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间化合物颗粒论文-于洋泊

金属间化合物颗粒论文-于洋泊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属间化合物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位调控,金属间化合物,Al,Cu,累积迭轧(ARB)

金属间化合物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于洋泊[1](2019)在《原位调控Al/Cu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其成分设计、制备方法及相关组织性能研究受到科研工作者广泛关注。累积迭轧(ARB)作为一种大塑性变形技术凭借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可实现多材料组元复合等优势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此外,得益于硬质颗粒阻碍材料塑性变形中位错运动引起的强化作用,利用ARB技术制备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相关研究中所用强化颗粒主要为SiC、Al_2O_3、B_4C等硬质陶瓷颗粒,而同样具有高的硬度的金属间化合物虽然也可被用作基体增强颗粒,但有关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文提出了ARB技术结合连续梯度退火的方法制备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思路,重点研究了颗粒尺寸、形态、在基体中分布、相成分等因素对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借助光学显微镜(OM)、硬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万能拉伸试验机等设备对所得Al/Cu复合板微观组织、界面结合、力学性能、断裂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50℃累积迭轧结合350℃条件下不同时间轧后退火处理可以实现板材之间较好界面结合以及Al/Cu金属间化合物的连续生成及破碎,基体晶粒也随轧制道次增加不断细化;Al/Cu界面原子扩散以Cu原子向Al一侧的扩散为主,扩散初期界面反应产物包括Al_2Cu、AlCu和Al_4Cu_9。最终所得8道次复合板中Al/Cu金属间化合物颗粒成分主要为Al_2Cu,其形态为椭球型且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颗粒尺寸、形态及分布状态可以通过包括原始板材厚度、迭轧道次及退火温度和时间在内的参数调整进行调控;1道次以后,轧制过程中金属间化合物层破碎分离及内部纯铜的伸长会导致新的Al/Cu界面的形成,从而为随后退火过程中更多金属间化合物的产生提供了扩散通道。这一过程中Cu原子在Al基体中固溶度也随着退火次数的增加逐渐增大,从而对材料起到一定强化作用;8道次迭轧所得Al/Cu复合板强度最高(181MPa),约为退火态1060强度的1.8倍,但延伸率最低。5道次所得复合板具有最好的强度-塑性匹配(161.3MPa,4.1%)。复合板内部界面结合强度随迭轧道次的增加不断提高。断口分析表明铝层断裂机制为塑性断裂,韧窝形态由等轴状逐渐转变为剪切状,表明其塑性逐渐降低。Al/Cu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处具有典型的脆性沿晶断裂特征;复合板试样原位拉伸载荷-位移曲线由弹性阶段,塑性阶段和失效阶段叁部分组成。8道次复合板由于脆性颗粒较多,塑性阶段占比相对0道次大幅减小,弹性阶段占比增加。其主裂纹的形成及扩展主要通过颗粒内部微裂纹的贯通,颗粒边缘孔洞的产生及内部Al/Al界面横向局部分层共同作用来实现。(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4)

余靓,高伟良,刘飞,鞠艳敏,赵帆[2](2018)在《单分散FePt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可调化学结构和磁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可调组分的单分散FePt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由Mg O包覆的A1-FePt(或者A1-Fe Pt-Fe_3O_4)经过热退火,再通过酸处理除去MgO制备得到.高温退火有助于FePt从无序合金转变为有序金属间化合物.在Mg O的保护下,Fe和Pt的扩散受到限制,因而晶格中的Fe、Pt原子能够重构形成FePt金属间化合物,再通过简单的酸腐蚀可得到分散的纳米颗粒.FePt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形成面心立方和面心四方结构,通过组分调节可以改变其磁性能.随着铁含量的增加,其饱和磁化强度从8 emu g~(-1)提高到52 emu g~(-1),在铁含量为44%时,矫顽力达到最大值33kOe.利用含巯基分子对纳米颗粒表面进行亲水或疏水性改性,Fe Pt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可以溶于水和烃类溶剂.亲水的L1_0-FePt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可作为磁共振成像造影剂,表现出高的横向弛豫率(328.6 mmol~(-1)L s~(-1)),这表明FePt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有望用于肿瘤诊断的分子探针.(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8年07期)

王雪[3](2018)在《POSS增强颗粒对Sn3.5Ag/Cu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形貌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集成度封装技术的发展,焊点的尺寸越来越小,必然引起钎料与印刷电路板在冶金反应过程形成的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s,Intermetallic compounds)在焊点内部所占的比例增加,这对电子器件的可靠性造成严重影响。虽然,界面IMC生长行为已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目前关于无铅焊点形成的冶金反应过程及固相反应过程中界面IMC的生长行为和粗化行为尚无定论。此外,POSS作为增强颗粒能够提高无铅钎料的性能,而目前缺少POSS颗粒增强无铅钎料与印刷电路板在冶金反应过程中形成的界面IMC的生长行为及应用中的粗化行为的影响机制的研究。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分析了锡基无铅钎料与多晶Cu焊盘之间的界面反应过程,提出了考虑形貌特征值变化影响的界面IMC的形貌演变及生长行为和粗化行为的晶界扩散模型,同时揭示了界面反应中POSS增强颗粒对界面IMC的影响机制。本课题以Sn3.5Ag钎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机械混合法向Sn3.5Ag钎料中加入3wt.%笼形倍半硅氧烷(Polyhedral-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POSS)作为增强颗粒制备复合钎料。设计了获取重熔过程中液相反应实时界面IMC的方法,通过对这些反应物进行形貌分析,揭示了锡基钎料与多晶Cu焊盘形成的界面IMC在液相反应过程中的生长行为。同时,将重熔后的凸点进行不同时间条件下的空冷、固相老化处理,对界面IMC进行特征统计,由此推演得到了锡基钎料与多晶Cu焊盘形成的界面IMC在界面反应过程中的形貌演变、生长行为和粗化行为。同时,通过不同钎料各阶段数据的对照分析,揭示了在整个界面反应中POSS增强颗粒对界面IMC的形貌演变、生长行为和粗化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界面反应过程中,Sn3.5Ag与Sn3.5Ag+POSS钎料与多晶Cu在液相反应阶段形成表面圆滑的扇贝状界面Cu_6Sn_5,并在固相反应阶段中逐渐平面化。在这些反应中,界面IMC形貌受重熔温度、重熔时间、晶界扩散速率以及界面间浓度梯度的影响。在液相反应阶段,界面Cu_6Sn_5的粗化行为受到熟化作用的控制。在空冷凝固阶段和固相反应阶段,界面IMC受到形貌影响下的晶界扩散的控制。此外,不同钎料的对照数据表明,在重熔过程中,由于界面IMC易于由晶界处生长,界面间Cu浓度梯度变化较慢,导致Sn3.5Ag凸点界面IMC的生长量更大,进而导致焊接温度的升高对于IMC的粗化速率影响较小。POSS颗粒提升了Cu原子通过界面IMC晶界时的结合能,使界面Cu_6Sn_5更容易于IMC晶粒直径方向上生长,显着促进了界面间浓度梯度的降低,从而减少在重熔后期和固相反应过程界面IMC的生长量。在这种作用影响下,重熔温度的升高和重熔时间的增加导致Sn3.5Ag+POSS凸点界面IMC在固相老化过程中的粗化生长的变化相比Sn3.5Ag凸点界面IMC更缓慢。(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玉龙,赵诚,胡小武,冯吉才,何鹏[4](2015)在《形成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增强焊缝的TiAl与钢钎焊机理及工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性质活泼的Ti Al合金钎焊过程中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厚大的问题,对Ti、Al、Ag的叁元相图进行了分析,设计了特别的工艺方法。该方法有悖于传统钎焊工艺,在钎料熔化初期设置了一个保温段,在该保温段有初生的、致密性较差的金属间化合物生成;由于钎料中Ag元素向母材中的扩散形成新液相,在浓度梯度、热扰动等作用下初生的金属间化合物破碎并被推向焊缝内部,从而获得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弥散分布的焊缝。为了验证上述工艺可行性,在1033~1173 K、100~300 s参数范围内对Ti Al合金与42Cr Mo钢进行了真空扩散钎焊。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方法对界面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特殊工艺方法对Ti Al合金与42Cr Mo钢进行钎焊,可以获得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弥散分布的焊缝。(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5年09期)

[5](2014)在《形成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增强钎缝的钛铝基合金连接方法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项目负责人:何鹏(E-mail:hepeng@hit.edu.cn)依托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项目批准号:509750621.项目简介依照颗粒增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特点,该项目探索一种能够在钎缝的内部生成弥散分布的金属间化合物颗粒的TiAl基合金自身以及与其他结构材料的钎焊方法。项目采用含液化反应元素的钎料,利用在钎焊加热过程中(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14期)

程辉[6](2014)在《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与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有机溶剂热法制备了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颗粒,并对其微观结构和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不同分散剂作用下硫化铅量子点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微观结构和非线性光学响应机制。还设计了一种制备硒化银量子点的工艺流程,并对其微结构和光学非线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种之前未被报道过的光致再生长效应,讨论了这种效应对材料为结构和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影响,并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阐述。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以有机溶剂热法为基础,设计制备了PbS量子点和Ag2Se量子点。其中,根据分散剂的不同,PbS量子点分为PbS-甲苯量子点,PbS正己烷量子点和PbS四氯化碳量子点。2.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对上述量子点的微结构和吸收光谱结构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分散剂对于PbS量子点晶粒生长和激子吸收产生的影响。发现了Ag2Se量子点的再生长现象。3.利用拉曼光谱研究了上述量子点的分子振动模式,比较了叁种不同分散剂下PbS量子点拉曼吸收峰的变化,研究了Ag2Se量子点的拉曼散射特征曲线。4.利用单光束Z扫描技术研究了样品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并计算出了PbS量子点的非线性折射系数。观察并阐述了光致再生长效应对Ag2Se量子点非线性光学响应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蒲飞[7](2014)在《激光合成原位颗粒增强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涂层组织及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激光表面合金化技术,以Al+TiC混合粉末为原料,分别在20#钢、电解镍、Ti-6A1-4V钛合金基材表面制备了TiC增强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涂层,分析了涂层的显微组织结构,研究了TiC的溶解及析出规律,模拟了熔池温度场分布及稀释率,测试了涂层的显微硬度和纳米硬度,讨论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20#钢表面制备的TiC/Fe3Al复合涂层,温度在2300K以上时,TiC在Fe-Al合金熔池中发生溶解,然后原位析出。激光功率分别为1.25kW和1.50kW时,熔池稀释率模拟计算结果分别为62.50%、72.22%,实测结果分别为64.41%、79.31%,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涂层显微硬度值分别为415.74HV0.2、441HV0.2,相对基材分别提高了2.7及2.6倍。涂层中大尺寸未溶解TiC颗粒的纳米硬度为30.219Gpa,小尺寸原位析出的TiC颗粒的纳米硬度为19.755Gpa,小尺寸TiC颗粒的纳米硬度受基体影响较大。在电解镍表面制备的TiC/Ni3Al涂层,温度在2700K以上时,TiC在Ni-Al合金熔体中发生溶解,然后原位析出。激光功率分别为1.25kW和1.75kW时,熔池稀释率模拟计算结果分别为61.54%、73.91%,实测结果分别为66.67%、78.30%,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涂层显微硬度值分别为479.9HV0.2、456.6HV0.2,相对基材分别提高了4.72及4.49倍。在Ti-6Al-4V合金表面制备的TiC/TiAl涂层,TiC在Ti-Al合金熔体中未发生溶解和析出。激光功率分别为1.25kW和1.50kW时,熔池稀释率模拟计算结果分别为46.4%、57.7%,实测结果分别为43.5%、54.5%,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由于涂层中存在大量未溶TiC颗粒,涂层的显微硬度分布不均匀。原位颗粒增强复合涂层的形成机制为:在激光束流辐照下,Al+TiC混合粉末在基材表面熔化形成熔池,Al与基材发生合金化形成金属间化合物,作为复合涂层的基体相,TiC在合金熔池中原位析出,作为复合涂层的增强相。(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3-13)

吉祖峰[8](2013)在《纳米Pd/Fe双金属颗粒的制备及其在氯酚类化合物还原脱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氯酚类有机污染物具有生物难降解性、生物累积性和“致畸、致癌、致突变”的“叁致”效应,是备受广泛关注的一类优先控制污染物。针对水体中氯酚类污染物的处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学者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并已开发出多种治理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末,纳米零价铁颗粒以其特有的表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具有优越的吸附性能以及较高的化学还原活性,特别是选择有效的催化剂制备出双金属纳米颗粒,可以明显改善和提高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反应活性和处理效率。因此纳米双金属颗粒在有机氯代化合物还原脱氯方面的应用被相关研究人员广泛关注,该技术已成为水体微污染治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应用改进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Fe及Pd/Fe双金属复合颗粒,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光谱(XRD)等对其颗粒形态分布、颗粒大小以及晶体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铁颗粒分散性良好,粒径分布介于25-40nm,钯颗粒不连续的负载在球形纳米铁颗粒的表面。选择叁种单氯酚(2-CP、3-CP、4-CP)和六种二氯酚(2,3-DCP,2,4-DCP,2,5-DCP,2,6-DCP,3,4-DCP,3,5-DCP)作为研究对象,以钯负载率分别为0.045%和0.13%的Pd/Fe双金属颗粒对氯酚类化合物进行还原脱氯,探讨脱氯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及作用机理,同时运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方法对单氯酚(3-CP)的还原脱氯反应过程进行理论计算,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分析单氯酚和二氯酚在脱氯反应过程中各种物质的浓度变化趋势,以及Gaussian09软件的理论计算推断氯酚类有机污染物在纳米Pd/Fe双金属颗粒表面发生催化还原脱氯的机理,反应过程包括叁个阶段:①纳米Fe颗粒和H20或者水中的H-发生腐蚀反应产生H2并且吸附在钯颗粒的表面,同时Fe被氧化为Fe2+;②氯酚类化合物在贵金属催化剂钯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并还原脱氯;③Fe2-与水溶液中少量的O2和OH-继续发生反应,在纳米Pd/Fe表面形成钝化层;(2)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实验条件下,单氯酚还原脱氯速率为3-CP>4-CP>2-CP,而二氯酚的相应顺序依次为3,5-DCP>2,5-DCP>2,3-DCP>3,4-DCP>2,4-DCP>2,6-DCP:(3)氯酚类化合物的还原脱氯反应均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4)实验结果表明,分子中氯原子的化学环境对还原脱氯过程具有明显影响,氯原子还原脱除由难到易的顺序为:邻位>对位>间位;(5)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方法对单氯酚催化还原脱氯反应机理历程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吻合。(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4-10)

吴国清,张清清,黄正[9](2013)在《超细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增强Mg-Li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增强Mg-Li基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超轻结构材料,以其高的比强度、比刚度,良好的阻尼减震及电磁屏蔽性,在航天航空领域与交通运输、电子包装、体育用品等民用领域具有广阔应用的前景。从复合材料的组织表征、力学性能、制备方法及加工工艺等方面,概述了超细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增强Mg-Li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的进展和研究状况;阐述了超细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增强Mg-Li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及强韧化机制,着重介绍了包含过渡型界面层与强化机制的模型计算,及其在金属间化合物增强Mg-Li基复合材料中的实验验证,并结合模型探讨了金属间化合物增强Mg-Li基复合材料的断裂模式及机制;最后,结合目前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问题,展望了超细颗粒增强Mg-Li基复合材料的未来方向及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3年03期)

冯淑容,张述泉,王华明[10](2012)在《钛合金激光熔覆硬质颗粒增强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耐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4.51Ti-37.68Ni-7.81B4C(元素前数字为质量分数值)粉末混合物为原料,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TA15钛合金基材表面制得了以外加未熔B4C颗粒及快速凝固"原位"生成硼化钛和碳化钛为增强相,以金属间化合物TiNi、Ti2Ni为基体的复合涂层。采用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等手段分析了涂层显微组织,并测试了涂层的二体磨粒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激光熔覆硬质颗粒增强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硬度高、组织均匀并表现出优异的抗磨粒磨损性能。高硬度、高耐磨的B4C、硼化钛和碳化钛陶瓷增强相与高韧性TiNi/Ti2Ni金属间化合物基体的强韧结合是激光熔覆涂层优异耐磨性的主要原因,其磨损机理为轻微的显微切削和塑性变形。(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2年02期)

金属间化合物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具有可调组分的单分散FePt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由Mg O包覆的A1-FePt(或者A1-Fe Pt-Fe_3O_4)经过热退火,再通过酸处理除去MgO制备得到.高温退火有助于FePt从无序合金转变为有序金属间化合物.在Mg O的保护下,Fe和Pt的扩散受到限制,因而晶格中的Fe、Pt原子能够重构形成FePt金属间化合物,再通过简单的酸腐蚀可得到分散的纳米颗粒.FePt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形成面心立方和面心四方结构,通过组分调节可以改变其磁性能.随着铁含量的增加,其饱和磁化强度从8 emu g~(-1)提高到52 emu g~(-1),在铁含量为44%时,矫顽力达到最大值33kOe.利用含巯基分子对纳米颗粒表面进行亲水或疏水性改性,Fe Pt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可以溶于水和烃类溶剂.亲水的L1_0-FePt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可作为磁共振成像造影剂,表现出高的横向弛豫率(328.6 mmol~(-1)L s~(-1)),这表明FePt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有望用于肿瘤诊断的分子探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属间化合物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于洋泊.原位调控Al/Cu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2].余靓,高伟良,刘飞,鞠艳敏,赵帆.单分散FePt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可调化学结构和磁性能(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8

[3].王雪.POSS增强颗粒对Sn3.5Ag/Cu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形貌的影响机制[D].北京工业大学.2018

[4].李玉龙,赵诚,胡小武,冯吉才,何鹏.形成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增强焊缝的TiAl与钢钎焊机理及工艺(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

[5]..形成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增强钎缝的钛铝基合金连接方法及其机理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4

[6].程辉.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与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

[7].蒲飞.激光合成原位颗粒增强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涂层组织及形成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8].吉祖峰.纳米Pd/Fe双金属颗粒的制备及其在氯酚类化合物还原脱氯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3

[9].吴国清,张清清,黄正.超细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增强Mg-Li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3

[10].冯淑容,张述泉,王华明.钛合金激光熔覆硬质颗粒增强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耐磨性[J].中国激光.2012

标签:;  ;  ;  ;  ;  

金属间化合物颗粒论文-于洋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