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层岩溶论文-张叁定,朱红霞,王胜波,张召松,朱瑛洁

表层岩溶论文-张叁定,朱红霞,王胜波,张召松,朱瑛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层岩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溶水,表层岩溶带,蓄水构造,水文地单元

表层岩溶论文文献综述

张叁定,朱红霞,王胜波,张召松,朱瑛洁[1](2019)在《武汉城市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表层岩溶带"地下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武汉地区主要碳酸盐岩分布区的4189个工程钻孔资料作为分析样本,结合大量水文地质试验数据统计和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在前人对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和可溶岩条带状间隔分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武汉市各岩溶水系统空间相对独立且不存在水量交换,内部两个基本水文地质单元亦无水力联系,总体与长江相互补排。从向斜蓄水构造、古地貌和水化学等研究角度,揭示了不同边界条件下的补给排泄方式和长江Ⅰ级阶地和剥蚀垄岗地貌下的岩溶水动力条件:地下水总体由向斜两翼向核部和轴部汇集,并由向斜扬起端向长江方向缓慢径流;中更新世及以后武汉地区基岩面以上接受第四纪沉积,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循环减弱,现仅在临江地带可能形成水平岩溶水通道而活动性较强;地下水化学反应聚类分析计量关系表明岩溶水化学组份与岩性相关性弱。基于岩溶地下水特征,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突涌致灾机率和等级不高,水位变化对诱发岩溶地面塌陷和结构防水设计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刘跃,贺秋芳,于正良,赵瑞一,张陶[2](2018)在《降雪及旅游活动对金佛山表层岩溶泉水化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金佛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冬季到景区赏雪的游客众多。为探究降雪过程及旅游活动对金佛山表层岩溶泉的影响,本文对2014年12月一次大规模降雪前后的水房泉水化学变化进行高频自动取样监测,获取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变化曲线,与大气降水、土壤水及污水的理化特征进行比较,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剖析影响泉水化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泉水理化学指标在降雪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显着的动态变化:在积雪初期(2014-12-10至2014-12-14)大部分水化学指标基本稳定;此后至积雪大面积融化前(2014-12-15至2014-12-28)旅游排污量增大,泉水的水温、流量、浊度、盐度以及各项离子含量呈上升趋势,而pH、溶解氧则呈下降趋势,水化学指标变幅大;积雪融化期间,融水补给使泉水溶解氧和浊度上升,其他水化学指标先下降后上升。主成分分析显示旅游活动的污水输入是引起泉水水质变化的首要因素,主成分贡献率达59%;积雪融化的稀释作用能一定程度缓解流域地下水污染状况,是第二影响因素,贡献率31%。(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6期)

邹晓岗,杨琰,徐刚,田宁,游贤慧[3](2018)在《岩溶槽谷石漠化治理区表层泉水化学特征研究:以重庆酉阳泔溪花椒基地老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斜型岩溶槽谷区石漠化治理的关键之一是要厘清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特征,尤其要开展在线高分辨率连续动态监测。本文以重庆酉阳龙潭岩溶槽谷石漠化治理区老泉监测站为例,采用PONSEL多参数自动记录仪现场测定和样品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老泉2017年完整水文年的季节和强降雨期间的水化学动态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季节尺度和强降雨期间老泉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在季节尺度上,受雨水稀释作用的影响,雨季泉水pH、电导率、Ca~(2+)、HCO~-_3、Mg~(2+)低于旱季;土壤受淋溶作用的影响,泉水K~+、Na~+、全Mn、Al~(3+)、全Fe浓度雨季高于旱季;水化学变化主要受4个主成分影响,累计贡献率为85.53%,但主导要素是水岩作用及土壤元素流失;(2)强降雨期间,石漠化背景下泉水水化学指标对降雨响应迅速,但在植被不同生长状态下各指标差异明显;典型的两次强降雨过程中水化学变化都主要受4个主成分影响,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5.63%和85.40%,但主导要素是农业活动和土壤元素流失;(3)花椒树种植后泉水中NO~-_3、SO~(2-)_4质量浓度较高,且硫酸和硝酸参与岩溶作用过程并对老泉水质造成重要影响。因此,背斜型岩溶槽谷表层泉水化学特征的监测研究,对于槽谷石漠化治理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8年06期)

徐堪社,张晶,刘虎,谢国义[4](2018)在《六盘水地区煤层气井表层岩溶地层钻探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表层岩溶地层漏失问题制约着六盘水地区煤层气的发展,在对近地表岩溶电法探测技术、穿越含水溶洞空气钻进技术及其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空气潜孔锤倒划眼技术,表层含水溶洞暂封技术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种表层岩溶地层钻探施工技术,并在六盘水地区钻遇串珠状含水溶洞的煤层气井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8年10期)

邓艳,蒋忠诚,徐烨,岳祥飞,李旭尧[5](2018)在《典型表层岩溶泉域植被对降雨的再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表层岩溶泉域植被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监测桂林丫吉试验场S31号泉域内香椿和云实两种主要植被的穿透雨和树干径流特征以及钻孔和表层岩溶水的变化。结果表明:香椿林的总穿透雨量1 861.83mm,占总降雨总量的59.65%;云实灌丛总的穿透雨量为1 626.42mm,占总降雨量的52.11%;穿透雨率随降雨量增加而减少。香椿林的树干径流总量为89.4mm,占总降雨量的2.86%;云实灌丛的树干径流总量为27.79mm,占总降雨量的0.89%;香椿林和云实灌丛的林冠截留总量分别为1 169.97mm和1 466.99mm,平均截留率为37.48%和47.01%;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得出以灌丛覆盖为主的S31号表层岩溶泉域年蒸散量为1623.81mm,占降水量的52.03%,年径流深度为1 497.39mm,占降水量的47.97%。植被冠层改变了降雨对表层岩溶带的补给形式和补给量。降雨经过植被冠层的截留后转化成穿透雨和树干径流进入表层岩溶带,穿透雨以连续波状的形式补给表层岩溶带,而树干径流则以快速集中的方式补给表层岩溶带。(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5期)

罗小杰,张叁定,沈建[6](2018)在《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发育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查明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发育特征,利用大量工程钻孔资料及水文地质试验成果,对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进行了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平均厚度为11~16m,每米深度平均线岩溶率为3.93%~10.52%,最大为5.83%~17.25%,岩溶中等—强发育,带下岩溶微弱发育;带内约1/2的溶洞高度小于1.8m,平均洞高1.50~2.18m,具有规模较小、数量多的特点;2/3的溶洞全充填,无充填和半充填溶洞约占1/3,充填物主要来源于上部覆盖层。表层岩溶带内岩体和土同存,作为建筑物地基均一性差;渗透系数平均为0.04~6.60m·d~(-1),总体具弱—中等渗透性;岩土工程施工等级较高且跨度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5期)

曾斌,韦晓青,邹胜章,李录娟,黄荷[7](2018)在《西南表层岩溶带土壤中砷的迁移规律实验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地下河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水源,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砷污染物,除通过落水洞等直接进入并污染地下水外,还会在表层岩溶带溶缝、溶隙内吸附、滞留及富集,并在特定条件下再次迁移,成为"稳定次生污染源".以广西某砷污染事件为例,采用窄缝槽物理模型装置进行砷的动态吸附、解吸实验,并结合地球化学模拟研究砷污染物在表层岩溶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实验结果显示表层岩溶带对砷的吸附以物理吸附(扩散过程)为主,相比吸附过程而言解吸速率则显得缓慢,而酸溶液相比去离子水可促进砷的解吸过程.地球化学模拟结果表明土壤矿物中以针铁矿对砷的吸附贡献最大,而酸溶液通过溶蚀针铁矿等矿物削弱对砷的吸附能力.因此在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带系统一旦纳入砷污染物,则解吸过程缓慢,易形成砷污染物的滞留、富集;而酸雨作用下砷的解吸、迁移过程加快,则会提高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风险.(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朱晓锋[8](2018)在《喀斯特坡地土壤-表层岩溶带产流及碳氮流失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坡地地表土壤和出露岩石具有非均匀性以及地下岩石裂隙结构的多样性,使得喀斯特地区坡地水文过程独特、复杂。本文采用传统水文观测方法结合自动化坡地径流监测设备,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连续监测了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喀斯特裸坡耕地的叁维产流过程,研究了喀斯特裸坡耕地降雨产流和碳氮流失特征,并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对主要水文路径“新旧水”比例进行划分,初步分析了径流水来源。开展喀斯特坡地降雨入渗产流以及养分迁移特征的研究,可以极大促进喀斯特坡地水文学的发展,深化对坡地尺度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养分流失阻控技术研发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降雨事件,土壤体积含水量响应降雨峰值都会发生迟滞效应。6月6日、6月15日和6月28日降雨事件中,土壤体积含水量基本在1h左右达到极值,而在7月10日降雨事件中土壤含水量峰值响应降雨峰值时间迟滞大约6h。而且除了6月6日地表径流中δD值和δ~(18)O值和雨水δD值和δ~(18)O值相近,其余叁次降雨事件中地表径流中δD值和δ~(18)O值和雨水δD值和δ~(18)O值区别很大。(2)通过比较不同前期土壤含水量的降雨事件表明,地表径流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富集程度较大,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逐渐增大,地表径流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出现贫化现象,而且逐渐趋近于壤中流和深层渗漏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值。而且通过应用δD和δ~(18)O值划分不同水文路径中新旧水比例结果发现,地表径流“新水”占70%,而壤中流和深层渗漏中主要受“旧水”主导,其“旧水”比例分别为65%和70%。对比土壤含水量较少(6月15日)和含水量较大(6月28日和7月10日)的不同水文路径中“新水”比例变化过程可以发现,前期地表径流中“新水”占有很高比例(约95%),壤中流和深层渗漏中“新水”比例很小(约20%),但壤中流和深层渗漏中“新水”变化相似。(3)研究结果发现,壤中流和深层渗漏是降雨入渗产生径流的主要形式,约占整个径流量的82%。在降雨过程中,不同水文路径中碳氮流失特征表现各异,但碳氮流失量都表现为:深层渗漏>壤中流>地表径流。而且不同水文路径对碳氮流失差异显着,深层渗漏中碳氮流失总量和贡献率都与地表径流和壤中流中的差异显着,而壤中流和地表径流中铵态氮总量和贡献率、硝态氮总量以及全氮总量之间的差异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薛冰清,周忠发,汪炎林,尚梦佳,汤云涛[9](2018)在《长顺潮井表层岩溶泉水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表层岩溶泉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岩溶区是重要的农业和家庭用水来源之一。本研究以黔南州长顺县潮井岩溶泉为研究区,通过采集67个地下水样,对泉水中各种物理化学参数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其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水化学特征,并分析水-岩相互作用对地下水化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pH、EC短时间尺度上具有较为明显的昼夜变化,在降雨条件下除水温外,pH、DO、EC均呈现出较为强烈的响应关系:(2)Piper图表明潮井岩溶泉中Ca~(2+)是主要阳离子,HCO_3~-是主要阴离子,该岩溶泉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3)Gibbs图表明研究区以岩石风化为主,说明SO_4~(2-)的溶解对岩溶泉存在一定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喀斯特间歇泉-长顺“潮井”生态文化高层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05-04)

孔洁[10](2018)在《典型表层岩溶泉域水土漏失过程与泥沙来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南岩溶分布总面积53.56万km~2,其中石漠化面积达9.2万km~2。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漏失严重,加剧了石漠化。岩溶区水土漏失与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和水循环过程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广西平果果化布洋一号以及龙何下泉两个典型表层岩溶泉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溶泉出口定点监测和定时采样测试,获取了1135组泉水水化学、流量以及输沙量数据;对岩溶泉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样品进行采集,获取了77组~(137)Cs、~(210)Pb和~(210)Pb_(ex)土壤同位素数据。研究了岩溶泉流量和输沙量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计算了岩溶泉流域的地下沉积量,揭示了水土漏失过程,明确了岩溶泉水来源和岩溶泉泥沙来源及各来源贡献率。取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岩溶泉水流量变化和泉水泥沙含量变化对降雨响应非常敏感。泉水流量峰值比降雨峰值滞后1-2 h,但是泥沙量变化与降雨变化基本是同步的。建立了泉水来源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得出布洋一号泉水中裂隙水和土壤水各占泉水来源的91.23%和8.8%;龙何下泉水中裂隙水和土壤水各占泉水来源的88.89%和11.11%。(2)建立了表层岩溶泉流域土壤侵蚀概念模型以及数学模型,水土漏失模型计算表明:两个泉流域土壤漏失量中大部分土壤都沉积在地下,两个岩溶泉流域的年地下沉积量分别为32.993 t/(km~2·a)与26.159 t/(km~2·a)。(3)~(137)Cs、~(210)Pb和~(210)Pb_(ex)叁种元素测试结果表明,两个泉域都存在地表侵蚀与水土漏失现象,叁种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漏失程度:坡耕地>疏林地>灌草坡。布洋一号泉流域内地表土壤侵蚀以及地下土壤漏失现象都较龙何下泉严重。(4)~(137)Cs和~(210)Pb混合模型结果表明:坡耕地、灌草坡以及疏林地对布洋一号泉输沙贡献率分别为52%、23%和25%,对龙何下泉输沙贡献率分别为61%、13%和26%。(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表层岩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佛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冬季到景区赏雪的游客众多。为探究降雪过程及旅游活动对金佛山表层岩溶泉的影响,本文对2014年12月一次大规模降雪前后的水房泉水化学变化进行高频自动取样监测,获取高分辨率的水化学变化曲线,与大气降水、土壤水及污水的理化特征进行比较,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剖析影响泉水化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泉水理化学指标在降雪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显着的动态变化:在积雪初期(2014-12-10至2014-12-14)大部分水化学指标基本稳定;此后至积雪大面积融化前(2014-12-15至2014-12-28)旅游排污量增大,泉水的水温、流量、浊度、盐度以及各项离子含量呈上升趋势,而pH、溶解氧则呈下降趋势,水化学指标变幅大;积雪融化期间,融水补给使泉水溶解氧和浊度上升,其他水化学指标先下降后上升。主成分分析显示旅游活动的污水输入是引起泉水水质变化的首要因素,主成分贡献率达59%;积雪融化的稀释作用能一定程度缓解流域地下水污染状况,是第二影响因素,贡献率3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层岩溶论文参考文献

[1].张叁定,朱红霞,王胜波,张召松,朱瑛洁.武汉城市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特征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

[2].刘跃,贺秋芳,于正良,赵瑞一,张陶.降雪及旅游活动对金佛山表层岩溶泉水化学的影响[J].中国岩溶.2018

[3].邹晓岗,杨琰,徐刚,田宁,游贤慧.岩溶槽谷石漠化治理区表层泉水化学特征研究:以重庆酉阳泔溪花椒基地老泉为例[J].地球与环境.2018

[4].徐堪社,张晶,刘虎,谢国义.六盘水地区煤层气井表层岩溶地层钻探技术[J].煤矿安全.2018

[5].邓艳,蒋忠诚,徐烨,岳祥飞,李旭尧.典型表层岩溶泉域植被对降雨的再分配研究[J].中国岩溶.2018

[6].罗小杰,张叁定,沈建.武汉地区表层岩溶带发育特征[J].中国岩溶.2018

[7].曾斌,韦晓青,邹胜章,李录娟,黄荷.西南表层岩溶带土壤中砷的迁移规律实验与模拟[J].地球科学.2018

[8].朱晓锋.喀斯特坡地土壤-表层岩溶带产流及碳氮流失过程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8

[9].薛冰清,周忠发,汪炎林,尚梦佳,汤云涛.长顺潮井表层岩溶泉水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C].中国南方喀斯特间歇泉-长顺“潮井”生态文化高层论坛论文集.2018

[10].孔洁.典型表层岩溶泉域水土漏失过程与泥沙来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标签:;  ;  ;  ;  

表层岩溶论文-张叁定,朱红霞,王胜波,张召松,朱瑛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