMP、PF配伍(1 μmol/L TMP+10μmol/LPF)、辛伐他汀(1μmol/L)均可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增殖、迁移、成管,降低血管新生相关蛋白CD31、VEGF、VEGFR2和Notch1表达水平(P<0.05),对vWF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TMP、PF配伍还可降低Jagged1和Hes1表达水平(P<0.05),而TMP、PF单独使用对Jagged1和Hes1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研究初步表明TMP、PF配伍可抑制ox-LDL诱导的体外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通路和Notch通路有关。(3)TMP、PF配伍可能通过调控circSCRG1发挥抑制血管新生作用Ox-LDL诱导后circSCRG1表达水平降低、hsa_circ_0003575表达水平升高,TMP、PF配伍可升高circSCRG1表达水平(P<0.05),因此选择circSCRG1进行后续的干扰研究。结果显示,TMP、PF配伍可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增殖、迁移、成管,降低核受体4A1(Nuclear receptor4A1,NR4A1)蛋白表达水平(P<0.05),给予circSCRG1的siRNA干预后TMP、PF配伍未表现出抗血管新生作用,未能降低NR4A1表达水平(P>0.05),而给予hsa-miR-1268b抑制剂干预后,TMP、PF配伍又表现出抗血管新生作用。因此,TMP、PF配伍抑制ox-LDL诱导的血管新生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circSCRG1,进而调节hsa-miR-1268b的靶蛋白NR4A1表达而实现。(4)TMP、PF配伍可抑制斑块血管新生而抗ASAS模型小鼠体重升高,血清TG、TC、LDL-C、V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P<0.05);主动脉CD31、vWF、VEGFR2、NR4A1表达水平升高,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2(hypoxia-inducible factor prolyl hydroxylase 2,PHD2/EGLN1)、SAM和SH3包含结构域1(SAM and SH3domain containing1,SASH1)表达水平降低(P<0.05);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增多,斑块面积增大(P<0.05)。TMP、PF配伍高剂量、辛伐他汀均可降低小鼠体重和血清TG水平,减小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比值,降低主动脉CD31表达水平而减少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P<0.05);TMP、PF配伍高剂量还可降低血清LDL-C水平,降低主动脉VEGFR2、靶蛋白NR4A1表达水平(P<0.05)。因此,TMP、PF配伍可能通过抑制斑块血管新生而发挥抗AS的作用,其中的关键靶点可能为VEGFR2和NR4A1。4.结论TMP、PF配伍可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体外血管新生及ApoE-/-小鼠主动脉斑块血管新生,发挥抗AS的作用;其抗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可能与调控circSCRG1进而调节hsa-miR-1268b的靶蛋白NR4A1表达、抑制VEGF/VEGFR2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封海慧,范志刚[7](2018)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成分MRI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成分MRI多种参数特征,为影像手段预测急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03例入组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高分辨MRI扫描,多序列分析颈动脉斑块成分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颈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情况下颈动脉斑块各特征对急性脑卒中的影响强弱。结果:颈动脉轻、中、重度狭窄分别占病例组的24. 3%、38. 8%及36. 9%;脂质坏死核心、纤维帽缺损及炎症在叁组中的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斑块炎症在颈动脉轻度狭窄情况下与急性脑卒中的发生关联性最强(OR=15. 784),而斑块脂质坏死核心及斑块纤维帽缺损在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情况下与急性脑卒中发生明显关联(中度狭窄组:斑块脂质坏死核心OR=7. 875,纤维帽缺损OR=20. 443;重度狭窄组:斑块脂质坏死核心OR=12. 332,纤维帽缺损OR=27. 684)。结论: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引起急性脑卒中的相关斑块成分特征影响强弱不一致,这些MRI特征指标能够有效预测急性脑卒中的发生并及时干预。(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24期)

赵超,张昊,宫长水[8](2018)在《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途径: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43例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能谱CTA成像检查,分析患者叁种斑块的能谱曲线图。目的:研究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分析的价值。方法对43例有缺血症状,经B超、MRI显示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行能谱CTA检查。将混合能量图像处理为单能量图像,运用叁维重建技术及能谱分析软件对斑块成分进行能谱物质定量分析,测得其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计算其能谱曲线的斜率,采用x x-±s进行描述性分析。选取研43究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例,再经过超声波检测确保无疑和数据准确性,在环境相同的情况下同20例正常的患者最对比,用能谱CT成像技术进行CTA头颈部扫描,与此同时要排除血清炎性因子带来的病因等其他可能因素的影响。其次根据后期的软件处理数据,将患者进行与正常患者对比和免疫浊法血清检测,可以测出静脉血中血清Hs-CRP浓度。脂质成分、纤维基质、斑块内出血的曲线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3.54±0.78、2.36±0.56、0.45±0.09和3.24±0.80、8.56±0.63、7.26±0.59从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可以看出数据虽有差异,但有统计学规律PH<0.05。对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人做CAT+能谱检查,其中可经B超检测出缺血案例,能谱CTA能够检测到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的内部、纤维基质等成分[1]。(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8年22期)

孙国庆,刘英[9](2018)在《CTA评价颈动脉斑块成分及体积与脑血管症状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CTA对颈动脉斑块成分及体积与脑血管症状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方法:以120例接受CTA检测的颈动脉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各种成分的斑块体积进行测量分析,探讨动脉斑块成分和体积与脑血管症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分叉部与颈内动脉虹吸部不同类型的斑块结构比存在显着差异。颈动脉分叉部和颈动脉虹吸部各类型斑块的平均体积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分叉部脂质斑块体积可预测脑血管症状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8年19期)

罗和川,杨全,向波,刘丹,杨雪[10](2018)在《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MRI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价值。方法系统检索2017年10月前发表的与MRI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相关,并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的中、英文研究文献。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参考Cochrane协作网所推荐的内容确定。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以诊断性试验准确性质量评价(QUADAS)标准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最终纳入文献7篇,共包含813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MRI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心的95%CI为(0.80,1.27),比值比(OR)为1.01,Z值为0.06,P值为0.95;识别钙化成分的95%CI为(0.64,1.11),OR为0.85,Z值为1.19,P值为0.23。结论 MRI用以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脂质核心及钙化成分具有较高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期刊2018年07期)

斑块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MRI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负荷与缺血征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7例,收集影像学资料,依据是否出现缺血征象区分患者卒中侧、非卒中侧,比较不同颈动脉侧斑块成分发生情况及体积、斑块负荷指标水平。结果本组研究共获得126侧颈动脉图像,卒中侧79根,非卒中侧47根。非卒中侧含有脂质的坏死核、斑块内出血发了率明显低于卒中侧(P<0.05);卒中侧含有脂质的坏死核及斑块内出血体积明显大于非卒中侧(P<0.05);不同侧血管总面积、管腔面积、最小管腔面积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卒中侧管壁面积、管壁厚度、管壁标准化指数、最大管壁面积、最大管壁厚度、最大管壁标准化指数明显高于非卒中侧(P<0.05)。结论 MRI各序列扫描可有效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负荷情况,成分复杂或负荷越高者缺血征象出现率越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斑块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1].胡晓辉,高迎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与斑块组织成分的相关性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

[2].戴志成,宿艳,张静,何丽,刘学武.MRI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及负荷与缺血征象的相关性[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3].戴志京,肖建云,肖志锋.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检出及斑块稳定性判定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9

[4].姚易明,叶靖,高慧,郭晓丽,王丽娟.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斑块主要成分定量分析对斑块类型的鉴别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9

[5].钱山,张楠,邓小燕,刘肖.数值仿真人颈动脉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对一氧化氮分布的影响[J].医用生物力学.2019

[6].袁蓉.基于circRNAs探讨川芎-赤芍药对活性成分干预AS斑块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7].封海慧,范志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成分MRI特征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

[8].赵超,张昊,宫长水.能谱CT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解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

[9].孙国庆,刘英.CTA评价颈动脉斑块成分及体积与脑血管症状相关性[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

[10].罗和川,杨全,向波,刘丹,杨雪.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Meta分析[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8

标签:;  ;  ;  

斑块成分论文-胡晓辉,高迎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