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铜纳米流体论文-王唯,曾萍旺,汤伟,廖胜明,李本文

氧化铜纳米流体论文-王唯,曾萍旺,汤伟,廖胜明,李本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铜纳米流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流体,自然对流,传热,水平圆筒

氧化铜纳米流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唯,曾萍旺,汤伟,廖胜明,李本文[1](2019)在《水平同心圆筒封腔内水基氧化铜纳米流体叁维自然对流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水平放置的同心圆筒封腔内水基氧化铜纳米流体的叁维流动与传热行为。同心圆筒内、外壁面分别是温度均匀的高、低温壁面;顶、底壁面均为绝热壁面。纳米流体为具有29nm粒径的球形氧化铜纳米粒子水基悬浮液。采用传统混合理论计算纳米流体的密度、定压热容和热膨胀系数;采用Koo&Kleinstreuer模型计算纳米流体的有效导热系数和有效黏度,同时考虑固-液界面热阻以及纳米粒子布朗运动的影响。研究采用基于人工压缩算法的有限容积法在交错网格上求解了叁维Navier-Stokes方程和能量方程,其中对流项的离散采用QUICK格式,扩散项采用中心差分格式离散。分析了瑞利数(Ra=10~3~2.5×10~4)和纳米粒子体积分数(?=0~0.04)对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半径比R=2.6、高径比A=1的水平同心圆筒中,当瑞利数较小时(Ra=10~3),纳米粒子的加入将会抑制纳米流体流动;随着瑞利数增加(Ra=2.5×10~4),低浓度(?≤0.02)纳米粒子的加入将会促进纳米流体流动,进一步增加纳米粒子体积分数,流动强度将减弱。由于氧化铜纳米粒子的加入,纳米流体的传热速率相比于纯水显着提高,并且存在一个最优纳米粒子体积分数?_(opt),使纳米流体的传热速率达到最大。低瑞利数条件下(Ra=10~3),?_(opt)≈0.02,传热速率增加19.0%;高瑞利数条件下(Ra=2.5×10~4),?opt≈0.01,传热速率增加12.8%。(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李阳,杜乐,高若梅,吴偲,龚亚辉[2](2018)在《微通道中原位分散技术可控制备氧化铜纳米流体及复合薄膜前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疏水纳米颗粒分散于有机体系中形成的纳米分散体,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中,纳米颗粒的单分散性、均匀性和稳定性是决定纳米分散体性能的关键。以Cu O纳米分散体作为纳米流体和复合薄膜前体这一典型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平板型微通道实现了Cu O纳米分散体制备过程中的液滴聚并和改性Cu O纳米颗粒的原位分散。制备了颗粒体积分数达2%、平均粒径约30 nm的Cu O-基础油纳米流体,该纳米流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达到0.184 W·m~(–1)·K~(–1)的较高热导率;制备的Cu O-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薄膜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和颗粒复合层稳定性。通过系统性实验研究,证明了原位分散方法在强化改性颗粒高效分散中的重要作用,确定了颗粒性能及分散行为对分散体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屈健,张若梅,田敏[3](2018)在《氧化铜-碳纳米管/水混合纳米流体的光热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波加热法制备了氧化铜(Cu O)/水纳米流体,并在质量分数0~0.25%的Cu O/水纳米流体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得到Cu O-MWCNT/水混合纳米流体。借助分光光度计测试比较了不同浓度的Cu O/水纳米流体和混合纳米流体的透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情况,并通过闷晒实验对比研究了上述纳米流体的光热转换性能。结果发现,Cu O/水纳米流体的透射率随着Cu O质量分数的提高而下降,添加MWCNT可显着降低Cu O/水纳米流体的透射率,混合纳米流体具有更好的光谱吸收特性。Cu O/水纳米流体的光热转换性能随着Cu O质量分数的提高而增强,与水相比光照45min后0.25%的Cu O/水纳米流体温升提高了9.2℃。混合纳米流体的光热转化效果优于单一成分的Cu O/水或MWCNT/水纳米流体,且与浓度大小密切相关:两种纳米材料浓度较低时,相互混合利于光热转化性能的提高;而当浓度较高时,添加某种纳米材料虽可以提高其光热转换性能,但添加浓度存在最佳值。本实验中,当Cu O质量分数为0.05%和0.1%时,添加MWCNT的质量分数不宜超过0.005%;而当Cu O质量分数继续增大为0.25%时,添加MWCNT质量分数不宜超过0.0015%,且存在最佳浓度。(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吉佳文[4](2016)在《氧化铜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在热管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流体的能量传递过程与其应用技术研究是纳米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一部分。通过长期以来对于纳米流体的研究发现,在液体中添加一定量的纳米粒子,可以有效提高液体的导热系数,从而起到强化液体传热性能的作用,并且不会造成传热设备的磨损或堵塞等不良的后果。本研究旨在制备出一种传热性能优异的氧化铜/水纳米流体,并将其应用到传热领域,进一步拓展纳米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探究纳米技术在热能工程应用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推动未来对高效低阻紧凑型换热设备的进一步开发。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水热合成、共沉淀等制备方法成功合成出了六种不同形貌的氧化铜纳米颗粒——海胆状、稻草状、蚕蛹状、米粒状、花状、花环状。研究过程中选用不同的反应试剂,采用了不同的合成方法在适宜的反应条件通过控制反应溶液的PH值、温度、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合成了形貌可控的氧化铜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和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颗粒进行了表征,并据此推测典型的氧化铜纳米颗粒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机理。(2)利用单步法和两步法分别制备出了不同质量分数的悬浮性稳定、分散性良好的氧化铜/水纳米流体,并对其物性参数进行了测定。分析制备方法、颗粒属性等对纳米流体的悬浮稳定性、导热系数、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单步法制备的纳米流体悬浮稳定性较好,且导热性能也较为优异,比纯水的导热系数提高了约12.59%~81.96%;两步法制备的米粒状氧化铜/水纳米流体的表面张力变化最大,比纯水的表面张力提高了约1.9%。(3)对以氧化铜/水纳米流体作为工质的有芯热管进行了封装,搭建了热管强化传热性能测试平台,探究了氧化铜纳米颗粒的加入量、热管的倾斜角度及加热温度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热管中氧化铜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越高、热管的倾斜角度越小、加热温度越高,热管的启动温度也就越高、启动时间也就越短,表明热管的强化传热性能也就越好。(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6-06-01)

韩东晓[5](2011)在《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纳米流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部分的可再生资源都来自于太阳,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太阳能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高稳定性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导热性能、流变性能和光热性能研究,对于纳米流体太阳能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湿化学法制备了CuO水基纳米流体,用液相法制备了Cu_2O纳米颗粒,通过冷冻干燥-超声分散制备了Cu_2O乙二醇基纳米流体。通过XRD、TEM、SEM、粒度分析、Zeta电位、沉降分析等多种测试和表征方法,研究了合成条件对产物粒径、形貌、微观结构、稳定性等的影响。并所制备纳米流体的光学性能、流变性能、导热性能和光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湿化学法可以制备高稳定性的CuO水基纳米流体。CuO一次粒子为10nm左右,取向连接成短链状结构;通过改变铜源种类和浓度,可以制备不同形貌和不同稳定性的纳米流体;NaOH加入方式对样品影响不大,但当NaOH过量时,会导致样品稳定性急剧下降;延长反应时间,样品的取向连接增强;洗涤可以提高样品的Zeta电位,从而增强样品的稳定性。2)利用液相法可以制备分散均匀、粒径均一的Cu_2O颗粒,通过冷冻干燥-超声分散可以避免颗粒的团聚,制备稳定性好的Cu_2O乙二醇基纳米流体。Cu_2O颗粒的尺寸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着NaOH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Cu_2O颗粒的形状随着硫酸铜浓度的增大,由立方块逐渐变为类球形。3) CuO粉末在可见和近红外波段有较好的光吸收性能,Cu_2O粉末在紫外、可见和近红外波段有较好的光吸收性能;CuO和Cu_2O纳米流体的透射率均低于其基液水和乙二醇的透射率,具有较好的光吸收效果;CuO纳米流体的常规透射率低于其半球透射率,其常规透射率和半球透射率均随样品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样品厚度的增加而降低,常规透射率随颗粒的取向连接增强而降低,而半球透射率与颗粒取向连接关系不大。4) CuO水基纳米流体和Cu_2O乙二醇基纳米流体均为牛顿型流体,二者的粘度均随固含量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CuO水基纳米流体的粘度与颗粒的取向连接关系不大。5) CuO水基纳米流体和Cu_2O乙二醇基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均高于其基液的导热系数,二者的有效热导率均随固含量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CuO水基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增大,但其有效热导率基本不变;CuO水基纳米流体的有效热导率随粒子取向连接的增强而增大。6) CuO水基纳米流体和Cu_2O乙二醇基纳米流体的光热性能均优于其基液的光热性能,均随固含量的升高而增强;CuO水基纳米流体的光热性能随着粒子取向连接的增强而增强;Cu_2O乙二醇基纳米流体的光热性能与其颗粒的形状关系不大。(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1-04-18)

刘振华,秋雨豪[6](2007)在《平板滞止区内水-氧化铜纳米流体的喷流沸腾传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温平板滞止区内水-氧化铜纳米流体圆形喷流冲击沸腾的核态沸腾特性和临界热流密度(CHF)进行了系统的稳态实验研究,考察了纳米颗粒质量分数、流速、过冷度等系统条件对喷流沸腾和CHF的影响,建立了预示核态沸腾的经验型方程.研究结果表明:水基纳米悬浮液的喷流沸腾换热特性与水相比大幅度降低,但CHF有较大增加;沸腾特性的变化主要来源于传热面表面特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氧化铜纳米流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疏水纳米颗粒分散于有机体系中形成的纳米分散体,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中,纳米颗粒的单分散性、均匀性和稳定性是决定纳米分散体性能的关键。以Cu O纳米分散体作为纳米流体和复合薄膜前体这一典型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平板型微通道实现了Cu O纳米分散体制备过程中的液滴聚并和改性Cu O纳米颗粒的原位分散。制备了颗粒体积分数达2%、平均粒径约30 nm的Cu O-基础油纳米流体,该纳米流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达到0.184 W·m~(–1)·K~(–1)的较高热导率;制备的Cu O-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薄膜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和颗粒复合层稳定性。通过系统性实验研究,证明了原位分散方法在强化改性颗粒高效分散中的重要作用,确定了颗粒性能及分散行为对分散体性能的影响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铜纳米流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唯,曾萍旺,汤伟,廖胜明,李本文.水平同心圆筒封腔内水基氧化铜纳米流体叁维自然对流的数值模拟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2].李阳,杜乐,高若梅,吴偲,龚亚辉.微通道中原位分散技术可控制备氧化铜纳米流体及复合薄膜前体[J].化工学报.2018

[3].屈健,张若梅,田敏.氧化铜-碳纳米管/水混合纳米流体的光热性能[J].化工进展.2018

[4].吉佳文.氧化铜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在热管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大学.2016

[5].韩东晓.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纳米流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1

[6].刘振华,秋雨豪.平板滞止区内水-氧化铜纳米流体的喷流沸腾传热特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

标签:;  ;  ;  ;  

氧化铜纳米流体论文-王唯,曾萍旺,汤伟,廖胜明,李本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