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振态调制器论文-靳琳,宋世超,文龙,孙云飞

偏振态调制器论文-靳琳,宋世超,文龙,孙云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偏振态调制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面等离激元,透明导电氧化物,调制器,偏振性

偏振态调制器论文文献综述

靳琳,宋世超,文龙,孙云飞[1](2018)在《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偏振不灵敏型电光调制器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受到表面等离激元(SPP)固有偏振性的影响,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波导型调制器只支持横磁模式(TM)传播。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均构建混合(hybrid)波导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电光调制器,以实现调制器的低偏振灵敏性。在组合的混合波导中,垂直和水平偏振方向上的表面等离激元被限制在相应的混合波导中。通过调控介质和ITO界面处形成载流子积累层中载流子浓度可实现光吸收调制。在经优化的结构中两个偏振态的消光比差为0.005d B/μm。通过3D-FDTD模拟调制器的光场调控,清楚地显示了传统硅波导与偏振不灵敏调制器间的耦合传输特性。两种偏振态下,偏振不灵敏调制器与硅波导之间的耦合效率均达到了74%以上。此项研究将为表面等离激元电光调制器在偏振不灵敏光集成回路中的应用提供解决方案,为其与具有偏振随机态光纤回路的集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光电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王潇,赵远,杨凤,尹建华[2](2017)在《基于电光调制器的高速偏振荧光显微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偏振荧光图像序列的获取速度,提出利用电光调制器对激发光的偏振方向进行控制并配合相机记录偏振荧光图像的高速偏振荧光显微系统。对激发光路的偏振畸变进行测量和有效补偿,以确保样本平面激发光偏振方向的精确控制。利用巨型单层囊泡样本对实验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以近视频帧率对分子方向信息进行成像,具备监测动态样本分子方向信息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翟中生,胡勇涛,吕清花,陈列,娄德元[3](2016)在《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光束偏振态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偏振态是激光光束的重要性质之一,偏振态的控制在激光加工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提出了利用空间光调制器(SLM)结合1/2波片和1/4波片,实现线偏振、圆偏振、径向偏振和角向偏振4种偏振态的控制方法,并利用琼斯矩阵,从理论上分析了4种偏振态与两种波片快轴与x轴的夹角及加载到SLM中的灰度图像的对应关系。利用检偏器和CCD相机采集了径向偏振和角向偏振的实验图像,结果表明该方法结构简易,能够通过改变波片角度参数和SLM中图像实现4种不同偏振态的控制。(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6年03期)

李克武,王黎明,王志斌,张瑞,李晓[4](2016)在《考虑静态双折射和圆二色性的弹光调制器偏振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理解弹光调制器(PEM)的静态双折射和圆二色性,深入研究了PEM偏振特性。运用Muller矩阵分别描述弹光调制、静态双折射和圆二色性的偏振特性,建立了同时考虑静态双折射和圆二色性的PEM偏振特性模型;对该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搭建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偏振调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理论分析正确合理,PEM的偏振特性应为微小静态双折射、弹光调制和微弱圆二色性效应的组合。此外,还精细测量了其中一个PEM样品的圆二色性值为2.755×10~(-2),静态双折射的相位延迟值b=5.73×10~(-2)rad和方向角α=3.96°。较全面地给出了PEM偏振特性的一般Muller矩阵描述,扩充了弹光偏振调制方面的知识。(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东,颜昌翔,张军强[5](2016)在《光谱偏振调制器的高精度装调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光谱偏振调制器的探测精度,提出了光谱偏振调制器的高精度装调方法。首先,分析了光谱偏振调制器的调制原理,提出了采用叁片多级相位延迟器加线偏振器的装调方案;然后,建立了调制器装调的数理模型,设计了校准多级相位延迟器的厚度;最后,对成像过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实验验证,并模拟了成像系统的装调过程。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够灵敏检测偏振器件间的微小相对旋转角度误差,可实现调制器的高精度装调,在输入本文设定的校准光谱条件下,绝对精度可达0.2°。该方法保留了传统光谱调制器充分利用通道带宽的优势,保证了复原光谱的分辨率,为强度调制型光谱偏振成像系统的精密装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期刊2016年01期)

杨洋[6](2015)在《基于偏振调制器的毫米波倍频产生与RoF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通信技术,因其使用方便、用户端接入灵活和无处不在的特性,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全球通信网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目前,能够使用的低频无线电频谱异常拥挤,并且可供无线接入的窄带通信速率无法满足人们对宽带通信服务的需求。因此毫米波宽带无线通信被认为是未来通信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大气作为传输介质的无线射频技术具有较高的传输损耗和有限的传输带宽,最近发展起来的光载射频(Radio over Fiber,RoF)技术利用光纤长距离传输微波、毫米波信号,RoF技术利用微波光子学技术处理微波或毫米波信号来弥补无线射频技术的不足。在RoF系统中,高质量毫米波的产生是提高光载无线通信RoF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是如何获得高品质、高频段的光载毫米波信号。RoF系统中另一个关键技术就是光频率梳(Optical frequency comb,OFC)的产生,OFC因其能够选取两个任意频率间隔的梳齿进行拍频产生毫米波而在RoF技术中有重要的应用。另外,OFC还因其广泛应用在光任意波形产生、光子微波信号处理、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WDM)系统、光谱测量等诸多方面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这些应用都需要具有高平坦度的多梳齿OFC,因此高平坦度、多梳齿OFC的产生成为了目前通信技术研究的又一热点。本论文首先阐述了 RoF及其系统结构、特点、关键技术和应用现状。接着,总述了 RoF系统中光载毫米波信号的产生技术,尤其是对基于相位调制器(Phase Modulator,PM)产生光载毫米波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研究了光载毫米波产生技术中的倍频技术,尤其是对基于马赫-曾德尔调制器(Mach-Zehnder Modulator,MZM)、PM和偏振调制器(Polarization Modulator,PolM)的非线性产生倍频毫米波的方法做了深入研究。之后,研究了 RoF系统中基于外调制法产生OFC的方法,尤其是基于MZM和PolM的外调制产生OFC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光载毫米波的产生方案和一个OFC产生方案:(1)在对RoF系统中光载毫米波产生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两个PolM级联产生八倍频光载毫米波的方案。利用两个级联的PolM,实现两次对奇数阶边带的抑制,并且通过对射频驱动信号和PolM调制指数的调控最终只保留了正负四阶边带,从而产生了八倍频毫米波。该方法所设计的系统结构简单而易用,由于使用的调制器是PolM,所以不需直流偏置,从而没有偏置漂移带来的影响,系统稳定性高;另外由于不需要传统外调制方法所需的光滤波器,这样产生毫米波的频率调谐速率高,可调范围大,且传输性能良好。(2)在对RoF系统中OFC产生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两个级联的PolM产生OFC方案。两个PoIM分别被两个不同频率的射频调制信号调制,通过控制参数,分别产生了 9,12,12和16齿OFC,并且频率间隔可调,平坦度高。由于不需要控制直流偏置,且无需光滤波器,所以此方法简单,系统稳定性高。(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5-12-18)

甄洪旭,杨德伟,姚天龙,宋凝芳[7](2015)在《光纤环和Y波导调制器直接耦合偏振轴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保偏光纤环和Y波导调制器直接耦合偏振轴测量方法。设计并搭建了偏振轴在线检测系统,通过将检测光路插入到直接耦合工艺过程中,使空间中平行的Y波导和光纤组件端面同时清晰成像于CCD像面;通过图像处理判断两端面边缘相互平行关系获取两者偏振轴的角度偏差。实验结果表明,搭建的系统用于Y波导和保偏光纤偏振轴对准时,系统实测值与理论值能较好地吻合,且系统测量精度在1°之内,对应于偏振轴角度误差产生的尾纤输出串音优于-35 d B,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邵晨光,王目光[8](2015)在《一种基于偏振调制器-Sagnac环结构的线性下变频光载无线链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抑制下变频光载无线(Radio-Over-Fiber,ROF)链路中的叁阶交调失真,提出一种基于偏振调制器(Polarization Modulator,Pol M)-Sagnac环结构的线性下变频光载无线链路。理论阐述了这种结构的调制方式和工作原理,对基于该结构的下变频光载无线链路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最优化叁个偏振控制器(Polarization Controller,PC)的参数以及偏振器(Polarizer)与PBS主轴的角度,这种技术可以达到最佳链路增益,同时系统的无杂散寄生动态范围(Spurious Free Dynamic Range,SFDR)达到127.4 d B·Hz2/3。(本文来源于《光电工程》期刊2015年09期)

宋卢军,刘智,方韩韩,倪小龙,刘艺[9](2015)在《基于液晶光调制器的可控偏振分光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对光信号的可调分光,设计一个动态可控分光器。利用液晶的双折射效应,建立可控偏振分光器系统。根据琼斯矩阵理论推导出光传输矩阵,得出透射光与反射光的分光比和液晶驱动电压的关系表达式。入射线偏光经过液晶后,其偏振态随液晶驱动电压变化而产生变化。而不同偏振态的光束经过偏振分光棱镜后,光束将会被分为光强大小随之变化的两束光,从而实现入射光的可调分光。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液晶的阈值电压与饱和电压之间能实现分光比为0~25之间连续可调分光。此装置对入射光为偏振光能进行精确分光,其分光效果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李永倩,孟祥腾,安琪,吕安强,王跃[10](2015)在《电光调制器自适应偏振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持电光调制器(EOM)输入光偏振方向始终与其内部可传播模式偏振方向一致,使EOM获得良好的调制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比例-积分-微分(PID)算法的EOM自适应偏振控制方法,理论分析并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设计的控制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EOM输出光功率,而且能保持其输出光功率最大;与激光器和EOM输入端直接用保偏光纤连接时相比,PID偏振控制下EOM输出平均功率提高了3.08 d B,PD输出电压标准差由0.121 4降至1.237 5×10-4,稳定控制状态下偏振态矫正时间在ms量级。(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5年06期)

偏振态调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偏振荧光图像序列的获取速度,提出利用电光调制器对激发光的偏振方向进行控制并配合相机记录偏振荧光图像的高速偏振荧光显微系统。对激发光路的偏振畸变进行测量和有效补偿,以确保样本平面激发光偏振方向的精确控制。利用巨型单层囊泡样本对实验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以近视频帧率对分子方向信息进行成像,具备监测动态样本分子方向信息的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偏振态调制器论文参考文献

[1].靳琳,宋世超,文龙,孙云飞.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偏振不灵敏型电光调制器的理论研究[J].光电工程.2018

[2].王潇,赵远,杨凤,尹建华.基于电光调制器的高速偏振荧光显微系统[J].光学学报.2017

[3].翟中生,胡勇涛,吕清花,陈列,娄德元.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光束偏振态控制方法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6

[4].李克武,王黎明,王志斌,张瑞,李晓.考虑静态双折射和圆二色性的弹光调制器偏振特性[J].光学学报.2016

[5].王东,颜昌翔,张军强.光谱偏振调制器的高精度装调方法[J].中国光学.2016

[6].杨洋.基于偏振调制器的毫米波倍频产生与RoF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7].甄洪旭,杨德伟,姚天龙,宋凝芳.光纤环和Y波导调制器直接耦合偏振轴测量[J].光学学报.2015

[8].邵晨光,王目光.一种基于偏振调制器-Sagnac环结构的线性下变频光载无线链路[J].光电工程.2015

[9].宋卢军,刘智,方韩韩,倪小龙,刘艺.基于液晶光调制器的可控偏振分光技术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李永倩,孟祥腾,安琪,吕安强,王跃.电光调制器自适应偏振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5

标签:;  ;  ;  ;  

偏振态调制器论文-靳琳,宋世超,文龙,孙云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