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体吸收器论文-周凌宇,代彦军,李显,王如竹

腔体吸收器论文-周凌宇,代彦军,李显,王如竹

导读:本文包含了腔体吸收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阳能,线性菲涅尔,腔体吸收器,性能分析

腔体吸收器论文文献综述

周凌宇,代彦军,李显,王如竹[1](2018)在《一种采用腔体吸收器的线性菲涅尔太阳集热器性能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理论与实验的方法,对一种采用方形腔体吸收器的线性菲涅尔太阳集热器的集热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影响菲涅尔集热器光学性能和集热性能的影响因素,通过Matlab编程模拟集热器的集热性能,并由实验测试进行验证。该集热器的光学效率为78.6%,最高集热温度为180℃,在集热温度80~150℃的范围内,集热效率从52.3%变化到36.2%,热损系数从9.5 W/(m~2?K)升至22.8 W/(m~2?K)。与此同时,通过Trace Pro软件模拟,对集热器的设计结构进行优化分析。研究表明:该菲涅尔太阳集热器具有良好的集热性能,在适宜的天气条件下运行稳定可靠,且具有易搭建、维护简单和技术经济性好的特点,在中温太阳能的热利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冯志康,李明,刘江涛,冀孟恩,王伟[2](2017)在《基于叁角腔体吸收器的抛物槽式系统聚光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抛物槽式系统中汇聚光线在腔体吸收器内的反射次数对黑腔性能有重要影响,为最大限度提升叁角腔体吸收器的采光能力,建立与抛物镜面之间的光路方程,分析腔内二次反射临界条件下对应于不同开口角度的最优镜面设计参数。提出有效孔径比率用于衡量反射镜与腔体的匹配性,并针对实验用的聚光系统分别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腔体开口角度为60°时,焦距为1150 mm、孔径为2220 mm的反射镜面有效孔径比率为0.95,而焦距为1000 mm、孔径为3000 mm的反射镜面有效孔径比率仅为0.61。基于Trace Pro模拟分析验证了有效孔径比率可用于衡量腔体安装位置对光学效率的影响程度,在槽式系统设计及优化过程中应给予重视。(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别玉,李明,陈飞,刘江涛,洪永瑞[3](2017)在《基于槽式聚光集热的腔体吸收器热损失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太阳能槽式聚光集热系统设计一种叁角形腔体吸收器,对其热损失特性建立基于能量衡算和热网络方法的理论分析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考察腔体吸收器光口倾角、环境风速、保温层厚度、工质流速、工质与环境温差等对各分项热损失和总热损失的影响规律,通过敏感性分析近似拟合出4个二元影响因素对总热损的影响关联式。总热损随工质与环境温差、环境风速呈幂函数正增加趋势,影响较大;与保温层厚度呈对数反增加趋势;与过渡流范围的工质流速呈多项式变化,影响较小;随光口倾角的变化也不大。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度高,理论分析模型较准确。结果表明腔体吸收器在无风环境下热损失大小与真空管集热器相当。(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洪永瑞,李明,陈飞,罗熙,常伟[4](2016)在《基于腔体吸收器的太阳能槽式产生蒸汽系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一种V型腔体式吸收器并将其应用在槽式太阳能集热器上用来产生中高温蒸汽。针对不同天气情况,对该系统产生蒸汽的效率进行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晴朗天气条件下其系统效率为45.54%,平均瞬时效率为51.20%;多云天气条件下系统效率为32.25%,平均瞬时效率为48.97%。太阳能吸收器的热损失极大程度上决定着槽式蒸汽系统的热性能。分析V型腔体吸收器的热损,建立热损理论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吸收器的主要热损来自辐射和对流热损。研究结果表明在0.15 MPa范围内V型腔体吸收器具有低热损和高效率。(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周炫,代彦军,林蒙[5](2015)在《用于槽式太阳集热器的叁角形腔体吸收器性能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用于槽式太阳集热器的叁角形腔体吸收器结构进行性能分析,研究4种不同结构的叁角形腔体吸收器,分别推导出其效率因子和热迁移因子的表达式,搭建实验台进行测试。通过计算效率因子、热迁移因子的理论值和实验测得的数值,分析比较4种叁角形腔体吸收器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一体化管板具有相对较高的热性能,且具有重量轻、承压能力强、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洪永瑞[6](2015)在《槽式太阳能腔体吸收器蒸汽发生系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抛物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在中高温太阳能热利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利用抛物槽式太阳能集热器替代传统能源产生中高温蒸汽以供工业和生活需求,是太阳能热应用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的玻璃-金属集热管虽然效率高、热损小,但是其易碎、高价大大限制了抛物抛物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的应用发展。故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吸收器用于产生中高温蒸汽。设计并建设了V型腔体吸收器抛物槽式太阳能集热直接产生蒸汽系统。重点对聚光器的聚光特性,以及各种因素对其影响;针对腔体吸收器的内部流动、传热特性、外部集热、热损特征;蒸汽系统的集热效率,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展开了讨论与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应用Origin软件、基本的几何光学原理以及线太阳模型分析了反射镜厚度对焦平面能流分布的影响,并与TracePro软件模拟的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和模拟结果显示玻璃厚度对太阳光线有着很大的偏转作用,导致焦平面的能流密度下降。提出冷弯成形的2mm厚半钢化玻璃反射镜,对其面形误差、安装误差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其在焦平面的能流分布和光学效率。二、采用2mm厚冷弯成形玻璃反射镜,入射光源为日照模型,设入射光直辐照强度为850W/m2,腔体吸收器在焦距处的光学效率为80.2%,平均能流密度为13184W/m2,其倒V型接受面的能流分布呈M型,光线主要汇聚在吸收器接受面的两侧下方,能流密度峰值达到25000W/m2,中间的能流密度极小,最小值为1000W/m2。随着偏焦量的负向增加,接受面的光学效率和能流密度逐渐增加,偏焦量为-6mm时有最大,光学效率为81.15%,平均能流密度为13388W/m2;偏焦量正向增加时光学效率急剧下降。吸收器左右偏离焦线超过1°将造成严重的漏光现象。太阳光入射角、余弦损失、末端损失受季节变化影响显着。叁、对腔体吸收器管道内的单相和两相流流动和传热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腔体吸收器的热平衡模型、热阻网路、热损模型,得到不同倾角下的努赛尔数经验求解公式,以及不同工作温度下腔体的热损失量。四、建立V型腔体吸收器抛物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直接产生蒸汽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季节变化、辐照度变化、风速变化、镜面清洁度等各种客观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4月份有最佳效率,12月份效率最低;直辐照度低于450W/m2,无法产生蒸汽,850W/m2时有最高效率。腔体吸收器的实际热损大于理论值,保温层的保温效果直接制约着腔体的热损的大小。与真空管相较,腔体吸收器的效率整体要低4%左右。(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18)

戴娟,浦绍选,杨康[7](2015)在《线性菲涅尔聚光器的腔体吸收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除真空管吸收器外,腔体吸收器是可用于线性菲涅尔集热器的另一种吸收器。与真空管吸收器相比,腔体吸收器截光面积大,结构上为槽式空腔,无真空设计,制造更为简便。目前对菲涅尔集热器腔体吸收器的研究还处于试验阶段,该文重点对腔体吸收器与线性菲涅尔反射镜聚光器的结合优势,及在线性菲涅尔反射镜集热器中的腔体吸收器的结构类型、不同类型腔体吸收器热性能及优缺点,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展开了深入讨论。(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陈飞,李明,许成木,洪永瑞[8](2014)在《腔体吸收器位置对太阳能槽式系统光热转换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腔体吸收器安装位置对其光热转换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模拟、实验研究。构建了太阳能槽式系统吸收器表面辐射热损失的物理模型,并进行了数学验证,结果表明吸收器表面的辐照度趋于均匀分布时,系统的热辐射损失减小。基于TracePro软件模拟了腔体吸收器在不同位置时的光学效率、辐照度标准差,发现腔体吸收器安装位置小于焦距时可获得较好的光学性能,采用焦距为1200mm的槽式系统进行了腔体吸收器光热转换性能的实验验证,当腔体吸收器安装焦距为系统焦距的98.75%,集热温度为201.3℃时,所构建的槽式系统的热效率可达35.53%。(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林蒙[9](2013)在《基于腔体吸收器的菲涅尔反射式聚焦型太阳能集热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两种基于腔体吸收器的菲涅尔反射式太阳能集热器,线性菲涅尔反射式太阳能集热器和点聚焦塔式菲涅尔反射式太阳能能集热器并对其集热性能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基于腔体吸收器的太阳能光热转化过程进了分析,分析了不同聚光比下腔体吸收器的可以达到的最高温度和火用效率最高时的集热器最佳运行温度2.根据菲涅尔集热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了14.4m~2的线性菲涅尔反射式太阳能集热器,对其光学性能和集热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采用叁角管束腔体吸收器时,集热器的光学效率最高可达77.5%,同时,利用CFD方法对叁角腔体吸收器的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辐射热损失为主要的热损失项,在工作温度为90°C时,腔体吸收器总热损失为54W/m,热损失系数为11.4W/m~2K,当工作温度为250°C,总热损为246.7W/m,热损失系数为21.0W/m~2K3.搭建了线性菲涅尔反射式太阳能集热器实验装置,并对其集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系统的空晒性能参数为0.364m~2K/W,空晒温度达到260°C在工质入口温度为90°C时,热效率为45%,腔体吸收器的热损失为65W/m,120°C时热效率为40%,热损为80W/m,当入口温度到达150°C时热效率为36.6%,热损为110W/m4.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菲涅尔反射技术的二次聚焦塔式太阳能集热器及其设计方法,设计了一个由叁组定日组成的小型塔式太阳能集热器,定日镜总面积为24m~2分析了塔式集热器的光学性能,光线垂直入射时,其光学效率能到达65%左右通过CFD分析,腔体吸收器在工作温度区间100°C~250°C时,总热损失为524.7W~1927.8W,热损失系数为38.8W/m~2K~51.6W/m~2K5.搭建了菲涅尔反射式二次聚焦塔式蒸汽发生系统的实验台测试结果表明,入口温度为80°C时,集热器热效率为54%,100°C时为52.2%,110°C时,热效率为51.6%工质进口温度为75°C时,圆锥腔体吸收器的热损失系数为34.89W/m~2K,热损失为349.4W110°C时,热损失系数为38.6W/m~2K,热损失为583.4W(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3-02-01)

白涛[10](2010)在《太阳能线聚焦腔体吸收器热迁移因子分析及集热器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线聚焦太阳能集热器作为中温集热器的一种,能够获得较高的集热温度,可广泛用于发电、制冷空调、采暖、海水淡化等生产和生活领域。本文提出一种用于太阳能线聚焦集热器腔体式吸收器结构,突破了传统的玻璃-金属真空管封接结构形式限制,通过辐射腔体换热原理抑制吸收器辐射和对流损失,实现了低成本、高可靠性。论文对可用于4种腔体式吸收器做了较详细的分析,这四种腔体结构分别为:叁角形,正方形,圆形和半圆形。推导出了四种结构的热迁移因子、效率因子和时间常数等表达式,搭建了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系统,进行了试验测试和验证。利用试验和理论计算从热性能上对其进行了比较,并对利用叁角形腔体吸收器的槽式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利用试验结果和数学模型对其进行了优化。最后建立了一种采用腔体吸收器的槽式聚焦型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蓄热与制冷系统,分析了系统各个部件对太阳能转换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腔体吸收器的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典型条件下,集热温度150℃条件下,集热效率可达46%,采用显热蓄热方法,可实现蓄热率81.2%。(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0-02-01)

腔体吸收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抛物槽式系统中汇聚光线在腔体吸收器内的反射次数对黑腔性能有重要影响,为最大限度提升叁角腔体吸收器的采光能力,建立与抛物镜面之间的光路方程,分析腔内二次反射临界条件下对应于不同开口角度的最优镜面设计参数。提出有效孔径比率用于衡量反射镜与腔体的匹配性,并针对实验用的聚光系统分别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腔体开口角度为60°时,焦距为1150 mm、孔径为2220 mm的反射镜面有效孔径比率为0.95,而焦距为1000 mm、孔径为3000 mm的反射镜面有效孔径比率仅为0.61。基于Trace Pro模拟分析验证了有效孔径比率可用于衡量腔体安装位置对光学效率的影响程度,在槽式系统设计及优化过程中应给予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腔体吸收器论文参考文献

[1].周凌宇,代彦军,李显,王如竹.一种采用腔体吸收器的线性菲涅尔太阳集热器性能分析与优化[J].太阳能学报.2018

[2].冯志康,李明,刘江涛,冀孟恩,王伟.基于叁角腔体吸收器的抛物槽式系统聚光特性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7

[3].别玉,李明,陈飞,刘江涛,洪永瑞.基于槽式聚光集热的腔体吸收器热损失特性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7

[4].洪永瑞,李明,陈飞,罗熙,常伟.基于腔体吸收器的太阳能槽式产生蒸汽系统特性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6

[5].周炫,代彦军,林蒙.用于槽式太阳集热器的叁角形腔体吸收器性能分析与优化[J].太阳能学报.2015

[6].洪永瑞.槽式太阳能腔体吸收器蒸汽发生系统特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7].戴娟,浦绍选,杨康.线性菲涅尔聚光器的腔体吸收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

[8].陈飞,李明,许成木,洪永瑞.腔体吸收器位置对太阳能槽式系统光热转换性能的影响[J].光学学报.2014

[9].林蒙.基于腔体吸收器的菲涅尔反射式聚焦型太阳能集热器[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0].白涛.太阳能线聚焦腔体吸收器热迁移因子分析及集热器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标签:;  ;  ;  ;  

腔体吸收器论文-周凌宇,代彦军,李显,王如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