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农问题论文-吴采平

富农问题论文-吴采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富农问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肥产品,批次,不合格,抽查合格率,产品抽查,产品质量,抽检结果,情况通报,标识,市场监督管理

富农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吴采平[1](2020)在《湖北 百富农等18批次化肥产品有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武汉讯(吴采平)近日,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公布了对流通领域化肥产品的抽检结果,标称“美洋”“百富农”等品牌的18批次化肥产品抽样不合格。抽检结果显示,本次共抽查了223家企业生产的488批次化肥产品,检验发现合格470批次,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本文来源于《中国消费者报》期刊2020-01-09)

陈君锋,岳必林[2](2019)在《关于“四清”运动时期富农问题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农村"四清"运动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左"倾思想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后,在叁大改造时期已经被改造为农民的部分富农再次被划归为阶级斗争、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对象,戴上了带有严重阶级歧视的帽子,并受到了政治、经济迫害,人身、精神受到了极度的打击。虽然党中央在富农问题上极力纠正"左倾"错误,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值得我们深入反思。(本文来源于《唐都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江明明[3](2019)在《苏区新富农问题探析——从邓子恢给毛泽东的一封电报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1950年邓子恢在给毛泽东的一封电报中提到新富农对1929年苏区的土地分配表示满意,也就是说,在土地革命之前新富农已经存在。而这与新富农是中共土地改革后的产物这一学界共识相矛盾。通过探究中共对新富农的认识历程,可知邓子恢所言新富农和学界所重视的新富农都在中共认识范围之中,并不矛盾。由此再探究邓子恢所言苏区的新富农问题,则苏区时期在中共的判断中已经出现新富农,并制定了如何对待新富农的政策,这一切都和苏区革命中的"富农路线"问题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问题密切相关,并对苏区革命乃至此后的中共革命影响深远。(本文来源于《苏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孟庆延[4](2018)在《政党、政治与政策:论共产党早期革命中“富农问题”的多重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富农"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实践中以阶级进路分析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概念,也是土地革命历史进程中政策争论与变动的焦点所在,同时更是作为革命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应对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危机的关键枢纽。本文认为,富农概念在具体的革命场景中具有下述意涵:其一,它经历了从理论概念到革命实践中斗争对象的转化;其二,它在复杂的斗争形势下演变成"富农路线"问题;其叁,以"富农"等概念为基础的分田策略又是苏区土地革命中的重要政策问题。上述维度共同形塑了革命的动力机制。本文在详细梳理多种类型史料的基础上,呈现这一转变的复杂历史过程,进而阐释"富农问题"作为革命动力机制的内在逻辑与社会过程。(本文来源于《社会》期刊2018年05期)

江明明[5](2017)在《表现与本质:中共新富农问题研究(1927-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进行土地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中国土地分配不均,农民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但在中共进行了土地改革之后的革命根据地,一些农民在中共的领导扶持下,很快又富裕起来,成为新富农。如何对待他们,这就向中共提出了新富农问题。土地改革改变了农村中各阶级的土地占有状况,阶级结构也因此发生变动。在政府的扶持和个人的努力下,原来的贫、雇、中农有的慢慢发家致富,也有一部分地主、富农在平分土地后又富裕起来,中共将这些人称为新富农。以往学界多认为只有贫、雇、中农上升的才是新富农,笔者则认为这两种都是新富农。由贫、雇、中农上升而成为新富农被称为“吴满有方向”;地主、富农在土地平分后再次富裕起来则被称为“张永泰道路”。吴满有式新富农在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通过辛勤劳动和多种经营慢慢富裕起来。他们获得更多土地并雇工和出租部分土地,还兼营副业、运输业、工商业、民间借贷等。张永泰式新富农在平分土地后自己参加劳动,并经营工商业。通过分析两种新富农的表现和本质,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他们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本质上和旧富农并无区别。在中共的认识中,富农与资本主义密切相关。因此,随着中共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的变化,其对新富农的表现和本质的看法有所不同并有所侧重,也因此引起它对新富农的政策的变化。苏区时期,中共认为中国农村的资本主义带有封建性,富农必然走向反革命,因此采取了反富农政策,新富农也包含在其中。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应当发展资本主义,且新富农在政治上支持革命,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因此采取了鼓励新富农政策。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意识到此时面临着由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以进入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也要控制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免偏离轨道,因此实行既利用又限制的新富农政策。从历史进程来看,农民具有向富心态,发家致富是他们的追求目标。农民通过辛勤劳动积累财富后,便会扩大生产,购入更多土地并雇工耕种或出租,还会开展多种经营,这是农村经济运行常态,新旧富农都是农村经济运行常态的产物。但在中共看来,新旧富农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且存在剥削。中共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消灭剥削,首先是封建剥削,然后是资本主义剥削,并且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则被看成是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所以新富农因为被看做资本主义而允许发展,也因为最终要消灭资本主义剥削而被限制和利用,直至最终因进入社会主义而消灭,这就是中共新富农问题的历史逻辑。(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6)

陈君锋,唐玲[6](2016)在《中共六大前后关于富农问题的论争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六大召开后不久,蔡和森与李立叁之间就中国富农问题发生了一场论争。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富农在革命此阶段是否具有反革命的可能","中国共产党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可能"。这场论争的原因:一是在于国民党"分共"行为使中国共产党对富农"是否具有革命性"有了新的认识;二是在于共产国际内部权力斗争迫使中国共产党对富农的革命态度产生新的看法。这次论争由于共产国际、联共(布)的参与显得愈加复杂,并最终在共产国际强力干预、批评下戛然而止。争论虽已结束,但它是中国共产党试图以富农问题为突破口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独立自主革命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曾耀荣,江明明[7](2016)在《寻乌调查与毛泽东对富农问题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在苏区土地革命中,迫切需要了解和认识农村社会各阶级。地主、中农、贫农和雇农等农村阶级很容易界定,而对富农问题的认识就显得困难多了。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富农,毛泽东开展了寻乌调查。在调查中,毛泽东认为"半封建性的地主"和富裕的自耕农或中农都是富农,因为他们具有地租剥削、高利贷剥削和商业剥削的性质。由此,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富农并不是农村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并不适合富农。毛泽东对富农问题的认识,对苏区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苏区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李晓雯[8](2015)在《让政策落到实处 让农民真得实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在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中,市农委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标准、严明的纪律,对粮食补贴面积核实程序不规范的问题、随意扩大和缩小粮食补贴范围的问题以及没有按照时限完成面积核实任务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农民得到实惠。市农委成立了专项整(本文来源于《晋中日报》期刊2015-11-24)

曾耀荣[9](2015)在《富农:中国近现代史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9月,《史学月刊》副主编翁有为教授在"第二届中国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近代富农问题是中国乡村史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如果从近代乡村史角度来看,富农是近代中国乡村社会中具有标示意义的阶层,它是近代乡村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如果从中共党史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共农村革命中界限模糊、难以处理的革命"问题"。正是由于富农问题的复杂性,引起了中共在土地革命中富农政策的多变性,导致中共富农政策的正确与错误并存。也许由于富农问题的独特魅力,它一直是学术界关注(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孙启正[10](2015)在《苏区时期中共“反富农”问题的逻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苏区时期,中共在土地革命过程中推行了"反富农"的政策。中共承认,土地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富农的本质属性是农村资产阶级,由此从理论上无法得出土地革命时期"反富农"的合理性。然而,通过考察土地革命的实践,发现中共的"反富农"政策依然具有逻辑自洽性。(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富农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着农村"四清"运动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左"倾思想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后,在叁大改造时期已经被改造为农民的部分富农再次被划归为阶级斗争、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对象,戴上了带有严重阶级歧视的帽子,并受到了政治、经济迫害,人身、精神受到了极度的打击。虽然党中央在富农问题上极力纠正"左倾"错误,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富农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1].吴采平.湖北百富农等18批次化肥产品有问题[N].中国消费者报.2020

[2].陈君锋,岳必林.关于“四清”运动时期富农问题的历史考察[J].唐都学刊.2019

[3].江明明.苏区新富农问题探析——从邓子恢给毛泽东的一封电报说起[J].苏区研究.2019

[4].孟庆延.政党、政治与政策:论共产党早期革命中“富农问题”的多重逻辑[J].社会.2018

[5].江明明.表现与本质:中共新富农问题研究(1927-1949)[D].赣南师范大学.2017

[6].陈君锋,唐玲.中共六大前后关于富农问题的论争析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曾耀荣,江明明.寻乌调查与毛泽东对富农问题的认识[J].苏区研究.2016

[8].李晓雯.让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真得实惠[N].晋中日报.2015

[9].曾耀荣.富农:中国近现代史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

[10].孙启正.苏区时期中共“反富农”问题的逻辑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

标签:;  ;  ;  ;  ;  ;  ;  ;  ;  ;  

富农问题论文-吴采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