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论文-张雪霞

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论文-张雪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度均匀性,辊底炉,热处理,拖偶

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霞[1](2019)在《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温度均匀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的炉型特点,研究了此类热处理设备温度均匀性测试过程中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在进行了充分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采用拖偶法对测试钢板的温度分布进行了测量。拖偶测试结果不仅能够直观地反应热处理设备的炉温均匀性指标,还可以直接用于热处理生产过程以指导工艺设定,也可以为设备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6期)

张雪霞[2](2019)在《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热平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的炉型特点,研究了对此类热处理设备进行热平衡测试的测量和分析方法。在充分完成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对辊底炉体系的能量收支进行了测算。热平衡测试结果能够直观地反应热处理设备的能耗性能,可以直接用于生产过程以指导产能规划,也可以为设备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工业炉》期刊2019年03期)

杨峰,祝志良[3](2011)在《12段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温控精度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炉温控制系统理想的燃烧控制方式为双交叉限幅燃烧控制方式,但受热处理炉没有煤气流量和空气流量测量装置的限制,双交叉燃烧控制的方式无法使用。本文结合现场实际,在分析热处理炉工作背景、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提高其温度控制精度作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1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9-01)

肖进军[4](2010)在《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的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宝钢股份特钢事业部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改造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介绍了该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改造的方案,以发改造后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11-09)

刘文涛,李建新,乔安岭[5](2010)在《中厚板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有限元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总括热吸收率法简化了炉膛内辐射传热,针对中厚板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建立了叁维有限元离线数学模型,利用现场实测数据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0.46%,说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是正确可信的。利用该模型不仅可以建立中厚板热处理工艺数据库,为制定新产品热处理工艺提供有力指导,同时还能够改变传统的一段式炉温设定模式,采川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梯度炉温设置,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具有很强的实川性。(本文来源于《河北省2010年炼钢—连铸—轧钢生产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期刊2010-10-21)

黄平惠,刘厚权,吴贵平[6](2008)在《电加热辊底式连续退火炉热处理滚珠钢的生产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GCr15轴承钢经辊底式连续退火炉球化退火后能保证其珠光体组织球化的可靠性,其硬度(HB)值的合格率达99%以上,脱碳层深度没有明显增加,充分显示辊底式连续退火炉在热处理GCr15轴承钢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08年12期)

牛珏,温治,王俊升,王京,李静[7](2007)在《紧凑式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优化加热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公司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分析其传热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钢坯在炉内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针对该炉型具有的紧凑、主要生产宽厚板、工艺复杂和混装现象严重等特点,提出了紧凑式宽厚板辊底式热处理炉连续和摆动优化加热控制策略。其中包括:钢坯运行控制策略、加热保温控制策略及其不同工艺不同规格钢坯的混装优化控制策略。运行控制策略涉及连续运行策略及摆动运行策略;加热保温控制策略涉及炉温优化设定、钢坯在炉加热保温时间设定及辊速设定;混装控制策略涉及炉温的动态迭加优化设定等。所开发的控制策略已成功地应用于某公司的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计算机优化控制系统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07年08期)

于成文,温治,陆岳障,赵全卿[8](2007)在《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在线控制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连续加热和摆动加热过程钢坯二维非稳态传热在线控制数学模型,并与现场实测数据比较分析,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是正确可信的,该模型可以确定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下不同规格和不同钢种的钢坯的最佳运行方式和加热制度,由此开发的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在线优化控制系统已成功地在某公司应用。(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07年04期)

牛珏,温治,王俊升,陆岳障,赵全卿[9](2007)在《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数模优化控制仿真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公司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分析其传热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钢坯在炉内加热过程数学模型,针对炉型紧凑,加热中厚板,有最小极限辊速限制等特点,开发了基于加热过程数学模型及连续、摆动运行加热控制策略的仿真系统。验证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模拟钢板在炉内加热升温的全过程。可以对炉辊速度和炉区温度进行寻优计算,为在线控制提供辊速及炉温制度最佳数据。(本文来源于《冶金能源》期刊2007年02期)

牛珏,温治,王俊升,陆岳障,赵全卿[10](2007)在《大型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计算机优化控制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厚板二维传热过程数学模型为基础,开发了紧凑式宽厚板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计算机优化控制系统。其功能主要包括:厚板物料跟踪、厚板温度跟踪、厚板优化加热控制、厚板连续及摆动运行控制、厚板混装炉温优化控制、厚板温度反馈控制等。并采用西门子公司的PCS7控制系统在某公司轧钢厂实现了辊底式热处理炉厚板生产过程的在线优化控制和管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07年02期)

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析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的炉型特点,研究了对此类热处理设备进行热平衡测试的测量和分析方法。在充分完成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对辊底炉体系的能量收支进行了测算。热平衡测试结果能够直观地反应热处理设备的能耗性能,可以直接用于生产过程以指导产能规划,也可以为设备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霞.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温度均匀性测试[J].金属热处理.2019

[2].张雪霞.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热平衡分析[J].工业炉.2019

[3].杨峰,祝志良.12段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温控精度探讨[C].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1年会论文集.2011

[4].肖进军.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的改造[C].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5].刘文涛,李建新,乔安岭.中厚板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有限元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C].河北省2010年炼钢—连铸—轧钢生产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2010

[6].黄平惠,刘厚权,吴贵平.电加热辊底式连续退火炉热处理滚珠钢的生产实践[J].热加工工艺.2008

[7].牛珏,温治,王俊升,王京,李静.紧凑式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优化加热控制策略[J].仪器仪表学报.2007

[8].于成文,温治,陆岳障,赵全卿.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在线控制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7

[9].牛珏,温治,王俊升,陆岳障,赵全卿.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数模优化控制仿真系统[J].冶金能源.2007

[10].牛珏,温治,王俊升,陆岳障,赵全卿.大型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计算机优化控制系统[J].钢铁.2007

标签:;  ;  ;  ;  

辊底式连续热处理炉论文-张雪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