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就业思想演进谈中国就业制度变迁

从西方就业思想演进谈中国就业制度变迁

李晓磊(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250104)

摘要:本文在研究西方就业思想演进的基础上,结合建国以来的就业制度变迁,论证西方就业思想对当前中国就业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就业;失业;历史分析;借鉴

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要逊色很多。虽然有些学者在借鉴西方就业理论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大都一味地借鉴或评判西方的就业理论,而没有与中国就业制度很好结合。故笔者在研究西方就业思想的基础上,梳理中国就业制度变迁的基本脉络,并探讨西方就业思想演进对中国当前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启示。

一、西方就业思想演进的不同阶段

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与就业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过程。而这些思想,无不与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就业思想的演进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古典学派的就业思想

古典学派依照萨伊定律,认为市场机制能确保所有经济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发生宏观性质的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存在失业。所谓失业都是工人处于变换工作中出现的摩擦性失业或工人因工资太低所导致的“自愿”失业。

2.凯恩斯学派的就业思想

凯恩斯认为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存在着重大缺陷,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导致的无失业状态是理想状态,而不是一种实际情况。他提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决定于“消费倾向”、“对投资的预期收益”和“对货币的偏好”三个基本心理因素。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主要就是这些心理因素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

3.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思想

与凯恩斯时面临的萧条不同的是,新古典综合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滞胀”现象。他们认为应付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基本对策是收入政策,即限制各个生产要素收入的增长率,限制物价上涨的政策;应付结构性失业的基本对策是人力政策,即联邦政府通过就业指导和对劳动力的重新训练,促使青年和非熟练工人找到工作,尽量减少各种失业,扩大就业量。

4.供给学派的就业思想

同古典学派一样,供给学派认为在经济均衡的情况下是不存在失业的,失业是由于政府的干预和私人垄断妨碍了市场机制的自由活动。因此,他们主张经济自由,反对政府的不适当干预;削减社会福利支出中的失业保险津贴,严格规定失业救济的发放条件,停止公共服务就业计划,取消最低工资的规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5.发展经济学派的就业思想

刘易斯等人主要探讨了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下的失业问题。他们认为失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度是极低的,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样,工业化的结果就是不断排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并且这些失业是结构性的。

二、中国就业制度变迁的三个阶段

与丰富的西方就业思想相比,中国对就业问题的认识时间比较短暂,内容也不是十分丰富。国内学者对建国以来的就业制度变迁有不同的划分,有人分为两个阶段,有人划为四个阶段。笔者把建国以来的就业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1.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

1958年,中国政府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已彻底消灭了失业现象。此后,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了失业概念,但失业问题确确实实存在。在就业方面,由于错误地认为失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所以中国政府长期采用计划就业政策。

在广大农村,首先通过户籍制度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同时又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农村人民公社是一种忽视个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组织)让他们根据计划进行生产。在分配上,采取平均产品分配方式。在人民公社制度下面,尽管相当部分劳动人口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但是只要生产队不以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来配置生产要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就可以隐蔽在生产单位内部。

在城市工业部门,由于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所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劳动力统一计划配置制度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方式。但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相当弱的。在此期间,除了通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一部分之外,主要依靠计划配置手段强行要求企业聘用超过其现实需要的劳动力。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家倡导“社会主义不存在失业”,所以把失业作为理论禁区,进而实行计划就业制度,这是当前失业与就业问题比较严重的历史原因之一。

2.双轨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开始流动,一般是由农村向城市的单一流动。在农村,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从1988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出现“民工潮”;在城市,随着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机构改革和如火如荼的国企改革,社会出现大量富裕人员,引发“下岗潮”。民工潮和下岗潮的出现,表明中国的失业问题显性化,并有严重的趋势。

相对应的,中国的就业制度在这一时期也在发生变化。在农村,计划就业制度首先出现松动。从城市就业的变化来看,国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逐渐从统分统配的用工制度向更加灵活的、具有契约性质的劳动合同制转化。因此,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国有企业新增长的需求和非国有企业劳动力的需求一起构成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劳动力供求及其流向基本上遵循一般的市场原则,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

可以说,在双轨经济体制下,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过渡,失业理论禁区被打破,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但很不完善,这是当前失业与就业问题比较严重的历史原因之二。

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就业制度

从九十年代初至今,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形成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国有企业正在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与此对应的就是下岗人员日益增多,真正的失业概念开始出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开始把企业所负担的职工社会保障功能剥离出来,让企业内部的隐性失业公开化。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失业理论禁区完全被打破,劳动力市场基本形成,各种失业完全公开化,但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这是当前失业与就业问题比较严重的历史原因之三。

三、历史借鉴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吸收西方就业思想中的精华,正确认识中国就业问题的历史变迁,对中国当前的就业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实施适度的政府干预

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下,劳动力市场的优点在于通过劳动力市场可以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所以,政府对以工资为核心的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必须是适度的、有力的。

2.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劳动力市场

西方国家长期重视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在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就业问题、促进人才开发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对于农民工就业问题。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稳定农民工就业岗位;结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项目,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2)对于大学生问题。首先,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其次,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3.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提供条件,为最终解决失业问题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我国的国情,必须积极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把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和提高经济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5.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

在双轨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中国政府虽然开始尝试宏观调控,但在运用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因而借鉴西方的宏观调控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6.进一步完善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

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政府非常重视公共就业服务,干预失业以帮助市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在改革中不管是主张私营化改革方向的,还是主张在公共服务领域里引进市场机制的,都要保留公共就业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袁志刚、陆铭.隐性失业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汪大海.挑战失业的中国[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3]舒元、王曦.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关系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4]杨宜勇.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5]杨培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6]高鸿业、吴易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与学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

[7]厉以宁.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8](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姚开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9]罗伯特·M·索洛(RobertM·Solow)、约翰B·泰勒(JohnB·Taylor)、本杰明·M·弗里德曼(BenjaminM·Friedman).通货膨胀、失业与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陈建辉,孙一平.构建人才就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初探[J].温州论坛,2007,(4).

标签:;  ;  ;  

从西方就业思想演进谈中国就业制度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